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设体育强国背景下区域社会体育现状研究
——以温州地区为例

2011-04-13王占坤

浙江体育科学 2011年5期
关键词:温州市指导员城乡居民

王占坤

(温州医学院体育部,浙江温州325035)

0 前 言

胡锦涛在接见新中国体育发展60年来涌现出的优秀运动员、教练员代表和全国体育进集体、先进个人代表时强调:“深入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不断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努力推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群众体育是我国体育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竞技体育虽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群众体育还很薄弱,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曾称之为中国体育“最大的短板”,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国家加大了对群众体育的投入,2009年确定了每年的8月8日为全民健身日,并颁布了《全民健身条例》,为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法制保障。温州是我国第一批对外开放沿海城市,是中国民营经济的发祥地,以温州模式而闻名天下,温州2009年G D P突破2527亿元,浙江省内排第三(仅次于杭州、宁波),全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021元,增长7.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0100元,增长7.1%。温州人民在物质生活富裕的同时,对体育健身的需求也逐步增加,发展群众体育是温州体育强市的重要战略内容。本文试图对温州市社会体育状况的调查研究,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发展对策,从而为体育决策部门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供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以温州市11个市县区,24个乡镇1200名居民(每个乡镇50人)为研究对象。参照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将调查对象年龄划分为26~35岁、36~45岁、45~55岁、55~65岁、65岁以上5个年龄组。

1.2 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通过中国知识资源库、中国科技期刊网以及I N T E R N E T查询相关的最新信息,获取大量关于全民健身和社会体育的期刊文献资料,为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参考。

1.2.2调查法。①问卷调查法。发放《城乡镇居民参加体育活动情况调查问卷》1200份,实际回收1080份,回收率为90%,其中有效问卷1089份(男653份、女436份),有效率93.11%。②观察法。深入到社区、乡镇去观察,从那里获取第一手的资料。③访谈法。对部分调查对象及体育理论和社会体育专家进行访谈。

2 结果与分析

2.1 温州社会体育发展环境分析

2.1.1温州市社会体育发展的政策法规环境。《浙江省建设文化大省建设纲要》指出:把“推进全民健身运动作为建设文化大省的一个内容,其中“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增强全民体质”成为繁荣文化事业的组成部分。同时,浙江省政府制定了《浙江省体育强省建设与“十一五”体育发展规划纲要》,为浙江省全面健身运动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温州市政府和体育主管部门为进一步推动本市体育事业发展,增强市民身体素质,加快体育产业化进程,提升体育综合竞争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办法(修正)》、《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等,结合本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体育自身发展需要,编制《温州市体育发展规划(2004-2020年)》为群众体育的开展设定了总体目标,并对场馆建设和资金投入进行了总体布局。为了缓解群众体育活动场地问题,温州各区也采取了相应措施,例如:鹿城区政府的《关于鹿城区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的实施意见(试行)》,《意见》规定该区将采取“分类开放、限时开放、学校申报、试点进行、逐步推广”的形式,向群众免费开放中小学校的操场、球场、田径跑道、健身器材等室外体育设施。对外开放的室内体育场地设施,适当收取一定费用。这些规章制度的制定为温州群众体育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2.1.2温州市全民健身工程建设。全民健身工程是温州市实施的一项重要的惠民政策,温州市体育局以省小康体育村和市体育“为民办实事”项目建设为载体,城乡统筹、建管并举推进全民健身工程建设。2005年共新增篮球场77片,健身苑点350个,室外乒乓球桌300张,共投资610万,2006年市级彩票公益金落实全民健身工程建设经费218.5万元,已建项目包括:地掷球场24片,门球场7个,篮球架42付,乒乓球桌74台,健身点67个、健身苑15个;乐清市借创体育强市之力,加大健身工程建设力度,全年共建200多个健身苑点;鹿城、瓯海、龙湾借“三沿”整治之机,填补城郊结合部全民健身工程空白,为改善三沿地区人民群众健身锻炼条件办了实事;苍南县已经连续三年以每年建100个健身点的速度,加大投入,2006年又完成110个健身点建设,2007年在全市新建了32个篮球场、32个门球场或地掷球场、313个健身苑(点);在温州市6个欠发达县建设了“小康体育村”,建成健身苑(点)150个,建成少数民族村健身苑(点)40个,建成体彩工程健身路径15条。各县(市、区)政府共建设了250个“小康体育示范村”。为了更好地开展全民健身计划,市里开展全民健身精品工程建设,如:平阳县宋桥镇下桥村的体育公园,乐清市天成乡体育广场,翁垟镇体育广场等体育精品工程成为温州市全民健身工程建设的亮点。全民健身工程的顺利实施,加快了温州市城乡体育设施建设步伐,使日益增长的群众体育健身需求与体育场地不足的矛盾得到了缓解。到目前止,全市已建成各类体育场地8000多个,全民健身苑点近4300多个,体育器材行政村(社区)覆盖率达到66%。表1表明,温州市在浙江省创建体育强镇(乡)建设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浙江处于第三位,与温州在浙江省的经济社会发展排名相符合;图1表明,近几年温州加大了对全面健身工程的投入力度。

表1 近几年浙江省体育强镇(乡)建设情况

图1 近几年温州市全民健身工程建设情况(万元)

2.1.3 温州市体育场馆设施现状。体育场馆是开展全民健身的基础,体育场馆建设情况能够反映现代社会文明和衡量一个地区体育发展水平,温州地处偏僻,土地少,面对海,背靠山,交通不便,温州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仅为0.82m2低于全省体育场地平均面积(1.51m2),在全省11地市中排名位列第十,表明温州市体育场馆建设发展滞后。

表2 全省各市体育场地面积及人均场地面积

2.1.4 温州市体育健身俱乐部现状。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温州人民越来越注重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提高,特别是一些时尚的市民对健身健美的追求迅速增长,一些简陋的室内外健身场所已经不能满足这一群体的需求,拥有舒适的健身环境,良好的健身器材,以及专业的健身指导员的健身俱乐部应运而生,健身俱乐部能够满足群众科学健身、健康生活的需求。截至2005年12月底,温州市共有经营性健身健美俱乐部36家,此次调查了32家(见表3)。健身健美俱乐部以大、中型较多,其中经营面积在1000m2及以上的有20家,占调查总数的62.5%;500m2及500m2以下的有6家,仅占18.8%。32家俱乐部总经营面积为39350m2,平均每家俱乐部为1230m2。在所调查的健身俱乐部中,单纯以女性消费者为服务对象的占6.2%,而93.8%的健身俱乐部的服务对象是不分男女的,没有单纯以男性消费者和儿童、中老年为服务对象的经营单位。鹿城区健身俱乐部占温州市健身俱乐部的50%。表明温州市体育健身资源分布不平衡。

表3 健身健美俱乐部样本构成情况统计表[1 0]

2.1.5 温州市社会体育指导员现状。公益性社会体育指导员担负着组织管理者的责任和技能传播者的角色。1993年原国家体委《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颁布以来,为了壮大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和不断提高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业务素质和服务水平,浙江省体育局把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工作逐步纳入科学化、规范化发展的轨道,从1996年至今先后举办了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班20多期,各市、各县(市、区)也按要求开展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工作,形成了省、市、县三级培训体系。经过多年的培养,温州市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在遍布城乡的体育活动站点中,对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起到重要作用,经过15年的发展,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已达到3000多人,占全省比例接近10%,被批准为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就有8人,社会体育指导员为温州市体育强市战略提供人才支持,但调查发现,68%的城市居民和72%的乡镇居民认为自己的健身所在地社会体育指导员缺乏,表明现在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发展规模,还不能满足城乡居民的需求。

2.1.6 温州市体育组织。体育组织为体育公共服务的供给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全市现有25个法人体育协会,6个行业体协。自1995年国务院颁布《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以来,温州市群众体育工作紧紧围绕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进行了卓有成就的改革、实践和探索,得到了健康、快速的发展。目前,温州市在群众体育组织领导方面,以政府领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为改革方向,建立了比较完善的体育健身组织网络,全市11个市、县、区以及街道办事处,都成立有体育组织,温州农村体育社会化的范围和程度日益扩大,各地(市、县、乡镇、村)普遍成立农民体育协会,经常举办农民体育竞赛活动。为丰富省级体育强镇(乡)和省级先进镇(乡)体育活动内容,在苍南县龙港镇试点成立体育联合会社团组织,开创了乡镇一级成立具有法人资格体育社团组织的先河。

2.2 温州城乡居民体育行为特征

2.2.1 温州市城乡居民体育人口现状分析。体育人口是反映一个国家公民参与体育健身和身体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目前国内普遍采用的体育人口界定标准是,每周参加健身锻炼3次及以上、每次体育锻炼30m i n及以上,每次体育锻炼的运动强度达到中等及以上。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男性有70.6%,女性为59.7%,但是能够达到体育人口标准的居民仅占29.4%。以城乡居民的性别分组看,男达到体育人口标准的为22.4%,女为29.8%,男女体育人口无显著差异(P>0.05),以城市和乡镇分组看,城市体育人口为42.6%,乡镇体育人口仅为11.1%,城乡居民体育人口具有显著差异(P<0.05)。表4表明体育人口随年龄的增大而逐渐增多,男女60岁以上居民的体育人口多于其他年龄组。

表4 参加体育健身的频率(%)

表5 体育人口的年龄特征(%)

2.2.2温州城乡居民体育参与特征。

2.2.2.1体育锻炼的项目与形式。调查表明,城乡居民的锻炼项目的选择顺序依次为:跑步或散步、球类、游泳、健身健美、登山,其中有60%以上的选择跑步或散步和羽毛球作为锻炼项目,由此可见,进行体育锻炼时,倾向于选择简单易行和趣味性强的运动项目。

表6 体育锻炼形式

调查表明,参加体育运动时,多以独自锻炼为主,其次是参加体育辅导站或健身俱乐部里的锻炼,参加单位或村组织以及与家人一起锻炼的人数较少,通过访谈进一步了解到,单位里或村里由于体育健身设施的缺乏,组织的体育活动较少,而部分人由于现在经济条件好,喜欢到健身氛围好并且有专业健身指导员的体育辅导站或俱乐部里进行锻炼,也有一些人平时工作忙,与朋友同事之间的交流较少,所以利用闲暇时间约在一起进行体育锻炼,即可以达到健身娱乐的目的,又可以进行交际,联络朋友,增进感情。

2.2.2.2健身场所。调查发现,在健身活动场所的选择上,男女不同,男性对体育锻炼场所选择排序为:收费体育场馆、公共活动场所和健身俱乐部进行锻炼,女性排序为:健身俱乐部、住宅小区和公共活动场所进行锻炼。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群众体育重视程度的提高,学校和体育部门所辖的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比例逐年增多,市民在不影响场馆正常使用秩序的情况下,可以到这些学校的体育场进行锻炼和健身活动,此外,各种健身俱乐部也雨后春笋般的建成,由于有健身教练指导和健身氛围浓厚,女性更加青睐到健身俱乐部学习时尚的健身健美项目进行健身,体育局开展的健身器材进社区活动,浙江省的城镇小区基本配备了健身器材,方便了居民的锻炼。

表7 参加体育活动的场所(%)

2.2.2.3体育消费。国家体育总局制订的《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明确指出“努力把体育产业培育成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稳步增长城乡体育消费,提高体育消费支出[3]。”体育消费的增加和发展,将会促进社会消费结构的优化和合理化,从而使我国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更加适应经济制度的发展。调查显示,温州城乡居民有51.8%的人对花钱进行体育消费持肯定态度,表明温州城乡居民体育消费意识不是很高。从性别上看,男性花钱进行体育消费的比例高出女性5.8个百分点,表明温州女性体育消费意识较男性低。体育消费人群中,乡镇居民有32.7%参加过体育消费,每月小于50元的占了45.2%,50~100元占了26.7%,100元以上占了28.1%。当今,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健康的重要性,花钱买健康成为当今的一种消费理念,体育消费已经成为许多都市人的时尚生活享受,城市居民有58.3%的人参加过体育消费,参加体育消费的月均消费在100元左右的占43.6%,月均消费200元以上的所占比例为36.4%,在城市体育人口中,女性月均体育消费200元以上的占21.7%,高于男性的16.7%。城市男女参加体育健身消费的项目选择存在差异,女性排列序位为游泳、健身健美(含健身操、瑜伽、健美、体育舞蹈等)、羽毛球、乒乓球、网球;男性排列序位为羽毛球、篮球、游泳、保龄球、乒乓球和网球等。

表8 体育消费形式(%)

2.2.3 影响参加体育健身的因素。调查表明(见表9),在诸多影响因素中,“缺乏余暇时间”与“工作负担重,身心已很疲劳”占的比重较大,分别是43.33%和39.58%,是主要的影响因素。温州高度发展的民营经济使得温州城乡居民重商轻健康,每天奔波于生意场上,即使是公务员或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也大都从事副业,造成过度疲劳,很难有精力和时间进行体育锻炼,这是制约城乡居民参加健身的重要内部因素。缺乏体育场地设施、没有锻炼伙伴、缺少健身指导员、经济条件限制是制约城乡居民参与体育健身的外部因素。

表9 影响城乡居民的参加体育健身的因素(多选)

3 结 论

3.1 温州市已经制定出了政策和发展规划保障全民健身计划的开展,加大了对全民健身工程建设的投入,在体育创强建设上与温州在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排位上相匹配;但是温州体育场馆建设发展相对滞后,体育健身资源分布不平衡;社会体育健身指导员队伍发展迅速,但总量有待于进一步增加,体育健身组织网络较为健全。

3.2 女性体育人口多于男性,城市体育人口多于乡镇,城乡居民体育人口具有显著差异;城乡居民男女体育人口都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多,60岁以上年龄段的体育人口多于其他年龄段。

3.3 参加体育锻炼时,倾向于选择简单易行和趣味性强的运动项目,参加体育运动时,多以独自锻炼为主,其次是参加体育辅导站或健身俱乐部里的锻炼,参加单位或村组织以及与家人一起锻炼的人数较少。

3.4 体育活动场所的选择上男女不同,男性多在收费体育场馆,女性多在健身俱乐部;参加过体育消费的人员较多,但是月消费金额不高;女性体育消费排列前3位的是游泳、健身健美、羽毛球;男性为羽毛球、篮球、游泳。缺乏闲暇时间、工作负担重是影响医务人员体育健身的主要因素。

4 对策与建议

4.1 改善城乡居民体育活动的硬件设施

体育活动的硬件设施对当地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及体育活动项目的选择起着重要的作用。温州地区健身设施、条件还远远不能满足城乡居民健身的需要,单位、学校、社区所拥有的体育设施还未能充分利用,城乡居民健身的条件很差,政府部门应充分考虑温州地区城乡居民健身的需要,增加财政投入,加大体育设施、场地的配套建设,特别在房地产开发、居民住宅小区建设、农村体育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对体育设施、场地配套建设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对学校、机关、单位的体育设施、场地,通过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向城乡居民开放,为城乡居民健身创造良好的条件。

4.2 加强城乡居民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

温州地区多数城乡居民的锻炼基本呈自发、零散无序状态,锻炼存着明显的无规律性和盲目性,自发型体育活动仍然是温州地区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形式,温州地区群众体育组织化程度还不够高,群众体育活动的组织和管理工作较为薄弱,这将严重阻碍温州地区群众体育工作的开展和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因此,各级政府应进一步加强对群众体育工作的领导,加大对群众体育工作的财政投入,体育职能部门应加强对群众体育的组织、指导工作,进一步完善基层体育指导站、活动站的建设工作,充分利用各种社会力量,在居民比较集中的社区建立起形式多样、高效的群众体育服务体系,重视欠发达地区、农村地区的体育建设工作,建立坚固的群众体育阵地。

4.3 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指导水平

社会体育指导员是发展全民健身运动的重要力量,不仅担负着指导群众健身的技术任务,更担负着了解健身情况、宣传政府政策、发现问题的事务性任务。温州地区社会体育指导员较缺乏,水平和素质较差,还远远不能适应全民健身计划的需要。大部分居民在体育锻炼时“无专人指导”,“有专人指导”是温州地区城乡居民对群众体育工作的主要的要求和愿望之一,应加强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培训工作,提高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知识水平和素质,除一般技术培训外,还应加强政策培训,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管理应由松散向集中发展,尤其是在关键时期,社会体育指导员应能坚决贯彻政府政策,快速反映群众健身运动中的问题。

4.4 重视学校体育,为全面实施《纲要》打下基础

《全民健身计划》以全国人民为实施对象,以青少年和儿童为重点,学校须着眼未来,切实加强学生终身体育教育,使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意识、兴趣、习惯与能力,这是提高青少年体育参与率的最为关键因素,也是提高温州地区未来体育人口的关键所在。

[1]邓荣华.全民健身与社会发展[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1,18(3):12-14.

[2]吴明华,黄丽.广州市机关干部体育健身现状调查[J].体育学刊,2002,9(2):26-28.

[3]刘银斌,刘静民.清华大学学生体育健康意识与行为的调查[J].中国学校体育,1999(2):56.

[4]翁兴和,梅雪雄.高校高职称教师群体体育健身意识的调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8).

[5]刘林箭.不同地区居民体育生活状况的比较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04,6(2).

[6]h t t p://www.z j t z j s.c o m/

[7]周建伟,陆亨伯.宁波市女职工体育健身活动情况调研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1,37(3):31—32.

[8]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报告[R].2002.

[9]王兴林,邱毅,李宏印.对我国西北地区医务工作者健身活动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学报,2005(3).

[10]桑国强,陈军.温州健身俱乐部调查[J].体育文化导刊,2008,27(7).

猜你喜欢

温州市指导员城乡居民
浙江省温州市籀园小学
温州市神鹿种业有限公司
提高就业质量助推城乡居民增收的分析和思考
滑雪社会体育指导员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研究
河北省城乡居民医保整合的主要成效与思考
同江市 严把三关 促“两新”组织党建指导员作用发挥
江苏“聚焦富民”大打城乡居民增收主攻仗
好伙食顶半个指导员
温州市瓯三垟灯具厂
温州市特色街创建 初见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