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英语教学应有文学教育意识

2013-03-26李正栓田会敏

当代外语研究 2013年3期
关键词:文学大学英语教学

李正栓 田会敏

(河北师范大学,石家庄,050024)

1.引言

大学英语教学理应兼顾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和文化素质的提升。但是调查显示,高校大学生文学素养缺失现象严重,令人堪忧。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对学生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尤其是阅读和写作科技文献的要求,逐步提高,实用性和应用性培养模式成为潮流,然而文学教育却鲜有提及。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大学英语教学几乎等同于语言技能训练,更多的是侧重语言知识的传授和语言技能的培养;而且,由于教学任务繁重,课时有限,学生英语学习的功利性动机明显,教师很容易忽视文学教育在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的作用。最后的教学效果通常是学生语法功底扎实,语言技能娴熟,但是不能真正理解英语;口头语言交流流畅,写作却无复杂的文体意识可言,更不要说文学美感。很多学生即使通过了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依然缺乏基本的文学素养,不具备灵活运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最终,因为缺乏作为沟通基础的文化素养,学生不能实现有效的交际,无法更加深入地交换观点。

2.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学教育

2.1 文学教育的作用

文学是一门艺术,语言文字的艺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借助各种修辞以及表现手法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文学亦是科学,是研究人、反映人、表现人的命运和思想情感的科学。文学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种种功用。

人们对于文学的教育功能很早就有了认识。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提到,文学作品“感人心者,莫先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在西方,柏拉图在《文艺对话录》中也谈到了阅读优秀文学作品的“快感”。作为一种社会生活的审美反映,一种审美意识形态,文学的教育作用不可能孤立地存在,而只能寓于文学的审美功能之中。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通过对描写对象的艺术刻画,创造出完美的艺术形象,表达真挚的感情、深邃的思想,从而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审美快感。长期在优秀文学作品的熏陶和浸润中,文学素养就会日渐养成。文学素养的培育也就是文学审美教育作用的彰显。这种审美功能也就是指文学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作品通过艺术的描写手法,创造出完美的艺术形象,表达出真挚的情感、深邃的思想,从而感动人心,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愉悦感。

事实上,文学教育对于以培养一个英语语言功底扎实,综合素质全面,交际能力强的学习者为目标的大学英语教学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对学生个人来说,更是可以帮助他们“陶冶情操,开阔视野,认识人生,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文学涉猎广泛的题材在表达悟识、反思生活方面的价值是任何其他方面的学习所难以取代的。除此之外,外国文学也是真正学好外语难以回避的路径”(虞建华2002:7)。我们阅读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学作品,可以了解不同社会、不同民族的原貌,探知不同民族文化精神生活的演变,沟通人们的思想感情。从这一角度来看,以英语语言为学习对象的大学英语学习,应该被看作是对于英语语言文学、英语语言社会的深谙。大学英语学习过程之中,学生学习国外文学作品,英语语言成为他们求知探索的重要工具,在体味这种语言所承载的西方文明,吸取中外文化知识的精髓的同时,文学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了解,最终使学生更好地融入世界,实现有效的沟通和交流。

2.2 文学教育现状

在Christopher J.Brumfit 与Ronald A.Carter共同编著的《文学与语言教学》一书中,国外二十位著名专家学者就文学与语言教学关系,阐释了他们自己对语言研究与文学研究所持的不同观点。但是就文学与语言的关系而言,他们达成了共识: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文学特殊的媒介和表现工具(Brumfit & Carter 2000:56)。

大学英语众多教材中的课文都选自英语原版材料,文体多样、语言优美、文化底蕴深厚,几乎每一课都是优秀的文学作品,为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供了契机。然而,由于有些教师文学教育意识淡薄,“教师一言堂,学生静悄悄”的课堂教学模式依然存在,教师依旧在向学生灌输词汇、语法、修辞或文化知识,大多逐句分析讲解课文,文学的审美愉悦变成了枯燥无味的布道说教。蔡基刚(2003:30)认为,一课结束,文章已被分解得支离破碎,学生对整篇课文也仅仅停留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句子理解层面上,对课文很难有整体把握,更谈不上对课文在人物形象、语言、艺术技巧等方面的特色进行分析与欣赏。文学教育会在一些课堂出现,但更多的只是蜻蜓点水,一带而过。

笔者曾以某省属重点大学学生为对象,调查和分析非英语专业大学生文学素养情况以及相关因素。共有500名学生参加调查,涉及大学本科二、三、四年级,包括文、史、理工、艺术等专业。调查方式有问卷与访谈。调查结果显示,近七成的大学生表示了对于中外文学及文化的喜爱,然而近一半的学生连最基本的文学常识都不具备,文学素养缺失现象严重。谈及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学教育,接近九成的学生对各有特色的文学教育表示期待。

3.大学英语教学实践融入文学教育的途径

3.1 教师文学教学信念的意识准备

教师信念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所形成的对相关教育现象,特别是对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所教学生的主体性认识。它直接影响着教师的知觉和判断,进而影响其教学行为。教师要根据自己所处的不同阶段和不同需求,以开放的心态,关注自我发展,更新知识、积极反省、参与批判、锐意改革;改变固有的做法,代之以构建自己的个人实践理论,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随着教育学研究的日益深入,国内教育界逐渐认识到教学是一种“高度认知行为”(Freeman 1996:353)。教师个人的教学信念与课堂教学实践相互影响,互为“共生”关系(Foss & Kleisasser 1996:441)。教师的教学信念与课堂实践之间具有一致性,前者对后者有巨大的驱动作用;后者对前者亦有很大的反作用。因此,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学教育的开展,首先有赖于教师文学教学信念的树立,文学教育意识的准备。教师文学教学信念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在课堂实践中进行文学内容的学习。

然而,当课堂教学实践的效果与教师文学教学信念不一致时,教师就应该积极反思,认真修订和完善自己的教学信念。在这一过程之中,也应有意识地去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发展自己,以期更加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这样,大学英语课堂就不再是照本宣科,而是从审美怡情、明心见性角度去引导学生欣赏英语语言文字传达的文学之美。大学英语课堂也会成为一场文学欣赏的饕餮盛宴。

3.2 文学教学策略的选择

3.2.1 灵活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和参与式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学教育,可以以课堂教学为依托,从文学理论的高度,理解每一篇课文的文学性,并充分借助现行教材中的文学性课文,指导学生去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以培养学生对文学浓厚的兴趣和鉴赏能力,实现文学教育的根本目的。另外,教师也可以有意识地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通过对作品的分析,使学生学会阅读文学作品,增加他们对文学各种文类、文学各种表现手法的认知,同时也增长他们对文学各种修辞手段、意象和典故的敏感性,提高学生文学作品的欣赏水平。

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应具有向一切合理解释开放的特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空间,灵活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和参与式教学,调动学生学习文学性材料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学习环境。传统的灌输式或填鸭式教学只会泯灭学生的学习兴趣,扼杀学生的创造力,学生无发展潜力可言。下面我们以《最后一片叶子》的课堂教学设计为例,来对照比较一下传统教学模式与新型教学模式之间的差异。

传统教学模式下《最后一片叶子》的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教师导入新课,介绍作者及其作品,教师精讲重点字、词、句、段,让学生熟悉课文,分析文章结构,理清课文线索,把握故事情节,熟悉课文中的人物形象。这种教学设计总体看教法简单,易于操作,也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但是,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全部设计都是围绕教师如何“教”而展开,而忽视学生如何“学”的问题。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少,大部分时间处于被动接受状态,难以发挥主动性、积极性,更不利于创新性思维的培养。

新型教学模式下《最后一片叶子》的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1)课前任务。学生对于这一故事大都耳熟能详,因此要求学生在预习时,扫除字词障碍,理解分析主要内容。(2)课堂任务。教师利用多种的任务形式,包括启发式提问或以项目为基础的课堂小组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学生要思考和讨论与“最后一片叶子”直接相关的人物,“最后一片叶子”对他们分别有着怎样不同寻常的意义,学生合作探究“最后一片叶子”的涵义,最终获得乔安西脱离生命危险的根本原因),旨在帮助学生学会欣赏文学作品,理解作品主题,结合自己的情感体验,领悟作品内涵,感悟小说所歌颂的人们对于生命的坚定信念以及相濡以沫的博爱情怀;同时也学习品味文章幽默笔法及富于表现力的语言。(3)课后任务。阅读作者欧·亨利其他的作品,如其代表作《警察与赞美诗》、《麦琪的礼物》等,体味其作品新颖的构思,诙谐幽默的语言。

新型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参与,发挥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改革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的“填鸭式”模式,灵活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和参与式教学,开拓学生创新思维。

3.2.2 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Stern(1997)认为,研究性学习不仅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更是一种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它强调学生自主参与类似于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和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激发他们探索、创新的欲望。研究性学习所具有的自主性、开放性、探究性等特点有利于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性阅读能力和批判素质,是学生提高文学素养的有效途径。而在创造性阅读能力和批判素质的培养过程中,研究性学习特点的体现又是相互联系的。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探究性学习,一方面体现学生对课文进行主体创造性阅读,对课文的人物、主题、言语形式等审美因素进行探究,在自由思维的天地里获得不同的见解,从而激发想象力与创造力并最终获得创造性批判素质的过程;另一方面,决定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探索,因而又体现了一种自主性。对课文作主体性充分自由的阅读,既为学生形成独创性见解和创造性批判素质提供了先决条件,又符合人的个性化发展规律和个性化教育的要求。

如此,大学英语就成为了师生艺术欣赏课程。教师除了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与学生共同赏析文学材料外,在课堂之外,学生还可以通过研究性学习的方式,选取自己英美文学学习的兴趣点,进行广泛且深入的阅读,获得个人体验。这一过程就是一种无痕的渗透:学生不知不觉地获得文学的审美评价能力,从而在潜移默化之中影响他们的思想和精神面貌,陶冶他们的性情,美化他们的心灵。这也使得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学素养培育和英语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浑然一体。当然,文学教育又并非仅仅限于英语课堂教学之中,而应该渗透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之中。也就是使学生通过英语课堂学习,养成良好的文学学习习惯,摒弃顽固僵化的定式思维,发展革故鼎新的发散思维,在课堂之外能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长此以往,学生将受益终身。

3.2.3 调整评价体系,建立长效的阅读检查机制

传统教学以“教”为主,教师灌输式教学,学生被动地接受,考试的结果一般被看成是学生知识评价系统的全部。评价体系和学习效果长效检查机制的改变也会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使学生去不断地探索和思考,从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达到培育学生人文素养和提高语言应用能力的目的。随着大学英语网络课程的开设和英美文学内容的融入,以往的测试评价体系也需要进行相应的改变和调整。对学生的测评中应包含对英美文学的阅读部分,教师可以在平时成绩中加入英美文学读后感写作、诗歌朗诵、戏剧表演等作业的评判;另外也可以利用现代技术,构建文学阅读检验检测平台,建立长效的阅读效果检查机制,使阅读效果检查常态化。

4.结语

大学英语中的文学教育,从人文教育与审美教育两个方面,彰显其在育人方面的独特价值。所谓人文教育,是指文学教育可以通过优秀文化传统的积淀、广博文化知识的滋养和高雅文化氛围的陶冶,使受教育者通过体验人生经历的实践,能够理解、欣赏人类所创造的丰富灿烂的文化成果,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人性境界、塑造理想人格、形成人文理想,并最终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所谓审美教育,是说文学教育运用人类精神产品,即文学作品中一切美的形式,给受教育者以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使其学习优美语言、塑造美丽心灵、养成美好行为;艺术教育、情感教育、道德教育融汇其中,文学教育要使受教育对象在美学高度建构起价值体系。

大学英语教材课文体裁多样,内容丰富,较多选取久经检验的文学经典,为教师进行文学教育,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供优质素材。然而,文学素养是一种内在的、综合的文学欣赏和创作素质,它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渐积累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的。

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就像西方哲学家蒙田所说“只孜孜不倦地去充塞我们的记性,任我们的悟性和良心空虚……”(蒙田1987:143)。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人们的心态越来越浮躁,盲目地追求时尚、疏于思考、缺乏沉淀,校园里的学生也不例外。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树立坚定的文学教育信念,善于挖掘课文中的文学元素,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文学的养成教育,提升学生文学修养,培育体魄健康、情感丰富、精神高尚的人。

Brumfit, C.J.& R.Carter.2000.LiteratureandLanguageTeaching[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Stern, H.H.1996.IssuesandOptionsinLanguageTeaching[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蔡基刚.2003.外语能力培养与我国外语政策[J].外语与外语教学(5):29-33.

戴炜栋.2008.改革开放30年中国外语教育发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李赋宁.1985.李赋宁谈英语学习和西方文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李志岭.2006.文学、语言的文学性与外语教学——关于外语教学如何与文学相处的问题[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3):124-28.

蒙田.1987.论教育:蒙田随笔[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王守仁.2010.全面、准确贯彻《大学英语课程要求》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J].中国外语(2):4-8.

张炳飞.2011.也谈文学在用于教学中的运用[J].大学英语(学术版)(2):54-56.

张隆溪.2006.Teaching English in China: Language, literature, culture and social implications [J].外语教学与研究(5):248-54.

张中载.2003.外语教育中的公用主义和人文主义[J].外语教学与研究(6):453-58.

虞建华.2002.“致知”是一种最高的学习[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5):7-8.

猜你喜欢

文学大学英语教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我们需要文学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巧用“五法”激趣——以英语教学为例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大学求学的遗憾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我与文学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