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五色石》的教化性与娱乐性

2011-08-15刘雨过

河池学院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五色教化小说

黄 艳,刘雨过

(河池学院 中文系,广西 宜州 546300)

论《五色石》的教化性与娱乐性

黄 艳,刘雨过

(河池学院 中文系,广西 宜州 546300)

《五色石》是清初的拟话本小说。从书中作者的自序到故事情节等都可以看出此书当时的教化功用,但是作者并没有因此而忽略拟话本小说的娱乐性,在题材选取、人物设置、情节安排、结构布局、细节描写等方面均有一番特殊的处理,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这也使得此书在同时期同类作品中成就突出。

五色石;教化性;娱乐性

《五色石》全称《笔炼阁编述五色石》,为清初拟话本小说。全书共八卷,每卷分别铺叙一个故事。整部小说具有很强的教化性,正如校点过此书的萧欣桥所说,每个故事都是为了宣扬某种伦理道德而编述的[1]224。但是,如果仔细阅读小说会发现,作者在突显作品教化性的同时对作品的娱乐性方面也做了一番细致入微地处理。

一、《五色石》的教化性

(一)教化性在作品中的全面渗透

书首有自序一篇,“《五色石》何为而作也?学女娲氏之补天而作也”,“然而女娲所补之天,有形之天也;吾今日所补之天,无形之天也。有形之天曰天象,无形之天曰天道。天象之阙不必补,天道之阙则深有待于补”,“天道非他,不离人事者近是”,“吾今日以文代石而欲补之”。[1]1自序中作者非常清楚地表明了创作动机,即补救世道人心。

《五色石》的人物类型主要有两种:一是才子、佳人、贤妻、义士、义仆、真心向佛的俗人等道德楷模;一是相貌、才学、品德均差的奸徒、妒妇、佞臣、不守戒律的和尚、尼姑等反面角色。故事情节都是围绕伦理纲常而展开的,如卷一、卷四、卷六、卷八主要讲才子佳人以才结缘,卷二讲妒妇悔悟、朋友相助,卷三讲书生洗冤、官员惩恶,卷五讲继母悔过、父子重聚,卷七讲岳丈苦劝、败子回头,这些人物、故事表露了作者提倡夫妻和睦、父慈子孝、朋友互助、奴仆忠义等封建伦理纲常思想。

《五色石》的教化效果在叙事层面是通过对善恶两类人物不同的命运安排凸现出来的。善者加官进爵,得享长寿,父母获封受赏,子孙俱各显贵,可谓是福禄寿三者占尽。如卷一《二桥春》结尾处写到:“至来年,黄生会试中了第二名会魁,殿试探花及第。后来黄生官至尚书,二妻俱封夫人,各生一子,拾翠亦生一子,俱各贵显。两位小姐又各劝其父纳一妾,都生一子,以续后代。从此陶、白、黄三姓世为婚姻,不绝后世,传为美谈。”[1]35卷八《凤鸾飞》中书僮调鹤忠义救主被朝廷授予云州刺史的官职,下层百姓就因为行义举转眼成了高级官员,这种在现实生活中很难出现的一幕,在小说中却理想化地上演了,作者的劝善之心跃然纸上。恶者则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惩罚,如卷一的伪才子木一元备受嘲讽;卷三的凶僧道虚、道微伏法;卷四的恶官汪直被从重治罪;卷六的伪才子何自新被革去举人并杖打六十,恶人宗坦一干人等被杖打流放。还有一类人物,起初作恶后改过向善而得到了比较好的下场,如卷二中的妒妇仇氏悔过,后“在家另居别室,修斋诵经”[1]58;卷五中的无良继母韦氏痛改前非,后“生封死赠”[1]131;卷七中的宿习戒掉毒瘾,后因功“特授兵部郎中之职”[1]180。善者得善报,恶者食恶果,故事中出现的所有的善恶人物都有各自对等的结局,作者劝人为善的意图十分明显。

《五色石》中的教化效果还通过议论性的话语直接显现出来。一是借书中人物口吻说出:黄生道:“木生虽会脱骗,却反替人做了两番媒人,自己不曾得一些便宜,岂非弄巧成拙?”(卷一)[1]35吕玉道:“汪直恶贯满盈,自当天败”(卷四)[1]101郗公笑道“此人善于撮空,到底自露其丑”(卷六)[1]143调鹤道:“老爷平日居官清正,今必有人申救。”(卷八)[1]199二是作者以说书人身份指明:“看官听说:大凡人亏心之事断不可做。”(卷五)[1]118“看官听说:凡好赌的人,如被赌场里摄了魂魄的一般……所以人家子弟切不可流入赌钱一道。”(卷七)[1]162-163三是以韵文形式评点:“一报还报,昭昭天理。”(卷二)[1]57“有冤在世必明,有恩于我必报。”(卷三)[1]80

(二)教化中闪现的思想光辉

除了维护封建的伦理纲常、劝人为善之外,作者还有意向读者灌输先进的爱情观。如卷八《凤鸾飞》中侍儿霓裳钦佩祝生的才识,“触动一片芳心”后定好私计,装扮成小姐主动去约会祝生,与其共享鱼水之欢,并劝祝生“今宜锐意功名,不必复作儿女眷恋”[1]198,为追求自己的幸福做出了细密的筹划。霓裳最后顺利嫁与祝生为妾,说明作者对这种未婚男女大胆追求爱情与幸福的做法是鼓励的,比起之前陆人龙在《型世言》中否定自由爱情确实要开明很多,也是延续了“三言”、“二拍”中宣扬的爱情理念,符合人性并顺应社会发展的。卷六《选琴瑟》何嗣薪说“翁择婿,婿亦择女。门生访得随家小姐有名无实,恐她的诗词不是自做的。若欲重联此姻,必待门生面试此女一番,方可准信”,[1]155-156结尾处作者评论说“小姐初非势利状元,状元亦并不是曲从座主,各各以文见赏,以才契合。此一段风流佳话,真可垂之不朽”[1]160,这些话均颠覆了传统的择偶观,小姐和才子互考学识,以学识广博定婚姻,散发着追求男女平等、婚姻自主的思想光辉,“以才契合”比起现实中因权势、父母之命、金钱、外表而结合的婚姻观念简直是前进了一大步。

主张未婚男女自由恋爱、以才相配的思想在略微早一点兴起的才子佳人小说中已经得到过大力宣扬,如《平山冷燕》和《玉娇梨》两部作品。《玉娇梨》中苏友白大胆表露了自己的爱情观:“有才无色,算不得佳人;有色无才,算不得佳人;即有才有色,而与我苏友白无一段脉脉相关之情,亦算不得我苏友白的佳人”[3]52,这正是《玉娇梨》的作者要向世人灌输的核心爱情观。萧欣桥在《五色石》的校后记中说卷一《二桥春》和卷六《选琴瑟》这两篇小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男女双方、特别是女方的父母都很开明,都很赞成和支持女儿有个理想的配偶,并且还很尊重女儿本人的意见”,[1]220这个特点在《平山冷燕》和《玉娇梨》中也都同样的存在。另外,《五色石》中多次夸赞女子的才华,如卷六《选琴瑟》“嗣薪看到第三首,避席向郗公称谢道:‘小姐才思敏妙如此,若使应试春闹,晚生自当让一头地。’赵公笑道:‘朝廷如作女开科,小姐当作女状元。’”[1]158女主人公瑶姿的文才丝毫不比男主人公嗣薪的差,甚至还要高出一些,这也与《平山冷燕》和《玉娇梨》中铺写的一样。拟话本小说《五色石》与早期才子佳人小说的代表作《平山冷燕》和《玉娇梨》在表现爱情主题方面有如此多的雷同,不得不说两者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就创作时间而言,目前一般认为《玉娇梨》写于南明时期,《平山冷燕》成书于清顺治年间,而《五色石》成书于清康熙前期,很有可能是后者在创作时从前者中汲取了营养,而它们共同宣扬的爱情观、才情观则对之后的《镜花缘》、《红楼梦》等作品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二、《五色石》的娱乐性

《五色石》的娱乐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者的自我愉悦,二是作品的适俗性。

自序中阐释了作者言志抒怀的自我意识:“则吾今日以文代石而欲补之,亦未知其能补焉否也。第自吾妄言之而抵掌快心,子妄听之而入耳满志。举向所望其如是、恨其不如是者,今俱作如是观。则以是为补焉而已矣。”[1]62

小说中以才子佳人的相遇与结合为题材的作品有四卷,占了整部作品的二分之一,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对此题材的青睐。封建社会的文人在现实生活中遭遇坎坷或仕途受阻时,很容易通过创作躲进自己构建的理想世界里以寻求内心的平衡与精神的释放,《五色石》中的才子形象及遭际就明显寄寓了作者对自己人生的企盼。每位才子都是风度翩翩、才高八斗,虽然中途也经历了一定的磨难,但最终都幸运地娶到了才色双绝的美人,而且是一夫多妻,子嗣兴旺,事业上也是一帆风顺,先及第登科后入朝为官。作者这种通过创作爱情题材的小说来实现自我愉悦的精神与才子佳人小说的创作精神是契合的,之后的落魄才子蒲松龄在《聊斋志异》里则更为明显地将其展现出来。

作品的适俗性主要表现在题材选取、人物设置、情节安排、结构布局、细节描写上。

(一)题材选取

《五色石》中写最多的题材就是才子佳人相遇相合,除了作者本身对此题材感兴趣外,也一定考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平常百姓最喜欢看的故事便是男女相恋,所以作者在开篇放置了《二桥春》,很容易将读者的注意力吸引,从而达到在娱乐中教化世人的目的。这种做法要比陆人龙的显得高妙很多,《型世言》中没有一篇歌颂自由爱情,全书皆述忠孝友悌、贞烈节义之事,作者只顾向世人宣扬封建社会严酷的纲常思想,却忽视了读者追求情趣的阅读心理,这也是《型世言》为何自刊刻后少人问津湮没很久的重要原因。

《五色石》中也有宣扬父慈子孝、妻恭妾顺、奴仆忠主的内容,但作者掌握了读者求新猎奇以及渴求轻松愉悦的阅读心理,于是选取历史流传下来的著名的悲情故事做引,特意反其道而行之,编织出一个个结局走向完全喜剧化的新鲜故事。每篇作品的入话部分均有所交代,如卷五《续箕裘》:“从来家庭之间,每多缺陷。以殷高宗之贤,不能察孝己,以尹吉甫之贤,不能活伯奇。又如戾太子被谮而死,汉武;莅作思子宫,空余怅望,千古伤心。至于宜臼得立,不能再见幽王,而与褒姬、伯服势不并存,重耳归国,亦不能再见献公,而与奚齐、卓子亦势不两立,又岂非可悲可涕之事?如今待在下说个被谗见杀、死而复苏的孝子,哭子丧目、盲而复明的慈父,再说个追悔前非、过而能改的继母,无端抛散、离而复合的幼弟与众官听”[1]106,这样便很快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进而得以在接下来的故事叙说中顺利向读者灌输封建的伦理纲常思想,真正实现“寓教于乐”的目的。

(二)人物设置

每卷中至少有一组对立的人物出现。真才子黄琮与假相如木一元(卷一);美而且贤的和氏与性既凶悍生又丑陋的妒妇仇氏;仇氏的两个哥哥——“平日只是劝化妹子休和妹夫闭气”的二哥仇化与“一味奉承妹子,火上添油”的大哥仇奉(卷二);情愿出家,不愿领银的施惠卿、曾小三与贪才好色的三个和尚(卷三);痛斥汪直的吕玉与奉承汪直的逢贵(卷四);孝顺的吉孝与误解儿子好意的吉尹、韦氏(卷五);仪容美丽、姿性聪明的瑶姿与才貌一些不及的娇姿(卷六);当今第一个名士何嗣薪与毫无才学的宗坦、何自新(卷七);苦苦劝化女婿戒赌的冉化之与沉溺赌博、不肯自拔的宿习(卷八)。

故事多围绕这些对立型的人物展开,矛盾冲突较为集中,充分地调动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就人物名字本身来看,也有一定的喜剧效果蕴涵其中。如贤惠的和氏、凶悍的仇氏,化解矛盾的仇化、奉承妹子的仇奉,一心向佛的真通、真彻以及不守戒律的道虚、道微。卷三在结尾部分还特意指出人物名字含有丰富的寓意:“他姓来,真正是再来人;他号叫本如,真正是能悟了本愿人。”(卷三)[1]80由于人物名字读音的相似,也制造了一系列的娱乐效果,使得故事情节一波三折,扣人心弦。如何嗣薪将娇姿误认为是瑶姿,瑶姿将何自新误认为是何嗣薪,连作者也在卷尾对读者抒发感触:“看官听说:天下才人与天下才女作合,如此之难,一番受钗,又一番回钗,一番还陪佩,又一番纳佩。”(卷六)[1]160作者将故事的趣味性再次呈现到读者面前。

(三)情节安排

作品中巧妙地利用误会、巧合等偶然性因素来制造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或者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黄生听了,只道说他抄集唐人诗句,乃逊谢道:‘小侄菲陋,不能自出新裁,故聊以抄袭掩拙。’”使得木一元能“两番脱骗,神出鬼没”,[1]7差点让陶公将女儿许配于他。(卷一)吉尹受朝廷派遣去宁夏,王子无意谈起王府拾得一个螟蛉之子,而吉尹也感伤自己于同时同地丢失儿子,引出相认一幕,最终故事以大团圆结束。(卷五)宗坦抄得何嗣薪绝句三首,冒认为己作,因未能理解郗公的评语而露馅出丑,促使郗公去寻找真正作诗之人。(卷六)

作者还通过悲喜交加的戏剧化手法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制造非同寻常的阅读氛围,促使读者心潮澎湃,情绪被故事中的人物积极地调动起来。如(卷一)黄生误信含玉死讯,“正在寓中悲恨,突然人声鼎沸……黄相公中了解元”。[1]25“当日仇氏、羽娘闻知樊植未死,却是一喜。成美、和氏感伤公子不见,又是一悲。”(卷二)[1]54

(四)结构布局

作品中采用了埋下伏笔、设置悬念的艺术手法,引进了补叙、插叙等叙述手法,用“且说”、“却说”等词语转变叙事角度,使得读者在接受作者教化思想的过程中不是感到枯燥乏味,而是兴致勃勃、一刻不肯放松。

埋下伏笔。卷四中道姑将白玉钩送给舜英,让她佩带在身边,为下文舜英跳崖得白玉钩相救作铺垫。而最后道姑又将白玉钩收走,白玉钩作为一条线索贯穿整卷,由此可见作者构思之缜密。

设置悬念。卷二《双雕庆》中仇氏要逼羽娘出嫁,受樊植所托、替他照顾羽娘的和氏竟不来管闲事,读者读到此处一定会感到惊诧,直到和氏迎羽娘进门,才知道这是和氏定下的计谋,读者心中的疑团顿时消散,终于可以大舒一口气。有时作者也刻意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如卷三《朱履佛》:“因而又弄出一段奇闻快事……看管慢着,待我细细说来”。[1]67

补叙、插叙等叙述手法。《五色石》中经常用“原来……”句式或“看官听说:原来……”句式对故事中出现的人物、情节进行补充说明或者消除悬念给读者带来的阅读障碍。这样既避免了平铺直叙给读者带来的阅读疲劳,又使情节与情节之间可以衔接自如。

叙事角度的多次转变。《五色石》作为独卷体拟话本,沿袭了宋元话本中固有的说书套语模式,通过“且说”、“却说”等说书套语以及“正沉吟间”、“正议论间”等自由过渡叙事角度的方式告诉读者场景、情节、人物的转变,这不仅使作品能更为丰富地展现社会面貌、世态人心,也使主要故事在适当时候戛然而止,激发读者的探知心理与阅读欲望。

(五)调笑式的言语

作者在书中特意写出几篇文字用以讥讽龙阳、妒妇的可恶以及念别字的可笑之举,这不仅流露出作者对当时一些社会现象的不满,更重要的是,作者有意为读者增添在阅读过程中将要获得的乐趣含量。

还有一些散碎的话语,也成为书中引人爆笑的兴奋点。如用“夜叉母仰面观天,亦能使雁惊而落;罗刹女临池看水,亦能使鱼惧而沉”[1]37来形容仇氏的貌丑,(卷二)用“聊借家人之臀,极当妒妇之脸”[1]44来宣泄对仇氏的痛恨。(卷四)用“冒名冒籍,出头不得。人愁落第,我苦中式”[1]97来展现吕玉无奈冒名后的忐忑心情。

从题材选取到人物设置、情节安排、结构布局等,从内容到表现手法,《五色石》的创作皆透出“新”与“奇”,而这些特点与李渔创作的拟话本小说《无声戏》和《十二楼》有很多相似之处。可见《五色石》的作者在创作之前很有可能受到李渔小说创作的影响。

三、结语

随着冯梦龙“三言”巨作的诞生,明末清初有一大批文人开始有意编著拟话本小说,如凌濛初、陆人龙等,当然也包括《五色石》的作者。同冯梦龙的“三言”一样,此后的拟话本小说在创作主旨上很强调劝诫教化,这不能不影响作品本身的艺术感染力,但是,如果将陆人龙的《型世言》与《五色石》相比,会发现《五色石》的艺术感染力要强于《型世言》。《五色石》的作者虽然重视作品的教化功用,但却没有忽视作品的适俗性与娱乐性,在题材选取、人物设置、情节安排、结构布局、细节描写等方面均有一番特殊的处理,难怪齐裕焜先生在《中国小说演变史》中要夸赞《五色石》为清初拟话本中上乘之作[4]114。另外,《五色石》中流露的爱情观、才情观同略早一点兴起的才子佳人小说相契合,而在娱乐大众的层面上又与李渔的创作的拟话本小说有较多相通之处,这也值得学者进一步去研究作品创作时的传承关系。

[1](清)笔炼阁主人,萧欣桥,校点.五色石[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5.

[2]萧欣桥,刘福元.话本小说史[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3.

[3](清)荑荻散人.玉娇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4]齐裕焜.中国古代小说演变史[M].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2008.

Discussion about the Enlightenment and Entertainment ofThe Colored Stone

HUANG Yan,LIU Yu-guo

(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Hechi University,Yizhou,Guangxi 546300,China)

The Colored Stoneis the imitation novel in the early Qing Dynasty.From the author’s preface to the novel,we can see that the book has the humanizing function.Yet,the writer didn’t ignore the entertainment of the novel.He adopted some unique artistic techniques in selecting the theme,conceiving the characters,and consturcting the plot,structure and layout in order to enhance artistic appeal,which made the book stand out among the similar works in the same period.

The Colored Stone;enlightenment;entertainment

I242.3

A

1672-9021(2011)06-0027-04

黄艳(1984-),女,江西景德镇人,河池学院中文系助教,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古代汉语。

2011-10-20

[责任编辑阳崇波]

猜你喜欢

五色教化小说
五色为功——孙博文的艺术探索与价值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五色入五脏一年更健康
五色人小组
《孔雀东南飞》女德教化主题探析
古希腊悲剧的教化旨归探析
奥运的五色环标志
文艺育人 教化入心
不走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