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仁慈》的空间叙事艺术

2014-02-17杨雪莲

文学教育 2014年1期
关键词:空间叙事仁慈空间结构

杨雪莲

内容摘要:空间叙事理论的兴起打破了传统小说线性叙事的规律,空间叙事侧重于在文本叙事的基础上呈现小说的空间结构。小说的空间是抽象的,并依赖于读者的阅读体验和感知能力,同时它又影响着故事情节的统筹安排,所以掌握小说的空间叙事概念别具深意。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托尼·莫里森于2008年发表第九部小

说《仁慈》,作为语言大师,她运用独特的章节安排,以及巧妙地转换叙述视角,赋予小说叙事强烈的空间感,这种纯熟的空间叙事技巧突显了莫里森的文字驾驭能力,也赋予小说巨大的叙事审美价值。

关键词:空间叙事 《仁慈》 空间结构 托尼·莫里森

美国黑人作家托尼·莫里森的第九部小说《仁慈》,以十七世纪八十年代的一个美国农场为背景讲述了各个人物不幸的经历和复杂的情感,描述早期蓄奴制对包括黑人,混血人和白人自由人的一些精神上和肉体上的残害,以及它们各自如何实现自我认识的过程。莫里森的写作技巧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本文结合空间叙事理论进一步分析《仁慈》的空间叙事技巧,以及其叙事的模糊性特点。

加布里尔·左伦的《走向叙事空间理论》目的是在文本叙事的范围内呈现出空间结构的一般模型。这里“空间”是指依赖于读者的阅读体验而重新构建的空间,他并非是单纯的物理空间,而是存在于文本中的与时间相对的另一维度。随着叙事研究的深入,空间问题的重要地位日益显现。

在文本中,空间似乎是一种很复杂的形态,他不能被读者直接看到,也不能直接从文字层面被描写出来,只有很小的组成部分是有文字直接描写出来的。其他很大的部分都是依靠读者能动性的重建。文本中的“空间”不同于现实世界的“空间”,它是不能用尺寸,范围来衡量的。他们只能通过读者的心理活动,在意识形态里形成一个抽象化的“空间”,用这个空间来理解作者文字化的现实世界。读者依靠阅读文本材料,并重组各个空间部分才能还原整个故事的全貌,所以读者的感知是文本“活”起来的根本。而本文的作者莫里森很好的运用了这个特点,她纯熟地运用魔幻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将文本的时间线索弱化,运用多视角来渗透故事情节,言而不尽,欲言又止,让读者更多参与故事的构建,也使得小说空间叙事效果更明显。左伦还给出了空间结构的一般模型,把叙事空间当作一个整体,从垂直维度上,空间可以分为地质层面的,时空体层面的和文本层面的,水平维度上分为总体空间、空间复合体与空间单位。

一.纵向空间叙事的不稳定性

莫里森高超的叙事技巧力图把整个故事“隐藏起来”,让读者一点一点去发掘。小说地点的流动性,时间线索的模糊性,使得整个故事在叙事空间上呈现总体的不稳定性。

1.小说地点的流动性

地点的频繁变换也使得文本叙事空间尚欠稳定,莫里森把不同的人物聚合在一起,欧洲移民,原住印第安人,黑人,流浪的白人。人物本身的复杂身份,加上小说意识流的叙述手法,使得小说中世界各地的风貌轮流呈现在读者的眼前。甚至弗洛伦斯的寻找铁匠的过程没有出现任何的地名,以山河,草原来指出地点,更像是模糊的旅程。小说人物的处境表明他们不属于一个固定的“区域”,并处于位置不断变换的过程中。主要叙述者弗洛伦斯由最开始的荷兰人的“幸福之地”到雅各布的庄园,直到最后踏上追寻铁匠之路,她的空间地点的变换是整个故事不断发展的主要线索。基于不断更换的空间地之上,小说的地质空间层次形成了,它是一系列的对立的空间概念,或者是人物存在的空间形式,而这些信息是莫里森通过描写直接反应出来的。

2.时间线索的模糊性

时间线索在小说中失去了明显的优势,托尼·莫里森在整个小说中完全颠覆了传统小说以时间为主的写作手法。每个章节都有不同的时间线索,但是就整个故事而言是没有具体的时间线索的。每个叙述者的心理时间是统领整个故事的线索。第一三五七九和十一章是弗洛伦斯的第一人称叙述,各章之间分别穿插了雅各布,丽娜,丽贝卡,索罗,威拉德和斯卡利,弗洛伦斯的母亲六个人的第三人称叙述,并且每个叙述者的叙述有运用了意识流的手法,所以整个故事是难以理解的。不同叙事角度交替变换,使得小说本身更具体有片断性,弱化了时间性的同时,凸显了小说的空间特点。

二.《仁慈》横向叙事空间结构

“从横向视角来说,文本本身可以被看作是由部分组成的一个复杂的实体,或者说,它本身也可以看作一个独立的单位来构成更高层次的空间整体。”从整体上看《仁慈》的空间结构特别明显,首先它的每个章节都可以独立成为一个故事,就是基础的空间单位,然后整个文本就是空间复合体,读者通过阅读体验建立起来的故事构架就是总体空间。小说各个独立章节的内部关联性相对较强,在此独立的章节可以看作一个空间单位,各个空间单位所侧重的也不同,内容相对独立,但线索一脉相承,是本文的显著特点。

1.主要独立空间单位

丽贝卡的独立宗教空间,索罗的私密伤感空间,和丽娜的男性刚强空间,是小说中三个典型的独立空间,这三个女性人物是莫里森塑造的众多人物中的典型代表。但是它们各自独立空间的获得并不是只在单独的一个章节内的叙述完成的,而是融合整个文本的各种叙事声音来共同完成的。

葡萄牙籍新娘是独立女性的代表,因为宗教信仰不同被家人通过邮购方式卖到美国,刚在雅各布的农场安定下来,她就步行七英里来到远处荒芜之地的教堂祈祷,似乎过着平淡快乐的生活,但是因为宗教排斥使她的孩子没有收到洗礼,以及后来孩子们的接连夭折、丈夫的去世,使得她几乎崩溃,大病之际寄希望于曾经救过她的铁匠,终于铁匠挽救了她的生命,但她还是选择投身于宗教,并且坚信“不受洗礼的生命存活希望低”。并将自己全部投入宗教活动中去,莫里森最后提问到丽娜是人还是神,更增强她的神秘感,以及宗教空间的诡异色彩。

索罗,就像是她的名字一样,充满悲剧色彩,她少言寡语,行踪诡秘,一心向往着自己来时的地方,最终的“逃脱”也没有成功。从被从海上救起开始,完全沉积在个人空间的她,对于自我的认识也局限于不完整的记忆,她尝试寻求自我,但是她没有家人,不知道自己在哪,充满悲剧色彩的她以麻木来面对巨大的悲伤。甚至连自己的孩子被溺死也没有反抗,它可以说是一个活着的死人,伤感空间的塑造在她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endprint

丽娜是一个白人女性,她认为男性不可靠,对农场里男性的能力持各种怀疑,农场主的持家能力,男性工人的劳动能力等,她自我定位是女性中的男性。出于自己创造的一个男性环境中,她也开始寻求一种自我身份,作为女性她缺失女性的阴柔,有面对自己男性化的一种现实,最终丽娜也找到她身份的平衡点,实现了自我身份的认定,接受自己男性化的一种身份定位。丽娜睿智精明,她明白“每个人都拥有一切,但是每个人都不能拥有一切。”她保护女主人,在雅各布不在时,自觉承担男性责任,负责农场的各种事务,堪称农场的保护神。因此,那些男性工人们的刚强气质完全被她掩盖,这种本位性别的弱化也使得丽娜的男性化特征越发明显,她的男性刚强空间也跃然纸上。

2.空间的复合与重现

在弗洛伦斯一步步前进的同时,整个故事才得以慢慢展开,作为整个文本穿线的人物弗洛伦斯的寻求自我的历程可以看作是整个小说的主线。弗洛伦斯出现,这不仅可以保持整个故事不断向前发展,而且使得其他几个人物可以充分展开各自的故事。在整个文本空间上呈现一种松散但是又不失连贯的形态,模糊中透露清晰。在文本层面上,各章故事的组合就是文本空间的复合,即只有把各个独立的故事情节串联起来,读者才能得到文本层面的整体概况。

《仁慈》的叙事空间单位独立性特别强,因为故事情节的发展与小说章节的安排前后顺序关系不大。除去最后一章,其余各章可以调换顺序来读,这样的写作手法使读者在理解小说整体结构,分析小说主题的时候会产生困难,此时就需要把握小说的总体空间。“总体空间是一种连接不同本体区域的无人之境。它不仅是文本中重塑世界的直接延续,也是读者真实世界、外部参照体系、叙述行为本身和更多其它领域的延续。”“这一空间具有一种不透明的特征,尽管读者可以根据地名或者零散的片断进行推断,但由于语言的选择性和叙述的时序等原因,总体空间所呈现出的状态总是不完整的,缺乏细节的、完备的信息。”读者结合自身经验,自身阅读经验和对文本直接的描述片段记忆才能达到总体空间,就《仁慈》来说把握其总体空间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本身叙事技巧,和深刻的主题都需要读者进行认真阅读,思考,重建故事结构,创造有序的故事体系。

莫里森并不是一位多产的作家,她多年磨一剑的第九部小说堪称继《宠儿》之后的又一力作,此部小说追溯到蓄奴制的早期,把不同肤色的人放到一个焦点上,探讨种族性别与是否被奴役的关系,揭示了奴役背后深层次的人性问题。莫里森极其丰富的想象力和对文字的控制力造就了如此的一篇佳作。她运用独特的结构安排,空间化的叙事结构,使文章具有巨大可读性和创作欣赏价值。空间叙事理论的发展也为进一步阐释莫里森的佳作提供了有力武器,使广大读者可以更有创造性地去发掘文本中隐藏的智慧,深入思考,体味其中深意。

参考文献:

1.Toni Morrison, A mercy . First Vintage International Open-market Edition, June, 2009.

2.Gabriel Zoran . Toward s a Theory of Space in Narrative [ J ] . Poetics Today, 1984( 5).

3.程锡麟等,《叙事理论的空间转向—叙事空间理论概述》,江西社会科学,2007,(11)

4.刘娟,《仁慈的召唤结构探析》,文教资料,2010.

(作者单位:烟台大学外国语学院)endprint

猜你喜欢

空间叙事仁慈空间结构
幻境
母爱随行,“独腿女孩”成长路上逆风飞翔
穿短裙的假肢女孩:我妈和她给我的四条命
“独腿女孩”谢仁慈:我需要的不是同情,而是平等相待
国内历史文化街区研究综述
道路绿化带的不同空间结构对污染物扩散的影响
论《三城记》空间叙事艺术特征
运用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浅析《被占的宅子》的空间结构
论徐则臣小说的空间叙事
河北燕郊的空间结构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