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更昔洛韦、干扰素联合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的临床观察

2013-06-28孙维佳吴庆峰

中国医药指南 2013年9期
关键词:洛韦脑炎干扰素

孙维佳 王 雪 吴庆峰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0)

更昔洛韦、干扰素联合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的临床观察

孙维佳 王 雪 吴庆峰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0)

目的 具体观察对小儿病毒性脑炎(VE)患者采用更昔洛韦、干扰素联合治疗的总体临床疗效情况。方法 将我院收治治疗的 90例小儿病毒性脑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两组患者的临床基本资料无显著差异,在入院时均进行常规支持性治疗,而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支持性治疗的基础上行更昔洛韦治疗,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行更昔洛韦联合干扰素治疗,对两组小儿病毒性脑炎患者的总体治疗效果意见不良临床反应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从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不良反应情况来看,无显著对比性差异(P>0.05)。结论 更昔洛韦联合干扰素应用于小儿病毒性脑炎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具有起效快、效果明显、不良反应少的优势,值得临床治疗的广泛应用。

更昔洛韦联合干扰素;小儿病毒性脑炎;临床疗效分析;不良反应

病毒性脑炎作为一种中枢神经系统感染[1]性疾病,一直都是儿科临床治疗中最为常见的,患者全年均可发病,病情发展程度不一,主要临床症状[2]表现:不同程度上的发热、头痛、四肢抽搐、恶心反胃以及意识性障碍等,病情发展程度较轻的患者可以自行缓解,但是严重情况下将会直接影响到小儿中枢神经系统,造成智力性障碍、瘫痪甚至死亡。所以也受到了临床治疗工作的关注,实质上病毒性脑炎是由于病毒感染所导致的脑实质炎症情况,所以抗病毒治疗的药物俨然成为小儿病毒性脑炎疾病治疗工作的研究方向和目标。随着小儿病毒性脑炎治疗工作的不断展开发现,更昔洛韦、干扰素联合取得了明显的治疗效果,提高了儿童的健康生命质量,且不良反应情况发生较少,现将我院VE临床治疗工作的疗效内容进行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进行研究的所有病例均为我院2007年3月至2010年3月期间儿科住院患者,这些患者经过相面系统的临床检查,最终均被判定为VE,共计90例。诊断标准[3]: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头痛发热、恶心呕吐、腹泻以及病毒性感染症状等);身体检查发现患者出现了意识性障碍、惊厥以及颅内压升高等;通过脑电图发现患者出现了弥漫性高波幅慢波情况;脑脊液压力、细胞数以及蛋白质均呈现正常或升高状态。VE患者中包含男性、女性依次为54例、36例;患者的年龄在6个月~12岁,平均年龄为(6.54±2.13)岁;患者的病程时间在2~8d,平均病程为(5.34±1.24)d;患者临床症状:头痛(24例)、发热(23例)、恶心呕吐(19例)、意识障碍(14例)、抽搐(10例)。将确诊为VE的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两组VE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症状表现)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意义。

1.2 治疗方法

本次研究的90例VE患者在进行具体药物治疗之前均进行常规性支持治疗[4],主要包括:退热处理、降颅压、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营养治疗等。对照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采用更昔洛韦单一用药治疗,5mg/(kg·次),每隔12h进行一次,加入浓度为5%的葡萄糖注射液进行静脉滴注,要控制滴注的时间,要保持在1h,整个疗程控制在2周;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干扰素(支持治疗+更昔洛韦+干扰素),干扰素a-2b 10万IU/( kg·次),每天进行一次肌内注射,整个疗程为6d。在治疗过程中严格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血常规以及肝肾功能等体征的变化情况。

1.3 观察指标[5]

主要观察记录两组VE患者临床症状的消失时间时间,不良反应以及总体治疗效果情况。

1.4 疗效判定标准[6]

治愈:患者治疗1周以内其临床不良症状消失。有效:患者治疗1至2周内其临床症状体征明显减轻,神经损伤系统开始逐渐恢复。无效:在治疗2周后任何临床症状并未改善,神经系统甚至出现了加重局面。

1.5 统计学方法

两组VE患者的临床观察指标的数据描述均采用百分比(%)形式,平均数采用(χ—±s)标准差进行表示,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采用χ2以及t进行检验,将P<0.05作为两组患者之间差异的统计学标准。

2 结 果

通过对两组VE患者采用不同药物进行临床治疗发现,观察组患者的临床不良症状消失的时间明显小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具体对比情况详见下表1。通过对两组患者的总体疗效对比发现,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具体疗效比较情况详见下表2。两组患者并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观察组患者中出现3例由于注入肝素后所引发的正常转至发热现象,在进行物理降温后恢复正常,出现了皮疹2例,对照组中出现皮疹以及肝功能轻度异常患者各2例,无统计学差异(P>0.05)。

表1 两组VE患者临床症状表现消失时间分析比较表 [ ;d,各45例]

表2 两组治疗患者总体疗效对比情况分析表 [n(%);90例]

3 讨 论

病毒性脑炎作为儿科治疗中常见的神经系统性感染疾病,其病毒会通过人体的消化道、呼吸道以及其他感染途径,最终通过血循环进入到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从而引发患者脑实质性损害状态,常见病毒表现为疱疹病毒、水痘病毒、巨细胞病毒、腺病毒等,行之有效的早期治疗是避免疾病发展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的关键性手段。更昔洛韦又被称之为丙氧鸟苷,当其进入到患者的宿主细胞之后,经过脱氧鸟苷激化酶进行转化进而产生的衍生物与三磷酸脱氧尿苷竞争与病毒DNA聚合酶的结合,来进行干扰或者是抑制生物体内的DNA聚合酶。随着治疗工作的展开情况来看,尽早使用更昔洛韦能够明显改善小儿病毒性脑炎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生存率指数,其安全性状态是值得肯定的。而干扰素作为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糖蛋白,由于病毒感染的细胞释放的一种可溶性抗病毒递质,其主要作用机制是抑制患者病毒的再生繁殖、调节免疫力以及抵抗肿瘤形成情况等,在VE急性期使用干扰素能够在保证阻止病毒滋生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快病毒的消除,所以其治疗价值是不容忽视的。从本组实验数据上来看,相对于单纯采用更昔洛韦进行治疗来说,更昔洛韦与干扰素联合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恢复患者的意识性障碍、头痛、发热以及恶心呕吐等不良临床症状表现,两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之间的临床不良反应无明显差别,所以两种药物的联合使用能够更广泛的覆盖病毒,提高总体治疗疗效,提高儿科患者的健康生命质量、缩短住院时间以及经济花费,符合患者家属的诉求愿望,所以值得提倡应用。

4 结 语

病毒性脑炎是由各种病毒感染引起的脑实质炎症,故抗病毒治疗在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中显得尤为重要. 总之,与单一临床用药相比,采用更昔洛韦、干扰素联合治疗所起到的总体效果更为明显,减少了治疗时间,提高了患者治疗的依从性认识,且治疗过程中并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在患者可承受的范围内,在进行对症处理之后,均得到恢复,提高了患者家属的满意度认识,所以值得临床治疗的广泛用药。

[1]阮 毅 燕.更昔洛 韦联 合干扰 素治疗小儿 病 毒 性 脑炎疗 效 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2):170-172.

[2]叶国华,莫炳尧,曾伟 斌.更昔洛 韦治疗小儿病 毒 性 脑炎的疗 效 观察[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9,8(2):15-16.

[3]王紫 瑾.更昔洛 韦与 阿昔洛 韦治 疗小儿 病 毒 性 脑 炎的 疗 效 观 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6,9(2):72-73.

[4]王清 花.干扰 素联 合更昔洛 韦治 疗儿 童 病 毒 性 脑 炎临床 疗 效 观察[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0,10(11):1284-1285.

[5]李 永芹.更昔 洛 韦 联 合 干 扰 素 治 疗小儿 病 毒 性 脑 炎 的 临 床 观 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0,7(24):1-2.

[6]骆 战 辉.更昔洛 韦 联 合 干 扰 素治疗小儿 病 毒 性 脑炎60 例疗 效 分析[J].中外医疗,2011,30(35):93-95.

R512.3

:B

:1671-8194(2013)09-0241-02

猜你喜欢

洛韦脑炎干扰素
STANDING WITH CHINA AND THE CPC
干扰素调节因子1对舌鳞癌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的影响
儿童自身免疫性脑炎的研究进展
威伐光联合伐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观察
更正:应重视无菌性脑膜炎及抗体阴性的自身免疫性脑炎的诊断
六例自身免疫性脑炎的临床特征分析
治疗猪病毒性疾病中干扰素应用
龙胆泻肝丸联合泛昔洛韦胶囊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观察
干扰素α-1b治疗成人麻疹疗效初步观察
肝靶向干扰素对小鼠免疫毒性的初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