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更昔洛韦治疗小儿EB病毒感染的临床疗效

2013-06-28勾育松

中国医药指南 2013年9期
关键词:洛韦病毒感染淋巴细胞

勾育松

(山东省武城县武城镇卫生院,山东 武城 253300)

更昔洛韦治疗小儿EB病毒感染的临床疗效

勾育松

(山东省武城县武城镇卫生院,山东 武城 253300)

目的 探讨更昔洛韦治疗小儿 EB 病毒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我院 100 例确诊 EBV 感染的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 50 例,观察组给予更昔洛韦治疗,对照组给予利巴韦林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患儿的总有效率为 96%,对照组患儿的总有效率为 76%,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更昔洛韦治疗小儿 EB 病毒感染的临床效果显著,药物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小儿;EB病毒;更昔洛韦;利巴韦林

EB病毒是一种嗜淋巴细胞的DNA病毒,属于疱疹病毒,且多发于儿童期,以呼吸道感染最多见,有逐年增加的趋势。1964年由Epstein、Arehong和Barr首次在伯基特淋巴瘤细胞株中发现,传播途径主要为口至口传播,而且病毒易通过母婴传播感染给新生儿[1],发病不受区域、季节等环境因素影响,感染后可累及全身多系统引起相应的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肝脾及淋巴结肿大、咽峡炎、发热、外周血中淋巴细胞增加,嗜异凝集试验阳性并且出现异型淋巴细胞,复杂多样,症状轻重不一,有时不能早期诊断,易漏诊、误诊。有学者认为,对EB病毒患儿应当做到早诊断、早治疗,我院儿科自2010年1月至2012年10月共收治EB病毒感染患儿100例,为加深对本病临床特征的认识,提高早期诊断水平,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院儿科收治EB病毒感染患儿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其中观察组男孩25例,女孩25例;年龄1岁以下10例,1~3岁18例,3~6岁12例,6~15岁10例;发病季节:春季22例,夏季13例,秋季5例,冬季10例。病程:5~42d,平均12d。多数以发热原因待查收入院,热型不规则,体温37~38℃12例,38~39℃22例,39~40℃6例,40℃以上4例;34例发热1~2周,16例发热达2~3周。周身乏力、厌食12例、扁桃体肿大7例,咽痛、头痛8例,呕吐3例,咳嗽7例,淋巴结肿大7例,红色斑丘疹6例。实验室检查末梢血常规白细胞(10.0~20.0)×109/L 32例,20.0×109/L以上13例,正常5例;淋巴细胞增多12例,异型淋巴细胞增多>10%5例,中性粒细胞增多6例;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同时下降8例,血小板轻微下降9例,血沉轻度增快4例,CRP轻度增高6例。EB病毒感染合并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11例,肺炎8例,病毒性心肌炎2例,支气管炎6例,病毒性脑炎1例,淋巴结炎8例,嗜血细胞综合征4例,疑似肾炎6例,病毒性肝炎2例,上呼吸道感染2例。对照组男孩28例,女孩22例;年龄1岁以下11例,1~3岁17例,3~6岁11例,6~15岁11例;发病季节:春季20例,夏季15例,秋季6例,冬季9例。病程:3~40d,平均13d;体温37~38℃11例,38~39℃23例,39~40℃7例,40℃以上3例。33例发热1~2周,17例发热达2~3周。周身乏力、厌食13例、扁桃体肿大6例,咽痛、头痛10例,呕吐2例,咳嗽6例,淋巴结肿大6例,红色斑丘疹7例。实验室检查末梢血常规白细胞(10.0~20.0)×109/L 30例,20.0×109/L以上14例,正常6例;淋巴细胞增多10例,异型淋巴细胞增多>10%7例,中性粒细胞增多5例;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同时下降9例,血小板轻微下降8例,血沉轻度增快3例,CRP轻度增高8例。EB病毒感染合并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8例,肺炎9例,病毒性心肌炎3例,支气管炎5例,病毒性脑炎2例,淋巴结炎9例,嗜血细胞综合征5例,疑似肾炎7例,病毒性肝炎1例,上呼吸道感染1例。所有病例都符合EB病毒感染及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诊断标准,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发病季节、病程以及体征方面经过统计学计算,P>0.05,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诊断明确后两组患儿均给予常规支持对症治疗的药物,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更昔洛韦10mg/(kg·d),q12h静脉点滴,疗程15d,在使用更昔洛韦期间每周复查生化,如果发现有肝功能升高的患儿,肝功能异常予保肝处理,使用强力宁治疗后恢复正常。在使用更昔洛韦同时,细菌感染者加用抗生素治疗,感染严重的患儿加用丙球蛋白,结膜炎给予氢化可的松眼药水滴眼,心肌酶谱异常者给予维生素C 200mg/(kg·d)及辅酶Q进行对症处理。对照组采用利巴韦林注射剂静脉点滴,疗程为7d。全部患儿经过积极治疗后都痊愈或好转出院,大多患儿在治疗后5~8d后体温正常,肝、脾、淋巴结肿大缩小1/3或伴其他系统感染的症状有明显好转[2],患儿完全康复大约需要2周的时间。

1.3 临床疗效评价标准

显效:给药后,患儿的体温已恢复正常,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有效:给药后,患儿的体温逐渐恢复正常,临床症状、体征明显好转。无效:给药后,患儿仍伴有发热,临床症状无缓解,甚至加重。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患儿的总有效率为96%,对照组患儿的总有效率为76%,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儿的不良反应比较

观察组有1例患儿伴有白细胞减少,有1例患儿伴有血小板减少,有1例患儿伴有发热,有1例患儿伴有恶心、呕吐,对照组,有2例患儿伴有白细胞减少,有2例患儿出现皮疹,有2例伴有腹泻。症状均较轻微,给予对症处理,症状缓解。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

3 讨 论

EB病毒是一种DNA病毒,亚科中唯一能引起人类感染的淋巴滤泡病毒,属疱疹病毒科,其DNA约172kb,呈线性双链排列,自然宿主是人,传染途径主要经唾液传播,飞沫传播不是重要途径,也可以经输血传播。EB病毒在口咽部上皮细胞内增殖,然后感染B淋巴细胞并专嗜B淋巴细胞,经过潜伏期迅速增殖,当B细胞受病毒攻击后发生抗原性改变,进一步引起T细胞防御性反应,激活T细胞转化为细胞毒性效应细胞,以杀伤带EB病毒的B细胞,从而引起咽扁桃体渗出性炎症[3]。EBV一旦感染B淋巴细胞将长期潜伏宿主体内,感染者将成为终生带毒者,该病的发病机制比较复杂,EB病毒可经口咽部感染人体。引起的嗜血细胞综合征预后凶险,婴儿出生后带有来自母体的抗体,可预防感染,当抗体消失后即可发病。发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罕见二次发病。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经济不富裕人群,一般在婴幼儿时就有EB病毒感染,病毒可累及全身各个系统,引起疾病多样。EB病毒发病的高峰期约3~5岁,占EB病毒感染的90%以上,近3年来,发病率明显增高,发病年龄有下降趋势。EB病毒感染全年均有发病,以春夏为多,年幼儿一般无症状不易被发现,年长患儿临床表现比幼儿重且症状典型易被发现,临床常常表现为不规则发热,体温在39℃左右,咽峡炎或扁桃体炎、颌下淋巴结肿大、肝脾大等症状,感染的细胞进入血液循环将造成全身性感染,可涉及呼吸、血液、神经、免疫、肾脏、心脏等多系统多器官,引起疾病多样,经研究表明EB病毒与鼻咽癌、胃癌、肺癌、淋巴瘤等多种肿瘤的发生有关。也与某些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对机体的损害较为广泛。因此,对临床高度可疑者复查是非常重要的。本病多呈自限性,临床上阿昔洛韦、更昔洛韦等抗病毒药物均有一定疗效,因此,寻找有效清除EB病毒的药物,对改善EB病毒感染、预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既往无EB病毒感染史者,在以呼吸道感染症状就诊时,均应检测EB病毒VCA-IgM,以求尽快明确诊断,减少误诊。更昔洛韦是一种抗DNA病毒药物,靶向目标是病毒DNA聚合酶,通过病毒特异性胸腺嘧啶核苷激酶被磷酸化,然后选择性抑制病毒DNA的合成,主要通过直接渗入EB病毒DNA,终止病毒DNA链延长,对EB病毒感染的B细胞有高度亲和性,使用更昔洛韦注射剂,能缩短体温恢复正常的时间。但其对正常细胞也有一定的毒性,本组患儿都采用更昔洛韦治疗,大多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观察组患儿的总有效率为96%,对照组患儿的总有效率为76%,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更昔洛韦治疗小儿EB病毒感染的临床效果显著,药物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沈 晓 明,王 卫 平.儿 科 学 [M].7 版.北 京:人 民 卫 生 出 版 社 ,2008: 162-248.

[2]李健,李姣.更昔洛韦治疗EB病毒感染51例临床观察[J].使用药物与临床,2009,12(2):150.

[3]杨晶,沈清俐,车颖悟.更昔洛韦治疗小儿印病毒感染疗效观察[J].航空航天医药,2008,l9(2):105.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of Ganciclovir in Treating Pediatric of EB Virus Infection

GOU Yu-Song
(Wucheng Health Center,Wucheng 253300, China)

ObjectiveTo explore ganciclovir in treating pediatric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of EB virus infection.MethodsWill be our hospital from 100 cases diagnosed EBV infection of children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the fifty cases,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ganciclovir treatment group, give ribavirin treatment,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children with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ResultsThe observation group with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is 96% and the control group with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76%,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control group, two groups of comparisons, the difference i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ConclusionGanciclovir in treating pediatric EB virus infection of clinical effect is remarkable, drug safety and reliable, it is worth clinical application.

Children; EB virus; Ganciclovir; Ribavirin

R725

:B

:1671-8194(2013)09-0021-02

猜你喜欢

洛韦病毒感染淋巴细胞
STANDING WITH CHINA AND THE CPC
预防诺如病毒感染
遗传性T淋巴细胞免疫缺陷在百草枯所致肺纤维化中的作用
甲状腺切除术后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与术后感染的相关性
肝内T淋巴细胞单细胞图谱显示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中肝脏幼稚样CD4+T淋巴细胞的扩增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和2型糖尿病的相关性
威伐光联合伐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观察
一分钟了解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
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与冠状动脉病变复杂性的相关分析
龙胆泻肝丸联合泛昔洛韦胶囊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