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赵德发:写作是一种修行

2011-09-28乔洪涛

湖南文学 2011年2期
关键词:沂蒙境界作家

■乔洪涛

赵德发:写作是一种修行

■乔洪涛

赵德发与乔洪涛

刚刚得到消息,赵德发先生的新作《乾道坤道》已经杀青,打电话过去祝贺,赵德发先生依然是慢声细语。他平静地说,还要修改,还要修改。这就是现在的赵德发,已经达到了“不为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仿佛几年来的辛苦和付出都与他平常的日子一般慢慢流过,硕果结出那是自然的事情,用不着惊喜和激动。我知道,年轻时候的赵德发一定不是这样的,写《通腿儿》不是这样,写《缱绻与决绝》也不是这样,那时候的赵德发是用了激情和冲动去写作,也是拼了身体去创作的,而现在,他保持每天一两千字的速度,不急不躁,慢慢写来。赵德发经过多年的沉淀与感悟,写作对他而言,已经是水到渠成、撇开了急功近利的一种通向大智慧、大境界的事情。他现在是用生命用灵魂去创作,已经类似于宗教徒的修行了。

扎根沂蒙,土地里划出一片“蚂蚁爪子”

赵德发创作的第一个时期,应该从1983年发表第一篇小小说到1995年写作长篇小说《缱绻与决绝》之前。这一时期,赵德发经历了人生当中的重大转变。一,是他身份的转变。他从一名乡村教师成为机关干部,并在30岁的时候当上了莒南县委组织部副部长,然后,1988年9月,他毅然辞职,去山东大学作家班学习创作。这个路线图看上去脉络简单,实则风雷激变,况味复杂。我们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很难体会到当事人的心理感受。现在回过头来看,我觉得这一系列的转变都是在为一个大作家的诞生做铺垫的——苦则苦矣,难则难矣,没有这么一个艰苦的抉择过程,没有这样的传奇人生,恐怕难有后来“农民三部曲”和“儒释道三部曲”皇皇大著的诞生;二,是他写作状况的转变。这一阶段,赵德发虽然写出了《通腿儿》和《蚂蚁爪子》等一百多件作品,但这只是他走上写作道路、摸索寻找写作方向、奋力汲取“奶水”的“少年”期;虽然有些作品在全国已经叫响,广为流传,但这仍然是“莽撞的写作”和“猛烈的冲击”阶段,这些作品是为了“发表”或“成名”而写的,是原始资本积累过程。在这一阶段,赵德发锻炼了写作手段、锤炼了创作理念、提高了艺术修养,也恶补了低“学历”带来的不足,所以我说,这一阶段十分重要,不可或缺;三,是他写作视野的转变。从最早的处女作开始,赵德发先生可以说是扎根沂蒙大地,汲取故土营养,展现地域特色,描绘出了一个他熟悉的“身边世界”。独特的沂蒙方言与沂蒙风情,为他的小说走向全国推波助澜,所以我们往往把他界定为“沂蒙作家”。这是赵德发的成功,其实也是他的局限。当然,这个局限后来被他很快突破。

脚踏实地,阔大情怀,写作“农民三部曲”

从1995年到2002年这8年,也就是从写作第一部长篇《缱绻与决绝》到“农民三部曲”竣工,我认为是赵德发作品最强烈的“厚重集成”期,也可以叫作赵德发写作的“青年期”。这时,赵德发的练笔阶段已经结束,从年龄、思想、技巧的成熟来看,都到了一个高度,他已经不再满足于小打小闹,他认真读书,积极备课,酝酿着一部“大作品”的诞生。这个作品必须是恢弘的,厚重的,是书写百年历史的,是符合“文以载道”之传统的。他从农民与土地这个阔大的命题入手,着力开拓一部接近《白鹿原》与《古船》水准的作品。我想,当赵德发先生找到这个选题的时候,一定十分激动,而且内心豪情激荡,充满了勇往直前的决心。当然,这个书写也一定是艰苦的、折磨人的甚至是要你命的。事实证明,赵德发先生做到了——这部书获得《作家报》评选出的1997年全国长篇小说第一名,获得人民文学奖,入围第五届茅盾文学奖,现在,有多种《中国当代文学史》已经提到了《缱绻与决绝》。应该说,这部书承载了赵德发先生太多的文学理想和梦想,承载了他太多的血汗和泪水,是他文学理想的生动体现,是他文学观念的具体展现,是他真正的成名作。自此之后,赵德发跻身于一流作家行列,完成了他的华丽转身。有这一部书,他甚至可以像陈忠实一样“高枕无忧”了。但是,赵德发没有止步不前,作为一个作家,他要继续写下去,因为写作已融入他的生命,成为他生活的重要部分;作为一个男人,他要继续写下去,因为这是他挑战自我、永不止步的生命动力。于是,一个更加宏大的构思慢慢实现了,《君子梦》(又名《天理暨人欲》)、《青烟或白雾》相继出炉,共同构成了“农民与土地”、“农民与道德”、“农民与政治”这三大主题的“农民三部曲”。他脚踏实地,以阔大的情怀,执着的文学理想,完成了生命中最厚重的三部大书。这是了不得的奇迹呵。谁能想到,当年连小学都没有毕业的一个农村孩子,竟然可以创造这样一个艺术世界?

涉足宗教文化题材,独树一帜

“农民三部曲”完成之后,赵德发先生的文学境界又上一层。他在书写完大地母亲、农民兄弟的百年恩怨和命运之后,仰望苍穹,把写作嵌进生命的深处,开始思索华夏几千年来的思想脉络与文化演变。最后,他决定接续《君子梦》中对儒家文化的思考,完成更深层次的思索,把目光瞄向了佛教和道教。这是一个陌生的领域,对于我们是,对于赵德发先生来说也是。我的猜想,也许开始的时候,赵德发还带着一点“我知道你不知道”的欣喜,因为这个陌生的领域,当代长篇小说几乎没有表现过,那该是多么奇特的一块高地!但是,他很快发现,想要“知道”也有着那么多的困难,这并不是读几本书就可以解决了的。他只有静下心来,“行万里路”,深入佛寺道观,与和尚道士们“打成一片”,让自己修炼到一种更高的境界才可以完成写作。开始的时候,也许赵德发是带着写作任务而去的,但在这个过程中,他逐渐喜欢并且领悟了其中的奥妙,不再把这种体验当作“深入生活”,而是把它作为一种生命的需要,完成了写作圣手到文学圣徒的转换,完成了人生“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甚至道德境界”的超越,逼近了“天地境界”。

2007年,赵德发先生捧出了表现当代汉传佛教文化存在形态的长篇小说《双手合十》,此书甫一问世,马上得到了读者和评论界的关注。这部作品,也填补了我国当代长篇小说在这个领域的空白。凭借《双手合十》,赵德发告别“沉重”、“厚重”,向“深度”、“远度”发展。我想,论厚重,这部作品也许比不上“农民三部曲”,但它走得远,思考得深,堪称独一无二。更重要的是,赵德发先生在这部书的写作中开始了他的“修行”,写作观念、态度、速度、节奏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正向大家逼近。

《双手合十》之后,赵德发先生继续前进,把目光伸展到更为独特的道教领域,历时三年又创作了一部长篇小说《乾道坤道》。这部表现道教文化的作品,其具体内容我们尚不清楚,但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它必定会给文坛带来新的惊喜,我们期待着它的问世。

猜你喜欢

沂蒙境界作家
作家的画
三重“境界” 让宣讲回味无穷
作家谈写作
建党百年视域下沂蒙精神的当代价值
作家现在时·智啊威
品“境界”
爱情的最高境界就是这两个字
登临沂天蒙山 行歌沂蒙调
登临沂天蒙山 行歌沂蒙调
大作家们二十几岁在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