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祝福》中祥林嫂的悲剧人生

2013-04-28汪华坤

关键词:封建礼教祝福祥林嫂

汪华坤

【摘 要】祥林嫂是人类文学长廊中又一位悲苦女人形象,她在鲁迅的塑造下给人们留下了凄苦迂腐的不朽印象。作者怀着深厚的同情讲述了她曲折悲苦的一生,同时理智冷静地控诉了封建宗法社会对农村劳动妇女的经济枷锁和精神摧残,揭露了封建礼教和宗法社会对弱势妇女的无情戕害。

【关键词】悲剧人生 封建礼教 冷漠 自我意识缺失 祥林嫂

惩恶扬善、同情弱者,历来就是各种文学形式的共同主题。纵观人类文学史,众多的文学家都有“社会良心脊梁”的自我角色定位,他们总是以各种方式来声援弱者,为其代言。但相对而言,由于生理缘故女性往往是弱势群体中的弱势者,特别是在人类蒙昧时代,女性所遭遇的各种屈辱往往让现代文明人发指。从《诗经·氓》中的女主人公到《金羊毛》中的复仇女王美狄亚,再到《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以及《美国悲剧》中的罗伯塔等,无不反映了女性在男权社会中命运的悲惨和屈辱。最后,我们想探讨一下选进高中课本中的鲁迅小说《祝福》中的悲情女子祥林嫂的悲惨际遇,以及造成这一悲剧背后的深刻原因。

一 道具、服饰独特,使悲剧气息扑面而来

小说《祝福》中的环境描写非常典型,小说中有两个方面的描写非常富有特色。

1.道具设置异常独特

祥林嫂一出场,一股浓浓的悲剧情调沉重地袭人心鼻。除了得力于作者细致的肖像描写之外,还要归功于作者精心制作的道具:竹篮、破碗、裂竿。“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这个形象鲜明独特,极具个性化,使人们的脑海里不由得会浮现出凄苦的乞丐形象。极其简单的道具,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碗“破而空”,生活凄凉可想而知;竹竿下端“开了裂”,可见沦为乞丐的岁月之长。读罢怎能不让读者心生悲伤与怜悯。

2.服饰典型

祥林嫂在鲁镇第一次露面就“头上扎着白头绳”,第二次“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借此我们很容易看出她的寡妇身份,表明她是死去的祥林的妻子,这一定位十分重要。头上的白头绳把她的悲剧命运揭示出来了,注定了祥林嫂一生将在这个名份下生活。丈夫死了,本不是祥林嫂的错,可她却要扎上白头绳向世人宣告自己是个灾星,被人认为不吉祥。她本来是要遵照封建礼教的规矩“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好女不嫁二男”的,可是偏偏有个婆婆不让她守节,又偏偏有人嘲笑她、歧视她,说她不干不净。她苦苦蓄钱捐了门槛,可仍然消除不了白头绳带给她的灾难,以及带给她心灵的创伤,这样一位妇女,活着毫无自主权,死了还要受人唾弃。

二 小说构思巧妙,苦命人形象令人嗟叹

《祝福》这篇小说中,主人公祥林嫂从来就没有获得过春天般的温暖,她丧夫、再嫁、失子、死去等几个关键情节都是在春天发生的。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小说巧妙的艺术构思中。

1.立春之时祥林夭折

“她是春天没有了丈夫的。”在封建社会里,妇女地位最低,而一个寡妇的处境更艰难,更何况“她家里还有严厉的婆婆”。由于丈夫“比她小十岁”,没有留下后代,“夫死从子”之路与她无缘,再说婆婆也不会把她这个克星留在家里,无子守寡,此路不通,摆在祥林嫂面前的是一条受人唾弃的改嫁之路。但“生为夫家人,死为夫家鬼”的她不能自作主张,只能由夫家人任意摆布,即像商品一样被卖掉。

2.孟春之时被卖再嫁

祥林嫂在生命和“名誉”之间依然选择了“名誉”权,即永远的有祥林名誉权的“不嫁二夫”的寡妇,于是她逃到鲁家后非常勤快,然而“新年刚过”的一天,祥林嫂到河边去洗米时突然被婆家人用极其野蛮的手段,像对待牲畜一样生擒死拖地把她抢了回去,从卫婆子口里我们知道“她婆婆来抓她回去的时候,是早已许给了贺老六”的,回家之后不几天,也就装在花轿里抬去了,不难看出她是在春天被迫再嫁的。尽管当时她一路地嚎哭、叫骂,“喉咙哭哑了”,“头上碰了一个大窟窿”,“拜不成天地”,可结果还是被他们“七手八脚地将她和男人反关在新房里”。在祥林死后的第一个春天,祥林嫂被迫改嫁。

3.暮春之时痛失爱子

祥林嫂被迫改嫁后幸运地做了母亲,便取得了做人的基本权利。可天有不测风云,贺老六不久“断送在伤寒上”,第二次丧夫又给她精神上一个沉重的打击。“幸亏有个儿子”,这唯一的亲骨肉是她生命里仅存的一丝春光。但祸不单行,“春天快要完了”的一天,孩子竟“给狼衔去了”,命运之神不公平地从她怀里夺走了仅有的一丝春光。儿子死了,“大伯来收屋,又赶她,她真是走投无路了,只好来求老主人”。这个悲惨的情节再次发生在春天,而且随着“春天快要完了”,她的生命也将结束。

4.迎春之时凄惨死去

当祥林嫂再次来到鲁镇,是想做奴隶而不得,四婶、四叔和柳妈对她的态度完全变了。祥林嫂沦为乞丐后,她的遭遇更是凄惨,常常连饭也要不到,最后带着对生的痛苦和对死的恐怖,在鲁镇迎春的祝福声中,在遭受了一连串的致命打击、迫害、摧残之下凄然地死去。这时候正是万家欢乐、全家团圆的时候,而祥林嫂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竟连春意都未来得及享受,便悄无声息地退出了人生的历史舞台。总之,在大年夜的祝福声中凄惨地死去的结局安排使祥林嫂的悲剧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从巧妙的艺术构思上看,祥林嫂是一个生命里没有春天的苦命人儿。

三 宗法社会的摧残导致世人心理的冷漠

祥林嫂的悲剧是清末那个时代的悲剧,也是那个时代千千万万劳动妇女的悲剧。当时的封建礼教仍在吞噬着人们,二十六七岁的祥林嫂嫁给了十六七岁的祥林,这是一种落后而残酷的畸形婚俗,江浙一带称之为“等郎媳”。可以看出,祥林嫂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她变得不很爱说话,别人问了才回答,答的也不多”,只能用无尽的劳动为自己透一口气。当时的人们冷漠、麻木、自私、愚昧,祥林嫂不被鲁镇所接纳:封建礼教可容忍贞洁的寡妇,但却不能容忍再嫁的女人。这足以看出当时病态的社会和病态的人们。祥林嫂一生受尽压迫侮辱,在精神方面所受的毒害尤其厉害。虽然她不甘于屈服,但是她面对的不是青面獠牙一望即知的恶霸,它所处的环境甚至充满了“平和”的祝福之祥气,正如“四叔”书房装饰的朱拓大“寿”字以及对联所显现的“事理通达心气和平”的祥和气氛一样,她所处的社会环境很具虚伪性,可谓杀人不见血。马克思曾说过:“人,归根到底,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把人物形象放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去思考,能揭示祥林嫂悲剧产生的必然性。在这篇小说的人物形象塑造上,有如下两点值得我们深思。

1.成功地塑造了以祥林嫂为中心的农村劳动妇女的悲剧形象

小说除了四婶、四叔、婆家人在思想行动上对祥林嫂直接迫害外,周围的人物对她的态度也是她终遭遗弃无人问津的原因。当祥林嫂以再嫁再丧的身份再次来到鲁镇时,鲁镇没有人叫她“贺六嫂”,而是依旧叫她“祥林嫂”。柳妈的同情与误导更加重了她的精神负担,使她求生不能寻死又不敢。从而作者塑造了一个勤劳、质朴、善良、顽强、奋力抗争生活对她的各种迫害及倍受封建礼教摧残的典型的农村劳动妇女的悲剧形象。

2.小说中人物形象之间的关系形成了“看与被看”的模式

“看与被看”的模式是指作品中的人物都有一个动作,就是“看”;都有一种人物关系,就是“看别人”和“被别人看”。在“好奇”的看客们看和被看出的背后,作者从一个潜在的视角高屋建瓴地用悲悯的眼光,愤激地嘲讽着看客的麻木和残酷,从而造成一种反讽的距离。“看与被看”的模式构成了一种冷漠的社会心理氛围,一种缺乏人性关怀的集体无意识。祥林嫂比如的不幸,因而不断神经质地诉说她的儿子阿毛被狼吃了,但是村里男男女女都反复去听去看,甚至去逗她取乐,将人家的眼泪变成自己无味的生活中的调料。麻木的人们隔崖观火,玩味、欣赏别人的苦难时如同看戏。而只会看戏、做戏的民族是可悲的,这也是鲁迅批判国民性时反复关注问题。

四 反抗盲目无力,自我意识缺失

祥林嫂的顽强反抗是为了逃避婆家的难堪虐待,因而她到地主家帮工;为了反抗婆家的捆绑再嫁,她进行了出格的挣扎;为了摆脱灵魂上的迷信枷锁,她倾其所有到土地庙去捐门槛;临死前大胆地怀疑灵魂的有无。这些反抗本身就带有浓厚的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色彩。她被卖改嫁时的出格反抗是因为在念书人家做过事,是受了“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好女不嫁二男”等封建伦理思想的毒害;她之所以倾其所有到土地庙里捐门槛,临死又怀疑鬼神有无,是她听了柳妈的迷信话语,怕死后被锯成两半分给两个男人。因此,她的反抗是为了生存而进行的抗争,她的抗争是为了做稳奴隶的抗争,她的抗争带有明显的封建迷信色彩。由此可以看出,祥林嫂的抗争性质是非常盲目的,抗争的结果不是跳出“苦海”而是进了“狼窝”,是怀着这种恐怖走向更加痛苦的深渊。

总之,这是鲁迅对于女性特别是对中国女性的意识形态的深刻剖析。其实,作为“半边天”的女性来讲,不仅仅只有鲁迅在观察和思考她们。在文学上,有许许多多的作品是描写女性的,而其女性形象多数是受尽欺凌和压迫的。这不得不给我们敲响警钟,一个国家的兴盛和衰败,起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他的国民意识,这个国家就算有些沉睡者觉醒了,国家的命运也是危在旦夕。鲁迅深刻地洞察到了这一点,所以他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尤其是在拯救女性的灵魂时,他刻画了一系列的女性形象,其目的就在于让沉睡在“铁屋子”里的国民们意识到民族危亡并与国民劣根性联系起来,联合行动起来拯救这个衰亡的中华民族!因此,我们在阅读中只有充分挖掘小说的情感因素,善于寻找巧妙的切入点,用自己的真情去拨动小说中人物心灵的“情”弦,一旦心灵的“情”弦鸣响,情感的火苗燃起来,那么这个形象就会在我们的心中迸射出生命的活力,从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参考文献

[1]鲁迅.彷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2]鲁迅.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1

[3]卢今.鲁迅短篇小说欣赏[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87

[4]汪晖、钱理群.鲁迅研究的历史批判[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封建礼教祝福祥林嫂
论祥林嫂悲剧人生中的笑与哭
《家》中的两种文化冲突
从女性独立人格缺失出发,解读《祝福》的悲剧
《西厢记》和《牡丹亭》之爱情比较
谁是封建礼教的忠实信徒
柳妈的善良是把刀
祥林嫂形象之悲剧性探幽
《祝福》的女性视角解读
《祝福》中祥林嫂的抗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