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击撞动词与致使移动构式的融合
——动词和变式的概念框架连通观

2013-03-26夏晓蓉

当代外语研究 2013年3期
关键词:论元构式方位

夏晓蓉

(南京师范大学,南京,210097)

1.引言

致使移动构式(Caused-Motion Construction)的命名来源于Goldberg(1995)对英语句式的分类,它与双宾构式等并列为英语的五大及物构式。所谓构式并不仅仅指句子的形式,而是形式与意义的匹配,致使移动构式兼具句法形式NP V NP PP与意义X CAUSE Y to MOVE Z。下列句子便是实例:

(1) a.I threw the ball into the hole.

b.Frank squeezed the ball through the crack.

c.He kicked the ball into the net.

d.He broke the walnuts into the bowl.

e.He sneezed the napkin off the table.

如(1)所示,致使移动句中的动词由于有后面的介词短语而表现出致使移动的意义,对于(1b-1e)的动词而言,移动的意义是它们单独出现在及物句中所没有的。Goldberg(同上)提出了致使移动构式的概念,〈causer,theme,path〉是构式的论元结构,动词的论元可以与构式的论元融合(fuse),因此有些不具备致使和移动意义的动词可以在构式中获得这样的解释,既可以保持动词意义的单一性,不增加我们记忆的负担,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动词在不同的结构有不同的意义。

按照Levin(1993)的说法,击撞动词都有移动某物与另一位击撞的意义,但是击撞未必会对受力方产生影响。这说明有些动词可能会像(1)中的动词那样与致使移动构式融合,允许动作对象产生移动。

(2) a.shoot the arrow to the centre

b.learn how to strike the shuttlecock across the net and down into the ground

c.then you whack the ball onto the green

d.*Pat shot Sam across the room.(Goldberg 1995: 170)①

同样的击撞动词,有些能用于致使移动结构,有些不能,(2a)和(2d)是同一个动词,但是(2d)却不被接受,这显然用动词的论元与构式的论元融合来解释是不够的。本文拟采用程琪龙(2006)提出的概念框架模式的连通观分析击撞动词和致使移动构式融合的问题。该模式认为,在小句的概念框架内,动词表示的动作与小句表示的事件可以建立连贯关系,使动作概念结构和小句事件的概念结构重合,共同构成小句的概念框架。程琪龙(2009a)认为概念框架表述的概念内容是一个连贯的经验知识集,在动作和事件之间构成一种因果关系。因此击撞动词能否与致使移动构式融合依赖于概念框架知识。此外,在概念框架模式下,事件框架可以由不同的变式(variants)表达,具有不同语义特征的同一类动词可能准入不同的变式,建立不同的连通关系。概念结构之间的语义连贯和动词构式之间的连通构成了概念框架的连通观。因此,本文将通过语料分析来证明击撞动词与致使移动构式的融合不仅仅依赖于论元结构,更需要概念内容连贯两者,同时探讨击撞动词与表达致使移动事件框架的方位变式、工具对抗变式和对象对抗变式的连通关系。

2.hit和strike

在讨论动词与致使移动构式融合的语义限制条件时,Goldberg(1995)区分了以hit和strike为首的两组动词,前者包括slap、smack、whack、knock,受这些动词表明的动作击撞的物体要么不受影响,要么即使受影响也只是产生移动;而后者包括assault、sock、spank、clobbber、slash、bludgeon、impact,其动作击撞的物体是受影响的。

(3) a.Sam hit the table.

b.Sam slapped/smacked the table.

c.Sam knocked off the lid.

(4) a.*The disgruntled player socked the wall.

b.The disgruntled player socked the coach.

c.*Joe assaulted/bludgeoned/impacted the steel block.

桌子不会因为动词表明的动作产生移动或发生状态的变化,但是盖子却会因为受到敲击而改变其原先的位置。(4a)和(4c)不被接受是因为受力的墙和钢板不像(4b)中的教练那么容易改变状态。同样,(2d)之所以不被接受是因为一旦Sam被子弹击中,不会产生移动,因此路径没有必要表达出来。Goldberg(同上:170)因此为击撞动词与致使移动构式的融合设立了以下语义限制:“如果动词所指的动作暗含除了致其移动之外的结果,那么移动的路径不能被明确表达出来”。

显然hit类动词因为只可能会产生移动而出现在致使移动结构中,strike类动词因为会导致状态的变化而不能表示致使移动意义。但是Oyn(2007)指出这条语义限制需要修改,因为strike类动词也可以出现在致使移动结构中,如下例所示。

(5) a.Eight times he struck the ball out of the playing area,/Dunivant struck the ball across the face of the Norway goal.

b.Amber McKenna socked the ball into the field.

c.Zorakun dashed at Mikonu and slashed him into the air, jumped, avoided his magic attack and slashed him back down.

只要strike类动词的受到击撞的动作对象能够受到击撞的力量影响,并沿一定路径移动,还是可以出现在致使移动结构的。Oyn(同上:174)将语义限制条件修改为:“如果动作对象受到击撞的力量,且不移动,则不会出现致使移动意义。但是,如果物体受影响并产生移动,可以使用致使移动结构”。

新的语义限制条件针对击撞动词在致使移动结构中的临时用法,因为动词的致使移动意义往往需要特定的语境。但是Oyn的研究只涉及hit类和strike类动词,还不够全面。本文的讨论包括全部击撞动词②,分别以hit、swat、spank为代表,都含有移动某物使之与另一物击撞之意。通过在WebCorp(www.webcorp.org.uk)收集动词用于致使移动小句的实例来分析击撞动词是否有必要分成两类。

3.语料分析

Talmy(2000)的注意窗理论(windowing of attention)讨论了路径的注意窗模式。注意窗大多选定路径上的一个点,要么是原位,要么是终位,或是轨道,也有选择其中两者的。程琪龙(2006)进一步细化了原位和终位,(6a)中的from指原位,away表明原向,即从原位移动的方向,behind代表了位置;(6b)中的toward表示终向,即向终位移动的方向,on表示终位,而into表示终向位。

(6) a.They ran away from behind the building.

b.He walked towards the park.

c.He walked into the park.

d.The money fell on the ground.

按照对路径的细分,在WebCorp收集语料时,我们通过动词与原位介词(from/off/out of)、轨道介词(across/through)、终向介词(to/toward)以及终向位介词(into/onto)的搭配,搜集击撞动词应用于致使移动结构的实例。根据我们在WebCorp搜集的语料,hit类动词中仅有drum一词没有被找到任何实例,其次bump只出现在原位介词和终向介词to的实例中,而batter仅有原位介词的实例,24个动词中有14个都能找到与四类介词的实例。无论击撞动作的方式怎样,是敲击,还是重击,或是抽击,显然不妨碍hit类动词出现在致使移动结构中。

Levin(1993)认为有些hit类动词可以像throw类动词那样使用,即能出现在致使移动结构,而swat类和spank类动词则不能。但是swat类动词和spank类动词的语料同样表明,它们也是可以出现在致使移动结构中的。11个swat类动词都有致使移动的实例,至少可以和上文提到的四类介词中的某一类介词使用表明移动的路径,其中punch、shoot、stab、swat都有与四类介词搭配的实例。这四个动词代表了swat类动词不同的特征,punch暗含了参与动作的身体部位(拳头),bite、claw、paw、peck、scratch的动作也都有身体某一部分的参与;shoot和stab分别表明工具的参与,即枪炮和利刃;swat、slug、swipe则更接近于击撞的核心意义,没有特别强调具体工具或身体部位的参与。

(7) a.swat the ball from the quarterback’s hand/tried to swipe the weapon from the robber’s hand/Both girls can really slug the ball from the baseline.

b.It would be fun to see kids or adults trying to bite the dime from the apple without using hands./To pull, hit, or punch the ball out of the hands of an opponent/who could only paw the ball into the net

c.really watch them shoot the missiles toward the Alutian Islands/just stab the knife onto the blood bag

spank类动词除了wallop之外,都表明动作中所使用的工具和身体部位,包括棍棒、刀、手/头和皮鞭等。动词本身也可以做表示工具的名词。25个动词中有12个(belt、birch、brain、cane、conk、cosh、cudgel、paddle、paddywhack、strap、truncheon和whisk)③没有任何致使移动的实例,仅有两个动词(bludgeon和whip)能与四类介词搭配使用。

(8) a.whip the yo-yo onto the string/whip the ball across the plate with enough speed

b.allowing you to bludgeon the ball to the boundary/rather than just bludgeon the ball into the net

c.Henry Marks was there to flog the ball into the back of the net 2-1./to whisk the dirt off the body/my job was to sock the corks into the bottles.

语料显示,尽管有些击撞动词用于致使移动结构的实例较少,但是大部分动词都能与致使移动构式融合,Goldberg(1995)提出的strike类动词不会引发移动的说法显然不够准确,其中的bludgeon与致使移动结构融合得很好,如(8b)所示;同时,Levin(1993)提出的swat类动词和spank类动词不能像throw类动词使用的说法也需要修正。

4.语义连贯

动词和句法结构的关系一直是语言学研究的焦点,同一个动词出现在不同的句法结构可能会产生新的意义。投射观和构式观是常见的两种研究方法。就投射观而言,hit在不同句法结构中的使用当归因为动词论元结构到句法结构的投射,但是这需要hit具有不同的论元结构,在(9a)中体现为〈施事者,客体,目标〉,(9b)中体现为〈施事者,目标,工具〉,(9c)体现了〈施事者,目标,身体部位〉,而(9d)只有〈施事者,目标〉。动词出现在致使移动结构中又多了一种论元结构,即〈施事者,客体,路径〉。

(9) a.Paula hit the stick against/on the fence.

b.Paula hit the fence with the stick.

c.Paula hit Deirdre on the back.

d.Paula hit Deirdre’s back.

动词具有多种论元结构就意味着多义的产生,这与经济原则是背道而驰的。为了避免动词的多义,Goldberg(1995)提出了论元结构构式的概念,即(9a-9d)中的四个结构都是具有形-义匹配的论元结构构式,动词的论元与构式的论元融合,则动词可以出现在构式的句法结构中。致使移动构式的论元结构为〈致使者,客体,路径〉,表明致使者的动作致使客体沿一定的路径移动。hit的论元结构〈击撞者,受击者〉中的两个论元分别与构式的致使者和客体论元融合,而路径论元则由构式的论元结构提供。构式论元结构为动词出现在新的句法结构提供了语义解释,在句法中与动词无语义关系的论元可归因为构式,同时动词可以保留其基本意义。

但是,致使移动构式显然不能解释为什么有些击撞动词可以与构式融合,而有些不能,尽管它们具有相同的论元结构。即便是同一个动词,在致使移动结构中也会有不同的表现。Goldberg(同上:170)认为(2d)中的Sam不能同时作为受击撞的对象和移动的客体,因此(2d)不成立。(10a)中的missiles与(2a)中的arrow一样,作为移动的客体,向目标撞去;而(10b)中的apple与(2d)的Sam一样,是受击撞的对象,但同时也是从原位移动的客体,因此(10b)是好句子。我们完全可以想象这样的场景:某人头上的苹果被射中,一分为二,从头上掉下来。

(10) a.really watch them shoot the missiles toward the Alutian Islands

b.shoot the apple off the head of the other

也就是说,(10b)的成立与(2d)的不成立不仅仅是论元结构的原因,更多的是依赖我们的经验知识,即概念语义。因此,我们认为,无论是投射观还是构式观,都偏重句法意义,但是动词的或是构式的论元结构只能反映动作或事件的某方面的突显,具有一种概括性的图式意义,而动作或事件中丰富的概念内容并不能完全体现在论元结构中。动词在致使移动结构中应用的实例之所以被听者接受,正是因为被激活的概念内容能够提供合理的解释。

程琪龙(2006)提出表征小句概念内容的主要机制是概念框架,语义结构或句法结构仅描述语法意义或句法意义。概念框架是概念语义系统中具有一定激活连通权值的局部性网络,就其整体而言,不同程度的输入可以激活整个概念框架,与Fillmore的语义框架和Lakoff的理想化认知模式一样,是基于经验构成的概念知识或概念信息网络。与众不同的是,概念框架一方面与感知运动系统连通,另一方面与句法结构连通,而其内部由概念内容和语义结构结构成,与感知运动系统连通的动作概念内容可以被识解为不同的语义结构,后者则体现为相应的句法结构。因此,相同的动作可能会有不同的语义识解,从而体现为不同的句法结构。(11)表达了击撞动词的动作概念结构,在任一句式中,我们头脑中激活的都是相同的动作,但是这一动作却可以带来不同的结果,从而与不同的事件连通。

(11) 击撞动作:动作者+击撞动作+工具+[对象+局部](程琪龙2009b)

(12) a.I hit the ball into the net.(终位)

b.I hit him a ball.(终属)

c.Paula hit the door open.(终状)

(12a)表达了动作对象在方位域的变化,(12b)和(12c)分别描述了领属域和状态域的变化结果,因此动词表示的动作与致使移动事件、致使领属事件和致使结果事件都可以建立连通关系,使动作概念结构和致使事件的概念结构重合,共同构成小句的概念框架。

程琪龙(2009a)认为概念框架表述的概念内容是一个连贯的经验知识集,在动作和致使事件之间构成一种因果关系。这种关系可以是直接的,如(13)描述了放置动作概念结构中的各成分与致使方位概念结构各成分之间的重合关系,句法体现以致使概念结构的成分为主要标准。由于放置动作必然导致对象方位上的变化,动作和致使方位概念结构直接连通。

(13) 动作者I+放置put+对象book+方位on the desk

致使者I+致使+客体book+方位on the desk

但是击撞动作却未必导致方位变化,因此与致使方位结构不能直接连通,两者之间需要其他概念内容构成因果关系。

(14) To pull, hit, or punch the ball out of the hands of an opponent

动作者+动作punch+(工具)+[对象ball+(局部)]

客体ball+方位out of the hands

致使者+致使punch+客体ball+方位out of the hands

如(14)所示,在动作和致使方位概念结构之间出现了一个方位概念结构,表述动作对象受击撞动作影响成为移动的客体,即动作者的动作导致对象发生位移,这样一个延伸的方位概念结构使得原本没有语义连贯的动作和致使概念结构之间得到间接连贯,小句的概念框架才能得到合理解释,小句才能成立。在连通观的研究中,动词的意义并没有因为小句不同而改变,动词与小句的融合需要合理的概念内容,而不是简单的动词论元结构与小句的论元结构之间的融合。

正是因为延伸的方位概念结构可以使击撞动作与致使移动事件之间形成连贯的语义关联,很多击撞动词都可以用于致使移动结构,下句中的bite应该是很少出现于该结构的,语料中仅有此例。用牙咬住钱币,把它从苹果上移开,这是很少见的体验,但是连贯的概念内容使得下句成立。

(15) It would be fun to see kids or adults trying to bite the dime from the apple without using hands.

5.动词与变式

在概念框架的模式内,除了动作概念结构和事件概念结构之间语义连贯之外,动词和变式之间也有连通的关系。变式是对同一击撞事件的不同句法表达,程琪龙(2009b)总结了击撞事件的13个使动者主题句变式,具有不同特征的击撞动词准入不同的变式。同样,致使移动事件也有不同的句法表达,前文讨论的实例都涉及受击撞物在方位上的变化,称之为方位变式,语料显示大部分击撞动词都可以出现在方位变式,其概念结构与(13)中的致使方位概念结构相同。

根据连通观,概念结构之间是连贯的。在致使移动小句的概念框架的构建中,击撞动作概念结构与致使方位概念结构之间有语义连贯,意味着两者之间建立了连通性,不断地在激活这一连通关系,会增加连通的权值,从而使动词和方位变式之间也存在语义连通性。语义连通是指动词和变式之间的语义相似性和可推导性(程琪龙2009a:15)。虽然几乎所有的hit类动词,swat类动词和半数spank动词都有方位变式的实例,但是hit类动词有半数以上更为频繁地出现在该结构中,它们可以与四类介词搭配,而swat类动词和spank类动词各有4个和2个有较高的频率,显然表示击撞动作的各类动词之间存在语义差异,从而使得有些动词表示的击撞动作更容易与致使移动事件构成连通关系,或者这些动词较之其他动词与方位变式有更强的连通性,因此在致使移动结构中使用更加频繁。

hit类动词中有几个(bash、hit、kick、knock、slap、smash、tap)也属于表示投掷动作的throw类动词,它们出现在方位变式的实例数量更多,而且与每一类介词都有实例。而同属于发声动词(verbs of sound emission)的一组动词(bang、beat、knock、rap、strike、thump),其方位实例的数量要少很多。第三组动词(bump、drum、hammer、lash、pound)涉及工具的使用,而第四组(batter、butt、dash、smack、tamp、whack)只强调击撞动作,这两组的方位实例较之前两组更少些。

这类词的核心意义都是一样的,但是以bash为首的一组动词更接近于throw类动词,含有[+瞬间发力]和[+弹道移动]的特征,这两个特征使这一组动词与方位变式有更强的连通关系;其他的特征,如[+发声]、[+工具]或[+击撞]并不能将动词与变式直接连通,因为击撞动词在致使移动结构的临时用法都需要突显击撞动作产生的效应,如果效应是移动,那么动词可以有致使移动的意义。swat类动词和spank类动词因为具有[+身体部位]和[+工具]特征,因此其致使移动的解释很大程度上依赖小句所激活的概念内容,即工具或身体部位参与的动作能否造成移动。这些特征不仅仅影响动词准入方位变式,也同样使swat类和spank类动词不能像hit类动词那样进行with/against-结构论元变换,如(16)所示。

(16) a.Paula swatted the fly with the dishcloth.

b.*Paula swatted the dishcloth against/on the fly.

c.Paula spanked the naughty child with her right hand.

d.*Paula spanked her right hand against the naughty child.

(Levin 1993:150)

Gao和Cheng(2003)在他们对hit类动词和spank类动词的研究中,区别了击撞动词的几个语义特征:[+接触、+移动、+力量、+身体部位、+声源、+频率和+工具]。由于击撞动作的施事者都是有生命的,击撞动词都是身体行动动词,施事者的一部分身体都会与对抗目标直接或间接接触(同上:487)。即便我们用棍棒击打篱笆墙,我们的手也参与其中。

就Levin(1993)对击撞动词的定义而言,前四个特征是所有动词具备的,施事者施力于某物使之移动与目标击撞。(11)的动作概念结构虽然涵盖了击撞事件的所有参与者,但是击撞动作可以进一步分解,分解动作可以视作为对动作的循序扫描,而击撞动作则是概括扫描的结果④。

(17) a.[动作者+动作+工具/身体部位+移动+对抗目标]hit

b.[动作者+动作+FIST+移动+对抗目标]punch

c.[动作者+动作+WHIP+移动+对抗目标]whip

这三个动作概念结构有击撞动词的共同特征[+力量、+移动、+工具/身体部位、+接触],〈动作〉未标明,是因为在对击撞动作的概念化过程中没有被突显,可能是挥舞棍棒,可能是推出拳头,或是向下用力,动作不同,但都施力于工具或身体部位;〈移动〉表明工具或身体部位相对于对抗目标的位置变化,也没有注明,同样是因为不突显。对动作的循序扫描更细致地描写了击撞动作。

三个概念结构对〈工具/身体部位〉不同描述体现了击撞动词的三个不同的特征。(17a)描述的是hit动作的分解,动作涉及使用工具或身体部位,但不确定是什么工具或部位,而是更侧重动作产生的击撞,具有[+击撞效应]的特征。在突显工具或身体部位的情况下,这一类动词很容易出现在对抗变式中,如(18)所示。施力于某物使之移动,这是致使移动结构的主要特征,因此(18)的对抗变式也是致使移动结构,只是与典型的致使移动小句方位变式相比,(18)更突出与目标的接触,因此其构建的概念框架与(13)中方位变式的概念框架有所不同。方位变式的移动目标是方位目标,而对抗变式的移动目标是对抗目标。

(18) Paula hit the stick against/on the fence.

[动作者Paula+动作+工具/身体部位stick+移动+对抗目标against/on the fence]hit

致使者Paula+致使hit+客体stick+对抗目标against/on the fence

比较(19)的句子可以看出,只有(19b)与(18)较为相似,某种工具被用来击撞某目标体,我们把这两句称为工具对抗变式,其概念结构突显工具与对抗目标的接触。

(19) a.Somehow Stokes contrived to thump the ball against the crossbar with the goal gapping.

b.and thump the comb against the man’s skull

c.use a putty knife to butt the wallpaper against the wall

由于工具大都有位置变换的现象,所以变式有致使移动的意义,但是移动的过程不明显。反之,(19a)有明显的移动过程,球在击撞到球门横梁前一定是有移动的路径的,而(19c)正相反,只能确定butt动作使墙纸贴在墙上,有位置的变化,却没有移动的过程。但是,两句具有一个共同点,即发生位移的不再是工具,而是动作对象。

(20) 动作者Stokes+动作thump+(工具)+[对象ball+(局部)]

客体ball+对抗方位against the crossbar

致使者Stokes+致使thump+客体ball+对抗方位against the crossbar

从(20)表述的概念框架可以看出,(19a)激活的是一个概括扫描的击撞动作,对受力物产生了影响,受力物移动直至碰撞到另一物,后者既是动作对象移动的参照物,也与之产生对抗,因此用〈对抗目标〉以示区别。(20)与(18)的不同源于对动作表达的概念内容的不同识解。(18)侧重于分解击撞动作内部组成,突显工具的移动及其与目标的碰撞,(20)则侧重于动作整体产生的效果,突显动作对象的变化,因此可以被识解为致使移动事件,致使领属事件或致使结果事件,在(20)的概念框架中,动作概念结构和致使方位结构之间需要有其他的概念内容引导它们之间的连贯语义。相比之下,(20)与典型的致使移动结构更为相似,我们称之为对象对抗变式。工具对抗变式与对象对抗变式被突显的参与者不同,前者所突显的工具移动后撞击目标,而后者所突显的对象在受击撞后移动直至再与其他物体碰撞。Hit类动词由于大都具有击撞效应的特征,因此可以准入对象对抗变式,如果突显工具或身体部位,则准入工具对抗变式。

与(17a)相比,(17b)和(17c)则表明动作涉及特殊的工具或特定的身体部位,拳击自然一定要用拳头,鞭打也要用鞭子,工具或身体部位已融入到动词的意义之中。(17b)主要以一部分swat类动词(bite、claw、paw、peck、punch、scratch)为代表,hit类动词中的kick表达的动作也默认了脚作为身体部位参与其中;(17c)则以spank类动词为代表,突显工具的使用,还有hit类动词中的hammer,drum以及swat类中的stab,都有特定的工具。其中有些词本身就可以作名词,表明身体部位(如claw、paw、peck)或工具(如hammer、drum、spank类动词)。身体部位和工具也很少在句法中表达出来。在当代美国英语数据库(Corpus of Contemporary American English)中,6,499个punch的实例中只有7例以fist为宾语,而whip的实例中没有用同名工具做宾语的。

(21) a.We have holes where Share would punch his fist through the wall.

b.You punch your fist, hard, into the passenger window.

c.I whipped the whip against the horseback.

(21a)中的拳头不是击撞动作的工具或身体部位,而是更像(14)中受击撞的球,受力后移动,成为移动的客体。如果无需突显工具或身体部位,swat类动词和spank类动词不入工具对抗变式,但少数(swipe、punch、swat、bludgeon、pummel、thrash、whip)可用于对象对抗变式。

(22) a.Then swipe the ball against the blocker’s hands towards the antenna/trying to swat the ball against the back wall just/only for Cech to punch the ball against the defender’s face.

b.Violently bludgeon the bag against the counter until you’ve shattered their resistance/the robin began to thrash the snake against the road and nip at the snake/a springtail will whip the furcula against the ground to propel itself backwards.

对动作的循序扫描突显工具或身体部位的移动,而对动作的概括扫描则有可能使动作对象移动。只有当动词表达的动作概括扫描时,才能突显其动作产生击撞影响,使得动作更具有弹道移动瞬时发力的特征,瞬时发力有可能会带来移动,因此在特殊的情景中,一些动词可以用于表示使动作对象移动。但是由于其语义中已包含身体部位和工具的意义,再出现在工具对抗变式将违反经济原则,这就是Levin(1993)所指出的swat类和spank类动词没有with/against-结构论元变换现象的原因。

6.结论

本文在概念框架的模式下探讨了击撞动词和致使移动构式的融合问题,认为动词论元与构式论元的融合不足以解释大部分击撞动词具有致使移动结构实例的现象。从概念框架连通观的角度看,动词的动作概念结构需要与致使方位概念结构语义连贯,即击撞动作和致使移动事件之间形成连贯的因果关系,两个概念结构建立连通关系,动词才能与构式融合。因此,动词与构式的融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小句激活的概念框架的合理性,不能将击撞动词简单地分为hit和strike两大阵营。由于动词在击撞方式上具有不同的特征,可以与表达致使事件的不同变式连通,swat类和spank类动词因为突显身体部位和工具,不像hit类动词可以与工具对抗变式连通,与方位变式和对象对抗变式的连通关系也不如后者强。

附注:

① 本文中的例子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WebCorp(www.webcorp.org.uk)。

② 击撞动词中的非施事者动词除ram之外都出现在hit类,swat类和spank类动词,因此本文不再讨论。

③ 其中belt、paddle、strap有致使移动的实例,但是意思发生了改变,没有了击撞含义,因此没有计算在内。

④ 见Langacker(2004:145)。两种扫描方式是识解事件的不同方式,最大的区别在于一个复杂情景的不同方面是同时被激活(概括扫描)还是逐一被激活(循序扫描)。

Gao, H.& Chin-Chuan Cheng.2003.Verbs of contact by impact in English and their equivalents in Mandarin Chinese [J].LanguageandLinguistics4(3): 485-508.

Goldberg, A.E.1995.Constructions:AConstructionGrammarApproachtoArgumentStructure[M].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Langacker, R.W.2004.认知语法基础(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Levin, B.1993.EnglishVerbClassesandAlternations[M].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Oyón, A.L.2007.Semantic constraints on the caused-motion construction [OL].[2010-12-01].http:∥e-spacio.uned.es/fez/eserv.php?pid=bibliuned:Epos-2007-1A81A0F5-44D9-7CD4-2566-675B9E8E879B&dsID=semantuc_constraints.pdf

Talmy, L.2000.TowardaCognitiveSemantics,Vol.ⅠandⅡ [M].Cambridge, MA: MIT Press.

程琪龙.2006.概念框架和认知[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程琪龙.2009a.事件框架的语义连贯和连通——切刻小句的实例分析[J].外国语(3):10-19.

程琪龙.2009b.击撞事件及其变式[R].全国第二届认知语言学与二语习得学术研讨会.

猜你喜欢

论元构式方位
认方位
基于语料库的俄汉“怀疑”语义客体论元对比研究及其翻译
“不可推导性”作为标准的虚妄:兼评“修辞构式观”
基于论元结构和题元指派对汉语处置义“把”字句的句法语义分析
“要多X有多X”的构式分析
借助方位法的拆字
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再到语法构式
基于TMS320C6678的SAR方位向预滤波器的并行实现
Word Fun
“XV的(不)是Y”构式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