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世纪甘肃散文概述

2013-04-28陈鸿雁

关键词:新世纪甘肃散文

陈鸿雁

【摘 要】新世纪以来,甘肃散文作家、爱好者以相对宁静的心态坚守散文的典雅气质,渐趋专业化的创作群无论是在审美视点的构筑,还是散文境界、作家情怀的提升,以及文体样式的开拓方面都不遗余力,并且以不菲的实绩引起了全国散文界的关注。

【关键词】新世纪 甘肃 散文

散文是作家率性而为、张扬心灵自由的精神文体。在世纪之交的中国社会转型期,这一典雅的士大夫文体“其创作理念、艺术模式、话语形态等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尤其是在当下消费社会语境下“快感阅读”文本滥觞的今天,经济利益至上的标杆所驱使的媚俗商业大潮不断激荡着人们的神经,使小说、电影、歌曲等不断被经济效益合谋为大众所推崇与享用的快餐文化品牌。作为一个富有生机与活力的文学生态群落,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曾“一览众山小”的散文之梦已成为少数人的精神乌托邦居所。

尽管如此,新世纪以来,甘肃散文作家、爱好者在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与支持下,杨闻宇、杨献平、铁穆尔、杨永康、马步升、人邻、叶梓、铁穆尔、阿拉旦·淖尔、习习等作家坚守散文的典雅气质,扎根陇原沃土,不断深入内心、生活的真实,向读者奉献了一幅幅展现陇原儿女多彩生活情状与浓郁民族风情的生命画卷,部分作品更是获得了“冰心散文奖”、“华夏散文奖”、“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2010年度中国散文年会奖”等荣誉,逐渐受到国内散文界的关注。

与二十世纪后期甘肃散文的整体创作相比较,新世纪甘肃散文创作不仅成绩斐然,而且以创作队伍日趋专业化、审美视点的构筑、境界的提升及文体样式的开拓为主要特征,这说明甘肃散文正趋成熟。

一 创作队伍专业化

与繁荣的小说、诗歌相比,甘肃散文作家可谓“寥若晨星”,但进入新世纪形成了一支渐趋专业化的创作方阵,他们以各自的审美创造为心灵自由的梦想插翅,共同在这个精神家园的星空闪耀成一幅多姿多彩的景观。

一是二十世纪的知名作家在新世纪仍以昂扬向上的激情挥洒新篇章,如匡文立、季栋梁、 杨闻宇、王柏原、谢昌余、牛震寰、刘立波、贺晓风、杨文林等。二是多年来致力并坚守于散文创作的中坚力量。这些作家无论是对文体审美选择洞察的敏锐性,还是在实践中抽取散文核心艺术特质时大都形成了自己的精神品格,如孟澄海、习习、铁穆尔、韩松落、杨永康、正雨、蝈蝈、赵殷、陈飞鸣、刘润和、宗满德、尚建荣、刘士超等。三是一批从事小说、诗歌创作的作家在新世纪加入了散文创作的行列,写出了大量的作品,进一步促进了甘肃散文的发展,如马步升、叶舟、尔雅、王若冰、弋舟、人邻、阳飏、杨献平、第广龙、雪潇、小米、沙戈、叶梓、王新军、海杰、欣梓、辛晓玲、苏胜才、柯英等。四是新世纪四媒(互联网)、五媒(手机)的普及盛行打破了传统文学的话语权,文学的写作、发表、阅读等和作品的评价体系方式均已发生了明显的位移,有学者称比为“平民时代下的写作”。也有人指出,网络文学的兴起已消解了艾布拉姆斯文学“世界、作者、作品、读者”四要素的经典内涵,散文遂成为一种人人可以参与的精神生产。正因如此,也使得甘肃网络散文亦步亦趋跟随全国网络文学前行,如萧萧眉儿、老圈、海杰、樱宁、李子熟了、毒化、汉字999、香山紫烟等以网络为阵地的新人已显示出作家们的思想和个性,他们不但是此时期散文创作阵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甘肃散文写作的衍进增强了力量。此外,还有大量由于多种因素未能发表作品、加入学会或未能参赛的作家,他们默默地坚持着散文写作,探索着散文的艺术方向,其散文质量并不低于已发表的散文,这方面的作家主要以“80后新生代”作家群和底层写作作家群为代表。

二 审美视点的构筑

新世纪甘肃散文发展的良好态势也以作家审美视点构筑的渐趋成熟并自觉践行各自的美学原则为特征。有学者认为散文的本质要点是“表现的艺术、无规矩的艺术,是精粹的艺术。”杨献平主张“现场写作”,探寻“大地原声”。非非主义诗人、随笔作家蒋蓝先生在《高空的火焰——从杨献平的散文到散文的品质》一文中评说:“他展现出了一种具有个人经验性的整合写作能力。”其《沙漠之书》《自己的英雄》等作品彰显了作者生活的心灵的“我在”,实践着“每个写作者都有自己的生活的现场和心灵现场”的散文创作理念。杨永康是“‘感觉审美的践行者”他认为“文学可爱就可爱在性情上”,并呼吁“中国需要一种真诚的文学范式”。他说:“我的文字总是把自己的情感全部调动起来才动手,差不多是一气呵成的。”其散文集《再往前走》的写作是“自由的”,无论是追忆往事,还是寄寓哲理都以繁复的意象、叙述的机巧、语言的奇诡营造忧伤(《今夜有一点点忧伤》)、心碎(《有多少东西让人心碎》)、裂碎(《“嘭”的一声碎了》)、敌意(《千万别碰上伊万》)等感觉的复调张力。王若冰是“秦岭文化的探行者”,《走进大秦岭》中的他在不断用自己的双脚丈量秦岭山脉时辅以心灵的低吟,探寻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根脉,进而践行着他“行走诗学”的创作个性。

三 散文境界的提升

新世纪甘肃散文的发展还表现在散文境界和创作主体情怀的提升上,他们在各自独属的写作场域逐渐摆脱了“闭门呻吟强说愁”的创作景象,而是自由地将个人的小感触织入“历史文化、乡土、民族”等彩锦中,编织出个人与文化乡土,日常与历史相交映的图景,并且糅入了生命的感悟与喟叹,为散文园地增添了勃勃生机和绚丽色彩。

杨闻宇是一位根系秦中、立足陇上的军旅散文作家,著有《只有香如故:历史上那些动人的女人们》《沉吟“大风歌”:杨闻宇历史散文选》《灞桥烟柳》《江清月近人》《笑我多情》等散文集。他的散文作品除了表现沸腾的军旅生活与厚重的历史文化外,追忆故里生活,倾诉作家人伦情、乡情也是其凝重厚实的思想内涵之一。《村野当年事》等文中无论是状写乡村平民井台边浸西瓜的生活场景,还是在《古都羊肉泡》《槐花开时》闲述羊肉泡、槐花麦饭等民间乡土风味,抑或是写土炕、故乡板桥等字里行间饱蘸着作家浓郁的乡土情愫。

马步升是当代中国西部重要的作家之一,著有《一个人的边界》《天干地支》《纸上苍生》等散文集,其乡土文化散文多以故乡陇东乡村平凡人物的琐屑小事与俚俗风情为创作背景,“展现了奥深的黄土、厚重的文化、质朴的民众,在对民间艺术、民间历史的叙述中发掘着高原大地上的黄土魂魄”。他说:“我祖祖辈辈繁衍生息的故乡,却原来灾荒辐辏,群魔毕集,人类所经历的一切灾难,我的故乡都曾和正在加倍经历,甚至人类的智者们深度忧虑中的灾难,我的故乡也曾经切实地经历过。”“何况我西北的故乡所承受的灾难何止旱灾、水灾、震灾、霜灾、虫灾、风灾、雹灾、疫灾,还有频仍的战乱之灾,哪一样灾难曾忘记光顾我的故乡父老?”(《故乡天下灾荒》)因此,对西部大地上平凡人物生存的“本原”作家血液中流淌着同情、悯惜与特殊的疼痛,处处洋溢着他清醒的良知,也暗含了作家的人文关怀。正如评论家杨光祖所说:“马步升散文中,那种来自田野的生气勃勃的野性,是目下那些疲软苍白的温室散文所不可比拟的。他的散文创作还一直追求一种激情的智慧,文章内外充溢着哲思的光芒,这也是目前很多散文家所缺少的。”

宗满德“坚守着写真实的信念,还在做着把乡土还给乡土的努力,坚持在乡土中提升有价值的人文精神”。著有《半碗月亮》《半亩黄土地》《乡村的颤栗》《思想补丁》等散文集。柏原的乡土散文常选取农家特有的土场、麦垛等意象在朴实的叙述中倾注他的乡土情思,著有散文集《谈花说木》。林野则以轻盈的语言轻叩乡村美好记忆的门扉,著有《轻叩家园》《乡村寓言》系列等散文集。此外,姚学礼的《陇东故里》,杨献平的《巴丹吉林》,李学辉的《河西》,刘学智的《阿尔泰山》,张北辰的《我的村庄》,潘硕珍的《一粒乡土》,袁俊宏的《大河上下》,李祥林的《高原上的村庄》等作品中都氤氲着醇厚的乡土文化气息。还有裕固族的铁穆尔、藏族的完玛央金,东乡族的钟翔、冯岩、回族的敏彦文等民族散文作家也以各自的审美价值营构了陇原大地上乡土生活的多彩画卷。

除浓郁的对乡土文化的审美书写外,还有一些作家将日常幽微的情感升华为人生、生命存在的意义等情怀,进而提升了散文境界。例如,人邻著有散文集《残照旅人》《闲情偶拾》等,对处于生活底层的“盲人兄弟”“卖刀的哑巴”“丑女”等人物的生命存在形式给予更多的同情,感悟着生命的崇高、卑微、痛苦等各样生命的存在。叶梓的《挽留》《穿过》,雒青之的《孤独者说》,雪潇的《怅辽阔》,韩松落的《怒河春醒》,郭伟的《行者的足迹》等散文集都有对独特生命体验的诗意表现。而匡文立、习习、辛晓玲、郑晓红等甘肃女性散文家则捕捉时代精神与个体心灵的撞击火花,关注着历史的、当下生活的女性生命的律动,洋溢着一种温婉的情愫。

四 开放的文体样式的开拓

首先,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敦煌之恋》等作品为代表,甘肃报告文学创作达到了一个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高度。此后,一大批从事各种体裁创作的作家纷纷投入到报告文学创作的队伍中来,诞生了陈德宏的《跨越梦想》、阎强国的《土豆的微笑》、马步升的《走西口》、马萧萧的长篇纪实文学《红色婚姻档案》、吴文泰和马崇玉的纪实文学《吴鸿宾传》、丁作枢、鲁正崴、潘仕明、彭效忠、马廉朴的纪实文学《青山作伴》等气势恢宏、客观反映甘肃经济社会建设成就和陇原儿女开创美好生活的长篇力作。

其次,甘肃文学在杂文创作方面也有着深厚传统。新世纪以来,从事杂文创作的作者来自社会各个领域,他们或者从工作中提取感悟,或者从社会现实中开拓思路,针砭时弊,弘扬正气,受到了读者的欢迎。《陇原刺玫瑰——甘肃新世纪杂文选集》就是此时期重要的收获。

再次,在文学媒介走向多样化的当下,网络散文对甘肃散文的影响正逐渐显现。尤其是萧萧眉儿身兼数网站的主持,创作数量也不少,《镜子里的溪流》系列、《抛往天堂的灰烬》系列、《卓然说日记》系列等抒情散文自由随意,轻快流畅,点击量很高;还有香山紫烟的《凉州文化凉州人》系列主题深刻,跟随者也较多。

总之,新世纪以来,甘肃散文作家、爱好者以相对宁静的心态,坚守高贵的散文精神,创作队伍渐趋专业化,并且这些作家无论是在审美视点的构筑,还是散文境界、作家情怀的提升,以及文体样式的开拓方面都不遗余力,并且已不菲的实绩引起了全国散文界的关注。

参考文献

[1]张国俊.中国艺术散文论稿[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2]郭茂全.乡土·生命·性灵——简论新时期的甘肃散文创作[J].芳草,2011(3)

[3]郭茂全.生命体悟、黄土魂魄与史家胸怀——论马步升散文的精神品格[J].陇东学院学报,2012(2)

[4]马步升.宗满德:把乡土还给乡土[N].甘肃日报,2003.6.9

猜你喜欢

新世纪甘肃散文
甘肃:“三年行动”超进度
致敬甘肃
我与风
2021年《俪人·西部散文选刊》精品奖(30名)
2021年《俪人·西部散文选刊》评论奖(10名)
Application of Classroom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Senior Middle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生与死的尊严(散文)
新世纪都有哪些日本科学家获得自然科学诺奖
第17站甘肃
酷图爆语(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