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施中医药国际标准战略,助升国家软实力-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本刊顾问陈凯先

2011-11-04文图詹洪春封邑生

中国医药科学 2011年7期
关键词:陈凯国际标准中国科学院

文图/本刊记者 詹洪春 封邑生

实施中医药国际标准战略,助升国家软实力-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本刊顾问陈凯先

文图/本刊记者 詹洪春 封邑生

中医药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对保障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身心健康发挥了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而且目前已在全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传播使用,其中澳大利亚、南非、加拿大等8个国家已先后立法承认中医地位。据WHO 2007年统计,全世界有40亿人(占世界人口的80%)在治病中使用中草药和植物药。随着中医药在全球范围内被逐步接受和应用,尤其是在2008年界WHO传统医学大会上通过 《北京宣言》的有力推动下,传统中医药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市场需求。但是,据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统计,2008年中国中药进出口额达17.52亿美元(进口4.43亿美元,出口13.09亿美元),而同年全球中草药市场销售价值高达大约600亿美元,其中植物药占85%,显示中医药走向世界还存在许多问题,其中中医药国际标准化是最突出的问题之一。

对此,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上海中医药大学陈凯先校长,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提出了关于“尽快开展中医药国际标准战略研究”的建议。就此话题,本刊两会特派记者约访了陈凯先校长。

中药安全及质量控制形势严峻

“中医药学起源于中国,并已在全世界范围内传播。它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及全人类的健康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医药学是世界传统医学体系中最完整的传统医学,其独特的学科理论和突出的临床疗效符合现代社会和人类的健康需求。”刚一落座,陈凯先校长就首先阐述了中医药学在世界传统医学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诸多原因,我们也不得不面对中医药在国际上诸多方面的困惑。”陈凯先话锋一转,接着说,“我认为,这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中医药目前缺少缺少相关国际标准,一些国家因中药安全问题无法有效监控而采取禁止进口等措施。我国中草药在国际贸易中常常掣肘于农药残留、重金属含量等标准,一些国家甚至以草药安全及质量控制为由制造贸易壁垒。其次,从国际范围内来看,中医药从业人员资质良莠不齐。尤其是国外中医诊所的服务质量、从业人员素质相差悬殊,部分从业人员不具备正规中医师、针灸师的学历和资格,从长远发展来看,无疑会影响到中医药的声誉。第三是传统医药至今缺乏国际标准化、信息化平台。这个问题,也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最重要的一个最亟待解决的障碍。从目前来看,中医药国际化总体进程不尽如人意,我国的中药至今在绝大部分国家和地区仍然是作为食品添加剂进入,在欧盟、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尚无以药品进入其医药主流市场。然而其他国家和地区采用中药原料制成的药物,比如银杏制剂等却在各国包括在我国销售,即所谓的‘洋中药’。造成以上境况的主要原因,是国际中医药标准化和信息化平台缺失,以至于在推进中医药国际化进程中,缺乏可以与其他国家或现代生命科学进行交流的基础。”

谈到这里,陈凯先神色严峻地说:“无论如何,我们都得正视这一问题:目前,中药安全及质量控制形势十分严峻。多年来,在国际范围的标准化和信息化方面,我们的主导权、话语权还十分微弱,在许多情况下只能跟在别人后面,受制于人,一个典型的特征是,ISO(国际标准化组织)大部分的技术委员会都放在发达国家,而设在我国的,通常所说只有‘两个半’,这与我们正在崛起的大国身份极不相称……”

中医药国际标准化工作相对滞后

回到中医药的话题上,陈凯先更进一步说:“中医药至今缺乏国际标准化、信息化平台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与中医药国际标准化工作相对滞后有着密切关系。据目前了解的情况,截至2010年,我国以标准形式发布的各类中医药标准296项,其中国家标准仅47项,且许多标准尚不是强制执行的标准,也缺乏对标准实施的监测等。最近我国在承担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国际疾病分类标准制定时,还无法按照世卫组织的要求提供正式颁布的具有中英文版本的中医药疾病分类国标;中医药标准的修订工作也严重滞后。截止到现在,我们中医病症分类代码等标准,还是95版、97版,尽管这些版本存在诸多问题,但是我们至今还没有完成新版的修订工作。”

陈凯先认为,“中医药标准国际化人才匮乏”是造成上述问题的另一个重要因素。他解释说:“由于中医药的特殊性,加之中医药标准制修订工作起步较晚,目前国内既具备中医药专业知识背景、又熟悉标准工作制定的人才,可以说非常匮乏;更何况中医药标准国际化还涉及到国际标准化工作的专业知识,要求具备国际交往和外语能力。除此之外,国内对中医药标准化和标准国际化的认识不一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问题。一些人对中医药标准化存有疑虑,担心中医药标准化将会使中医药失去其本身特有的规律和特点;还有一些人对国际标准化工作的原则和国际交流的惯例存在种种误解。”

中医药标准国际化面临巨大挑战

曾经担任过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所长的陈凯先,在分析中医药国际标准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面临的挑战的同时,也乐观地阐述了目前中医药国际标准化面临的巨大的机遇。

他认为:“中医药国际标准化在国际上面临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一个问题是:中医药在国际领域内服务需求的增加和服务市场的拓展与国际标准滞后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其次,有关国家对中医药等传统医药国际标准化的高度关注和竞争的态势,对我们中医药大国也形成了‘挑战’。由于传统医药、天然药物和自然疗法被世界各国广泛接受,国际标准化组织、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地区草药共识论坛(FHH)等国际标准化组织纷纷开展传统国际标准的制修订工作。以中医药为主体的传统医药标准化工作日益受到日、韩等许多国家的挑战。这是目前我们必须正视、并亟待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去考量的重要问题。”

形成“内外联动机制”,助升国家软实力

针对中医药国际标准化在国际上面临的挑战,陈凯先校长进一步说:“不可否认,中医药国际标准化是一项全新的、开拓性的和战略性的工作,其技术含量高,难度比较大。因此,要制定、出台权威、科学的国际标准,不仅需要有关的技术专家,还需要管理专家、战略研究专家的参与,更需要国家有关方面的支持和配合,这样才能保证中医药国际标准制定的主导权和占领战略利益的制高点。”

有鉴于此,陈凯先校长提出:“我们要加快制定和实施中医药国际标准化战略规划,形成以中医药国际化需求为导向的‘内外联动机制’。并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是组成由政府主导、联合相关国际组织、依靠行业协会吸收大型企业共同参与的中医药国际标准化战略组织,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推进中医药国际标准化工作。二是行业主管部门在标准化管理工作中进行总体调控,避免无序重复的标准制定工作,采取有效措施监督强制性标准的贯彻和实施。三是依托国际标准化组织传统医学技术委员会秘书处(ISO/TC249)、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国际疾病分类标准(WHO ICD11)这两个平台,在制定中医药国际标准化的工作中充分展示我国在中医药标准化工作方面的实力和成就,掌握传统医学标准制修订的主导和话语权。四是制定中医药标准国际化人才培养计划,加快国际化人才队伍的选拔与培养,采取切实措施,形成激励机制,造就一批中

医药标准国际化的人才。在开展中医药国际标准制定工作实践中,培养一批具备中医药专业背景和标准化知识,国际交流无语言障碍并具有国际合作经验的专家团队,以满足我国中医药国际标准化工作之需。五是充分发挥国内从事中医药标准化制定和研究工作的组织、机构的作用,在政府主管部门的统一调控和管理下开展中医药标准国际化工作。六是加强国内中医药标准化工作的制定、完善、提升和实施,进一步宣传和统一中医界对标准化工作意义的认识,落实国家中医标准化战略目标。七是重视和加强对中医药标准化工作的投入、保障,以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为抓手,设立一批中医药标准研究、中医药标准国际化研究的重大项目,引导中医药行业开展中医药标准化研究工作。”

在提出非常具体的建议后,陈凯先接着说:“我们应该认识到,中医药国际标准化是决定中医药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命运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标准化制度是一种经济竞争战略,是争取主导地位的手段,制定中医药国际标准有利于形成行业国际主导地位,规范国际市场秩序,加速中医药科技研发,推动中医药科技进一步实施专利和标准战略,从而带动中医药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加快中医药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提高中医药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采访到最后,陈凯先更进一步地说:“除此之外,中医药作为国粹、作为最能体现中华文化元素的学科体系,是我国在国际领域彰显国家软实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近年来在世界各国建立的一些 ‘孔子学院’,把中华文化的传播与中医药学紧密结合,将中医药文化作为国家形象、民族文化的一个闪亮的符号。从这一点上来讲,加快制定和实施中医药国际标准化战略规划,也是提升、助升国家软实力的一个有力措施!”

陈凯先,全国政协委员。1945年8月出生,

196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1978年9月考取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生,1982年和1985年在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先后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1985~1988年在巴黎生物物理化学研究所进行博士后研究。1990年

5月晋升为研究员,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所长,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系国家新药研究和开发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新药研究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新医药博士联谊会理事长;中国药学会、上海市药学会、上海市分子科学研究会理事;中国药理学报、物理化学学报、中国医药工业杂志、分子科学学报、药学进展、药物化学杂志编委、《中国医药科学》杂志顾问。

曾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1986),1986 年度尼纳·舒可伦奖 (法国),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1997,此外,还曾获中国药学会青年科技奖等奖励。1991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予 “有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称号,

1994年被中国科学院评为 “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7年被评为上海市 “十大科技精英”。

猜你喜欢

陈凯国际标准中国科学院
“我是一个平凡的人”——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方定的长寿经
中国科学院院士
——李振声
国际标准ISO 22992-2:2020正式发布
祝贺戴永久编委当选中国科学院院
种七彩颜色的太阳
清朝花瓶
离婚,婚姻的一次“手术”
《中国科学院院刊》创刊30周年
我国参与编制多项光伏逆变器国际标准
我国专家制定首项缓释肥料国际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