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日本人的忧患意识

2013-11-28李小俞

关键词:忧患意识表现

李小俞

【摘 要】由于日本特殊的自然环境,经常会出现地震等自然灾害,而且还面临着资源匮乏、人口老龄化等诸多问题,使日本在发展过程中始终保有强烈的忧患意识。本文主要研究日本人的忧患意识的表现以及其原因,不仅有利于加强对日本社会和日本民族的认识,还有利于中国人树立忧患意识,居安思危。

【关键词】忧患意识 表现 原因

一 日本人忧患意识的表现

1.日本沉没

上个世纪70年代初,正是日本战后崛起、第一次超越西欧列强、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之时,日本作家小松左京却石破天惊地发表了小说《日本沉没》,警示日本存在的一系列危机,呼唤人们增强忧患意识。2006年,日本经济已连续5年保持增长,《日本沉没》又被拍摄成电影在日本上映,电影假想了一个因为巨大的海底活动———日本岛将在 90 天内沉没的情节,以“国家即将因灾难而毁灭”为重点,提醒在经济高速增长的过程中正在享受平静生活的日本人不要放松警惕,要永远保持忧患意识。

2.环境保护

日本领土狭窄、资源匮乏,但经济发达、科技先进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个根本原因是,日本人的忧患意识强、危机意识重,因此节约意识也十分浓,资源再利用的观念非常强。曾经有媒体报道,日本人进口中国的木材,制成一次性筷子后出口到中国,然后当作垃圾回收,制成其他产品后再出口中国。近些年来,日本又在回收、利用废旧电子产品上走在了世界前列,让人刮目相看。

3.日常生活

日本作为东方孤岛的独特地理位置和岛国资源的相对有限和匮乏,人多地少的生存环境。其次是自然灾害频发,地震、台风、海啸、火山爆发等自然灾害不停地威胁着人们的生活,一旦遭到破坏,他们必须再次尽快重建家园。日本人这种强烈的危机意识造就了这个民族的勤劳勇敢,勤俭节约。在日常生活中就表现地淋漓尽致。例如出租车司机搬行李时从来都是快步小跑,人们工作起来卖命,即使大半夜,处处可见人们在办公桌前加班加点。还有,日本人每当进屋换鞋子,一定要把鞋子的脚尖朝外整齐摆好,这种习惯的形成与他们的危机意识有着内在关系。一旦发生突发事件,他们便可以很快穿上鞋离开现场,几秒钟的时间也许就会得到生还希望。此外,在日本的电视上会常插播一些灾害模拟情境,然后让参与者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加以应对。日本从幼儿园、小学教育就重视灾害及忧患意识的教育灌输。防灾教育、避难训练都是必修课,这使他们在真正面对灾害时能够冷静、高效地采取行动。日本的建筑物中,不管都市,还是在乡镇,房屋绝对高度抗震,每幢大楼、房子从建材到设计都有精细的规划,且给人十足的安全感。

二 形成日本人忧患意识的成因

1.生存环境

众所周知,日本的国土面狭小,人口密度差不多是全世界最大的国家。资源方面除了水、森林资源丰富,煤矿、铜等矿物资源与其他国家相比是比较贫乏的。大多数资源都需要从外国进口,这会对本国形成强大不自信感,当一个国家连最基本的生存资源都要受制于他人的时候,这个国家就会本能地产生危机感和不安全感。并且 20 世纪十大环境公害事件有 4 件发生在日本,因此环境问题也不容忽视。另一方面,日本位于太平洋地震带,地震频发,又置身于汪洋大海之中,时刻都有被淹没的恐惧感,严峻的自然环境使他们同时时刻着深受海啸,火山爆发,台风等自然灾害的威胁。可以说恶劣的自然环境造就了日本人与大自然抗争的能力,他们在任何时候都会做出做最坏的打算,然后做最大的挽救,这些强烈的对未来的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已经深埋进他们的民族特性中。

2.文化传统

在5世纪前后,我国的儒家思想就开始传入日本。儒家思想中有“仁、义、礼、忠、信、智、孝、和、爱、恭、俭、忍、让”等伦理思想,日本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大量吸收了中国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例如:孔子“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孟子“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日本人对于这种思想很推崇,这种文化理念与客观依据的契合,使得日本的忧患意识不仅具有应对灾难等突发事件的功能,而且逐渐成为日本民族独有的性格特征。

3.社会压力

日本是一个老龄化程度很高的国家。2013年,日本65岁以上人口占22.5%,据日本国立社会保障和人口问题研究所公布的“日本将来人口推测”报告显示,到2055年,老龄人口将达到40.5%,成为典型的老龄社会,这种压力的沉重是可想而知的。再如周边各国对日本所构成的外在压力:朝鲜的“核武”、韩国的“反日”、俄罗斯的“四岛”、中国的“崛起”,都使日本难以安眠,而美国驻军日本已60年,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承受的综合压力,只有日本人自己感受最深。

4.日本发展过程中的三大教训

自1840年至明治维新前后,从西方列强靠实力打开中国大门,到美国海军将军佩里闯入江户附近的浦贺湾,日本人看到强大的中国在列强攻击下似乎不堪一击,于是自己选择了俯首称臣、虚心就教的态度。列强入侵中国及日本的教训,作为日本近代的第一课,深深印刻在日本民族性感之中——历史教训直接转化为强烈的忧患意识及奋发图强的作为。

二战的战败,是日本民族接受的第二次历史教训。正是这次失败,使日本从此离开了世界政治大国的行列。尽管日本的综合国力特别是社会经济的基础要素并未遭到彻底摧毁,战后又受到美国大力扶植,但日本民族在这次失败中得到的惩罚及教训,是日本人永远不会忘记的。因此,二战后的日本,以全新的精神面貌“从零开始”,忍辱负重、埋头苦干,在战后的废墟上重新启动了自己的国家建设,而且一直保持着这种忧患的心态。其间爆发的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世界石油危机”等,都使日本更加强化了这种心态。

但随着日本经济持续高速成长,到了1980年代末,在日元急剧升值的背景下,日本经济的泡沫开始膨胀,一些大公司开始在美国大肆收购名贵地产,其势似乎要把整个纽约和芝加哥都收入囊中。这次日本的“冒进”直接导致了日本泡沫经济的破灭,日本经济从此进入长期的停滞和衰退期。

日本近代史证明:每当头脑发热、不自量力、浮夸冒进时,整个民族就会碰钉子、摔跟头、吃苦头。每当实事求是,冷静自省,埋头苦干时,这个民族才会有起色、有出路、有发展。日本在百年发展中经历了诸多坎坷,但每次的失败后,都被转化为民族的忧患意识,转变成凝聚国民精神的良机。从这一点上来说,日本的忧患意识不能不说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一面镜子。

三 通过中日对比,探析忧患意识对日本的影响

1.经济总量GDP

按世界银行2004年《全球发展指标》统计,2003年中国的GDP为1.4万亿美元,人均1000美元,日本却高达4.3万亿美元,人均33077美元。在二战后的第一个1/4世纪,日本即轻松成为全球第二发达国家。

2.经济结构

1999年,日本的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例是2:36:62,早已是明显的“后工业社会”,1975年日本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员比率首次越过50%,标志着日本早在70年代就进入以服务业为中心的“后工业化”时代。到2006年,中国一、二、三产业结构是11.8:48.7:39.5,中国至今还没有完成前工业化社会向工业化社会的过渡。

3.恩格尔系数

即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它是反映居民生活水准的指标。2002年,日本的恩格尔系数是22.3%,而中国2006年统计数为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3%,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占35.8%,这就是说,中国是生存消费,日本是发展消费。

4.资源利用

日本的人均资源很贫乏,但日本人懂得通过优秀的加工而扬长避短,在1975年日本制造业产值占工业比重上升到96.9%,矿业、电力、煤气、供水等资源基础产业产值总和占工业比重的4%,中国也是人均资源不丰富的国家,但中国的经济却是粗放型的,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靠廉价出卖资源的。2000年,中国资源型企业产值占全部工业比重高达54.5%,以单位能源每千克油所产的国内生产总值计算,中国大约是0.7美元,而日本却高达10.5美元,为全球之冠,约相当于中国的15倍。

以上的对比,虽然不全面,但不难看出中日之间的差距有多大。研究日本人的忧患意识,加强对日本社会和日本民族的认识,有利于我们加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

四 启示

长期以来,日本政府和社会各界经常向社会渗透资源匮乏论、沉没论、生存危机论等,以激励日本国民积极应对的忧患意识。在日本高速发展时,很少见到大篇幅的自我炫耀,反而经济越发展越冷静,并不断自省与反思。可以说正是由于这种强烈的危机意识,日本才具备现在强大的经济实力。我们应该警醒: 有意识地保护自然资源并合理利用,在政治经济上冷静思考并制定策略,以创造出适合我国国民的生活生存环境。因此,作为一个大国,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忧患意识、团结精神、高度责任感、一定要高度重视起来并实施到各行各业中。同时要冷静思考,加强与日本的交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加强居安思危意识。尤其应激起年轻一代的危机感和责任感,以冷静积极的心态迎接未来的不确定性,切忌“小有所得、沾沾自喜,大有所得、忘乎所以”的心态。

参考文献

[1]会田雄次.日本人の意識構造[M].講談社現代新書

[2]南博.日本人の心理[M].岩波出版社

[3]庚欣.日本人的忧患意识[J].环球时报,2007

[4]庚欣. 三种日本忧患意识[J].文苑,2007

[5]邱紫华.日本民族意识中的悲剧精神[J].外国文学研究,1999

[6]应俊.日本人的危机意识及启示[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

[7]王丹.透过日本灾难电影看日本人的忧患意识[J].电影文学,2012

猜你喜欢

忧患意识表现
湖湘文化中的忧患意识与魏源的“救亡图存”“经世致用”
中原文化与文晓村新诗创作
明代容像的绘制表现及技法浅析
美术审美特征论
摄影艺术中的美学探讨
我国就业中的性别歧视问题探究
骨瓜提取物的不良反应分析
警惕美国别有用心的“忧患意识”
浅析阮籍《咏怀诗》中的忧患意识
以“忧患意识”锻造领导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