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政府加大教育投入的多边效应

2013-04-28杨学光尚修香张辉

关键词:政府

杨学光 尚修香 张辉

【摘 要】教育投入是指根据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而进入教育领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政府加大教育投入不仅能更好地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而且可以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实现使人民享受经济发展带来的教育福利,保障适龄儿童享受公平教育资源的权利等多边效益。

【关键词】政府 教育投入 多边效应

教育是社会高度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化的产物。民众教育的普及率象征着一个国家、民族的进步,更是文化的传承。教育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人才,同时也离不开教育培养人才的基础作用。教育同时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同时公民同等地享受教育的权利也是社会公平的重要方面。教育是祖国建设的根基,涵盖于综合国力之中。一个国家的强大,不仅仅是经济和军事力量的强大,在同等经济和军事条件下,比拼的更是民众的素质。

教育投入是指根据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而进入教育领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同时教育投入是一切教育活动进行、维持和发展的基础。教育投入是政府财政支出的主要方面,2012年中国的教育投入首次达到国民经济收入的4%,“4%”的概念是多少?表面看上去不多,但是从国家财政收入的角度来看这是一个很大的数字,约占财政收入的六分之一。政府加大教育投入不仅能更好地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时作为政府支出和投资手段可以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更重要的是可以使人民享受经济发展带来的教育福利,保障适龄儿童享受公平教育资源的权利,有利于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政府加大教育投入可以为国家和社会实现多边效应。

一 促进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1.教育经费配置的城乡差距、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的差距,以及大城市与中小城市的差距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投资以政府投资为主,在教育投资体制上实行“分级办学、分级管理”。如义务教育投入资金的筹措与分配主要由地方政府或较低一级的政府负责。地方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完全视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收入状况而定。在城乡之间、东部与中西部之间,以及大城市与中小城市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巨大差异的情况下,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差距在所难免,导致义务教育这种国民性教育在全国范围内的普及难以均衡发展。政府通过加大教育投入,增加农村地区、中西部地区和小城市的教育经费比例,能够解决教育资源和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使我国的教育事业均衡发展。

2.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城乡差异、东部与中西部地区差距和大城市与中小城市的差距

农村地区相对于城市地区、中西部地区相对于东部地区,以及中小城市相对于大城市在师资比例、人员配备和人员素质存在较大差距,这些地区教师资源疲乏、人员配备不合理,教师人员能力素质层次不齐。政府应通过加大教育投入,增加这些地方的教育投入,改善这些地区的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提高教师工资待遇,提供更好的发展晋升机遇,吸引更多的应届毕业生投入到教育行业,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和教学水平,使整个社会的教育教学水平均衡发展。

此外,教育设施和生活条件的城乡、城市和偏远山区之间的较大差距也需要政府教育支出的倾斜,以保证农村地区、偏远山区和经济贫困地区的适龄儿童享受良好的教育机会。

二 促进国民经济的进一步繁荣

第一,教育的投入是政府支出和政府投资的一部分。从宏观层面来看,国民收入等于社会总消费、社会总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剩余之和。我们知道,社会投资和政府支出是经济长期发展的动力,人才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持,政府通过加大教育投入占国民收入的比例,同时也增加了教育投入占政府支出的比例,保证未来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大量的人才,保障经济发展所需人才,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源源不绝的动力。

第二,中央通过教育经费投入促进地方教育分配。政府加大教育的支出势必增加地方的教育支出,同时也是增加地方财政的支出。比如,破旧校舍的改造、教学设施的改善和教师人才的引进等,地方教育的支出增加了社会的总消费,增加了国民的收入,可以促进地方经济增长。

第三,充分就业。可以通过教育投入改善教师的教学和生活环境,吸引更多的大学生走向教育,有利于解决目前广大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同时解决教师资源和教师的能力素质水平不足的问题。同时,教学设施的引进和教舍的改造势必增加社会产品的总需求,引起社会的投资供给增加,进一步解决社会的就业问题。

三 促进社会公平的进一步实现

第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政策便倾向于东部沿海地区,这在无形中导致了教育投入的差距。由于农村地区和中西部经济发展水平低,自然对教育投入相对较低,加上农村和西部地区地理环境差,以及恶劣艰苦的生活条件,因此在吸引人才上自然处于一种不利的位置。我国教育投资主要由地方政府自主支配,农村和西部本身贫穷,自然在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方面无法与城市和东部地区相提并论。显而易见,培养出来的学生素质也与农村和东部地区相差甚远。同时,家庭用于教育的投入更为有限,对于温饱尚不能解决的家庭,其对教育的投资本身就是一种奢望。

第二,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教育发展差距突出,教育的不公平发展破坏了社会公平,也有可能危及社会的安定和可持续发展,以致影响社会稳定,阻碍社会的文明进步。因而,如何实现教育公平关系到社会公平的实现及和谐社会的构建。一方面,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公平必然导致公民接受教育的不公平。在教育资源总量和受教育者总量一定的情况下,由于资源配置和投入的不公平,受教育者总是趋向于优质教育资源。从公民的平等原则来讲,没有教育资源配置的平等当然不会有接受教育的平等,没有接受教育的平等便不会有所谓的教育公平。另一方面,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公平必然导致优质教育资源向权力和金钱倾斜。近年来,同区域或跨区域择校风愈演愈烈,根本原因就在于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公平。当教育资源的优劣配置进入恶性循环状态后,教育公平离大众只能越来越遥远。无论是师资还是经费、设备,农村学校都远不如城市学校,中西部地区学校远不如东部地区学校,同时社会变迁和改革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还给农村和中西部地区的学校带来一系列新的困惑,如农村人口的城市化导致农村和西部教师的流失;计划生育人口政策使得农村和西部学校规模变小从而导致师资配备不足。

第三,东部地区在教育上无论是经费还是人力的投入远远高于中西部地区,城市的教育经费高于农村和中西部地区的教育支出。政府通过加大对中西部和农村地区的教育投入的针对性和适当倾斜实现转移支付,使公民享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福利。通过教育经费向中西部和农村地区的倾斜,有利于农村和中西部地区的教育发展,有利于缩小中西部与东部和城乡地区的教育水平差距。

总之,政府加大教育投入和加大向中西部和农村地区的教育投入倾斜,有利于我国教育事业的均衡发展;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长期持续的发展,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增加就业;有力于人民共享经济发展带来的教育福利,保障公民平等地享受教育资源,保证实现社会公平。

猜你喜欢

政府
地方政府赶超行为对消除贫困的阻碍分析
地方政府赶超行为对消除贫困的阻碍分析
省级政府金融权力榜
一张图看懂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信息通信
贵州实现县级以上政府法律顾问全覆盖
煽动民族主义情绪 被疑与政府演双簧
月榜
完形填空三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