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临床病理讨论会中的PCMC教学模式探讨

2013-09-18安锦丹赵洪涛王洪伟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3年6期
关键词:牡丹江考试成绩病理

安锦丹,赵洪涛,冯 华,王洪伟,颜 彬

(牡丹江医学院基础医学院,黑龙江 牡丹江 157011)

临床病理讨论会(Clinical Pathological Conference,CPC),始创于20世纪初的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其主要是对疑难病或有学术价值的尸检病例的临床表现及其病理检查报告进行综合分析、探讨,目的在于汲取诊治教训,提高诊治水平,促进医学诊疗科研及教育事业的发展。目前,已成为世界各国医疗机构经常开展的一项学术性活动[1]。PCMC(Problem-originated Clinical Medical Curriculum)教学模式,即以典型临床病例为基础、以问题为先导的启发式教学模式,同时结合诊断病理学开展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近几年,我们将PCMC教学模式应用到临床病理讨论会中,收到了很多的成绩。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一、研究对象与教材

1.研究对象。以牡丹江医学院2010级本科临床、麻醉学专业298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即传统教学组,149人)和实验组(即PCMC教学组,149人)。

2.教材。两组均以于建渤、安锦丹、成永霞主编的《病理实习·CPC·技术》第五版为教材。

二、研究方法

1.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师讲授方法。

2.实验组(即PCMC教学组)。首先,授课教师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选择一些典型病例(包括较完善而详细的临床诊疗记录、实验室检查资料和尸检报告),并提出一系列相关问题,将这些病例在上课前两周分发给学生。要求学生先自行预习。其次,上课时,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根据所给出的典型病例和相关问题,讨论患者具体病情特点,例如:呼吸、体温、脉搏、血压、面容、病人表情变化、精神、睡眠、饮食等情况如何?是否有外伤、出血等症状?心脏是否仍在继续跳动?用言语测试病人时其意识如何?皮肤是否有青紫(发绀)或苍白?是否有脱水现象?是否呈现出各种危及生命的症状,包括严重大出血、瞳孔散大等[2]。教师在这一环节上要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发言,踊跃探讨,各抒己见。第三,教师作中心发言来分析症状、体征和鉴别诊断,提出临床诊断意见,对治疗处理,提出建议或评估。出示病理标本(包括放映病理组织学改变的幻灯片等)、解释病变与临床表现的关系并分析死因。第四,学生提出临床诊断意见,对治疗处理提出不同的诊断意见和质疑。最后,教师对本例疾病的特征和所讨论问题在临床中的意义及吸取的经验教训等作扼要小结,给讨论会“画龙点睛”。

3.问卷调查。考试前两周对实验组进行无记名问卷调查149份,有效率为100%。

4.考试成绩分析。整理两组学生理论考试和实验课考试成绩,录入SPSS 13.0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

三、研究结果

1.根据学生的问卷调查,实验组149名学生认为(所占人数/百分比):调动学习积极性(138/92.62),提高自学能力(135/90.60),提高学生的思维敏捷性(132/88.59.62),增加知识面(128/85.91),提高理论联系实际能力(126/84.56),增强语言表达能力(125/83.89),活跃课堂气氛(122/81.88),促进师生互动(123/82.55)。

2.对考试成绩分析,结果实验组考试成绩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见附表。

附表 实验组和对照组理论课和实验课考试成绩比较

四、讨 论

1.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1965年,加拿大季克马斯特大学首创了PCMC教学法,它把教学的整体性、实践性和社会性融为一体,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我们在上课前两周将典型病例分发给学生,安排学生先自行查阅相关知识,提高其自学能力。课堂上,教师充分结合教学的系统性、知识性、互动性,将有关的较完整而详细的临床诊疗记录和尸检结果及CT、B超、X线、核磁、血常规等实验室检查结果,病理标本(包括放映病理组织学改变的幻灯片等)等加入其中,力求“逻辑思维强、推理严谨、引据有力”地紧密联系病例的实际情况进行讨论。若临床的分析和诊断与最后的病理诊断相符合,则会使学生从中学到正确分析病例的方法;反之,也可以通过回顾性地分析、讨论,找出造成误诊的原因,总结经验或汲取有益的教训,以提高医疗诊治水平[3]。这些都能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的相结合,丰富知识,活跃课堂气氛,保证课堂吸收率,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深受学生们的欢迎(详见问卷调查)。

2.促进师生交流,有效提高教学质量。PCMC教程使学生参与性强,师生间接触面广,教师从不同角度有根据地提出各自的诊断依据,对病理诊断提出咨询或异议,通过讨论常能提出一些值得深入研究的新问题或新线索,因此讨论会又常是学术争鸣的场所[4]。这些都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师生间学术交流,推动科学研究,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营造出一个生动、活泼、和谐的教学环境,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详见问卷调查和附表)。

3.利于教师业务能力的提高。临床病理讨论会中的PCMC教学模式的应用要求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通过网络信息或查阅书籍、文献等获取大量教学资料,有效的将基础与临床医学知识融会贯通,并能顺畅地引领学生进入讨论沟通状态,最后还能归纳总结出正确答案。医学在发展,一些新治疗手段、新进展等不断出现,这就要求教师在知识的海洋里不断攫取,不断创新,不断攀岩[5]。这些都有利于教师业务能力的不断提高。

综上所述,在临床病理讨论会中应用PCMC教学模式提高了教师和学生的整体素质,为我校教学改革推出一条新路,值得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推广应用。

[1]于述伟,王玉孝.LBL、PBL、TBL教学法在医学教学中的综合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5):101-102.

[2]柴 琳.学生主动式教学在《牙周病学》教学中尝试[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1,32(6):63-65.

[3]姚伟红.生理学教学方法的应用体会[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1,32(1):91-92.

[4]王 英,罗浩虹,吴娟英.细胞工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讨[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1,32(6):70-71.

[5]宋丽萍,张 欣,周 陆,等.以问题为中心结合比较影像学教学法在核医学理论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11):109-110.

猜你喜欢

牡丹江考试成绩病理
《牡丹江医学院学报》投稿须知
病理诊断是精准诊断和治疗的“定海神针”
开展临床病理“一对一”教学培养独立行医的病理医生
贡献更多“牡丹江力量” 书写更精彩的“牡丹江篇章”
寻找最美校园 牡丹江师范学院
跳过去
不一致性淋巴瘤1例及病理分析
斯诗私塾
黄芪对兔肺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病理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