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角色自觉发挥积极功能——浅谈知识分子的社会表演

2011-08-15李海强

河池学院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知识分子

李海强

(南京大学 社会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3)

提高角色自觉发挥积极功能
——浅谈知识分子的社会表演

李海强

(南京大学 社会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3)

当今社会中知识分子在利用自身的知识文化资本进行着社会表演。随着社会发展,知识分子社会表演的环境与条件都得到了扩展与满足,这使得知识分子更加丰富多彩的社会表演成为可能。通过引入社会角色概念,分析知识分子依据角色进行的社会表演,进而描述其积极功能,以期提高知识分子的角色自觉,充分发挥其社会表演的积极功能与作用。

知识分子;社会角色;社会表演;社会功能

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至“文化大革命”结束前,我国的知识分子曾受到很大的伤害,“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邓小平为知识分子拨乱反正,知识分子重新获得了良好地位、声望与社会发展环境。但时至今日,人们对知识分子的理解仍不充分、不客观。并且许多知识分子自身也没有深刻的知识分子的自觉。当然,我们无法摆脱一个客观的限制,那就是,“知识分子”一词本身并不是一个本土化概念。不论我们认可知识分子是源自法国还是俄国①法国将知识分子称为intellectual,是1898年德雷福斯案件的产物。在1860年的俄国,作家波波里金提出intellegentsia,指受到西方教育,具有批判精神的群体。,这终究成为了我们对知识分子充分理解的一个障碍。或许在中国,人们对“士”②余英时曾对中国的“士”与西方的知识分子作了阐述与对比,认为根据西方的标准,“士”作为一个承担着文化使命的特殊阶层,自始便在中国史上发挥着“知识分子”的功能。(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或“读书人”这些称呼会有更深刻的理解,但这与具有现代意义的知识分子在概念上相似却并不完全贴切。如果对知识分子这一概念较难理解,那么,我们从对知识分子的身份、社会角色与社会表演的分析中或许能得到对知识分子较为明确的认识。

一、知识分子的身份

身份是一个人的出身和地位。对知识分子的身份揭示,是研究知识分子角色与社会表演的前提。“知识分子”是个不断发展变化着的概念,而且几乎每个学者从不同层面对知识分子这一概念都作了不同的解释。但就普遍的通行解释而言,“知识分子”通常是指“有一定文化科学知识的脑力劳动者。”[1]1953其主要分布在科学研究、教育、工程技术、文化艺术、医疗卫生等领域。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知识分子不是一个独立的阶级。1978年“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的讲话中,郑重地重申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自己的一部分。他们与体力劳动者的区别,只是社会分工的不同’。”[2]525这种认识与判断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知识分子,为知识分子提供了一个正当的社会身份的解释。但是,这一论述在今天看来却仍存在些许争议。由于受到西方社会科学的影响,人们逐渐把知识分子看作一个无阶级依附的群体。在西方社会学者卡尔·曼海姆看来,知识分子是自由漂浮的。他曾借用阿尔弗雷德·韦伯的“无社会依附的知识分子”来形容他们是一种“不安定的、只有相对的阶级性的阶层”[3]157。在他看来,知识分子较为自由,与阶级疏远,没有太牢固地安排在社会地位之上。美国当代文学与文化批评家萨义德在他的《知识分子论》一书中认为,“知识分子”是为民喉舌,作为公理、正义及弱者——受害者的代表,即使面对艰难险阻,也要向大众表明立场及见解;知识分子的言谈举止也代表、再现自己的人格、学识和见地,知识分子无论何时何地,无论在何种情形下,都应该有自己独立的立场,独立的判断,不轻易受外界的影响,永远与现实保持距离,保持永不妥协的质疑态度与批判精神。这些论断,为知识分子具有的强烈的批判特性奠定了基础。从某种角度来看,知识的不可剥夺性也为知识分子身份的相对独立性奠定了基础。由于知识分子成为了社会中的一个较为自由的“阶层”,而不是一个政治与利益色彩浓厚的“阶级”,知识分子的社会角色因而变得丰富多彩起来。虽然如此,我们仍然认为,知识分子并不是远离阶级之外而存在的阶层,而是与其他阶层相比而言是一个阶级构成部分的相对自由、活跃的阶层。

二、知识分子的社会角色

“角色”(role)一词来源于戏剧表演,是舞台上的人物扮演的指称。巴尔扎克曾在其《人间喜剧》中发表过所有的人在一生中都作为演员且扮演许多角色的感慨。他认为,世界是一个大舞台,每个人都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在社会学研究领域,“社会角色”是从戏剧角色研究中引入的概念。芝加哥学派代表人物、美国社会学家乔治·赫伯特·米德(George Herbert Mead)认为,人的自我的概念是两种“我”(“I”和“me”)的结合体。“me”是指通过角色扮演而形成的社会中的自我,“I”是指并非作为意识对象的独立个体。社会学界的研究一般定义“社会角色”是个人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相应的社会身份和社会地位,并按照一定的社会期望,运用一定权力来履行相应社会职责的行为。社会角色是人们进行一系列社会活动的基础。从获得角色途径的“自致角色”①奚从清总结了角色的六种类型,包括“其一,理想角色、领悟角色和实践角色;其二,先赋角色、自致角色、制定角色、世袭角色和伴随角色;其三,规定角色和开拓角色;其四,功利角色与表现角色;其五,正式角色和非正式角色;其六;正支配角色和受支配角色。”(奚从清.角色论[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的角度对知识分子进行的类型学划分,具有知识分子身份的人“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可以扮演艺术家、发明家、哲学家这类从事知识创新的角色,也可以扮演教师、律师这类知识文化传播的人群。从知识分子角色的内涵看,可分为“理想角色”、“领悟角色”、“实践角色”等类型。当我们从“理想角色”看待知识分子时,他们被认为是一种被社会期望的具有深刻批判性与严守高尚道德准则的群体。“领悟角色”则是从对社会、世界有深刻的感悟、理解并以此履行社会职责,如哲学家和部分艺术家。“实践角色”重在以实践的方式履行其社会职责,如教师、医生。其他不赘述。从履行职责的方法、手段看,可以分为“散布型”与“传播型”知识分子。在萨义德看来,“知识分子全身投注于批评意识,不愿接受简单的处方,现成的陈腔滥调,或迎合讨好、与人方便的肯定权势者或传统者的说法或作法。”[4]25因此,知识分子在“散布型”与“传播型”知识分子之外还有一种“批判型”知识分子。虽然从不同的角度分类分型,但也是有所重合、交叉的。如教师、医生,既是“自致角色”也是“理想角色”、“实践角色”,并且还是“传播型”的。医学院的教师同时也可以是医生。实际上,知识分子的社会角色就是其正在从事的社会职业。

那么知识分子的社会角色是否十分宽泛?在角色的定位上是否存在疑问?将学者、教师视为知识分子的角色,这恐怕毫无疑问。可是对高学历和高文化水平的官员,是否还应将其视为知识分子?在现实的生活中,行政官员的思考与处事逻辑与知识分子之间存在较大差别。科塞论述了“掌权的知识分子”。在他看来,虽然“在社会结构稳定和政治常规化的时期,国家事物显示出对知识分子争取政治优势的努力抵制,但革命时期却可能为他们提供获取国家权利的机会。在正常时期,个别知识分子偶尔也可能被吸收进权力机关。”[5]149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知识分子一旦进入官员的角色就不再是一个完全意义的知识分子了。默顿的知识分子分类体系中,将知识分子划分为“在官僚组织中行使顾问或技术功能的知识分子与不捆绑在任何官僚组织上的知识分子”[6]9。从知识分子的通行概念来看,从事管理工作的脑力劳动者可归于知识分子范畴;历史上,中国的“士”本身就是知识分子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将具有较高文化水平的官员视为知识分子也是没有疑问的。

三、知识分子的社会表演

“社会表演”一说,是对社会现象的一种解释、描述,并不存在任何贬义。“社会表演”的词语可以在社会表演学中找到理论依据,“从社会表演学的角度看,人的社会行动都是社会规范和个人自由表演的对立统一。社会表演学有两个重要的理论来源——人类表演学,认为人的大多数行为都可以视为表演;一是源于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观和社会观,强调人性要受社会性的约束。”[7]49“社会表演学”是一个较为新鲜的概念,它的出现受到了多个学科的影响。但是与社会表演一词相近的论述在传统的社会学中业已出现。社会学社会互动论的学者,如特纳、米德、戈夫曼等人的角色理论、拟剧理论对阐述人们的社会表演具有重要的帮助。因此,知识分子的社会表演就是知识分子在担任社会角色中的行为。

据此,有如下四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知识分子为什么进行社会表演?

马斯洛曾提出“需求层次理论”,其中包括六种层次的需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自尊需求、自我实现需求。作为生物人的个体,前两个层次的需求是最基本的需求。当个体拥有知识分子身份的那一刻起,他已经从一个自然人升格为一个社会人。在社会中,知识分子有自我实现的迫切需求。笔者认为,自我实现的基础是成功的社会表演。社会表演在角色的层面上可以被视为一种角色期望,而“角色期望来自于社会的需要、群体或组织的需要、他人的需要和角色本身的需要”[8]104-105。

在社会生活中,自我实现通常是建立在社会需求实现的基础之上的。从个体的戏剧表演角度来看,演员从后台走入前台,他就进入了一个特定的角色之中,而不再是日常生活中的自我。演员通过成功的戏剧表演而自我实现。当人们以知识分子自居并进入特定的社会情景之中,他就不再代表着个体,其行为也非个体行为,而是代表着知识分子阶层,符合一种特定的社会化的行为模式。知识分子通过遵循社会化行为模式而进行社会表演,从而满足自我实现的需求。一个优秀的知识分子是以自我实现与满足社会对其角色期望为目的而进行社会表演的。

社会表演是知识分子的角色实践。知识分子作为“社会良心”,其特殊性在于对自身角色的领悟,对社会事件的自觉分析和自觉参与,对角色的强烈的责任感和积极实践,这是获得表演成功的重要的主观条件。

稳定优越的社会环境是知识分子进行社会表演、自我实现的必要的客观条件。从较长的历史发展阶段来看,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可以用“命途多舛”四字来概括。自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士农工商”一说,当然“士”处于相对较高的社会阶层,拥有良好的发展环境。但在元代社会,“儒士社会地位低下,使得一般人视儒业为畏途,宁为商贾,不去读书”[9]93。知识分子身份地位起伏的命运一直延续至近现代。在大革命时期,共产国际指导错误,“他们指令中国在各个革命根据地进行‘肃反’中,对知识分子进行了残酷的迫害,造成了令人痛心的后果。”[2]239“文革”结束后,经过邓小平等党的新一代领导人的拨乱反正,知识分子阶层受到重视,社会地位得到提升,社会表演条件得到改变。

(二)知识分子如何进行社会表演

知识分子的社会表演是建立在其社会角色之上并以社会角色为工具的表演。知识分子社会表演的基础是自身的知识文化资本。知识的多样化、社会和社会分工的复杂化也形成了知识分子角色的多样化。如前所述,知识分子分布在科学研究、教育、工程技术、文化艺术、医疗卫生等领域,他们就是这些领域不同岗位上的角色。他们利用自己的知识文化资本,依托自己工作岗位,运用一定权力来履行相应社会职责,按照表演规范以及自身的利益目标和一定的社会期望进行表演。他们尽力发挥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优势,以实现自身的价值、理想与社会期望的完美统一。如教师从事的教学活动和医生从事的医疗活动,他们履行角色职责,培养了人才,救治了病人,既获得了薪酬,又服务了国家和社会。

但是,由于知识分子受知识水平、思想道德素养、能力、心理因素、性别、性格、年龄、社会环境等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其社会表演行为、方式与效果也存在较大的差异,甚至出现社会角色的失调、失败。这些必须通过自我调节以适应社会表演需要。

(三)知识分子的表演规范是什么?

费孝通曾说过,“每个角色都有一套权利义务和行为规范体系。”[10]63知识分子的角色表演规范是什么?也许我们会借口知识分子的角色是一个角色集合,所以我们无法寻求一个凌驾于所有角色的共同表演规范;或是以布迪厄的场域理论阐释知识分子具有场域的独立性,从而无法寻找出共通的规范来作为借口予以搪塞;抑或是给出一个后现代的答案——表演的规范就是没有规范,知识分子就是要打破规范。但不论使用何样理由,我们必须肯定的是,知识分子的社会表演不能让其超出人们普遍的对其阶层、身份、角色的认知。这种认知,包括内在的和外在的认知。内在的如从事职业的专业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等,外在的形象包括衣着、言谈举止等。比如一个医生,他有合格的医疗技术和良好的医德,又有严肃和蔼的态度,穿着整洁的医用服装在认真地做医疗工作,这就形成一个被人们认知的完整的医生角色形象。他的这一活动,就基本符合社会表演规范。

让我们再来看当代社会中的另一种现象——“导师”到“老板”的转变。“导师”是知识分子作为人民教师角色的一个尊称,是在高等院校中具有较高专业知识水平和高尚道德情操的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角色,职责是向学生传授知识和进行教学科研活动。而“老板”一词,通常指私营企业的经营者、拥有者,改革开放后期重新出现,“20世纪90年代进入大学,从理工科蔓延至人文与社会科学中,用以作为‘导师’的代名词;这一则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商业性的称呼弥漫,二则体现了导师与学生之间的雇佣-被雇佣、购买 -出售关系。”[11]46在这种情况下,导师实际上扮演了一个企业经营者的角色。这是知识分子社会角色错位与角色冲突的明显体现,已经脱离了人们对“导师”的知识分子身份、角色的普遍性认知。

(四)知识分子社会表演的功能与作用

人类社会的历史,无论精神的或者物质的发展与进步,绝大部分都离不开知识的推动。知识分子是知识的启蒙者、传播者和实践者。这种推动,是知识分子各个体社会角色的表演集合的功能与作用。因此,知识分子的社会表演,在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上,具有无可替代的积极作用,特别是到了近现代。仅以我国为例,知识分子在几十年来参与社会变革和在科技文化等创造中,做出的贡献是巨大的。知识分子已成为进行现代化建设、两个文明建设的重要依靠力量。

我国的知识分子,虽然在“文革”中受过不公平对待,但并不能因此否定党和国家对知识分子的重视,对知识和人才的尊重。毛泽东早在1939年12月就说过:“没有知识分子的参加,革命的胜利是不可能的。”[12]6221945年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党章》明确规定知识界和工人农民一样是党团结、组织的革命力量。1982年通过、2004年修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十三条规定:“国家培养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各种专业人才,扩大知识分子的队伍,创造条件,充分发挥他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和修改的党章也再次强调了对知识分子的团结和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方针。上述对知识分子功能作用的充分肯定,为知识分子的社会表演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更为广阔的舞台。知识分子具有从事各种社会表演的知识资本和观察社会的敏锐力、对现实的批判精神和展望未来的远见,因此国家和社会对知识分子有更高更多的期待,如诚实守信、积极维护公平正义和公序良俗,发扬真善美、抑制假丑恶,更好地与工农群众相结合、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在两个文明建设中充分发挥聪明才智。

四、结语

从以上对于知识分子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三个问题:其一,从知识分子身份的角度来看,知识分子仍然是一个较为自由的社会阶层。这种自由性并非来自于作为自然人的个体自由性,而是来自于其知识资本的独立性和知识分子阶层的相对独立性。这就为其社会表演的自由性、选择性建立了基础。其二,从知识分子的角色的角度来看,角色是知识分子进行社会表演的重要工具。角色中蕴含着一系列社会规范,而知识分子在角色自由选择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角色的社会期望与知识分子职责的契合度问题。其三,从知识分子的社会表演来看,其表演的目的与规范受到社会变迁的制约,从而导致其角色行为的变化。随之而产生的角色非正常转换、角色冲突、角色错位与角色失败等一系列问题构成了知识分子社会表演面临的一些特殊问题。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知识分子的社会表演,可以较为完整、系统地解构知识分子的角色形象及知识分子自我与社会角色的关系。笔者认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的快速变化,社会群体之间、群体内部的差异产生较为明显的变动。这是社会发展的较为正常的现象。而作为知识分子这一群体,正需要在这种变动中加强使命感,提高自己的角色自觉,积极发挥社会表演的功能与作用。

[1]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1989年版)缩印本[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

[2]朱文显.知识分子问:从马克思到邓小平[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

[3]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M].黎鸣,李书崇,译.北京:商务出版社,2000.

[4]萨义德.知识分子论[M].单德兴,译.北京:三联书店,2002.

[5]科塞.理念人[M].郭方,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6]郑也夫.知识分子研究[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

[7]孙惠柱.社会表演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8]奚从清.角色论-个人与社会的互动[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9]任崇岳.略论元代儒士社会地位演变的历史过程[J].社会科学辑刊,1982,(3).

[10]费孝通.社会学概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

[11]肖绍清.另一种“老板”[J].教书育人(校长参考),2001,(2).

[12]毛泽东.大量吸收知识分子[C]//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2.

Improving the Consciousness of the Role and Exerting a Positive Function——On the Intellectuals’Social Performances

LI Hai-qiang

(Department of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Nanjing University School,Nanjing,Jiangsu 210093,China)

In today’s society,intellectuals are making social performances by using their knowledge and culture capitals.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the environment and the conditions for the performances of the intellectuals have been met,which makes their more colorful performances possible.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oncept of social role to analyze intellectuals’performances according to their social roles and then describe their positive functions in the hope of improving their consciousness of the roles and exerting the positive functions of the social performance.

intellectuals;social role;social performance;social function

D663.5

A

1672-9021(2011)06-0013-05

李海强(1987-),男(瑶族),广西桂林人,南京大学社会学院2009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经济社会学。

2011-11-10

[责任编辑普梅笑]

猜你喜欢

知识分子
你知道什么是知识分子吗
青年之问:你愿不愿意被称为知识分子?
有影响有个性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研究
有影响有个性党外知识分子的团结引导研究
清末民初中国新式知识分子群的形成及特点
从写实到反讽:当代知识分子题材小说叙事风格的演变
近代出版人:传统知识分子与有机知识分子
复兴之路与中国知识分子的抉择
知识分子精神内涵的演变——基于西方几种主要知识分子理论的分析
1930年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眼中的中共——以《再生》为例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