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斑块发生风险及可能的危险因素分析

2013-08-15刘薇周雷2西城区新街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北京西城00035

大家健康(学术版) 2013年15期
关键词:颈动脉硬化斑块

刘薇 周雷2西城区新街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北京西城 00035

2西城区陶然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北京西城 100054

2型糖尿病是一组以慢性血糖水平增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和(或)作用缺陷所引起。估计我国现有糖尿病患者超过4000万[1],给社会和经济带来沉重负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糖尿病患者发生大血管病变如高血压、脑血管和心血管疾病是其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引起血管病变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动脉粥样硬化。大量的研究已经证实糖尿病患者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与高血糖尤其是餐后高血糖密切相关[2]。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以动脉管壁增厚变硬、失去弹性和官腔缩小为特点的一组常见血管病,主要累及大中型动脉,其发病危险因素包括血脂异常、糖尿病、糖耐量异常、高血压、吸烟、年龄等。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时血管内膜中层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增厚,一段血管的平均IMT是反映动脉血管壁增厚情况的最可靠指标,还可反映较小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有报道称[3],IMT增厚发生于斑块出现之前,IMT也常被作为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指标。临床中应用超声技术测定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是检测早期动脉结构异常的有效手段。无论是颈总动脉还是颈内动脉,IMT值均可预测心肌梗死与脑卒中的发生。IMT每增加2mm,心肌梗死相对危险性增加33%,卒中相对危险性增加28%[4]。本文对1年来在我院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和非糖尿病患者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比率及其可能的危险因素进行了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4月~2013年4月本单位门诊就诊2型糖尿病患者126例,非糖尿病患者130例。血压测定采用符合计量标准的水银柱血压计测量右上臂血压,测量前休息15min,每次坐位测2次,取平均值。所有入选病例均排外肝肾疾患、血液系统疾病、甲状腺疾病及肿瘤疾病、1个月内有外伤或手术史、脑卒中、妊娠、急性感染、风湿病、重度残疾及精神障碍、传染性疾病等。

方法颈动脉超声测定: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嘱患者安静平卧,在左颈总动脉分叉处近端远侧壁1.5cm处测量IMT,若该处存在粥样硬化斑块,则取病变近端1.5cm处测量IMT。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正常值≤0.9mm,1.0 ~1.2mm 为内膜中层增厚,≥1.2mm 为粥样斑块形成[5]。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计数资料以例数/百分比表示。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率的比较用X2检验。随后以可能和AS有关的可疑因素为自变量,以是否存在AS为因变量,对2DM患者发生AS风险的最可能诱因进行了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基本资料比较:对门诊就诊患者按照随机分组的原则入组后,对其基本资料进行了比较,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性别、体重、血压以及其他患病情况方面均没有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统计表(n=256)

两组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动脉粥样斑块的差异比较:对2型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患者颈动脉内-中膜超声检查情况、血压、血脂等指标进行了比较,两组患者血压异常没有差异,血脂异常风险、内膜增厚和有粥样斑块的发生率均存在差异(P<0.05)。2型糖尿病患者内膜增厚和动脉粥样斑块的发生率分别为61.9%和27.6%,明显高于非糖尿病患者组41.7%和18.5%的发生率,提示社区常门诊人群在基线情况相当的前提下,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明显大于非糖尿病患者。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颈动脉内-中膜情况差异比较统计表(n=256)

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可能的危险因素分析:为进一步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最主要的诱发因素,将门诊中容易获得的患者基线资料,如表3所示因素作为自变量,以是否动脉粥样硬化为因变量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吸烟、年龄、BMI、SBP、DBP、△BP、LDL-C与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其OR值均大于1。其中以SBP、△BP、年龄、LDL-C的相关系数最为显著均>1.5。提示,收缩压、脉压差、年龄、LDL-C是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最主要危险因素。

表3 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表(n=143)

3 讨论

近年来,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有急剧增加的趋势,糖尿病在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同时,也给患者带来沉重的心理和经济负担,特别是2型糖尿病并发症更可导致患者残疾甚至早亡。多个研究分析显示,2型糖尿病并发症及其相关大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心脑血管病等在我国糖尿病患者中相当普遍。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在同年龄及性别的人群中,糖尿病人群的心血管疾病发病率比非糖尿病人群高2~3倍。同时,糖尿病患者较非糖尿病患者具有更高的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10年心血管事件发生危险评估分析认为,糖尿病是冠心病的等危症,2型糖尿病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经过长期的研究人们发现,糖尿病动脉内皮细胞发生功能障碍,导致动脉内皮损伤,是血管损伤较早发生和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原因,而这一重要原因的发生基础是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和糖耐量异常。2型糖尿病患者由于存在胰岛素抵抗,具有不同于非糖尿病患者的脂代谢异常,如甘油三酯水平显著升高,小而密LDL-C水平升高和HDL-C水平降低。这些异常都有致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6]。动脉粥样硬化早期受累动脉的内膜有脂质的沉着,复合糖类的积聚,继而纤维组织增生,并有动脉中层的病变,以动脉血管壁内-中膜增厚为主,特征表现是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和动脉硬化加速。颈动脉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过程中最早被累及,所以颈动脉IMT通常被用作评价包括冠状动脉在内的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指标,被认为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表现。既往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有:高龄、遗传、高血糖、血脂紊乱、高血压、吸烟和肥胖[7]。

本文首先对常在社区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和非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差异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硬化的总发生率为89.5%,而非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硬化的总发生率为60.2%,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提示,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比非糖尿病患者更大。进一步对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可疑危险因素进行了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吸烟、年龄、BMI、SBP、DBP、△BP、LDL-C与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其中以SBP、△BP、年龄、LDL-C的相关系数最为显著,是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最主要危险因素。可见,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应该充分关注其疾病特点和致死、致残的主要诱因,需要对患者的血压、血脂的控制情况进行高度关注,并进行定期检查确保达标。由于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在糖尿病前期即糖耐量异常阶段就已经存在,因此进行糖尿病的早期筛查和干预也非常重要。对于新发现的2型糖尿病患者,应尽早进行并发症筛查,尽早发现和治疗,以最大程度的降低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降低大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1 朱小莉,渠乐.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0,5(24):75-76.

2 卞茸文,顾刘宝,吕利萍,等.2型糖尿病患者外周血管病变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J].中国糖尿病杂志,2007,15(8):478-480.

3 Yamasaki Y,Kodama M,Ni shizawa H,et al.Carotid intima media thickness in Japanese type 2 diabetic subject s:predictors of progression and relationship with incident coronary heart disease[J].Diabetes Care,2000,23(9):1310-1315.

4 Simon A,Gariepy J,Chironi G,et al.Intima-media thickness:a new tool for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ardiovascular risk[J].J Hypertens,2002,20(2):159-169.

5 邹艳秋,戈晓华.颈部动脉超声多普勒实用手册[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6.

6 江凤,邓辉胜,李明星.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与颈动脉重构的相关性[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03,11(7):649-651.

7 廖二元,莫朝晖.内分泌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491-1502.

猜你喜欢

颈动脉硬化斑块
山东:2025年底硬化路铺到每个自然村
颈动脉的斑块逆转看“软硬”
一篇文章了解颈动脉斑块
microRNA-146a与冠心病患者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
Apelin-13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有颈动脉斑块未必要吃降脂药
磨削硬化残余应力分析与预测
额颞叶痴呆伴肌萎缩侧索硬化1例
三维超声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前的应用价值
脑微出血与颈动脉狭窄的相关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