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当代高校辅导员面临的心理健康问题

2013-04-28彭杰芳谢松平

关键词:辅导员心理健康高校

彭杰芳 谢松平

【摘 要】社会的期望过高、自身社会地位不高、长期工作压力,等等,高校辅导员面临很多心理健康问题。高校辅导员教育活动的过程不仅仅是智力活动的过程,也是教师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的过程。因此,教师应高度重视自身心理素质对学生的重要影响,发扬积极情感,克服不良情感,从而促进师生双方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高校 辅导员 学生 心理健康

在人们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同时,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引起了关注,造成他们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职业特点、学校原因和社会原因等,因此作为高校的管理者,必须重视辅导员的心理健康问题,了解他们的心理特点,创造条件不断改善他们的内心状态,找到维护辅导员心理健康的对策。加强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使辅导员具备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以及较强的心理调控能力,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

一 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高校辅导员是在高校履行教育职责,对学生身心施行特定影响的专业教育工作者,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传播精神文明,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历史使命。在学校管理的过程中,辅导员的管理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在对辅导员的管理中,加强对辅导员的心理健康对于成功的高校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教育过程是一个情感交流的过程,情感因素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主要的心理因素。积极丰富的情感能促进认识过程、意志过程和个性品质的全面发展。辅导员心理健康状况比辅导员的专业知识和日常教育活动更为重要。辅导员不仅在传授知识,更是在塑造人格。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是学生心理健康的先决条件。

二 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的现状及分析

社会转型与变化,以及教育改革与发展对高校辅导员提出了新的挑战,这使本来就担负着母亲、父亲、妻子、丈夫、儿女等多重角色的高校辅导员产生了极大的压力。如果教育工作得不到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工作超负荷,就会导致教师心理素质下降,产生挫折感。

1.高校辅导员心理素质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工作压力。持久的工作压力对高校辅导员的生理、心理和行为三个方面都造成了不良影响。工作压力对辅导员的生理、心理和行为三个方面的消极作用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度的工作压力还会对教师自身产生更深层面的影响,造成他们对所从事的职业产生倦怠心理,完全失去对学生教育工作的热情,甚至开始厌恶、恐惧学生教育工作,对教育教学质量造成的影响直接伤害到所带学生的切身利益。

第二,社会环境及地位压力。高校辅导员是教师队伍中的一人特殊群体,他们不需要向学生传授高深的知识,负责对学生在校期间的日常情况进行管理和对学生的行为、心理给予正确的指导。这就造成了家长、学生乃至教育界部分人士对辅导员产生轻视。社会对高校辅导员的定位也存在一定的问题。辅导员没有自己的职称系列,近几年高校在人事上因编制问题普遍采用了外聘的形式引进辅导员,这使得一部分辅导员感觉到自己的职业不但没有“钱途”,更没有前途。

2.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问题分析

使高校辅导员情绪低落进而产生心理挫折的原因,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因为人总是生活在客观现实之中,其客观因素主要如下。

第一,职业特性。主要是这一职业对辅导员素质的高要求,以及工作量大和工作烦琐的特性。

第二,学校原因。一是辅导员的发展需要不能满足。二是高校中的人际关系满意度低。高校辅导员的人际关系大致包括辅导员与学生、家长、同事、领导之间几个不同的层面,这些人际关系构成了辅导员工作、生活的特殊环境,每一个层面的关系都会影响辅导员的教育效果和他们的心理状况。

第三,社会原因。一是家长的期望过高,二是社会的支持度不够。

第四,个体原因。个人抱负、才华得不到施展、自我实现需要无法满足。比如一个辅导员所负担的工作同他的兴趣爱好、能力等不适合,学非所用,专业不对口等,就会使辅导员产生心理挫折。其中主观因素中情感素质不高是导致心理挫折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是对挫折的容忍力,对受挫程度的感受,抱负水平等因人而异,各不相同。

三 提高辅导员心理素质的对策

1.对高校辅导员进行切实有效的情感教育

对高校辅导员进行切实有效的情感教育是现代社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对辅导员进行切实有效的情感教育管理是增强集体凝聚力的前提和动力。首先,引导辅导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其次,引导辅导员具有自信、乐观的毅力。再次,引导辅导员保持良好的心理态势。最后,引导辅导员升华自身的精神境界。

2.加强对辅导员的职业培训,提高辅导员的心理素质

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活动使辅导员更加热爱教育事业,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和行为,尤其是健康的心理素质。要爱护每一个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贴心人和正确人生方向的引导者。

3.合理满足辅导员的需要,调动辅导员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其情感素质

辅导员工作积极性的来源有三个层次:一是他们对其为社会应尽的责任、义务有深刻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理想、信念、事业心和责任感等;二是人际关系的影响;三是辅导员自身的发展需求。三个层面一般是同时存在且相互交叉的,因此要善于将辅导员积极性的三个来源有机结合起来,激励并满足他们合理的需要。

4.提高辅导员心理自控能力,克服不良情感的消极影响

面对挫折和失败,90人的心理有一个自我调节、自我控制的系统。当人遇到挫折时要善于自我控制,让理智战胜情感,避免失常行为的发生,在挫折面前要具有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辅导员心理自控能力。

5.积极开展辅导员心理健康咨询

重视辅导员的心理健康问题,把辅导员心理健康问题纳入到学校管理的内容中来,对辅导员开展心理沟通和心理辅导工作,提高辅导员自身的心理素质,并通过举行心理讲座和座谈会等增加辅导员对心理知识的了解,使他们具有自我调节心理问题的能力。

6.学校和社会要为高效辅导员提供宽松和谐的氛围

提高辅导员的心理素质,必须得到学校及社会的重视和支持,提高其对辅导员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识,积极建设良好的环境,努力营造宽松的辅导员工作环境。

总之,提高辅导员心理素质是一项系统工程,政府和各级教育行政机构要形成辅导员的社会支持系统。学校管理者要支持和关心辅导员的心理素质,辅导员自身要有提高心理素质的意识,学习正确调适心理的有效方法,不断加强自身修养。相信通过大家的关注和共同努力定能使辅导员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不断改善和提高。

参考文献

[1]胡凯.大学生心理健康理论与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肖冬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训练[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3]〔美〕戴维·迈尔斯.社会心理学[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4]明宏.心理健康辅导[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

猜你喜欢

辅导员心理健康高校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高校辅导员综合素质与能力提升探究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时代诉求与角色定位
“有为”也应“有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