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非传统安全教育刍议

2012-11-02叶三梅

关键词:非传统大学生评价

叶三梅

(池州学院 政法管理系,安徽 池州 247000)

大学生非传统安全教育刍议

叶三梅

(池州学院 政法管理系,安徽 池州 247000)

目前高校的大学生安全教育存在缺乏长远规划、缺乏整体规划以及滞后于新安全形势的变化等特点,由此带来了一些突出的问题,特别是非传统安全教育的缺失为未来社会的发展稳定带来了巨大的不确定性。对大学生进行非传统安全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培养大学生非传统安全思维,树立综合安全观、合作安全观和以人为本的安全观,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对大学生进行非传统安全教育在于通过健全体制,规范制度,构筑非传统安全教育的长效机制;兼顾显性和隐性,整合资源,优化非传统安全教育的环境;实现校内外结合,发挥主体性,增强非传统安全教育的实效。同时,对大学生非传统安全教育的评价要与其教育途径相配套,这样才能真正使非传统安全教育具有操作性、可控性,达到目的性。

大学生;非传统安全教育;非传统安全思维;长效机制;开放式评价体系

当今世界仍处于冷战后国际秩序变化与重建的重要时期,影响国家安全的不确定因素愈来愈多,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因素相互交织,同时,非传统安全因素正在对国家安全构成多方位的、越来越严重的威胁。非传统安全是相对于传统安全而言的,是指除军事、政治和外交冲突以外的直接造成人类生存性威胁或国家安全威胁的其他安全问题。这些安全问题包括经济安全、信息安全、生态环境安全、公共安全和社会文化安全等。作为高校如何加强对大学生进行非传统安全教育,培养大学生非传统安全思维是一个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

一、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现状

目前高校的大学生安全教育存在这样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安全教育缺乏长远规划,没有形成长效机制

对于安全教育倾向于“功利性”,从而出现重语言、轻行动,重管理、轻教育,忙处理、少规划等现象。不少学校的安全教育出现:在外部或校内出现了一些安全问题后,学校才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宣传;为了迎接上级机构、地方或领导的考评或检查(如综治检查、创建“文明单位”或“绿色学校”等),突击式的开展一些活动,等这一切过去,安全教育也就悄无声息。

(二)安全教育缺乏整体规划,没有形成联动机制

大多高校没有把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纳入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中,没有一套规范的运行机制、管理机制、监督机制和评价机制。没有将安全教育纳入正规课程教学体系,安全教育比较零散,只是渗透在《形势与政策》等“两课”教育中,其他课程很少涉及也没有这方面的要求。教育内容不够深入、系统,教学方法单一,往往停留于传统的说教和宣传方式,教学设施陈旧、落后。

(三)安全教育滞后于新安全形势的变化,没有形成动态机制

从宏观角度看,安全教育一直注重军事、政治等传统因素,还停留在军事教育、军训层面,对新安全议题内容的教育明显不足,缺乏历史纵深感和时代感。从微观角度看,学校安全教育仅注重防火、防盗、防打架斗殴,强调食品卫生、寝室卫生等,普遍对安全形势出现的新变量、新样态以及危害安全的各种新现象认识不足,因而大多学校对于非传统安全如信息安全、文化安全、生态安全、经济安全等的教育还没有全面展开。

高校目前的安全教育现状造成:大学生安全教育的主要渠道是报纸、电视、广播、安全知识讲座以及上级有关文件、通知精神等;一些学生国家安全意识淡薄,对国家安全还停留在军事、战争、国防、领土、情报、间谍这样一些传统的、局部的认识上;有些学生认识到国家安全内涵正发生变化,但不够深刻和透彻,停留于表面;不少学生体会不到国家安全问题的真实存在,错误地认为离自己生活十分遥远,还未认识到国家安全问题已渗透到日常生活中;部分学生甚至认为“国家安全与己无关”,根本不清楚公民在维护国家安全方面应承担什么义务。

由此带来的更加突出的问题是:非传统安全对不少学生来说是一个陌生而新鲜的名词,对非传统安全概念以及相关问题则认知模糊、片面,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还没有把非传统安全问题上升到危及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和对待:如一些学生缺乏必要的责任意识和保密意识,更有个别经不起金钱、美色等种种诱惑,不惜丧失国格人格,出卖国家情报,给国家安全和利益造成重大损失;不少学生对维护网络安全的法律、法规、条例知之甚少,网络法制观念滞后,网络安全防范意识相对淡薄;有些学生对主权意识、民族情感和国家安全意识日趋淡化,价值观念上的功利化倾向明显,“洋节”、“洋文化”在大学校园大行其道,民族文化观缺失;不少学生缺乏正确的环境意识和健康意识,对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认识不足;许多学生风险和危机意识淡薄、忧患意识淡化、自我保护意识欠缺,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自防自救的能力差,应对危机的心理准备不足,造成面对突发事件时容易产生心理紧张,甚至是群体性的恐慌,面对伤害不知所措。

综上可见,当前高校没有充分发挥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尤其是非传统安全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造成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缺乏,造成学生对非传统安全的实际认知和他们的期望值之间的巨大反差、学生的社会认知与社会现状的巨大反差,人为地拉开了大学生与社会的距离,这对于大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认识社会进而融入社会十分不利。同时,作为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参与世界竞争的骨干力量,大学生们对非传统安全问题的态度、认知和能力直接影响了整个社会应对非传统安全的能力,高校大学生非传统安全教育的缺失为未来社会的发展稳定带来了巨大的不确定性。

二、大学生非传统安全教育的目标和意义

(一)大学生非传统安全教育的目标

对大学生进行非传统安全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大学生非传统安全教育就是高校管理者和教育者以党和国家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为依据,以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以安全知识、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为主要教育内容,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使学生逐步形成非传统安全意识,掌握必要的安全行为知识与技能,养成正确应对非传统安全的态度和习惯,以保障国家、社会的稳定和个人健康地成长。[1]

1.知识目标:通过非传统安全教育,让学生了解非传统安全的内涵、特点及影响,明确非传统安全与传统安全的关系、非传统安全与国家安全、社会安全的关系、非传统安全与大学生的关系;弄清当今国际社会面临的主要非传统安全问题,主权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主体在应对非传统安全中所起的作用;把握中国当前面临的主要非传统安全问题,了解中国政府的态度和政策措施。

2.能力目标:通过非传统安全教育,让学生具备识别危险的判断力,掌握避免安全事故的技能,具备应对安全事故的自救、自护能力;具备拒绝诱惑、抵御违法犯罪的能力;初步认识现实社会和国际形势的复杂性,能够做出有利于个人安全、社会安全和国家安全的行为选择;在保障自身安全的同时,能采用恰当的途径和方法救助他人;面对各种正在或可能给国家重大利益造成影响的威胁时,具有维护和获取国家重大利益的行为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非传统安全教育,激发学生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强化他们对国家、社会和民族的安全责任意识,培养其“国家归属感”、公民责任感及忧患意识,养成安全习惯;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大局意识和合作意识,塑造团队精神,确立正义和平等观念;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形成尊重生命、珍视健康的态度;普及正确的生态意识,具有科学的伦理观、价值观和发展观;树立拒绝诱惑、远离危险、防范侵害的自我保护意识和防灾文化意识;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塑造安全人格。[2]通过教育,使非传统安全文化的培育成为大学生人文精神的自觉追求。

(二)大学生非传统安全教育的意义

对大学生进行非传统安全教育,除了具有传统的安全教育所产生的意义外,重要的是有利于培养大学生非传统安全思维。

1.树立综合安全观。非传统安全涵盖了经济、社会、生态等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涉及到恐怖主义、流行疾病、生态环境、能源枯竭、金融危机等等各种各样的问题。对于一个国家来说,经济、军事、政治、文化、生态、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已经相互交织在一起,成为一个有机系统,任何一个方面受到威胁,整个国家安全都会受到严重威胁。也就是说,国家安全利益已经多元化、系统化。同时,与传统的国家安全威胁相比,非传统安全问题的形态、边界和活动规律往往难于确定。它们好似蒙面杀手,多半“来无影去无迹”,杀伤力强大且带有突发性,有时事态看上去相当孤立,有时又“牵一发而动全身”,某一方面的安全问题可能引发或者激化其他方面的安全问题,有些问题之间已经形成“问题—危机—冲突”的恶性循环链条,而使其造成的影响和危害呈现逐步放大和连锁效应,对国家安全造成双重或是迭合的威胁。高校对大学生进行非传统安全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综合安全观,在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时重视各问题领域之间的联系,避免单向性的思维倾向。

2.树立合作安全观。在非传统安全中,国家边界并没有像在传统安全观中那样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主权也不再是一个绝对不可分割的概念。许多非传统安全问题往往超越了国家边界而带有跨国性、不确定性,它们可能从一国“外溢”至他国或从他国“内流”到本国,对于国家间、地区间关系甚至全球性的国际关系造成的冲击和危害都是前所未有的,解决非传统安全问题单靠一国之力难以完成。同时,非传统安全所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非传统安全威胁还容易与传统安全威胁相互结合,许多领域的安全问题仅靠简单的军事手段已不能解决。这表明在相互依赖程度日趋加深的全球化时代任何国家不可能脱离地区安全、全球安全而独善其身。各国在解决非传统安全问题时,要注重国际社会的各种行为主体的协同合作。“共同安全”、“合作安全”以及其他的新安全观都应该纳入到非传统安全中。高校对大学生进行非传统安全教育,就是要培养大学生的合作安全观,塑造放眼全球的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合作意识。

3.树立以人为本的安全观。非传统安全是一种更注重“人的安全”的安全观。在传统安全中,安全更多的是对国家整体安全、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考虑,认为只要国家安全了,个人的安全也就有了保障。但是,面对非传统安全问题时,人们发现,国家安全并不必然等于个人的安全。在非传统安全中,直接面对威胁的是人(你、我、他),而不是其它,人的安全与人类安全是所有安全问题的核心,对人的价值的尊重是所有安全问题的终极关怀。[3]非传统安全强调谁安全、从哪儿得到安全和如何确保安全等问题。因此,那些对人的安全存在直接威胁的要素是考察非传统安全的基本出发点。它从人的基本需求出发,既关注人的生命本身,也关注人的自由和尊严,既关注暴力威胁,更关注非暴力威胁。高校对大学生进行非传统安全教育,就是培养大学生“以人为本”的安全观,保持对生命的敬畏、对他人的宽容,尊重和维护人的价值和尊严。[4]

三、大学生非传统安全教育的途径

(一)健全体制,规范制度,构筑非传统安全教育的长效机制

对大学生进行非传统安全教育,绝不能仅靠一时一制的突击性活动,要形成常抓不懈的有效机制。(1)健全领导体制,强化对非传统安全教育的重视力度。建立健全由校领导负责,学校各职能部门、院系统筹兼顾的领导体制,规划和制定大学生非传统安全教育的总体工作目标和任务,加强对大学生非传统安全教育的指导、协调和监督工作。将大学生非传统安全教育列入学校发展的总体规划中,纳入人才培养目标中。制定详细的教育计划,提供教育的软硬件保障,形成学校上下重视非传统安全教育的氛围。(2)加强制度建设,建立良好的非传统安全教育管理机制。[5]学校要根据党和国家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制定和完善各项安全工作和责任制度,保障安全教育责任到人、安全教育落实到位。要建立公共安全危机管理机制,包括危机预警机制、信息透明机制、危机反应机制、善后救助机制、心理干预机制等。

(二)兼顾显性和隐性,整合资源,优化非传统安全教育的环境

对大学生进行非传统安全教育,绝不能仅靠一些人一些事,要整合校内各类资源,形成合力,让大学生始终置身于安全教育的文化氛围之中。(1)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并存,发挥课堂在非传统安全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高校要全面落实非传统安全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落实学分”的要

求,把非传统安全教育纳入正式教学计划,制定教学大纲,走非传统安全教育系统化、规范化的道路。非传统安全教育进课堂一般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单一学科模式,从各学科选取与非传统安全教育有关的内容整合后发展成一门独立的系统课程,作为公共必修课或选修课在全校开展。一种是渗透模式,将非传统安全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各个已有学科的课程中去,通过各学科的实施,化整为零地实现非传统安全教育的教学(见表1)。(2)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相辉映,发挥学校在非传统安全教育的主阵地作用。学校的显性文化包括校容校貌、各类设施、各类教学、课外活动和规章制度等,其中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的教育作用不可小视。它寓教于乐,使安全教育更加直观、生动,更易入脑。如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以及校刊、校报、橱窗、画廊宣传安全知识,在校园公共场所设置醒目的安全教育标志;创建“防灾型校园”、“绿色校园”、“平安校园”、“无毒校园”等;利用军训加强防灾演习和应急救援训练;在中国传统节日,开展一些民俗民风活动等。学校的隐性文化是指隐含于学校师生员工自我意识中的价值观念、教育观念,以及集体舆论、精神氛围、校风、教风、班风等。[6]它体现在学校的一草一木、教职工的一言一行之中,对大学生的影响“润物细无声”。高校在完善显性文化建设的同时要更加重视隐性文化的培育。如校园的环境设计、建筑布局、道路布置、绿化甚至教室采光是否体现了人与环境的和谐,后勤服务方面是否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等等,让学生漫步校园时潜移默化地接受环境教育。

表1 大学生非传统安全教学渗透的课程和主要内容

(三)实现校内外结合,发挥主体性,增强非传统安全教育的实效

对大学生进行非传统安全教育,绝不能仅是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单向性活动,要走向社会,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形成学校与社会、师生之间的双向性互动。(1)实现校内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在进行非传统安全教育过程中,要建立固定和临时兼有、专业性和综合性并存的社会实践基地,把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把实践和服务社会结合起来,做到学以致用。如与环保部门合作,了解当地环境状况,实地进行环境质量监测;拜访一些古迹名胜,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走访当地的疾控中心、艾滋病防治委员会等,学习流行疾病的防治知识;深入农村进行农业发展情况的调研,了解中国的粮食安全;寻求当地消防部门的帮助,进行防灾演习,加强安全防灾文化教育。(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一方面,让学生参与到学校的安全教育决策和管理中来。比如,让学生参与学校环境、卫生等的决策、参与安全管理制度的制定等。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校园安全检查组,负责监督和检查特别是涉及学生的安全监督和管理工作;建立适当机制如宿舍管理、绿化领养、卫生保洁等,鼓励大学生参加校园环境的建设和维护;鼓励学生参与校园网络建设和维护。另一方面,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安全教育。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由学生自我组织开展活动,以达到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目的。[7]如开辟学生安全教育网页;开展预防艾滋病的“青年同伴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开展以安全为主题的社团活动,举行“大学生校园文化节”、“科技节”;利用世界各类宣传日,如世界环境日、世界艾滋病日、世界地球日、世界卫生日、世界人口日、世界粮食日等开展宣传教育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志愿服务,参与“三下乡”活动、开展社区服务;组织大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社会调研等。

四、大学生非传统安全教育的评价体系

对大学生非传统安全教育的评价要与其教育途径相配套,这样才能真正使非传统安全教育具有操作性、可控性,达到目的性。因此,同大学生非传统安全教育的途径相对应,非传统安全教育的评价也要做到全员参与、全面渗透、全程跟踪:评价客体要面向学校、教职工和学生三个群体,要将非传统安全教育的方方面面都纳入评价范围,力争做到哪里有非传统安全教育,哪里就有非传统安全评价。同时,对非传统安全教育的评价也应改变传统安全教育的评价理念,树立新的理念:由单向性的评价路径改为双向性的评价路径,由单一的评价主体变为多元的评价主体,由封闭式的评价模式改为开放式的评价模式。从这个意义上说,高校要应用实证评价和人文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建立立体的全方位的开放式的非传统安全教育评价体系。具体来说,依据非传统安全教育评价客体的不同,包括三个方面:

(一)高度重视对学校的评价

学校提供一个良好的硬件设施、制度规范和人文环境,是进行非传统安全教育的重要前提和有力保障。评价学校对非传统安全教育的情况重视及其实施成效,包括:学校是否贯彻了国家在安全教育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是否将非传统安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目标、学校整体发展规划、学科建设和教学大纲,有没有相应的领导体制、相关的制度建设和公共安全危机管理机制,有没有对管理者和教育者的培训制度,具不具有可操作性,有没有提供教育的硬件:教师、教材、设施设备、实践基地和资金支持,有没有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等等。对学校的评价有三个途径:一是政府管理部门的考评、检查。应该把这方面的评价指标纳入教育部的本科教学评估中,尤其要将高校党政一把手的政绩与是否重视非传统安全教育以及非传统安全教育的成效挂钩。二是社会有关部门、专家和家长的评价,这方面的评价主要是定性评价。三是全校师生的评价,主要是定量评价,可采取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设立专门信箱、网评等多种形式进行。当然,对学校的评价指标有些需分解到分管的各部门、院系。

(二)正确看待对教职工的评价

教职工是实施大学生非传统安全教育的重要主体,没有他们的言传身教,对大学生进行非传统安全教育就名存实亡。教职工评价的对象包括三类人员:管理人员、服务人员、教学人员,不同人员评价内容有所侧重,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主要看是否严格执行学校在非传统安全教育方面的规章制度、如何避免和处理各类公共危机事件以及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成效;教学人员主要看是否按照要求渗透进非传统安全教育的内容:教学大纲中是否有所体现、在教学过程中的执行情况、教学态度和教学效果。对教职工评价采取四种方式:学校对教职工的评价、教职工的自评、学生的评价和社会的评价,评价结果要作为年度考核、评优、晋升职称的重要内容。

(三)全面考查对学生的评价

非传统安全教育的对象是大学生,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是非传统安全教育评价体系中最重要的环节。对学生的评价包括学校评价、社会评价和群体评价。学校对学生的评价方法观必须从以考试为主的评价方式转变到全面调查、综合测评的评价方式,建立健全完善、科学、严密的评价程序。要把观察、访谈调查作为搜集评价资料的主要途径。具体来说,评价既包括课堂成绩、还包括平时表现,如参加社团情况(要把社团活动也纳入学分制体系,学生参加社团,也要考核,考核合格者取得学分。也可以进一步规定,学生在校期间必须修满一定标准的社团活动学分,否则不予毕业)、社会实践情况(包括参加社会调研完成调研报告情况、参加志愿活动情况、参加各类竞赛情况等)。教师要坚持鼓励性、发展性的评价原则,既要考查学生对基本安全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情况,更要注重考查学生自救自护的素养和能力,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其中,教师尤其要重视对学生的非规范性评价,就是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学生在教师的随机言行中感受的来自教师的期望与评价,这种评价具有互动性,使得评价过程更日常化、动态化,更有利于学生的进步。当然,在对学生评价中还要考虑到学生的群体评价,即同处群体对其中个体的评价,一般情况下,基于有共同生活学习的经历,这种评价更加可靠、真实。总之,在评价学生接受非传统安全教育效果时,要把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结合起来,通过建立学生、学校、教师、家长、社区和专家等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制度,从而以多渠道的反馈信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当然,大学生非传统安全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还有诸多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思考和解决,如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和管理队伍建设等,本文只是在这方面的初步探讨。

[1]黄维平,韦帮得.新建本科院校安全教育的挑战与对策[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08(1).

[2]肖莉.“安全教育”教学建议及案例设计 [J].江西教育,2009(Z2).

[3]杨宝东.非传统安全的价值与维度[J].理论导刊,2005(4).

[4]叶三梅.大学生非传统安全思维的培养[J].中国高教研究,2010(9).

[5]韦庆辛.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9(2).

[6]吴祖强.关于高校开展环境教育的思考[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7(2).

[7]葛冬冬.“全人发展”教育理念下大学生安全教育探索[J]. 北京教育:高教版,2008(1).

G641

A

2095-0683(2012)04-0126-05

2011-12-02

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09sk348)

叶三梅(1968-),女,安徽桐城人,池州学院政法管理系副教授,硕士。

责任编校刘正花

猜你喜欢

非传统大学生评价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基于文本挖掘的非传统文本批评话语研究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慢、轻、微、精”,做传统行业的非传统企业……何丹妮
大学生之歌
论当代插图艺术的非传统媒介化
依托国际组织 保障我国非传统安全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