APP下载

客观真诚的诗性统一

2014-02-17田频

文学教育 2014年1期
关键词:真诚诗性短篇小说

田频

内容摘要:《新世纪短篇小说佳作评选》以客观公允的学理精神,善意真诚的批评态度,轻灵睿智的诗性文字为主要特征,客观、真诚、诗性地点评了近年来较有影响的一批短篇小说,不仅使一个学者文人的批评态度和批评风格跃然纸上,而且对推动当代短篇小说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关键词:李遇春 短篇小说 客观 真诚 诗性

《新世纪短篇小说佳作选评》(以下简称《选评》)收编了李遇春连续五年为《文学教育》杂志所做的60篇短篇小说评论文章中的22篇。这本评论选集,不仅展现了编者对潮起潮落的当代文坛诸多现象的睿智思考,更重要的是,从字里行间我们能清晰地看到一个坚守知识分子立场的学者文人不为外物和外力所奴役的个人化声音,这种声音经得起作者、读者和时代的三重审视与检验。

李遇春,1996—2002年求学于武汉大学文学院,获文学博士学位,之后一直执教于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2006年冬,应《文学教育》主编晓苏先生之约,每月为《文学教育》写一篇年度短篇小说的评点文章,这一坚持就是五年。李遇春在点评这些短篇小说的时候,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坚持学院派的文学批评立场,写另一种有别于‘读后感的文学评论文字”。【1】细读李遇春的《选评》,我们不难发现这些评论文章文采斐然,感情充沛,引人入胜,具有浓厚的文艺理性色彩。不仅如此,李遇春紧紧围绕作家的主体精神,内射艺术作品,外辐社会生活,使他的评论文章达到了真善美的完美统一。

一.客观公允的学理精神

一篇优秀的评论文章首先要能揭示作品的真面目和真价值,写评论时既要沉浸到作品中与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更要客观、公正、理性地作出评判,好的评论文章永远是情感和理智交织在一起谱写的和谐乐章。在阅读《选评》里的评论文字时,我们可以强烈地感受到,“求真”正是李遇春为文的首要条件。

正如他在《选评》自序中所说:“说实话,开这个栏目于我并没有太多的功利之想,我只是凭着自己最初的热情,一路写了过来……我完全站在客观的学术立场上来做文学评论的,没有掺杂丝毫的铜臭味和市井气。”【2】严谨的治学态度,求真的为文理念是李遇春写评论文章的首要标准之一。

李遇春在为《选评》中的短篇小说写评论的时候,他首先摒弃了先入为主的主观臆断或个人的情感性体验,主动沉入文本的世界,察作者之所察,想作者之所想,完全摒弃个人喜好,沉潜到作家的精细世界中去感知、去触摸,宛如自己也有那些情绪和思想要表达出来,以体味作者的酸甜苦辣。在评析张忌的《夫妻店》这篇小说的时候,李遇春仿佛也和作者一样进入到了那个偏僻贫穷的小渔村,以一个本乡人的身份真切地体验着村民们麻木的灵魂。《夫妻店》讲述了一对外乡人在小渔村里开了一家理发店,这家夫妻店最终以家破人亡解体,女儿淹死女人也死了,丈夫则成了杀死自己妻子的杀人犯。李遇春深入文本之中,完全融入村民们隐秘的内心世界,和他们一起经历了面对外乡人的心理嬗变过程。把村民们对外乡人的羡慕和嫉妒,仇恨和报复,谴责和愧疚这些复杂矛盾的情感心理状态赤裸裸地呈现在了读者面前。如果没有深入文本本身,没有和作者笔下的人物一起同呼吸共命运,没有从他们内心深处隐藏的国民性出发,是难以体会这些生活在底层的人们面对外面世界羡慕而又仇视的矛盾复杂的心理状态的。李遇春在文章的结尾指出,“在中国,底层并不纯洁,一味地同情底层并不能真正地拯救底层。沉默的底层社会固然值得同情,但也需要批判性的审视。”【3】在这篇评论中,李遇春不仅为我们揭示了我们民族国民劣根性的遗传,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向我们提供了一个走出当下道德化的底层叙事模式的艺术路向。

为了挖掘隐藏在文本内容深处的作品真面目与真价值,李遇春严格要求自己“一定要在所评小说文本中尽量发掘出别人看不见的东西,而要做到这一点,就不能对自己放松了警惕,不能放任自己沿着惯性思路写作,而常常是要在构思之中想到多种评论备选方案,最终又选择那种别人轻易不会立论的角度和思路进行写作。这就是我一直以来所追求的评论‘陌生化写作境界。”【4】李遇春在这里提出了所谓的“陌生化”写作方式,在写作评论文章的同时,坚持独立的批评精神,不随波逐流,不按既定思维方式写作,要做到这一点,不仅要求评论者有深厚的文化功底,同时也要求评论者对所评文章的作者有深入了解。

评论家在评论一篇文章的时候,不仅要知道作品中“说的是什么”,还要知道“为什么这样说”。所以,评论家必须了解作者生活的社会及环境,这样才能理解作者创作的真意。《选评》很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在《神圣的底层叙述——评〈大漠人家〉》一文中,李遇春把作者红柯的人生经历与其作品结合起来谈,很有自己的独特见解。他认为青年红柯从陕西远走新疆十年,他最初的冲动据说是为了感受西部的血性和英雄气,是为了寻求艺术的大美。然而,红柯无意把底层的苦难生活展览给人们看,他要做的是发掘底层的生命力量和精神操守。在这个意义上,红柯的西部小说充满了寻根文学的意味。在这里,李遇春完成了对红柯这部作品的全方位解读,准确、中肯地评价了《大漠人家》这部作品,体现了李遇春对作者对文本真实面目的理解与尊重。如果没有对作家深具理解与同情的感情体验,没有对作家笔下的人物一种深刻的把握和情感的体察,没有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到他的评论对象中去的自觉,是绝对不会有如此感情至深的评论文字的。正如蒂博代说:“批评只有吸取了感情交流的力量才能变为创造性的批评。”【5】

二.善意真诚的批评态度

李长之先生指出,对于评论对象,“要同情的了解,无忌惮地指责,可以有情感而不能有意气,可以有风趣而不必尖酸刻薄。”【6】因为李长之先生坚信如果对评论对象没有同情以及在同情基础之上的深入理解,评论就会陷入意气用事,就会失之尖刻。对评论对象,要多一些赞扬和评赏,要给作家创造的自由,鼓舞他战斗,支持他勇敢,对于任何作家,不管老少,不论资历,都不要采取一棍打死的看法,而是善意地平和地带着希望地评论其作品。在《选评》一书中,李遇春始终坚持着对作品及其作家善意的批评,使他们获得前进的自信心与进取心。在他所选编的这22篇评论文章中,李遇春与这些作者大都素昧平生,他完全是站在客观的学术立场上来做文学评论。正如李遇春自己所说:“无论他们的身份是平凡还是显赫,是身居闹市的著名作家还是偏安一隅的无名作者,在我的心目中,他们在艺术面前都是平等的,他们都是新世纪中国最优秀的短篇小说家!”【7】对写的好的作品,李遇春毫不吝惜赞美之词,而对当前一些文学写作上的通病,李遇春也是毫不留情,一针见血地予以指出。endprint

如在评论《打墙》这篇文章时,李遇春毫不掩饰自己对作者石舒清的赞赏之情。“《打墙》充满了道心禅意。乍一看,不显山露水,深思之,则处处布满了玄机。无论叙述者的语言还是人物的语言,抑或自然风景与民情风俗的描绘,虽信口道来,随意点染,却绵里裹针,暗藏机锋。”【8】但李遇春也不是一味地在唱赞歌,作为一位有着深重责任意识的杰出学者,李遇春对当下众多的底层叙述模式也表示了自己的担心。当下众多的底层叙述把重点都放在展示底层的贫穷与落后、愚昧与闭塞、颓败与荒凉、堕落与沉沦上,这些底层叙事的苦难化模式往往让作品失去了自身的吸引力,也让读者朋友们避之不及。李遇春呼吁有更多健康、催人向上的,能展示底层的庄严与崇高、底层的血性与伟力、底层的精神亮色的作品大量涌现。在作者充满善意的评论中,大量关注、描写社会底层的小说受到了李遇春的青睐。在《选评》22篇评论中,其中有六篇就是描写底层人物的生存生活现状的。在这些评论文章中,李遇春不仅关心这些底层人物的生活现状,还关心他们的情感生活。比如《黎明之刃》这篇短篇小说,讲述了两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屠宰场工人之间的同性恋故事。在评析这篇小说时,李遇春向我们分析了现实的社会经济环境所酿成的底层的同性恋现象。“断背”的发生是与主人公低贱卑微的社会地位分不开的。卑微、残酷的生活环境剥夺了他们追求异性情感的权利,他们只有把自己正常的情感需要寄托在同性身上。这种正常的感情需求得不到世人的理解和同情,李遇春尖锐地指出,人类已经习惯把“非常”的残酷行为视作“正常”,而把原本“正常”的同性恋视作“非常”的禁区。

“求善”的评论立场使得李遇春深知,评论的任务并不是专门一味的指摘或批判,而是在赞扬或欣赏。他完全领会了戈得斯密的论断:“一篇好作品之所以好,并不在它没有毛病,而是在它有些好处。”【9】

三.轻灵睿智的诗性文字

读《选评》中的评论文章时,给我们最深的感受就是李遇春对自己的评论文章要求极高,他并没有因为自己所做的是评论性的文章就忽略其对艺术美的追求,这些评论文章每一篇都是优美而有力的文学创作。不仅言之有理,富有创见,还能把道理讲得深入浅出、娓娓动听,既精确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又言之有文,生动活泼。综观《选评》中的评论文章,浓厚、优美的文学色彩是贯穿始终的主要特征之一。

李遇春的评论文章具有诗性的特质,表现在这些评论文章的语言感情色彩丰富,能够激发读者的情感共鸣。如其评论郭文斌的《吉祥如意》:“与其说它是一篇小说,毋宁说它是一首意境优美的诗,是一曲天真淳朴的歌谣,是一幅童趣盎然的风俗画。”【10】这些排比句式的运用,本身就像一首优美的诗,酣畅淋漓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和阅读感受。当我们读到这些评论文章之时,轻松畅快,充满诗性的文笔使李遇春的评论文章成为不可多得的美文。比喻在李遇春的评论文章中也比比皆是,原色原味地描绘出了阅读的体验和感悟,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说明了自己的观点。“流星,划过旷远的天宇,就像天堂里在放小小的焰火。虽然耀亮,但迅忽缥缈;虽然璀璨,却高远难求。”【11】“于是每逢黄金周,城市人便像蝗虫一般涌向乡村,涌向那些刚刚开发或者尚未完全开发出来的所谓新兴旅游热点。”【12】“真正的爱情在她的笔下悄然流淌,如小河弯弯,有细微的波澜,有短暂的回环,冲破了时空的壁障,直至最终淹没了读者的心田。”【13】李遇春把流星比喻成天堂里在放的小小火焰,把汹涌如潮的城市人比喻成蝗虫,把爱情比喻成小河弯弯,抓住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比喻贴切,形象生动,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评论别人的文章,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有的评论文章理性思辨色彩较浓,内容晦涩,除专业人士之外,很难吸引读者。我们读李遇春的评论文章,较少“论”的架势,较重“文”的绰约轻灵,于逻辑中透着散淡,在睿智中散发着浪漫。随意、从容、不疾不徐、娓娓道来是李遇春的评论文章的另一大特色。在评析方格子的《像鞋一样的爱情》时,李遇春并没有开篇就对文本进行解读和评析,而是首先介绍了法国人巴什拉写的《火的精神分析》,进而像道家常一样,把历来人们对火的理解以及火的真实象征性娓娓道来,从而印证出“五行”:金、木、水、火、土,十二生肖,日月风雨以及花鸟鱼虫等等宇宙万象,都隐含了丰富的文化心理内涵,是进行精神分析的极佳原型和标本之一。就这样,李遇春的评论文章完全散文化了,脱离了论文化评论文章的框架。散淡从容,随性而发的评论文章展现了一个坦率而真挚的灵魂。

掩卷沉思,我不由得想到了博尔赫斯的诗《准最后审判》中的诗句:

别人随波逐流的时候,我作惊人之语,

面对平淡的篇章,我发出炽烈的声音……

这正是对《选评》主题内涵与批评风格的最好概括。

注 释:

【1】李遇春编:《新世纪短篇小说佳作评选》,02页,珠海出版社,2011年。

【2】【4】李遇春编:《新世纪短篇小说佳作评选》,05页,珠海出版社,2011年。

【3】李遇春编:《新世纪短篇小说佳作评选》,78页,珠海出版社,2011年。

【5】蒂博代:《六说文学批评》,208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

【6】伍杰、王鸿雁编:《李长之书评》第一卷,73页,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

【7】李遇春编:《新世纪短篇小说佳作评选》,03页,珠海出版社,2011年。

【8】李遇春编:《新世纪短篇小说佳作评选》,234页,珠海出版社,2011年。

【9】郜元宝、李书编:《李长之批评文集》,203页,珠海出版社,1998年。

【10】李遇春编:《新世纪短篇小说佳作评选》,12页,珠海出版社,2011年。

【11】李遇春编:《新世纪短篇小说佳作评选》,64页,珠海出版社,2011年。

【12】李遇春编:《新世纪短篇小说佳作评选》,197页,珠海出版社,2011年。

【13】李遇春编:《新世纪短篇小说佳作评选》,293页,珠海出版社,2011年。

(作者介绍:武汉大学文学院2012级现当代文学博士研究生)endprint

猜你喜欢

真诚诗性短篇小说
卷首语
结缘《短篇小说》
诗性启蒙,最基础的艺术教育
雷蒙德·卡佛的短篇小说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对学生的爱
班主任如何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
忏悔之于周朴园
法国:短篇小说ATM机
匠心与诗性
超短篇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