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传统节俗与健康系列讲座(九)寒食节与清明节节俗与健康

2012-01-28温长路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2年11期
关键词:冷食

温长路



中国传统节俗与健康系列讲座(九)寒食节与清明节节俗与健康

温长路

(中华中医药学会,北京 100029)

中国节日;风俗文化;身心健康;寒食节;清明节

寒食节和清明节,正值春暖花开之季,是一年中的黄金季节。它们原本是两个节日,但却存在有一定的联系。其一,两者的主题体现的都是对先人纪念的意义,不同的是前者纪念的是公众人物介子推,后者纪念的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祖先和个人的先人;其二,两个节日时段接近,是前后紧挨边的邻居;其三,两个节日具有的相同的季节特点,决定了节俗与人体健康关系的一致性。鉴此,将二者放在一起表述,以表现它们与人们相关的健康话题。

1 寒食禁火

1.1 节俗溯源 寒食节,在清明节的前一天(也有部分地区为前两天、三天的)。顾名思义,就是这一天不能生火,其寓意大体有两种:一是纪念春秋时代晋文公的贤臣介子推说,最早见于《后汉书•周举传》。书中说:“太原一郡。旧俗以介子推焚骸,有龙忌之禁。至其亡月,咸言神灵不乐举火,由是士民每冬中辄一月寒食,莫敢烟爨。”介子推在晋文公生存困苦、流亡在外期间忠心侍主,晋文公复国后却携老母隐居绵山,招之不出。晋文公无奈,只好放火烧山逼其出山,他却坚死不出,抱木而亡。晋文公遂封绵山为“介山”,并下令在全国禁火,以示悼念。起初是一月不能生火,后来逐渐演变成了一天。另一种是对火星崇拜说。清明时节正好是火星所主,人们“惧火之盛,故为之禁火”。这种说法《周礼》中已有记述,并且基本上是官方行为。事实上,春季阳生风疾,是易发生火灾的季节,人们把这一现象归结于火星的行为虽欠科学,却具有加强防火教育的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后世就只讲其实际内容吃冷食、禁火,而不纠其源于何说了。唐宋之后,禁火逐渐变成一种形式,每年清明节皇帝赐新的火种给近臣,代表着权威和恩宠。唐代诗人韩翃在《寒食》诗中说的“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候家”,反映了这种习俗。至于贫苦老百姓家里,青黄不接之时温饱问题本来就没有保证,不举火的事是常有的,甚至经常连冷食也吃不上,因而谈不上遵循古礼和纪念介子推的意义上去。唐代诗人孟云卿在《寒食》诗中说的“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反映的正是这种冷酷的现实。

国外也有过寒食节的,如孟加拉和印度的一些地区在印历的11月有禁食热饭、只进冷食的风俗,以祈求健康长寿,它源于宗教意义上的说法。巴拉圭全国在每年的最后5天不动烟火,连国家元首也不例外,主要是表示对历史上反殖民主义侵略斗争中艰苦卓绝日子的纪念。

1.2 健康话题 我国寒食节的主要食品是醴酪(冷大麦粥)、干粥(炒面)、环饼(油炸的馓子)、子推饼(枣糕)等,北京地区还形成了“寒食十三绝”,包括蹄烧饼、芝麻酱烧饼、鏾子麻花、姜丝排钗、硬面饽饽、螺丝转、驴打滚、豌豆黄、艾窝窝、糖火烧、糖卷檭、糖耳朵、焦圈等13种食品。作为小吃,间断性地食用一点倒是颇有风味的,但长时间不进热食而单纯以之为主食肯定是对人体有害的。古人对这一问题亦有认识,周举就说过“盛冬去火,残损民命”的话,号召人们恢复温食。曹操则认为,这一习俗对生产、生活和人的健康都有影响,故下达《明罚令》,强令为炊。

火对人类的进化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最重要的就是由它带来的人们的生活方式从生食至熟食、从冷食到温食的改变。考古学家发现,当古猿人不懂得用火烤食食物时,其最长的寿命只有30岁,火的出现几乎使他们的寿命延长了1倍。长期进食冷食首先伤及的是脾胃功能,它对胃黏膜产生的不良刺激,直接影响胃液的分泌,减弱胃的消化能力,甚至导致胃肠炎、溃疡病的发生。胃的机能被削弱之后,无法为机体提供足够的营养和动力,气血的生化和正常运行自然也受到影响,许多疾病就会发生了。

有一种“理论”说,长在雪地里的松树、生活在南极圈里的企鹅不但不怕寒冷,而且还健壮成长,其重要原因是它们吃冷食、喝冷水的结果。如果人类多吃些冷食,不是正好可以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吗?这种认识显然是片面的,生物对寒冷适应性的锻炼、生物体接受寒冷的机制都是复杂的,决不单纯是“吃冷喝冷”的结果。生长在特定寒冷环境里的生物固然可以健壮生长,可改变它们的环境后恰恰会得到适得其反的结果。人类通过锻炼虽然可以适应比较寒冷的环境,但依然表现出极大的局限性、严格的地域性和形体差异。生活在寒带的人相对比热带长寿,但真正适宜人类生存的最佳环境还是风景秀丽、气候适宜的不冷不热地区。企图用“吃冷喝冷”的方法求取健康长寿,是没有任何科学根据的。

恩格斯说:食物“只有用火才能做成完全可吃的东西”。无疑,他的话是正确的。

1.3 相关连接 如今,人们过寒食节的习俗已逐渐消失。除了在非常特殊的情况下,再不会有人放着温汤温水去傻乎乎地吃冷食了。但时代发展带来的过食冷饮的问题,也不能不引起人们的重视。冷饮业的市场不仅占领了炎热高温的夏天,蔓延于不冷不热的春、秋天,而且逐渐向寒气逼人的冬天进军,一些人甚至以严冬进食冷饮为时髦。有一家调查机构在一个普通农业县的调查说,全年或多或少进食冷食的人已占全县人口的80%以上,可见冷食对人生活的影响之大。在夏秋季节,带有传统色彩的土冷食绿豆汤、西瓜、淡盐水和现代派的冰水、冰糕、冰激凌等,都为人们带来过享受,清热解渴的同时为机体补充了一定的水分和营养,其功劳是不可埋没的。但由它带给人的舒适、凉爽感是暂时的、表面的,过多食用不仅影响人体的正常水液代谢功能,使人越吃(喝)越渴,而且影响人的消化功能和整体机能,使腹痛、泄泻、消化不良、头痛等疾病发生。有一种叫“冰激凌性头痛”的病,就是过食冷饮所致。起初表现出舌尖、上腭、头顶发麻,继而就会出现血管搏动性头痛。有一种叫“小儿冰棍脸”的病,也是过食冷饮造成的恶果。这种孩子普遍表现出脸色蜡黄、灰暗,食少纳呆、腹痛厌食。因此,医学专家建议:3岁以下的婴幼儿要禁食冷饮,正在长身体的青少年、患有消化不良、胃肠炎、溃疡病、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的人,都要限食冷饮。至于大冷天吃冷饮更不宜盲目倡行,弄坏了身体是一辈子的事,这个时髦赶不得。

2 清明扫墓

2.1 节俗溯源 清明扫墓之俗,民间颇以之为重。添的是土,烧的是纸,献的是心,以此表示对先人的缅怀,应该说是善举,是中国人传统美德的体现。追寻历史,此俗是在唐宋之后逐渐形成的。因为上古不葬,所谓“不封不树,葬之中野”,无墓可扫。商周时代老百姓“墓而不坟”,只埋葬而不立坟,自然也无坟可添。汉代皇室虽建立了陵园,每年都要举行祭祀活动,但在民间没有普及,时间也不一定就在清明。唐政府对清明扫墓发了官方文书,《旧唐书》中写得清楚,从此才在全国形成定例了。白居易《寒食野望吟》诗中着意刻画了此日的凄凉悲伤景象:“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生死离别处。冥寞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宋代扫墓活动更为隆重,法定扫墓3日,国家机关还要放假,据《帝京景物略》、《五杂俎》中对明代北京、山东人“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哭声相望,至不忍闻”的记载,使清明扫墓隆重、肃穆、凄悲之象跃然纸上,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坟是墓的标志,墓地还要种树,此始于春秋贵族阶层。《白虎通》中“天子坟高八仞,树以松;诸候半之,树以柏;大夫八尺,树以栾;士四尺,树以槐”的话可证。

2.2 健康话题 扫墓固然必要,但建墓的问题也给人们带来越来越大的困惑。坟头占地和土葬带来的卫生学问题逐渐凸显出来。人死后,肠道里的细菌便产生腐败的气体,释放出甲烷、氨、硫化氢等,产生恶臭;尸体中的血液逐渐下沉,使表皮毛细血管扩张、充血,出现尸斑;腐败的气体还与血红蛋白结合,使尸体表面出现绿色小斑点;腐败的气泡和水泡窜入尸体的表皮与真皮之间,腐败的静脉网使血流向体表。这些气味和渗出物,或从尸体表面散发,或从头面窍道流出,对环境和空气的污染、对接触者的身体健康都是有害的。如果死者生前患有传染病,其危害则更大。与土葬相比,火葬显然更符合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卫生学要求。火葬的高温,有净化、消毒的作用,是相对无害的。有人说,对实施火葬不是不赞成,就是情感上过不去。人死如灯灭,让尸体在地下慢慢腐败与快速火化何异?我国其他兄弟民族实行的天葬、水葬、悬葬、树葬又将作何解释?说穿了,这是一种观念转变问题。事由人办,俗由人起,在科学理论指导下树立新俗,应当成为时尚。一些地区对暂时没有条件实行火化的,采取栽纪念林的方法也不失为一种过渡之策。辟一块净土,下葬死者,上植松柏,树上写名,子孙保活,还真是一举多益的好方法。一些城市埋葬骨灰、栽纪念树的方法,也有相同的意义。

此外,清明扫墓大量举火焚纸,造成的空气污染和引发的森林火灾近年来屡有报道,并且有不断增加的趋势,这也是值得引起人们重视的问题。有人提出用开座谈会、举行宣誓活动、献花、植树等健康内容替代添坟、烧纸等形式,逐渐形成既符合中国的传统,又符合时代要求的名同实异的清明新俗,具有积极意义。

2.3 相关连接 我国虽有土地960万平方公里,但可耕地了了,仅占世界的7%,相当于世界人均耕地的1/3,可养育的人口要占全世界的22%。土葬制度的世代沿袭,以及后代出现的坟头越堆越高、墓地越占越大的情况,使土地少与人口增长的矛盾日益显现出来。现代人闹起的土地荒,突出了死人与活人争夺地盘的矛盾。以人口最多的省份河南为例,该省目前约有坟头1500万个,占有耕地30万亩;每年还要递增新坟33万个,占去耕地1万亩。而河南省人均耕地面积仅有1.32亩,每年因坟头占地要减产100万斤,相当于4000~5000人一年的口粮。这个省的火葬率仅占8.6%,比全国的39.9%低31.3个百分点,问题严重!其他省份的情况也并不乐观,温州市每年要冒出坟头3000个,丢失土地100万平方米,1个占地最大的坟头竟有266平方米,造价36000元,触目惊心!改革殡葬方式,还田于耕的认识,已从有识之士的呼吁→政府法令→全民的共识了!

把土葬改为火葬,并非标新立异之举,用不着大惊小怪。距今2400年前的春秋时期已有先例了,《列子》中“其亲戚家死,聚柴积而焚之”的话就是明证。我国西北、西南地区一些少数民族历行火葬,“不忧其俘垒,而忧其死不得焚也”。我国的拉祜族每村都有火化场,“上已为改,下已为俗,未足为异也”。唐之后,内地火葬之俗已兴,顾炎武在《日知录》中写道:“自宋以来,此风(火葬)日盛……相率焚烧,名曰火葬,习以成俗。”从卫生学角度来认识这一问题,火葬也是比较理想的方法。

3 戴柳与插柳

3.1 节俗溯源 柳是春天的使者,“漏泄春光是柳条”,“勾引春风无限情”。“戴柳”与“插柳”同属清明节风俗,有“留住青春”的意思。“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旧时苏州在清明日还有沿街的卖柳条声,供人们插、戴之用。“清明一霎又今朝,听得沿街卖柳条,相约比邻诸姊妹,一枝斜插彩云翘”的歌,反映的就是当时的情况。清明“插柳”的习俗始于唐代,本意是为驱疫避邪的,后来又有了装饰的意思。“有意栽花花不活,无意插柳柳成荫”。清明与柳相关的习俗颇多,在周代的著作中已有“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和清明日以柳枝点燃新火的记载。当时人们取火困难,一旦得到火种,就要加以保护,直到第二年的清明前两天才能灭掉旧火,换取新火,以求吉利。期间,要食用三天寒食。因为春、火同属阳,率先在春天返青的柳枝亦属阳,用柳枝点新火是取其顺应阳气的意思。

在漫长的社会生活中,我国形成了许多与柳有关的民俗,创造了情趣盎然的柳文化。自战国始,我国就有“射柳”的习俗,在百歩之外用弓箭射树上的柳叶。隋炀帝在新开凿的大运河两岸广植柳树,还赐柳以“杨”姓,故从此有了“杨柳”之称,“百歩穿杨”说的就是“射柳”的佳绩,后来成了赞扬将士武艺高强的代称。始于六朝时期的送别“折柳”,借柳的音以示“挽留”,用柳飘悠的形态喻依恋之情,以柳无限的生命力祝愿对方随遇而安。“欲寄情,浑无所有,折尽市桥宫柳”。关于柳的这些风俗,增添了人们的爱柳之情:晋代的陶渊明酷爱种柳,自号“五柳先生”;宋代的欧阳修植柳出名,人称“欧公柳”;文成公主将柳带到了西藏,使“唐柳”成了友好的使者;乾隆皇帝亲笔写下“堤柳宜护理,宜内不宜外,内则根盘结,御柳堤弗败”的20字植柳护堤经,体现了柳的地位。至于赏柳之风、喻柳之情、咏柳之词、吟柳之歌,更是历代见之不鲜。代代皆有说柳事,年年都闻唱柳声:“依依袅袅复青青”(白居易),“柳絮池溏淡淡风”(晏殊),碧玉妆成一树高“(贺知章),“梨花淡白柳深情”(苏东坡)。

国外也有许多与柳相关的有趣风俗。在捷克和斯洛伐克一些地区,每年的迎春节,小伙子们都要拿着装饰成五颜六色的柳条挨家串门,追着妇女抽打她们的衣裙,以祝她们新的一年充满活力。姑娘们则用洒水回敬,以祝他们永远生机勃勃。而西欧人决不会随便折断飘拂的柳条,他们相信这会引起男女情变,让人承受失恋的痛苦。

3.2 健康话题 柳是绿化的好树种,又是治病的良药。祖国医学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总结出柳具有祛风、利尿、止痛、消肿的功效,用于对风湿痹痛、淋病白浊、小便不通、疔疮丹毒、齿痛龈肿等多种疾患的治疗。现代科学分析发现,柳条内含的鞣质、水杨酸、碘等,具有杀菌、利胆、止痛、收敛等作用,对乙型肝炎、冠心病、慢性支气管炎、烧烫伤的治疗都有理想效果。对癌症化疗后白细胞的回升、机体正气的恢复有积极作用。柳叶对地方性甲状腺肿的疗效比较理想,因为它每公斤含碘量高达10毫克,高于海带类食物,是一般食物含量的数千倍。对治疗高血压、乳腺炎、咽喉炎、腮腺炎等也有较好效果,总有效率均在80%以上。柳花散瘀、止血,常为各种出血证和妇科调经效力。柳根祛风除湿,多与痔疮、黄水疮、耳脓不出打交道。柳屑治皮肤瘾疹瘙痒、湿气水肿;柳须主痹证四肢拘挛、痈疽疮疥。柳白皮祛风除湿、消肿止痛,对乳痈、牙痛、风湿痛都有作用。现代研究认为它有退热之效,给予了它更广泛的用武之地。

国外医家对柳的药用也颇有历史,欧洲的第一把手术刀就是仿照柳叶的形状制作的,致使今天的手术刀还有“柳叶刀”的称呼。古希腊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将柳叶用于妇科,提出嚼食柳叶有减轻分娩时疼痛和促进产后热消退的作用。美洲的印第安人、非洲的霍屯督人,一直用柳树皮制茶治疗风湿和有发热症状的疾患。英国学者斯通,1963年在皇家医学会上报告了他运用柳治疗疟疾的经验。

柳树全国均有,取材方便。现介绍单方三首,供读者选用:①枯柳树根治乙型肝炎:枯柳树根30克、白糖5克,沸开水泡茶。经常饮用,有保护正气、恢复肝功能的作用。②鲜柳叶治高血压:鲜柳叶50g,作茶叶泡水服用,有恢复血压、保持血压稳定、消除头痛、眩晕、失眠等症状的作用。③柳叶治单纯性甲状腺肿:柳叶90g,水煎服,每日1剂,30日为1个疗程,对消除症状和整体治疗有效。

3.3 相关连接 古人宣传柳的作用,是强调绿化重要性意识的体现,与人类的健康生存有密不可分的关系。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这种关系愈发显得密切。绿化的好处很多,以城市为例,大体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净化空气和降低污染。车流、人海、高楼,是现代城市的标志,由此带来的污染物增加、细菌量增多、空气质量下降的问题是不可能完全避免的。一个成年人每天要呼吸氧气0.75kg,排出二氧化碳0.91kg,消化掉它们,就需要10平方米的绿地。在缺少树木的城市,风速大,扬尘多,要得到清新的呼吸是很困难的。有测定说,一个普通中小型城市每天降落的烟尘就有3吨之多。在密集的居民区,每立方米大气中的细菌达3.4万个,比林区的3.5个高出了几千倍。汽车排出的废气中含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硫化氢、铅类化合物、烯烃类化合物等几十种有害物质,其中有致癌物在内。每燃烧1kg汽油,要释放出10立方米有害废气。1棵树,可抵挡相当于其树高10~20倍的风速、可吸收一辆汽车行驶16公里所排放的污染物。如果在居民区种上花草树木,大气中细菌的数目可减少80%左右。当城市的绿化面积达到一定比例时,大气中的污染物可以得到有效的控制。二、增加湿度和降低温度。1棵树每天可以释放出水分400kg,1公顷林地可比裸地多储水3000立方米。每增加1%的绿地面积,就有可能使地表温度降低0.1℃。这对改善人的呼吸、保持人的体温相对恒定、减少温室效应的发生,都有非常积极的意义。三、减少噪音和预防疾病。噪音是困扰城市居民健康的因素之一,绿化是噪音的克星。一条宽30米的林带,可降低噪音6~8分贝;宽40米的林带,可降低10~15分贝。有25%的噪音,在碰到树木后被吸收掉,另外的75%也会不同程度地减弱。绿化的街道与没有绿化的街道相比,噪音普遍低8~10分贝。千万别小视绿化的作用,1棵具有50年树龄的树,为人类创造的无形价值积累起来可达19.6万美元。对各项综合指数的测定表明,在绿化较好的环境中生活,人的心情舒畅、精神集中、情绪高涨,疾病发生率低、健康指数增高、寿命增长,创造力和劳动效率正常或超常;在绿化不达标的恶劣环境中生存,情况则完全相反,各种精神、神经疾患,呼吸、心血管、消化等系统疾病的发病率均呈上升趋势,人的寿命也相对缩短,创造力和劳动效率也会受到相应的影响。

(2012-04-28)

10.3969/j.issn.1672-2779.2012.11.069

1672-2779(2012)-11-0103-04

本文校对:韩世辉

猜你喜欢

冷食
关于某餐饮单位拍黄瓜被罚5 000元引发的思考
过多吃冷食伤身
夏天为何不能用吃冷饮、冷食的方式消暑?
冬季适当吃冷食
夏季消暑别忘护肠胃
冬季养生适当吃点冷食
中国冰淇淋论坛来到武汉,上千名经销商参会
4月3日寒食节
膳食六要素
解暑食品 爱你冰冰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