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体育口号文化变迁与反思

2011-02-18娟,张

浙江体育科学 2011年5期
关键词:体育事业群众体育

柴 娟,张 鲲

(陕西师范大学 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陕西 西安 710062)

我国体育口号文化变迁与反思

柴 娟,张 鲲

(陕西师范大学 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陕西 西安 710062)

体育口号作为一种独特的体育文化载体在特定的历史进程中发挥着其独特的功效。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对比分析法和逻辑分析法等方法,总结了新中国体育口号文化的发展变迁和作用,并对其进行了反思。认为:体育口号的提出要符合发展规律,反映体育的本质需要;体育口号要尽可能从民间征集;体育口号要有连续性和周期性;要重视体育口号的宣传;用体育口号激励促进我国体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体育口号;文化; 反思

口号是一种文化,它具有优秀文化底蕴的传播功能;口号也是一种载体,它可以折射各个时代社会发展的政治、文化背景的变化。体育口号凝结着中国体育文化的精髓, 是新中国体育曲折历程的符号和标志。体育口号作为一种独特的体育文化载体在特定的历史进程中发挥着其独特的功效[1]。体育口号不仅可以深深地介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影响人的体育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而且影响到一个国家体育事业的发展方向。我们研究体育口号产生的历史背景、基本内容和特征,不但可以启发人们积极思维,关注口号,重视口号的人文精神价值;更能通过体育宣传口号,转变人们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构建和谐社会, 彰显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精神。

北京奥运会是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转折时期,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努力推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进军”;“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型产业。如何推动后奥运时代我国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体育口号应该发挥它独特的作用。因此对研究体育口号的变迁研究和反思,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1 体育口号文化

1.1体育口号的含义

据《辞海》解释,口号是为达到一定的目的, 实现某项任务而提出的、有鼓动作用、简练明确的语句。口号是一种文化,更是一个载体。口号中往往寓意着人们的某种政治理想、奋斗目标等。朱自清先生曾在一篇题为《论标语口号》的文章中说: 现代标语口号不但要唤醒集体的人群或民众起来行动,并且要帮助他们组织起来。标语口号往往是这种集体行动的纲领[2]。所谓的体育口号,就是在体育领域中形成的, 对体育事业或相关活动有一定影响的口号。

1.2体育口号的来源

体育口号的来源有多种,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3]:一是权威人士。有关领导人的言论是体育口号的一个重要来源。如1952年毛泽东主席提出的“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口号;二是组织机构。指为推行一定的方针政策或在一些重要会议、重要活动和重要节日有关组织机构发布口号。如为更好地推广阳光体育运动,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响亮口号;三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在平时的生活中也会形成一些脍炙人口的口号,如“我参与,我快乐”、“全民健身重在参与”等。

三种不同来源的体育口号具有不同的特点。来源于权威人士的体育口号,因为权威人士特有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往往能在短时间内产生很大的反响。如1952年毛主席提出的“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口号,很快成为当时全国体育事业的总的指导思想;来源于组织机构的口号,因为它一般是由政府文件的形式发布的因而能依靠政府的行政力量自上而下得到很好的贯彻执行。如2007年阳光体育运动颁布实施以后全国很快掀起阳光体育的热潮;来源于群众中的体育口号,因为它从群众来的因而具有很强的群众基础也更贴近群众的生活。

三者相比,前两者的因为身份的特殊性,其影响范围较深广,而且比较容易贯彻执行;但是也因为两者身份的特殊性,他们考虑问题往往是从宏观的、全局的角度去考虑的,因而对群众密切相关的局部的需求会考虑的少一些,比如,邓小平同志1983年提出的“提高水平,为国争光”只强调竞技体育的重要作用,而没有关注其群众体育的影响。而第三类因为是从群众中来能很好地反映群众的体育意识和观念,但是因为它是自发形成的缺乏有效地组织和传播形式其影响则相对较小。但是如果是在政府的提倡和号召下从民间征集体育口号的话,这种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将会很大,影响力也会很大。比如,北京奥运会“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口号,产生之后就成为响彻全世界最响亮的口号之一。

1.3体育口号的作用

体育口号作为一种宣传符号,一般具有通俗易懂和易于识记的特点,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被群众广泛地接受和传播。另外,体育口号还要有一定的鼓动性和号召力,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口号宣传所要达到的目的。

虽然每一个口号提出的背景和所要达到的目的不同,但是人们通过它所要实现的目标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一是引导干预。口号是时代的号角是时代的最强音,它既是一种信号也是一个行动纲领,这种目的在权威人士和组织机构所发布的体育口号中表现最为明显。比如,1971年周总理对将要赴日比赛的中国运动员所提出的“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口号,很好地反映了当时我国体育运动所承载的任务就是为我国外交创造良好条件;而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颁布及所“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的口号的提出,则显示出国家开始重视群众体育的发展。

二是宣传和鼓动。体育口号以一句通俗易懂的话向人们传递的不仅仅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理念,它能为体育运动尤其是体育比赛创造一种良好的活动氛围。如1983年邓小平同志为中国体育运动所提的“提高水平,为国争光”的口号,为1984年新中国第一次参加奥运会做了很好的鼓动和动员。现在比较流行的在民间征集体育口号的做法,不但可以征集到高水平有代表性的体育口号,而且同时可以扩大一种运动的影响力。如通过民间征集到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口号,就很好的传达了我国承办北京奥运会的理念和中国政府建设和谐世界的政治主张。

三是情感表达。体育口号往往凝结着人们的某种特殊情感,尤其是来源于人民群众的体育口号。民间自发形成的体育口号是人们自我情感的真实表露,是一个时代的呐喊声。比如建国初期群众中形成的“锻炼身体,保家卫国”口号,反映出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群众强烈地想通过锻炼身体、报效祖国的坚定决心和信念。而新世纪我国群众中流行的“天天健身,天天快乐”、“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等口号,反映出人们强烈的健身意识和健康的体育运动观念。

2 新中国体育口号的变迁和特点

口号是时代的产物。什么时代呼喊什么样的口号,以什么样的方式呼喊口号,取决于时代的需要[4]。在新中国六十年的发展历程中,曾经产生了许多家喻户晓的口号,不同时期的口号都在相当广泛的程度上在人们的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痕, 在相当深的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体育口号是体育精神的外在表现,也时常是时代精神的精华,甚至充当时代进步的先锋。六十年来,我国无论是竞技体育还是群众体育都取得了非凡的成绩,无论是体育观念还是体育行为都在发生着潜移默化的转变。

根据新中国体育、体育口号的发展历程和特点,我们可以把建国以来的体育口号大致分为以下三个时期。

2.1新中国成立到七十年代末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各项事业百废待兴,体育事业发展极其缓慢。并且国外敌对势力对我们虎视眈眈,1950年的“美朝战争”就是很好的证明。毛主席1952年为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第二次代表大会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为新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体育事业在全国的开展做了很好的宣传,更为刚从战争中解脱出来的广大人民极大的鼓舞。随后,由群众自发喊出的“锻炼身体,保家卫国”、“锻炼身体,建设祖国”与毛主席的伟大号召遥相呼应,很好地反映出建国初期体育对于国防的重要作用。1959年为新中国获得第一个世界冠军的民族英雄容国团喊出的“革命加拼命”、“人生能有几回搏”的口号,极大地提高了群众锻炼身体的热情,更鼓舞了人们建设社会主义的信心。容国团的两句口号不仅在当时就是现在仍然是很多人的座右铭。权威人士的口号的巨大号召力和影响力在这里得到很好的体现。

进入六十年代,虽然“抗美援朝”我们击退了美国,保卫了自己家园的安全,但是三年的自然灾害却又给我们稍有起色的社会主义事业蒙上一层阴霾,人们不但吃不饱,并且由于医疗卫生条件有限,人们的身体状况急剧下降,因而六十年代毛主席提出了“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响亮口号,鼓励人们强健体魄、与自然作斗争。1954年5月,国家颁布“劳卫制”之后,亿万青年学生和工人、农民、战士为了少年级、一级、二级运动员的达标而锻炼,在全国掀起了锻炼身体的热潮。到1966年底,全国共有4 200多万人达到“劳卫制”标准。

六十年代末, 我国体育的对外交往受到了很大限制, 主要局限于社会主义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一直到七十年代初, 我们和西方国家关系才有所缓和。1971年日本将主办第3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他们极力邀请我国参加。在赴日之前,周恩来总理看望了正在训练的中国乒乓球队,并且提出了“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原则,让运动员们认识到这次参赛的巨大政治意义。正是因为这次比赛,才有了后面的“乒乓外交”,中美关系上的坚冰从此被打破。由此“友谊第一,比赛第二”成了七十年代最具代表性的体育口号。

总结这一时期的体育口号发展特点我们发现,无论是五十年代的“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锻炼身体,保家卫国”,六十年代的“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还是七十年代的“友谊第一,比赛第二”,都体现出体育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为国家安全和社会主义建设保驾护航的重要作用。同时我们也发现这个时期的权威人物所提的体育口号对我国的体育事业的发展都起到了重要的影响,新中国人民群众的身体素质得到了极大地提高、国防安全有了保证,由于体育的桥梁作用新中国的外交也打开了新的局面。但是权威人士的这种口号也产生了一些负面的影响,比如“友谊第一,比赛第二”这个口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七十年代末的中国男子足球队就被某教练称为“踢姑娘球”。

2.2 八十年代到上世纪末

进入八十年代,我国的体育事业的所处的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变,首先是1978年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并逐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第二,1979年,国际奥委会恢复我国在奥林匹克运动中的合法席位。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人们的思想不断地解放,竞争意识不断地增强,这对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而国际奥委会恢复我国的合法席位又为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舞台。从此,我国体育以一种崭新的面貌走向世界。大约在1979年中国恢复在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中的合法席位时,北大学子喊出的“冲出亚洲,走向世界”成为体育界一个异常响亮的口号,并且很快为社会各界所接纳。1983年邓小平同志为第五次全运会的题词“提高水平,为国争光”为新中国即将参加的第一届奥运会定下目标和任务。中国代表队也不负众望,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参加奥运会就取得了金牌总数第四的好成绩。

1990年2月江泽民同志提出的“发展体育,振兴中华”的口号,进一步强调了新时期体育尤其是竞技体育的任务就是振兴中华。邓小平同志和江泽民主席两人所提的口号虽然不是在一个年代,但表达的却是同一个意思,即体育要承担起为国争光、振兴中华的重任。这两个体育口号也是八十年代一直到新世纪初期最具代表性的也最响亮的两个声音。因而,新中国竞技体育从1984年回归奥运会舞台之后,如芝麻开花——节节高,直到2008年达到我国奥运会历史巅峰——金牌总数世界第一。从这种伟大成果我们可以了解到体育口号巨大的导向和鼓舞作用。

九十年代,江泽民同志多次为中国体育题词,比如,1993年为第七届全国运动会题词: 发展体育运动,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服务;1994年为大学生运动会题词: 发展学校体育运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1995年为第三届全国城市运动会题词: 发展城市体育事业,提高中华民族素质;特别有影响力和代表性的是在1997年8月16日为体育工作题词: 全民健身,利国利民,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这些口号的主题涉及到大学生运动会、学校体育、城市体育和全民健身等多个方面,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向。但是这些口号的影响力却远远不如他1990年2月所题的“发展体育,振兴中华”口号响亮。究其原因,一个可能是举国体制下人们对奥运会或者说是竞技体育报以太大的希望了,人们还没看到我国体育在奥运会上独霸天下的盛况;另外一个可能是这几个口号的宣传力度没有前面两个的大,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

综合这一时期的体育口号我们发现,这一时期的体育口号来源比较单一,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口号都是来自权威人士的题词,并且这些口号涉及面比较前一个时期更为广阔,但是中心主题只有一个即发展竞技体育为国争光、振兴中华。因而,这个时期竞技体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非凡成绩。

2.3北京奥运会期间

进入新世纪,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我国的国际地位也在不断地提高。2001年7月13日,北京成功申办2008年奥运会。随着2008年奥运会的到来,人们对于奥运会的热情对于体育的热情逐渐的高涨,人们的体育意识和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群众中出现很多与体育有关的口号,比如“天天健身,天天快乐”,“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全民健身,你我同行”,“好体魄,好生活”等等。这些来自群众的呼喊和口号反映了群众的愿望和需求,同时反映了体育的本质和价值。

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前,我们都是在他国提供的舞台上表演,而北京奥运会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盛情款待外国友人的礼尚往来的大好机会,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一个展示我国优秀文化的重要窗口。北京奥运会“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One world 、one dream)的口号很好的体现了我国承办奥运会的精神和内涵。

北京奥运口号征集活动由北京奥组委于2005年1月1日启动。至1月31日截稿,北京奥组委共收到21万条候选口号,创作者年龄上至91岁,下至2岁,覆盖全国所有省、市、自治区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海外华侨和国外友人也积极参与。2005年6月26日,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主题口号诞生。当晚8时,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在北京工人体育馆宣布。北京奥运会口号不但高度概括、简洁明快地反映了中国文化的精髓,如“天人合一”、“和为贵”等和谐发展的思想,而且与奥运会奥林匹克永恒的价值观——希望与梦想、和平与友谊、参与和公平竞争、奉献与欢乐等相吻合[5]。另外,这个口号发布之后,我国各相关机构都非常重视它的宣传和传播,如全国各地的大街小巷、商场、运动场等等铺天盖地都可以看到北京奥运会口号的宣传语,还有电视、广播、网络等各媒体也都在宣传北京奥运会的口号。因而北京奥运会口号在全国和世界各地的产生的影响力也非同凡响,就拿国人来说它几乎达到妇孺皆知的程度。北京奥运会的口号是以政府的名义从民间征集的,因此它有强大的群众基础;又因为其是从群众中来,是群众的智慧的体现,因此它又有很强的代表性。

综合这一时期的体育口号,我们发现这一时期的体育口号主要来源于群众,并且出现了一种新特点——体育口号由民间征集、政府发布;这一时期的体育口号的主题也呈现出多样性,不仅群众体育意识不断增强,而且体育又承担了新的历史任务,即体育要传播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承担对外文化交流的任务。

3 对后奥运时代我国体育口号的反思

3.1体育口号的提出要符合发展规律,反映体育的本质需要

口号是时代的号角!历史实践告诉我们,体育口号的提出必须从时代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提得恰当,即符合历史发展规律,反映事物发展的本质需要,才能达到目的,起到相应的作用,否则就会适得其反。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中出现的曲折和失误,就跟不符合体育发展的规律的体育口号有很大的关系。北京奥运会后,我国体育进入一个新时期,正如新华社记者杨明所说,我们应该立刻转型和转轨,把重视竞技体育转变成重视全民健身,淡化金牌,强化国人体质和健康,提倡大体育和大健康的概念,让体育理念真正回归[6]。我们一定要利用体育口号引导体育回归体育的本质。体育的本质在于通过运动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改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不仅有利于人的现代化,也能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推动社会的发展[7]。

3.2体育口号要尽可能从民间征集

来源于群众的口号是民众的心声、是时代的呐喊声。在党和国家“以人为本”理念的指导下,体育口号也要切实的践行此理念。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党和政府在出台一项新口号的时,一定要倾听群众的声音。北京奥运会从民间征集体育口号的创新举措,为我们今后体育口号的产生方式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响彻世界每个角落的北京奥运会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 (One world 、one dream)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3.3体育口号要有连续性和周期性

体育口号是一个时期体育发展的缩影。来源于权威人士和组织机构的体育口号代表了领导人或政府在一定时期内对体育发展的指导精神,因此要有一定的连续性,否则就会导致体育发展的不均衡或者是断层。另外,体育口号的实施需要一定的周期,体育口号尤其是来源于权威人士和组织机构的体育口号在一定时期内不宜过多。多重指示等于没有指示,如果权威人士或组织机构在短时期内提出很多的多个不同体育口号的话,就会让具体落实的人不知该如何是好。

3.4重视体育口号的宣传

体育口号影响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体育口号的宣传力度的大小。新中国成立之后,产生过很多的体育口号,但产生深远影响并流传下来的往往是那些宣传范围广、宣传力度比较大的口号。过去体育口号的宣传主要是在体育口号产生之后借助于广播和宣传标语等手段进行宣传。北京奥运会体育口号告诉我们,体育口号的宣传可以从体育口号诞生前开始。在口号诞生前就开始宣传,不但可以征集到有代表性的体育口号,而且可以扩大体育口号在群众中的影响。在科技和信息不断进步的今天,体育口号的宣传除了传统的在全国各地的大街小巷、训练场、商场、码头等各处张贴体育口号宣传标语和在全国各地的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做公益广告等宣传手段外,我们还可以借助一些体育名人来扩大体育口号的影响,或者是借助网络、手机等新媒体进行评选或民意调查等手段来扩大口号的影响力。

3.5用体育口号激励促进我国体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女排留下来的“无私奉献、团结协作、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女排精神”早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体育口号,它不仅激励我国一代运动健儿为我国竞技体育取得了辉煌的成绩。而且成为工厂、企业和学校鼓舞、激发员工和学生积极性和创造力的有力口号。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型产业。体育产业在美国被誉为三大朝阳产业之一。北京奥运会为我国体育文化产业市场带来极大的繁荣。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积极地发挥体育口号的作用,积极引导我国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和进步。

4 结束语

体育口号是体育文化的重要形式,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产生了大量的体育口号,它们有的来自权威人士,有的来自组织机构,有的来自人民群众。口号是时代的号角声和呐喊声,新中国成立以来产生的体育口号是新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缩影。它们推动了我国竞技体育、全民健身、体育教育、和体育文化对外交流的发展。有些顺应时代发展而产生的体育口号不仅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反响,而且影响到现在,对当前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仍有借鉴和指导意义。根据体育事业的发展规律适时地提出口号,并有效利用口号是新时期促进我国向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转变和繁荣我国体育文化事业的有效途径。

[1] 王小平,刘会平.新中国60年体育口号之研究[J].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学报,2010(3):11-13.

[2] 朱自清.朱自清全集(第三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335.

[3] 柴华.体育口号在全民健身中的作用[C].第二届全民健身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2010:100-101.

[4] 周伟.标语口号时代呐喊最强音[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3:1.

[5] 编者.百度百科.htT://baike.baidu.com/view/561856.htm.

[6] 杨明.新华网.金牌第一是反讽,建议业余选手参加亚运会http://2010.163.com/10/1114/17/6LFHHBQ800864IPP.html.

[7] 杨文轩,陈琦.体育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37.

ChangesandReflectionofOurCountrySportsSloganCultural

CHAI Juan, ZHANG Kun

(Sports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Center,Shanxi Normal University,Xi’an 710062, China)

The sports slogan as a kind of unique sports culture carrier in the specific historical process plays an unique efficacy. Through the literature material method, expert interview method, comparative analysis and logic analysis and other methods, summarizes the development of new China sports slogan culture change and effect, and its reflection. Think: sports slogans offered to meet development law, reflect the essence of sports needs. Sports slogan as much as possible from the folk solicitation. Sports have continuity and periodic slogan.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sports slogan propaganda. With sports slogan incentive promotes our country sports culture development.

sports slogans; culture; reflection

国家体育总局2010年社科基金项目:“文明的冲突与共存:我国竞技体育运动的文化发展与创新研究”之子课题(1561SS10115)

2011-06-30

柴 娟(1983-),女,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

1004-3624(2011)05-0010-04

G80-05

A

猜你喜欢

体育事业群众体育
北京冬奥会“备战办”模式对河北体育事业发展的启示
“十三五”成绩单
——示范区建设中的云南体育事业
多让群众咧嘴笑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我国体育事业财政支出:规模、结构与空间效应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简述体育强国战略下残疾人体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2016体育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