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椎动脉走行变异的超声诊断及临床意义

2013-06-28章宽静王业飞

中国医药指南 2013年9期
关键词:椎间隙单侧椎动脉

章宽静 王业飞

(河南省南阳市河南大学附属南石医院超声科,河南 南阳 473000)

椎动脉走行变异的超声诊断及临床意义

章宽静 王业飞

(河南省南阳市河南大学附属南石医院超声科,河南 南阳 473000)

目的 探讨超声对椎动脉走行变异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经超声诊断椎动脉走行变异的患者 87 例,另选 83 例无心、脑血管疾病且椎动脉走行正常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椎动脉血流参数及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分析。结果 ①超声可清楚显示椎间隙段椎动脉的穿入位置。②走行变异的患者中眩晕症状的发生率约 73.50%;双侧变异较单侧更容易发生眩晕;走行变异椎动脉血流速度低于对照组。结论 超声可客观的分析椎动脉走行变异,在形态学上为临床明确椎动脉的病因提供帮助。

超声;椎动脉;变异

椎动脉为锁骨下动脉的第一分支,走行较长,至合成基底动脉共分为4段[1]。第Ⅱ段即椎间隙段,此段椎动脉走行于颈椎横突孔内,大多数人的椎动脉由第6颈椎(C6)横突孔上升,少数人的椎动脉可由C7、C5、C4或C3水平进入横突孔上行,椎动脉未经C6横突孔上行,由其他颈椎横突孔上行为椎动脉走行变异,本文中椎动脉走行变异,指椎动脉经C5、C4或C3水平入横突孔上升。由于椎动脉椎间隙段位置的特殊性及声像图的特异性,超声容易观察。我们对椎动脉椎间隙段走行变异进行观察,旨在总结椎动脉椎间隙段走行变异的超声诊断,为临床明确椎动脉病变的病因提供帮助。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8月至2012年10月期间就诊的患者,经超声筛查出椎动脉走行变异患者87例,其中男的44例,女的43例,年龄20~83岁,平均年龄为(53±16)岁。同期选择椎动脉走行正常的患者83例(对照组),其中男46例,女37例,年龄23~79岁,平均年龄为(50±12)岁。椎动脉走行变异经血管造影或MRI等其他检查证实。排除椎动脉闭塞,V1段及基底动脉存在狭窄,颈内动脉重度病变及耳源性眩晕的患者。

1.2 仪器与方法

采用Philips公司的IE33及GE公司的Vivid7彩色多普勒超声仪,联合使用4~8MHz线阵探头及2~5MHz凸阵探头。患者取平卧位,头部稍转向检查对侧,纵向探查显示清晰的颈总动脉后,调整探头检测角度,在颈总动脉后方出现的不连续的血管腔结构,即为椎动脉椎间隙段。沿椎间隙段自上而下连续扫查,直至椎动脉于锁骨下动脉开口处。

1.3 统计学分析

数据处理应用SPSS11.5统计软件包,双侧椎动脉各数值之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走行变异组

87例患者中共检出走行变异的椎动脉个数为96个,自C5~6上行的66例,自C4~5上行的21例,自C3~4上行的7例,自C2~3上行的3例。其中单侧走行变异的78例,双侧走行变异的9例。

87例患者中,眩晕症状及无症状比率分别为73.50%,26.50%;单、双侧变异中眩晕症状的发生率分别为71.79%、88.88%。双侧走行变异眩晕症状的发生率高于单侧变异患者。走行变异的高、低眩晕症状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本组患者中眩晕症状的发生与年龄之间的关系,眩晕症状的发生率最高的为45岁以上,而45岁以下的眩晕的发生率相对较低。

2.2 将走行变异组与对照组的椎间隙段血流动力学参数比较,见表1。

表1 走行变异与正常椎动脉椎间隙段的血流参数比较

前者的椎间隙段PSV及RI均相对较低,RI相对较高,二者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正常椎动脉椎间隙段的二维表现为走行在椎体的横突孔内,呈现强弱交替的、有规律的椎体横突和椎间隙中的管状回声,彩色多普勒表现为节段性规则出现的血流图像[2]。对于椎动脉走行变异的诊断方法:我们的经验是先确定C1~C2之间的椎动脉,此段椎动脉有一个明显的前后方向弯曲的特征,而以下的椎动脉走行较平直,见到C1~C2弯曲的椎动脉后,自上而下分别见到C2~C3,C3~C4,C4~C5,C5~C6,即4段椎动脉血流时为椎动脉走行正常。当C1~C2的椎动脉未显示,只要数能显示的段数即可,例如显示3段即为自C5~6横突孔上行,依次类推即可判断椎动脉走行变异的高低,此方法快捷而方便。

正常椎动脉与椎静脉、神经根一起由颈椎钩突,横突孔、骨膜以及上关节周围的关节囊相互延续形成纤维筋膜鞘样机构中上行,而且与钩突与椎动脉外膜之间还存在一些纤维结缔组织连接,Ebraheim等[3]称之为钩突-椎动脉-脊神经复合体。这种复合体对椎动脉起一定的限制和保护作用。但当椎动脉椎间隙段走行变异时,则在前斜角肌、颈长肌及头长肌之间穿行的距离增加,因颈段延长,相当失去了横突孔的骨性结构的保护作用,所以更容易受相邻组织活动的影响,包括骨性组织与软组织的牵拉及挤压移动等。椎动脉受压,管径发生变化,引起椎动脉供血不足,从而出现眩晕等症状。

双侧走行变异与单侧变异相比:前者更易导致眩晕症状的发生。这可能由于单侧变异患者,一侧椎动脉受到牵拉或挤压时,由对侧代偿来保持椎基底动脉系血流量的供应,此时患者可无任何临床症状;当双侧均存在走行变异时,由于均受牵拉增加了椎动脉供血异常的风险。此时对侧椎动脉不能代偿,即可出现相应的眩晕、耳鸣、听力减退等临床表现。

椎动脉走行变异眩晕症状的发生与年龄有一定的关系,随年龄的增加,椎动脉管壁的弹性逐渐变差,颈部的斜角肌与颈长肌的柔软性相应下降,转颈时会使走行变异的椎动脉受到压迫而出现供血不足产生眩晕的症状。

本组中变异侧椎动脉同时合并管径细或狭窄的发生率约37.9%,椎动脉走行变异患者在CT和MRI上常表现为椎动脉未穿入横突孔先天性狭窄或闭锁,这可能在胚胎时由于横突孔发育不良而使椎动脉不进入该横突孔而绕行。Sanelli等[4]经CTA检查证实,椎动脉位置偏移和管径大小变异与横突孔径大小有关。

椎动脉走行变异时由于血管走行表浅,颈部外伤、手术及颈部推拿及按摩时有损伤椎动脉的可能,所以椎动脉走行变异患者不能做颈部的推拿及按摩,对于神经和脊椎外科医生在这个区域的手术操作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术前预知椎动脉变异,对于颈椎关节和颈部区域手术非常重要。

总之,椎动脉走行变异由于血流动力学发生了改变,致使部分患者出现了一定的临床症状,特别对于眩晕患者应注意椎动脉颅外段的走行及血流改变。超声作为经济无创,快速准确的检查手段,可为临床提供相对客观的评价依据。

[1]李 家 顺 ,贾 连 顺 .颈 椎 外 科 学 [M].上 海 :上 海 科 学 技 术 出 版 社 , 2004:27-28.

[2]唐杰,温朝阳.腹部和外周血管彩色多普勒诊断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35-137.

[3]Ebraheim NA,Lu J,Haman SP,et al.Anatom ic basis of the anterior surgery on the cervical spine relationships between uncus-artery-root complex and vertebral artery injury[J].Surg Radio Anat,1998,20(4):389-392.

[4]Sanelli PC,Tong S,Gonzalez RG,et al.Normal variation of vertebral artery on CT angiography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diagnosis of acquired pathology[J].Comput Assisit Tomogr,2002, 26(3):462-470.

R543

:B

:1671-8194(2013)09-0154-02

猜你喜欢

椎间隙单侧椎动脉
非特异性椎间隙感染细菌学特征的研究进展
仰斜式挡墙单侧钢模板安装工艺探究
对上颈椎后路手术并发椎动脉损伤防治策略的探讨
单侧和双侧训练对下肢最大力量影响的Meta分析
超声与传统体表标记定位孕产妇L3~4椎间隙用于腰硬联合麻醉的效果
中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探究
单侧咀嚼有损听力
彩色多普勒评价椎动脉走行异常的临床价值
经皮椎体成形术后骨水泥椎间隙渗漏的临床疗效观察
超声诊断右侧椎动脉罕见变异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