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古代武术发展刍论

2011-08-15刘文涛

运动 2011年10期
关键词:技击武术

刘文涛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体育部,广东 珠海 519085)

中国古代武术发展刍论

刘文涛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体育部,广东 珠海 519085)

采用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分析了中国古代武术的发展历程。奴隶制国家军队的身体训练中的出现了武术的雏形-“田猎”和“武舞”;春秋战国时期是武术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理论和方法得到了充足的进步;两晋南北朝武术开始摆脱完全受制战争形势的演进状况,渐次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

武术;古代中国;发展

在原始社会低下的生产力条件下,人类为了生存,主要依靠群体的力量与自然界搏斗。在狩猎的生产劳动过程中,人们不仅赤手空拳地与野兽搏斗,还要拿起石头、木棒等简陋的工具与猛兽恶禽抗争,逐渐地形成了徒手的、持械的格斗技能。这些原始形态的功防技能虽是低级的,还没有脱离生产技能得范畴,但却是武术技术的萌芽。武术就起源于我们远古祖先的生产劳动。

氏族公社时代,部落之间为扩张土地和争夺财富,经常发生战争,人们把在战斗中比较成功的一拳一腿、一击一刺加以总结,反复模仿、习练,并传授给年轻的一代,武术的一些技术方法开始作为军事训练的重要内容。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武术与军事斗争紧密相连,战争促进了武术的形成和发展。

1 奴隶制国家军队的身体训练中的“田猎”和“武舞”奠定了武术发展的基础

根据记载和出土文物证实,殷商时代已出现“十人为什”的基本作战单位,并由此组成左、中、右三军编制和甲士与徒兵的配备。在奴隶制社会,战争的基本形式是以战车为主的阵战,故其军事训练的主要形式是“田猎”与“武舞”。田猎是纳身体、技术、战术训练为一体的军事活动。据《礼记·月令》载:“天子易教于田猎,以习五戎,班马政。”“五戎,即弓矢、殳、矛、戈、戟5种兵器。”武舞主要是适应阵战而进行的队列阵行的训练。相传在舜帝时,就有禹征有苗,“执干戚舞,有苗乃服”的故事。武舞的基本内容是“教坐、作、进、退、疾、徐、疏、数之节”。

从形式上看,奴隶制社会军队的田猎同原始社会的狩猎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是在原始社会末期,弓箭等既是生产的工具,又是作战的武器。青铜的使用使作战武器专门化。昔日使用这些器具的生产技能,经过改进和提高转变为军事技能,曾用于学习、训练生产技能的体育活动,就转而为军事斗争服务,成为培养军事技能的基本手段。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从原始狩猎生产中逐渐演变出按战斗要求的军事训练,原始形式的战斗舞蹈也逐渐发展为有着严格规定的技能操演。

2 武术的初步兴盛

2.1 兵器形制的改进和种类增多以及新的训练形式的产生,促进了兵械技术的发展,丰富了学习兵械技术的手段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战争规模的扩大与战争时间的延长,作战的方法、兵种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春秋以后,步战兴起,车战则逐渐退居次要地位,仅靠由奴隶主贵族组成的甲士作战,已远不能适应战争发展的需要。在田猎式的综合训练向专门性训练发展的同时,短兵相接所需的技击格斗训练与理论也有较快的发展。

在田猎式的综合训练向专门性训练发展的同时,短兵器所需的技击格斗训练与理论有较快的发展。战国以前,战争以车战为主,军事训练的重点主要是队列阵形的变换,因而技击技术远远落后于射、御技术的发展。战国以后,步、骑战兴起,增多了短兵相接的机会,突出了对技击格斗的要求。同时,“长兵变短,短兵加长”,兵器的种类也大大增加,兵器形式的改进和新武器的发明,都意味着新的使用武器的方法的产生,掌握兵器的难度加大,要求更高。这样,就在原来简短的击刺练习基础上,产生了一种新的练习形式-组合练习,即将若干攻防动作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组前后衔接的动作聚合。这种组合练习也常作为军中的娱乐进行表演。从汉画像石(砖)的一些习武画面中,可以见到弓步刺、横挡步亮掌、跃步进枪、仆步挑剑、弓步格挡等技术动作的画面,反映出按若干招式有机组合的演练。

2.2 民间武术初步兴盛

春秋战国间,各国都流行斗剑之风,有的还以斗剑取乐,故有“吴王好剑客,百姓多疮瘢”的说法。秦汉以后,斗剑在贵族间也很流行,并作为闲暇的娱乐。曹丕在其著述中记述了一次他与邓展斗剑的情况。陕西米脂发掘的东汉四号墓的画像石中,也有一反映剑、钩、镶对练的“剑击钩镶”图。

《汉书·艺文志》云:“技巧者,习手足,便器械,积机关,以立攻守之胜者也。”“习手足”是这个时期兴起的另一重要的练习形式。所谓“习手足”,是春秋战国时从角力中衍生出来的,为“便器械”(使用各种兵器)服务的一种专门的徒生练习。春秋时称为“相搏”,秦汉后称之为“抃(或“弁”),也叫“手搏”。“习手足”也是一项时髦的表演项目,并以“空手入白刃”最为精彩。河南南阳汉画馆展出的东汉画像石中,有一图为一人持长梃作右弓步进枪势向前猛刺,另一人横挡步亮掌作夺梃之势,提供了一幅“空手入白刃”的生动画面。

2.3 技击原理的探讨,使武术逐渐规范和系统

在攻防格斗实践迅速发展的基础上,先后产生了一些关于技术要领的著述,力求训练规模化。春秋战国时,象射箭、发驽等都有言简意赅的技术要领。这个时期,人们在学习或练习中,不再满足于指导做什么,而希望懂得怎样去做更好,要求“察其所亦然”。这就使人们在技击技术的训练与实践中,不再停留在经验基础之上,而开始从一般意义上去探讨击刺原理。《吴越春秋》所载“越女论剑”,就不再仅限于使用剑器的技术,而是从心理、技术、战术三方面阐述了击剑的一般原则。《庄子》以“是指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现之以至”十六字高度概括了对抗性练习的基本原则。秦汉以后,多见“论剑”之记载,其中有剑术的切磋,也有剑理的商裙。《汉书·艺文志》专列了“兵技巧”一类,记载了《剑道》38篇、《手搏》6篇及各种《射法》等与兵技有关的著作,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有关武术技击技术与武术理论著述繁盛的局面。

3 武术的繁荣

3.1 军队兵械训练日渐规范,出现程式化发展趋势

两晋南北朝由于动乱与战争的影响,军队训练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东晋十六国以来“取士拔才,必先弓马”,特别是在北方,不少统治者以强力或武艺闻名一时,兵械使用技艺得到较大的发展,兵械技术训练出现了程式化的趋势。据记载,这时期各种兵械的使用都有“口诀要术”。为了进一步训练,齐梁间还产生了强调训练规格的《骑马都格》和配以图谱的《马射谱》《马塑谱》。这些都是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经过提炼的动作规范,这不仅使军队训练日益规范化,同时也大大提高了技击的水平,标志着兵械技术日趋成熟,组合练习日趋稳定。军队兵械练习受实战要求的制约,依然突出简练实用的技术。

3.2 士大夫阶层的习武,追求武术的审美效果

唐代武举制的设立,统一了应试标准。据《唐六典》载:武举科考试长垛、骑射、马枪、步射、材貌、语言、举重。反映了对将校选拔的规范。这种状况对传统武术的发展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宋人郭茂倩辑《乐府诗》记剑舞时说:“疾俞飞电,回旋应规”;记矛舞时说:“进退疾鹰鹞,龙战而豹起。动作顺其理,离合有统纪”。(付玄:《晋宣武舞歌》)。“手盘风,头背分。电光战扇,欲刺敲心留半线。卓植赴列,夺避中节,前冲函札穴,上指孛星灭。”(陆龟蒙:《吴俞儿舞歌》)从诗中可以看到,当时的武术已远非先秦那种只有简单击刺动作的武术可比。诗中“应规”“顺理”“中节”等句也反映出的审美要求。汉末,适应“百戏”表演的需要,已经出现脱离实战要求而服从表演规律的竞技。魏晋以来这一倾向进一步得到发展,特别是在士大夫阶层中,更显突出。在部分士大夫中,“争骑乘之善否,论弓剑之疏密”成为一种时尚。“控弦命中”的射箭比赛,“空拳入白”的技击格斗,“倒乘立骑”的骑术表演颇为盛行。习练刀棍、剑、矛,都有“口诀要术”,但其中多杂以“虚试无对,实用无验”的兵械舞练,虽无益于征战,却标志着对习武练习开始提出了审美要求,对武艺的演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唐代公孙大娘的“剑舞”,当是这种要求发展的结果。

3.3 民间武术逐渐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

南北朝以来,许多寺院广有土地,多者达数十顷,不受国家管辖,因此大一点的寺院都拥有自己的武装,用来保护寺院财产。隋末李氏父子在歼灭群雄,统一中国的过程中,就得到过寺院武装的支持,李世民曾颁令嘉奖,“以垂令范”,承认了寺院武装的合法性。因此,隋唐不少大寺院中僧徒习武练力很常见。《朝野僉载》就记有小和尚们“常角力,腾越为戏”。

此一时期民间习武也教为流行。《朝野僉载》《剧谈录》等唐人著述中都谈到不少民间习武的例子。

和尚习武与民间习武的主要目的是强身自卫,练习方法与内容都与军队不尽相同。习武的方法与某些强身健体的方法日渐结合,形成一种有别于军队训练的练功法。这从隋唐以来许多相关轻功、内功的记载中,可以得到证实。据《朝野僉载》:唐高祖的驸马柴绍的弟弟具有“身轻如燕,飞檐走壁”之术。该书对“站桩功”也有一些记载:“彭搏通者,河间人也,身长八尺,曾于讲堂阶上临阶而立,取鞋一只以臂夹之,令有力者后拔之,鞋中段,搏通终不移”。在《剧谈录》中,还有硬功的记载:左军供奉管万敌“富有膂力,扛鼎挟舟”,横行于世上。一日遇一道士“欲令损于手下”让道士靠柱而立,管“尽力拳之,如扣木石,观者咸见楼柱与屋俱震,其人略不微动”。这些记载虽有夸大之嫌,但当时出现多种武技功法,并有一些功底深厚的人等事实却是可信的。

[ 1 ] 旷文楠.中国武术文化概论[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0.

[ 2 ] 《中国武术百科全书》编篡委员会编.中国武术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

[ 3 ] 任海.中国古代武术[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G852

A

1674-151X(2011)09-147-02

10.3969/j.issn.1674-151x.2011.09.076

投稿日期:2011-04-22

刘文涛(1977 ~),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社会科学。

猜你喜欢

技击武术
历史发展视阈下当代中国武术技击属性淡化研究
中华武术
《武术研究》欢迎投稿 欢迎订阅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武术研究》欢迎投稿 欢迎订阅
人文视域下武术技击术规则的演变与发展
武术的社会意义
少林拳实战技击精粹(上)
南派洪家拳之技击基础
如何让学生掌握好武术中的寸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