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回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起源

2011-02-18王永华

浙江体育科学 2011年5期
关键词:伊斯兰教回族信仰

王永华

(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温州 325011)

论回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起源

王永华

(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温州 325011)

采用文献资料法和归纳法对回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起源进行了研究。研究认为:回族传统体育文化成是回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体现着回族的集体人格特征,是回族的民族符号。它起源于战争、伊斯兰教信仰、回族的生产生活及民族融合。

回族;传统体育文化;起源

0 前 言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起源具有模糊性和多元性,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是以现存体育文化状态所能反映的价值观念、审美意识、文化内涵为载体,以推理的方式来剖析其历史价值和起源。回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形成与回族起源和发展历程紧密相连,其形成过程受到自然环境、生产力水平、伊斯兰教、生活习俗、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受到汉族、蒙古族、维吾尔族等民族体育文化的影响,在漫长的历史融合中逐渐形成一种属于本民族性格和文化特征的一种身体运动文明,体现着回族群众集体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由于回族传统体育文化受到多种文化形态的直接影响,回族体育文化缺乏强势的主体文化支撑,回族体育文化易受到外来强文化的影响而嬗变,致使回族传统体育文化不断回荡寻位,才最终逐渐融合成一种相对稳定的、以身体活动为载体的运动文化形态,并在回族繁衍生息的历史过程中缓进,固化成一种独具回族特色传统文化,成为回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内涵着丰富的回族文化特征,成为回族自我认知、自我识别的一种民族意识形态,是回族区别于其它民族的一种符号。回族传统体育文化是回族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归纳着回族在特定时期集体的生活方式,是回族文化系统的子文化,记载和传承着回族社会发展历史印迹。要追溯回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起源,必须沿革着回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印迹,必须研究回族的宗教、习俗、生产力、自然环境、政治、经济等因素对回族传统体育文化起源的综合影响。

1 回族传统体育文化内涵

研究回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起源,必需要弄明白什么是回族传统体育文化。首先,回族传统体育文化具有独特性,它有别与我国其它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不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民族起源、宗教信仰、生产力水平、自然环境状况密切联系。回族是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生产力水平低,自然环境恶劣,全民信仰伊斯兰教,伊斯兰教已经融入到回族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这种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是其它民族没有与之相似和比拟的独特性,所以回族体育文化的形成具有回族文化的独特性。第二,回族传统体育文化是精神文化,它以具体的运动器材和技能为载体和表现形式,器材的简易性和多变性突出了回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精神要件。所以“体”不是文化,“育”才是文化,“体”只是文化衣钵,“育”才是文化灵魂。但是,没有文化的表现形式就无法体现文化的内容,通过“体”的形式来“育”回族的性格、宗教意识、信仰、习俗、人生观、世界观,无论回族传统体育文化被塑造成何种精神形态,回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起点都基于身体运动本身,但又不仅仅是运动本身。所以,回族传统体育文化和一把刀、一杆枪、一双球鞋显然没太多关系[1]。通过身体运动形式的训练和教育实现对民族理念和信仰的教化,是回族超脱生物意识,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社会精神属性多样性独立思考的结果。第三,回族传统体育文化是民族属性文化,有别于西方体育文化,融入了回族生活习俗、伊斯兰教信仰,是历史传承的结果,不以经济价值为存在前提,具有宗教信仰意识上的哲学思维,刻有我国传统文化烙印,表现为修身、养性,强调“内修外敛”,不以竞技为目的,是意境体育。西方体育文化以现实主义科学思维为起到,强调“更高、更快、更强”运动理念,以周期性运动为标志[2],是对运动技术和技能追求的一种物理性体育。第四,回族传统体育文化有别于传统体育。回族传统体育文化是回族存在的属性特征之一,不是回族传统体育运动本身,是回族文化依附于传统体育,逐渐演变和发展成一种体现民族个性的运动文化。如回族群众踢毽子、下方棋、打毛球是带有回族习俗和性格文化运动形式。然而,汉族群众也踢毽子、下方棋、打毛球,但不能称之为体育文化,更多的是汉族群众生活中的一种趣味性活动,是回族传统体育文化与汉族文化交融过程中文化冲撞的产物,单一的回族传统体育文化与汉族整个文化价值体系的冲突,突破了回族体育文化原有特点和风格,传统体育文化内含无法完整保留,回族传统体育被赋予了新的民族性格和行为习惯,但又难以突破新文化的障碍来形成具有共性文化内涵的汉族传统体育文化。因此,只是汉族为了获得某种目的而进行的一种身体运动的方式,保留了回族传统体育的运动形式,丰富着汉族传统体育内容。

2 回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起源

2.1源于伊斯兰教信仰

伊斯兰教起源于公元7世纪初的阿拉伯半岛,主要传播于西非、北非、中亚、南亚、西亚、东南亚等,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信众多大9亿多人,其信众又称为穆斯林,对真主(安拉)一神信仰,坚信安拉是人类社会和宇宙的唯一主宰,他是世间万物的创造者、恩养者和布施者。安拉的信使为穆罕默德,被尊称为先知,传递安拉旨意于世人,是真主与人之间的一座桥梁。“伊斯兰”一词在伊斯兰教信仰中意为“顺从”,伊斯兰教即为顺从安拉懿旨的宗教。伊斯兰教有五大基本信理,即信真主、信天仙、信经典、信信使、信前定。宗教信理需要具体的思维理念和行为形态予以体现,故伊斯兰教以“善行”为理念,以“念、礼、斋、课、朝”为形态,来体现穆斯林对伊斯兰教的虔诚。伊斯兰教随着波斯人和阿拉伯人在中国的定居传入我国,回族诞生后依然信奉伊斯兰教,回族认为“教存族方可存,无教便无族[3]”,回族对伊斯兰教的信仰增强了回族对本民族的习俗、文化、生活方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伊斯兰教的永久法典《古兰经》强调礼拜功底是穆斯林虔诚信仰的重要标志,“拜功对於信士,是定时的义务”,“虔诚礼拜止丑恶、消罪责”。拜功主要指诵念《古兰经》经文时身体的跪坐、叩头、端立、鞠躬等动作的稳定性。动作的规范性和稳定性是穆斯林信仰虔诚的标志,在礼拜动作中体现对真主崇拜。在跪、叩、立、鞠、诵的每一个动作细节过程中参悟真主的大能和对人类的慈悯,虔诚信仰的拜功应该是稳健地完成每一个动作。由此可见在伊斯兰教诞生之初,穆斯林就意识到身体素质和肢体动作对宗教虔诚信仰的重要性,动作形态从此就根置于伊斯兰教的信仰之中,成为回族传统体育文化形成的源头。在《穆罕默德的宝剑》一书中记载,信使穆罕默德勇敢并精于武术,尤其擅长剑术一事,在回族群众的生活中广泛相传。穆罕默德将“安拉之剑”荣誉,赐给习武勇士哈立德。回族信信使,认为穆罕默德言行代表了真主安拉的旨意,穆斯林要遵从安拉的一言一行,使回族在信仰之中建立了“虔诚——习武”关联的潜意识联想,习武是真主的旨意。伊斯兰教认为:“强壮的穆斯林比起虚弱的穆斯林,在真主看来更好更可爱[4]”,穆罕默德也曾教诲穆民说:“你对你的身体负有义务[5]”。回族遵从圣人的教诲,认为习武是强身是真主的安排,必然会受到真主的支持和庇佑,所以回族群众视习武为“逊乃提”,是圣行。回族对伊斯兰教的信仰全民性和唯一性,使伊斯兰教对回族社会的影响广泛而深刻的,宗教信仰的意念必然泛化于回族的生活之中,习武逐渐泛化为回族群众生活的一部分,世代沿袭中融入了回族的信仰和生活习俗,由一种简单的运动技艺演变为回族的一种生活习惯,成为一种以身体运动为载体的文化形态,并上升为回族的特征符号,蕴含着回族的民族个性,是回族文化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回族对本民族传统体育认同和喜爱创造出大量回族武术,如“查拳”、“回回十八肘”、“汤瓶七式”、“教门弹腿”、“都瓦以”、“穆圣拳”、“穆民拳”、“通臀劈挂拳”、“心意六合拳”等武术门类。从拳名称谓上可窥一斑,拳名带有“回回”“穆圣”“穆民”“教门”等回族宗教信仰的专有词汇,是回族内心虔诚信仰在潜意中对体育文化发展的引导和规范,将信仰与传统体育文化有机结合起来,成为回族对伊斯兰教信仰的体育文化代偿形式。

2.2源于战争

回族尚武的传统习俗与回族的历史境遇密不可分,回族生产、生活的地域社会动荡、战乱频发。元代很多回族青壮年被编入“回回军”、“西域亲军”、“探马赤军”、“上马则准备战斗,下马则屯聚牧养”。成吉思汗灭西夏后,派遣大量回族士兵驻防西夏国,形成整体分散、局部集中的军事防御格局,不断强化军事操练,以便相互驰援。很多士兵退伍后依然沿袭着军旅的生活习惯,骑马、射箭、器械格斗等在民间兴起。随着社会环境的稳定,军事操练逐渐演变成回族世代相传的传统武术,融合成回族群众的生活元素,养成了尚武、互助、团结民族习俗。在清朝统治时期,回族受到统治阶级的歧视和压迫,加上自然灾害频发,回族民不聊生,先后爆发了多次回族农民起义,遭到清政府的残酷镇压,并将回族整体西迁,迁往土地更加贫瘠西部边陲,企图抑制回族发展。外部压力的增加强化了回族内部凝聚力,使回族团结成一个坚不可摧的整体,也觉醒了回族群众保护本民族安全和发展的民族意识。所以,回族不断吸纳格斗技艺,强健体质,抵御统治阶级的压迫,武术逐渐成为回族成年男子普遍操练的体育运动项目。宁夏西吉就有陈保富、咸振纲两位著名的西北拳师,他们以“鬼头刀”、“链枷棍”驰名一方。在固原有“回回十八肘”,在吴忠出现的“张家枪”、在灵武盛行马家软功等。此外,还有梅花棍、常家枪、链枷棍、三尺鞭、母子棍等五十格斗技艺,是冷器战争年代回族保家卫族民族意识的觉醒。

2.3源于生产和生活方式

回族的居住现况沿袭了元代的军事防御格局,在元代回族聚居地幅员辽阔,回族分布呈现大散居,小聚居的居住格局。由于回族对伊斯兰教的虔诚,在回族聚居地都建有“礼拜寺”(清真寺),供回族信众定期集体礼拜。随着回族人口的不断增长,清真寺逐渐发展成回族群众节日庆典的集会场所,集礼拜与节庆于一体。如宰牲节又称古尔邦节,伊斯兰历的每年的12月10日,自封斋日算起的第100天。古尔邦在穆斯林信仰中是自我“牺牲”、“献身”之意。回族的宰牲节十分隆重,这一天回族群众沐浴馨香,穿着节日盛装,到清真寺参加会礼。举行宰鸡、宰羊、宰牛等活动,摄牛活动就诞生于此,是传统体育活动宗教仪式生活化。宰牲节这一天,屠宰牛羊之前阿訇对屠宰对象念“台斯米”,未念过“台斯米”的牛羊是不允许屠宰的。念过“台斯米”后,回族青年众人配合将牛摔倒,进行屠宰的一种活动,逐渐演变成一种在喜庆节日斗牛、屠宰牛的一种传统民族体育文化。

回族在历史上多次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其生活地域的自然环境恶劣,土地贫瘠,生产力低下,回族一直过着游牧和农耕为主的生活。回族为了追求物埠民康的美好生活,在与物质贫乏的社会境况斗争的过程中也创造了大量的体育活动形式,物质的缺乏并不能抑制回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杆子鞭运动源于回族牧羊时用响声驱赶羊群的一种挥鞭技术,成为放牧的必备的一种技术,在牧区广泛流传;敖雕是回族独具民族特色的一种活动,为了改善物质资源的贫乏,通过对雕的驯化,提高捕猎效率;拔腰是青年农民在田间地头或场院进行一种简易的摔跤活动,不以把对方摔倒为目的,只要对方双脚离地,即为认输,少了一份格斗,多了一份娱乐,是回族青年十分喜爱的体育运动;下方棋回族俗称“下方”,在回族回族群众在牧羊和农耕之余,在田间地头用捡来的干羊粪、碎石、土块、瓦片等为器材,在一个平整的地方横八竖七画一个简易棋盘,双方即可开赛,三五个人聚集一起消遣娱乐。这些运动受到回族群众的喜爱,世代相传成为回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一部分。

2.4源于民族融合

民族传统体育长期以一种民族文化的形态存在,它根植于民族的信仰、生活、习俗之中,成为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伴生于民族的融合、演化和发展过程中,成为溯源民族发展历史的有限样本。公元7世纪中叶,由于唐朝商业的繁荣,吸引了大批阿拉伯商人和波斯人经陆地和海上丝绸之路来到中国长安、开封、广州、泉州等地经商,其中很多人定居于此,与当地的汉族、蒙古族、维吾尔族通婚,逐渐形成了一个新兴的民族“回回”民族。如今,回族是中国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宁夏回族自治区以及甘肃、青海、河南、河北、山东、云南、新疆等地。回族文化形成的过程是不同民族文化相互影响、碰撞和融合的过程,虽然伊斯兰教文化在回族的形成过程中占有强势文化的地位,是回族文化形成的文化主轴,但是回族形成的过程决定了回族传统文化不可剥去其母体文化的印迹,所以回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形成必然受到母族体育文化的熏陶,在回族体育文化形成的这一过程中吸收并按照自己的民族性格“修改”了母族传统体育文化。如回族摔跤与蒙古族的摔跤就形、神均有所不同,蒙古族摔跤是一种节庆活动,活动仪式甚为考究,摔跤手下身穿肥大的白裤子,外面再套一条绣有各种动物和花卉图案的套裤,上衣是用香牛皮制做,项上佩戴着五颜六色的布条项圈(江嘎),双方登场互相抓握,以压、抱、拉、捉、推、扯等基本动作为基础,将对方膝盖以上任何部位着地,先着地者为失败。回族摔跤是一种闲假之余的娱乐活动,没有严格的服饰和技能规范,两人较技,双方功架以“依玛尼”开始,主要采用“踏式”、“汤瓶七式”、“玛尼式”、“都瓦依式”、“穆林拳”为竞技手段,融合了武术套路的挑、缠、勾踢、磨、拔、反盘技术,更多的是一种格斗。在民族融合过程中,回族吸收了蒙古族摔跤的活动形式,按照自己的信仰、性格和生活方式加以改造和修饰,成为回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又如回族武术“穆斯林八卦太极拳”,是宁夏阿訇于志祥在山西夏县“杨式太极拳”的基础上,创立了“穆斯林八卦太极拳”,继承了杨式太极拳的行拳意境,静心养性、动中求静、动静相宜、绵缓斯文的运动风格,培养着回族的宽容、谦和的为人处世人生态度,在“随曲就伸”、“粘连黏随”的运动理念中融入了回族的民族个性,“动作绵缓中蕴含刚催”、“舍己从人而不盲从”、“随曲就伸中彰显信仰”,并将复杂的陈式太极拳套路技法简化为日常便习动作,不刻意要求回族群众对穆斯林八卦太极拳所蕴含深奥哲理甚解,对动作技术的规范性也不作严格要求,只求有利于回族群众习得,身体康健、陶冶情操,并能世代延承。

3 结 语

回族传统体育文化起源于回族对伊斯兰教的信仰,回族信安拉、信信使,依照信使的旨意,将普通的体育运动进行宗教信仰的意识性转化,作为信仰的载体,使之成为回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回族传统体育文化伴生于回族的形成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回族的民族形态,同时回族的民族性格、宗教、习俗和生活方式又对外来传统体育进行修饰和改造,使之符合回族的民族习俗和民族个性,促进着回族社会的文明和发展,潜化培育着一代代回族儿女;回族也是一个多灾多难和屡立战功的民族,虽然骁勇善战,但也屡次受到封建统治阶层的不平等对待,在战争和驱逐中,保家、保族现实困境促使回族对民族存在的意识觉醒,回族对武术操练的偏爱也自然成章。回族传统体育文化是回族为了改善生存和发展环境,传承宗教信仰,健强体质,在显意或潜意中创造的体育运动文化,它的核心在于培育本民族特征意识和自我认知的价值体系。

[1] 胡小明.胡说体育文化[J].体育学刊,2010(3):4-5.

[2] 李力研.野蛮的文明:体育的哲学宣言[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8:35.

[3] 王岱舆.正教真诠[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125.

[4] 胡文雄.简论回族与武术[J].湖北体育科技,1998(4):57.

[5] 邱丕相,田学建.论太极拳的普遍和谐价值观[J].体育学刊,2005,12(3):70-72.

DiscussionontheOriginofTraditionalSportsCultureoftheHui

WANG Yong-hua

(East Profess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in Zhejiang,Wenzhou 325011,China)

Using Induction and literature data,this paper analyzes the origin of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e of the Hui.Studies suggest that: Muslim culture into the traditional sports are an important part of Muslim culture.Embodies the collective personality of the Hui and the symbols of Hui ethnic. It originated in the war, the Islamic faith, Muslim and ethnic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life.

Hui;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e; origin;

2011-06-21

王永华(1975-),男,宁夏人,讲师,硕士,主要研究体育人文社会学.

1004-3624(2011)05-0026-03

G80-05

A

猜你喜欢

伊斯兰教回族信仰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论信仰
铁的信仰
伊斯兰教中国化:历史与现实
坚持文化自信 走好伊斯兰教中国化道路
回族文献目录工作述评
开罗伊斯兰教老城
从《家谱》看吉林回族的源流与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