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哲学教学中对学生社会适应性的教育和培养

2011-03-19何静

卫生职业教育 2011年6期
关键词:适应性哲学事物

何静

(甘肃省卫生学校,甘肃兰州730000)

浅谈哲学教学中对学生社会适应性的教育和培养

何静

(甘肃省卫生学校,甘肃兰州730000)

社会适应能力是国际公认的心理健康的首要标准,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即表现为学生行为对学校要求的遵守及在校人际关系的和谐。中职学生适应不良除了给予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外,还需要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学生社会适应性予以指导。笔者在进行哲学知识的教学中注意与社会适应性的教育结合起来,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社会适应性,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哲学教学;学生;社会适应性

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的定义为:“健康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是没有疾病及虚弱现象。”从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中可以看出,健康包含了3个基本要素:(1)躯体健康;(2)心理健康;(3)具有社会适应能力。具有社会适应能力是国际上公认的心理健康的首要标准。社会适应是指个体对社会的态度协调、个体的行为与社会规范和人际关系的和谐。在学校,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即表现为学生对学校要求的遵守及在校人际关系的和谐。如果个人社会适应不良,必然产生自身心理障碍和人际交往障碍。

1 中职学生适应不良的表现及原因

1.1 在新环境方面出现适应不良

从农村到城市,从小地方到大地方,从家庭到学校,从初中到中专,环境的变化必然带有文化和观念上的改变,学生一时不知如何应对,伴随而来的焦虑、抑郁情绪不仅影响了学习也使父母更加不放心。

1.2 在新要求方面出现适应不良

比如,一些初中学校没有早操或晚自习,升学的压力使学校的课外活动大大缩减甚至取消。在新的学校如何协调学习与课外活动之间的矛盾,学生难免有困惑、烦恼,有些学生很少甚至不参加集体活动,阻碍了自己与同学的交往,日显孤独;学校制度的严格,与学生远离父母的监督和自控能力的薄弱,使一些学生的行为严重与学校要求不符,违反校纪校规,自身形象的损害加大了自己的心理压力,有的索性破罐破摔,凡事消极被动,自卑、淡漠。

1.3 在学习方面出现适应不良

我校学生大多是中考的失败者,基础相对薄弱,各种知识贫乏,加之学习目标模糊,主动性差,学习方法也比较欠缺,面对新的学习压力无所适从,一部分学生恐学、厌学,上课睡觉、玩手机发短信、看小说得过且过;一部分学生则焦虑、紧张,从而在考试当中采取一些非正当手段,一旦被抓住,羞耻、怨恨、恐惧、敏感,会出现各种复杂的情绪。

1.4 在人际交往方面出现适应不良

城市学生和农村学生之间,家庭较富裕和家庭较贫困的学生之间,住校生和走读生之间,同舍学生之间,班干部和班级同学之间,异性同学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如何相处以及相处得更好,问题很多。在原来的学校,学生的居住环境、贫富差距较小;学生年龄小目标单纯,同学关系相对比较简单,并且大多数学生不住校,一直是在父母的庇护之下处理和其他同学及教师的关系、矛盾。个人的性格、远离家人朋友的帮助,人际交往经验的欠缺,让学生在独自处理这些问题时,倍感困难,导致其人际关系紧张,从而孤独寂寞、自卑烦恼、暴躁易怒、猜疑多虑、意志消沉、情感脆弱等,一些学生就此沉迷于网络中,寻找校外情感寄托,难免发生不测。

因此,学生异常的心理和行为问题,正是社会适应能力差的表现,所以,对学生的心理障碍和交往障碍,要加强心理教育和心理咨询,帮助他们克服在人生道路上可能产生的心理障碍,使他们能适应社会生活,处理好人际关系,顺利完成社会角色转移。但笔者以为除了普及心理卫生知识,纠正学生心理困惑的认识结构,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与修养的教育外,良好的社会适应性的建立需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的指导。而通过对哲学常识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和提高其社会适应性。

2 建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良好的社会适应性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它虽不能直接帮助我们解决眼前所面临的具体问题,但能为我们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一种理念和方法论;尽管不能帮助我们具体去认识一个对象,但能从根本上帮助我们去把握这一对象中的普遍精神;尽管不能帮助我们去做具体的判断,但可以从根本上为我们提供一种评判的标准。更为重要的是,哲学和其他学科的根本不同,就在于哲学是一种思考。这种思考,是对自我思想和情感的贯通和超越,体现出人们的生活态度和境界。在一定意义上说,一个民族的素质,一个阶层的素质,甚至一个人的素质,都可以从其拥有的哲学中反映出来。

哲学教学的核心是引导学生用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更好地观察世界、理解人与世界的关系,洞察人生、理解人生的意义与目的,以净化灵魂,完善人格,寻找到正确的生活方式,作为真正的人走向社会。学生如能充分理解和掌握一定的哲学知识,必然会对其提高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大有裨益,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笔者充分利用这一资源,注重对学生社会适应性的教育和培养,以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2.1 意识的能动作用

辩证唯物论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入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所以,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在讲授这个知识点的时候,引入当代著名成功学家卡耐基的一段话:“如果你的思想乐观,你的生活必然充满快乐;如果你心存悲观,你就会认为事事悲惨;如果你觉得恐惧,就会感到魑魅在身旁窥视;如果你觉得身体不舒服,就会致病;如果你认为事情不能成功,则必定失败。”教育学生与人相处时,正面态度和情绪如尊敬、信任、喜悦应多于负面态度和情绪,如仇恨、嫉妒、怀疑等,即有助于良好性格的形成,又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人际关系是社会适应的重要内容。发挥主观能动性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学会自我鼓励、保持乐观积极的心理状态,提升自己的社会适应性。

2.2 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

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个世界是个处于普遍联系的客观世界。联系不仅存在于事物内部,还存在于一事物和它周围的事物中。联系的多样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坚持整体和部分的统一。在教学过程中,联系此原理引导学生思考自己与周围人(包括父母、老师、同学、朋友及陌生人)的关系,思考后的学生自然得出结论:人是社会的,生活中的一切行为都是以人际关系为基础的。把自己排除在集体和社会之外,只能走向孤独寂寞。通过人际交往,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自我意识水平,同时与人和谐相处,是让心情顺畅的重要条件。当学生懂得与人交往的重要性,并学会怎样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时,就会乐于交往,尊重友谊。事实也证明,深刻、健康的友谊是我们化解心中苦闷和分享生活快乐的良方,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妙药。同时,了解事物的历史联系促使学生思考昨天、今天、明天的我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在清楚地认识自我时确定自己未来发展的方向;了解整体和部分的联系能让学生重视集体,关心集体,积极主动参与集体活动,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丰富多彩,让孤独寂寞远离自己,这样才能够更有效地预防和维护自己的心。

2.3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个世界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的过程,任何事物都是运动和发展的,并且事物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其任务是不同的。我们要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世界。在该原理的教学中,笔者特别注意引导学生思考:我们、我们的生活、周围的环境发生了什么变化?我们正处在人生的哪一个阶段?人生的每一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什么?通过探讨交流,使学生意识到社会环境、学校环境的改变不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要学会面对现实。只有了解新环境,了解新环境的要求,坦然接受这种改变,调整自己去顺应环境方是明智之举;人生的每一个阶段有每一个阶段的任务,青少年期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学习包括做人、知识、技能、与社会和谐相处的方法等)。而超越自身能力去做或具备一定能力而不去做现阶段的事,都会增加自己的心理负担。活在当下,把握现在。因此在运动发展中把握自己、认识事物,正是顺应社会的表现。

2.4 矛盾分析方法中的两分法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就是事物是矛盾的。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我们一要承认矛盾、揭露矛盾,二要坚持用矛盾分析法来认识事物,尤其是要学会用两分法全面地看问题。在教学中,注意向学生渗透一分为二、全面客观地看待、认识自己以及外部世界的意识。当一个人处于心理平衡状态时,实际上就是处于与社会的适应状态之中;反之,一个人的心理平衡被打破了,也就意味着他与外部环境的适应状态被打破了。自我评价的客观与否是决定一个人能否良好适应环境的一个重要因素,一个人如果对自己评价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与环境、周围人的协调,所以必须在生活中不断反省自己,认识自身的不足和优点,正视自己。金无足赤,人无完人,面对现实,重新评价自己才能为自己做出准确的定位。给自己定的目标要符合实际,不要好高骛远,也不要妄自菲薄。只有树立正确的自我观念,才能更好地融入社会。

2.5 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即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要准备走曲折的路。在此原理的学习中组织学生讨论:目前,我们面对的困难和挫折有哪些?怎么办?人生事,十有八九不如意,天灾人祸、困难挫折不可能择人而定,择时而来。我们只有面对现实,不断调整心态,遇到挫折不要丧失信心。要认识到,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越多,学习的机会也就越多。挫折不只有消极意义,若处理得好,挫折同样可以激发人的积极性。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来看,培养和增强个体对挫折的忍受力,将有助于个体适应环境,提高人的心理素质,促使心理健康。

以上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和培养的一些尝试。通过联系自身的学习,学生能够深刻地认识到哲学是给人以智慧的学说,“虽无小用,但有大用;虽无近用,但有远用;虽无浅用,但有深用。”因此,哲学的学习是一个人的基本素养。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不仅能使我们正确的认识人与社会、人与他人的关系,而且能使我们正确地观察和分析客观事物,提高对挫折和心理冲突的承受力。笔者相信,只要老师树立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不断地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融入、渗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一定会不断地提高,各项素质一定会得到全面、和谐、主动发展。

G420

A

1671-1246(2011)06-0055-02

猜你喜欢

适应性哲学事物
谷子引种适应性鉴定与筛选初报
美好的事物
菱的哲学
健全现代金融体系的适应性之“点论”
奇妙事物用心看
大型飞机A380-800在既有跑道起降的适应性研究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与慢性丙肝的研究进展
TINY TIMES 3: A REAL HIT
春天来啦(2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