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挥医学院校优势为基层培养高素质卫生人才

2011-03-19陈志超梁琼芳

卫生职业教育 2011年6期
关键词:城乡办学卫生

陈志超,梁琼芳

(肇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广东肇庆526020)

发挥医学院校优势为基层培养高素质卫生人才

陈志超,梁琼芳

(肇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广东肇庆526020)

医学教育如何更好地为社会经济服务,为广大城乡基层人民群众健康服务,是高等卫生职业教育院校面临的重点课题,因此,要抓住学校发展机遇,发挥自身办学优势,明确发展定位,深入教育教学改革,更好地为城乡基层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农村卫生事业的建设做出贡献,这是学校改革和发展的方向。

医学院校;城乡基层;卫生人才

肇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是广东省惟一的一所医学专科学校,近年来,学校本着求实、进取的开拓精神,深化改革,积极探索医学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路子,有效发挥了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卫生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的教育功能,也使学校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并取得更大的发展。

1 培养高素质卫生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医疗保健的要求越来越高。但城乡卫生事业发展的不平衡,也成为重要的社会问题。农村卫生事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由于受种种因素的制约,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与农民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的矛盾相当突出。无论在整体数量、人员素质以及城乡分布差异上,农村卫生人力资源状况令人担忧。据统计,2005年底,我国市县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分别为4.96人和2.16人,每千农业人口乡村医生和卫生员仅为1.05人。2003年底,全国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中,大学本科学历的占1.6%,大专学历的占17.1%,中专学历的占59.5%,高中及其以下学历的占21.8%。农村医疗卫生的现状,最根本、最直接的根源在于卫生人力资源的短缺。

《广东省“十一五”卫生人才规划》中指出,我省卫生技术队伍的素质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城乡基层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依然突出。据统计,广东省21 529个乡村医疗点中,执业(助理)医生只有2 297人。乡村医生的素质低,大专以上学历的只占3.1%。有的乡镇卫生院没有一名执业医师,甚至没有一名大专学历人员。肇庆市地处粤中西部,广大城乡基层缺乏卫生专业技术人才的问题更为突出。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是否能建立一支训练有素、适应性强的医疗卫生专业人才队伍,是否能畅通农村分享城市优良卫生人力资源的渠道。我们深切地感受到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医学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根据我省、市“十一五”卫生事业发展规划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学校制订“十一五”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了办学定位:立足肇庆、辐射广东、面向基层(农村)、服务社会。学校要面向基层,面向农村,为广大城乡人民群众的健康保健服务。真正为城乡基层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卫生人才,这是广东、肇庆经济社会发展赋予我们的重要责任,也是我们在办学过程积极探索和实践的动力。

2 抓住机遇,促进发展

肇庆医专的发展,抓住了职业教育大发展的有利时机,有着“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天时”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呼唤多层次的医学人才。“地利”是肇庆医专作为本省惟一的一所医学专科学校,为本省、本地区输送高层次应用型医学人才责无旁贷。“人和”是省、市人民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十分重视学校的发展,加大对学校政策和财力的支持,使学校近年来得到快速发展。学校坚持“育人为本、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的教育理念,积极拓展学校的办学视野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在办学硬件方面,学校建设了新校区,学校的办学环境、办学设施和教学仪器设备等办学条件,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使学校发展有了坚实的基础。在办学的软件方面,学校一直以来十分注重学校团队的建设,特别是建设优秀的教学团队,建设有特色的“双师型”专兼职师资队伍,这是高职院校走内涵发展道路的重要保障。学校确立了“登上讲台可教书育人,坐在诊室能把脉治病”的教学团队建设理念,提出学校与附属医院实现“四个结合”:即专业教师与附属医院医务人员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医疗服务相结合;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积极鼓励教师到医院和企业中参加工作实践,依托行业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吸纳社会上具有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专家、技术骨干加盟教学和科研,聘请专家来学校当兼职教师,努力实现教师来源多元化的教师团队建设。同时,有计划地引进一批具有高级职称和高学历的中青年专业人才,努力培养使其成为学校师资队伍的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

3 认真调研,明确定位

为农村培养输送高素质应用型卫生人才,是高等医学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各级政府加大对农村卫生事业的投入,努力建立与之相适应的高质量卫生人才队伍。在认真分析了我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分析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农村卫生人才建设的相关程度。我们认识到,作为医学专科学校,为培养农村卫生人才不是学历越高越好,而是应该侧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真正为农村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全心全意为农村基层服务的卫生人才。

认真审视在“三农”问题视角下医学教育有效支持农村卫生人力建设的内在机制等问题。面对社会的需求,学校及时调整自身发展方向,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更好地为地方社会经济服务,我们在改革中,以“面向农村,面向基层”为办学定位和教育改革的目标,以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人才为主要任务。一方面积极进行市场调研,认真分析卫生人力市场对医学人才的需求,不断调整专业设置,优化专业结构,我校主动适应社区和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开设了护理、临床医学、药学、口腔医学、康复治疗技术等8个专业,其中护理专业是省级示范性建设专业。所开设的专业基本涵盖了社区和基层医药卫生单位的各个工作岗位。另一方面,积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调整医学教育的培养目标,在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使学校培养出来的卫生人才更贴近社会的需求。

强化专业特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实现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加强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基本要求。围绕《珠江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本位”的原则,我校立足高等卫生职业教育,在专业建设和专业结构调整方面,以护理、临床医学、药学专业为重点,辐射带动其他相关医学类专业,构建特色鲜明、适应社区和城乡基层医疗卫生单位需要的专业群,结合农村卫生工作需要,在办学模式、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4 深化改革,提高质量

学校本着“素质为先、技能为本、医技为主、全面发展”的培养宗旨,明确“立足地方、面向基层、服务社会”的办学定位,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我校明确地提出了专业建设的“321工程”,即建设3个学校重点(特色)专业,2个省级示范专业,1个国家级示范专业。为确保特色专业建设规划的顺利实施,各专业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制订与学校专业建设总体发展规划相一致的基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特色专业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重新修订了符合卫生高职教育理念、特色鲜明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大力推进课程改革与建设。以行业领域和职业岗位任职要求为导向,优化教学内容,强调实用性和专业技能的培养,部分教学内容将“教、学、做”融为一体;同时,将职业资格标准融入教学内容中。其中护理专业毕业生近年来在参加全国护士资格考试中,均获得了98%以上通过率的好成绩。

我校十分重视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始终把加强校院(企)合作、共建实习基地作为改善实践教学条件、提高毕业(顶岗)实习质量为重点。学校积极探索“校(医)院合作、医教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医药行业的特点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各专业均实施“2+1”课程体系。在教学中,既注重学生学习现代专业知识,也让学生了解城乡基层卫生工作特点,使其知识结构、职业能力等方面更好地适应新医学模式和城乡卫生事业发展的要求。

5 重视人文,优化素质

学校本着“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把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法制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贯彻于整个学校教育的始终。在教学中融知识、技能和态度于一体,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加强人文、法律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诚信品质和责任感;开展专业技能活动,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本领。尤其要教育学生热爱农民、热爱农村,树立为广大农民健康服务的意识,引导学生对职业生涯有一个正确的思考和认识。通过系列教育,毕业生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深受用人单位好评。

作为高等医学教育,尤其要突出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在医生的职业生涯中,医生的医德和修养是医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动力所在,决定了其发展的方向和速度,而医德和人格修养体现的是医生的人文素质和人格特点。因此,学校十分重视学生的人文教育,进一步加大对学生的医学人文教育,加强对职业价值、医学心理学、伦理、法律及沟通技巧的教育,教会学生尊重和敬畏每个生命,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良好职业素质的医学人才。

6 面向基层,加大服务

正确的办学定位给学校带来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形成了“质量高、进口旺、出口畅”的发展态势。我校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加强内涵建设,推进高职教育科学发展,积极为地方经济服务,为广大基层医疗卫生单位输送优秀人才。我校十分重视毕业生的就业指导、管理和服务工作。多年来,毕业生就业率、专业对口率均达95%以上。大部分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为当地人民群众的健康保健服务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同时,学校也十分重视为长期以来坚持在农村卫生服务一线的卫生人员进行技术培训,特别是加强对重大传染病的防治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的培训,提高在职医技人员的医疗水平。积极发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在职教育,为基层人员提供学习和拓展知识的平台。

建校50多年来,学校为社会培养卫生人才3万多人,毕业生遍布全省各地,为广东省社会经济发展和卫生工作做出了贡献。今后,我们将继续努力,更好地为城乡基层培养更多、更好的卫生技术人才,为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

G40-03

A

1671-1246(2011)06-0023-03

猜你喜欢

城乡办学卫生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城乡涌动创业潮
卫生歌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城乡一体化走出的新路
讲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