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9+3’学生感恩教育的实践研究课题”开题论证报告

2011-03-19四川省卫生学校学生感恩教育的实践研究课题组

卫生职业教育 2011年6期
关键词:课题德育活动

四川省卫生学校“9+3”学生感恩教育的实践研究课题组

(四川省卫生学校,四川成都610100)

“‘9+3’学生感恩教育的实践研究课题”开题论证报告

四川省卫生学校“9+3”学生感恩教育的实践研究课题组

(四川省卫生学校,四川成都610100)

感恩教育;实践教育;和谐校园

1 课题提出的背景

(1)实施藏区“9+3”免费职业教育,组织藏区学生到内地免费接受中职教育是省委、省政府推进藏区经济发展,帮助农牧民脱贫致富,维护藏区、实现藏区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部署。在2009年,四川省委、省政府、教育厅多次发文要求各职业学校加强学生感恩励志教育,要求各职业学校要充分运用党和政府、社会各界对“9+3”学生的期望、关爱及英雄模范事迹,教育广大学生增强感恩意识,珍惜学习机遇,牢固树立勤奋学习、报效祖国、立志成才的远大志向。

(2)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教职成[2000]1号)、《中共四川省委办公厅、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立即组织内地中职学校藏区新生开展军训与入学教育的通知》(川委办发电〔2009〕37号)等国家教育教学工作方针与文件精神。

(3)现在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富裕起来的人们思想观念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急功近利、追求享乐、重利忘义等相继蔓延,严重影响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尤其是“90后”的一代,感恩意识缺失,对现有的条件不珍惜,只顾索取,把一切都看做是理所当然。许多学生体谅不到父母、教师的辛劳,普遍缺乏爱心和责任感。不知道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不知道感谢教师的教导之恩;更不知道感谢祖国、社会对自己培育之恩。没有“感恩”,更不要说付出乃至奉献了。总而言之,现在学生缺乏感恩意识。由于感恩意识缺乏,不少学生出现厌学、厌世、逆反、抱怨、浮躁、虚荣、无进取心、无同情心、无责任感等问题。因此,社会各界对感恩的呼声也就越来越高,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也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4)职业教育阶段是人生受教育的非常重要的阶段,学生可塑性大,一些不良行为习惯也刚养成,如果不及时纠正将影响着学生的一生。当前在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身上,时常表现出感恩情怀的缺失、不知感恩的情形。这让广大民众意识到培养中职学生的感恩意识意义重大,加强中职学生的感恩教育更是当务之急。作为中职教育机构、教育者必须教育学生学会感恩,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优良的心理品质。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应该大力弘扬感恩文化,教育学生学会感恩,培养学生的感恩品质,这成为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一项亟待研究和解决的课题。

(5)职业学校开展感恩教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新世纪道德教育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来看,要充分发挥感恩教育在学校德育中的优势和作用,加强感恩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以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对道德教育的新要求。

(6)《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中指出,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要“从他们的具体实际和生活实际出发,深入浅出”,“要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

(7)党和政府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后,各级各类教育系统纷纷开展了“创建和谐校园”的活动。

(8)感恩教育现在虽已引起教育工作者的广泛注意,但现有的研究成果多为感恩教育载体的研究,如:专题活动、学科渗透、社会实践等,仍缺乏具体可行的、有普遍意义的研究方案和方法,相关研究的文章也仅仅是散见于报纸杂志。当前对大学、高中和义务教育阶段的感恩教育的理论研究、探索较多,实践性经验较少,特别是“9+3”学生感恩教育的研究尚属空白。

2 课题研究的意义

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式与方法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学生实施的识恩、知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感恩,能够促进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有利于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才会对生活、对人生充满希望,才会理智地面对人生中的一切挫折和不幸,才能从容地面对一切思想上的是非,才能带来他人对自己的尊重与感激。课题研究的意义在于以下几点。

(1)通过开展具体实在的感恩活动,逐步培养“9+3”学生的感恩意识。通过研究,把感恩教育作为“9+3”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切入点和突破点,找到进行“9+3”学生感恩教育更有效的途径及方法,从而使其树立起高尚的道德追求,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感,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并通过恰当的途径把研究成果进行推广,达到使“9+3”学生都学会感恩的目的。从而使其更加珍惜学习机遇,勤奋学习,牢固树立报效祖国、立志成才的远大志向。进而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牢固的树立扎根藏区并努力工作的思想,从而促使“9+3”学生形成优良的职业道德。

(2)通过积极探索“9+3”学生感恩教育的新途径、新手段,建立新机制、新方法,拟定以“学感恩、知感恩、会感恩”为主要内容的感恩教育,让学生学会感恩、懂得感恩和积极感恩。通过对“9+3”学生感恩教育的实践研究,更有利于“9+3”学生在校养成和增强感恩意识,知道感恩,形成感恩行为。

(3)在对“9+3”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同时,促成学生感恩行为和习惯的较快养成,并以此为契机,促进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的养成和健全的人格素养的形成。

(4)中华民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知恩图报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当今社会需要大力提倡的道德行为。中国自古以来被世界称为“礼仪之邦”,感恩教育源远流长。很多古训用精炼的语言告诉了人们怎样去感恩。很多西方国家设立“感恩节”来提醒人们要知恩图报,不可忘恩负义。正是根据这种指导思想和鉴于当前的现实,我们提出对本课题的研究,就是希望能找到感恩教育的一种新模式,并把这一成果在全校及社会中推广应用,营造校园感恩文化,促进新型的社会主义人际关系的形成。通过一些具体的感恩活动的开展,培植感恩文化并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3 国内同类课题的研究现状

中国的感恩教育源远流长,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一直以来,我国青少年德育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客观也存在着空洞说教、内容抽象、不贴近青少年生活等问题。全国很多省市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开始反思和积极创新德育的新思路。

随着社会对感恩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很多大学、中小学和幼儿园纷纷把感恩作为德育的切入口,开展感恩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并涌现出一批优秀单位和先进个人。一些社会机构也自发开展感恩文化的推广,社会反响强烈。现如今,国内很多省市、机构和学校在感恩教育研究上作了很多探索,如:在上海,学会“感恩”已写入了新版本的上海市《初中生守则》;在黑龙江,已开始在全省高校中推行包括“感恩”教育内容的“大学生素质教育量化工程”;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国家级重点研究课题“整体构建德育体系”的研究;北京市教育科学“九五”规划重点研究课题有“尊重基础道德教育研究与实践”,通过“尊重”找到传统道德和现代道德的结合点;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课题“全国青少年感恩教育研究与实践课题”;河北省“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蓬中学独生子女学生感恩教育研究”;常州市局前街小学的“感激教育”;孝丰镇中心小学的“孝文化教育”;江苏淮阴师范附小的“生活教育”;丹阳师范附小的“情育课程”;江苏海门市开展的“农村初中生感恩现状调查与学校实施感恩教育策略研究”;湖州市德清县英溪小学的“孟郊故里学校‘感恩’教育的实践与研究”;建德市一小学开展了“一所山区希望小学开展感恩教育的实践研究”;巨化第一小学开展了“在学校集体活动中让学生学会感恩的策略研究”等,都在感恩教育研究中作了探索。在把“感恩教育”作为德育的切入点的前提下,通过少先队活动、学科渗透、教职工参与以及家校互动等多种途径,以班级生活、集体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在学会感恩过程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以学校、社区、家庭为三大环境背景,开设相应的探究活动,增强学生的感恩意识,健全学生的人格。借助校园环境建设和校本课程开发等,让更多的学生、家长投入到感恩的实践活动中来,使更多学生感恩的心升起,让学生明白感恩的重要性,同时要让教师也深深地体会感恩的必要性,努力地将社会的爱心转化为丰硕的教育教学成果。对学校感恩教育新模式进行有益的探索,以求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提高学生的感恩意识。

在省内,射洪县职业中学正在开展“感恩教育研究暨孝德文化进校园活动”,乐至中学曾开展过感恩教育的研究。

以上感恩教育的研究和本课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提高学生的感恩意识,使学生学会一定的感恩方式,养成感恩的习惯。这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理论及实践经验。

综观全国各地学校开展的感恩教育,存在一些遗憾。

(1)主要是以开展感恩教育的活动为主,形式和内容比较雷同。喊口号、走过场的现象也比较普遍,如何把感恩教育深入地、长久地开展下去,还没有得到有效研究和论证。

(2)如何搭建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三位一体的教育平台,开展全社会感恩教育也是一个亟待研究的课题。

(3)感恩教育是一种有关心灵、情感和灵魂的教育,需要培养大量感恩教育种子教师队伍,但如何培养是过去课题研究中没有引起重视的课题。

(4)一直以来,感恩教育主要聚焦于孩子、父母和教师之间的感恩文化研究。但对学校领导和教师之间、家长与教师之间的感恩文化研究却很少有人进行。

(5)全国开展感恩教育的学校虽然很多,但缺乏交流平台,不利于感恩教育的经验总结、成果展示和推广。

(6)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是我校德育的一个基本目标,如何通过感恩教育实践,把感恩教育有机融入学校整体德育体系。

(7)如何确认感恩教育在德育中的核心价值?如何确立感恩教育在校本德育体系的办学特色化中的价值和作用?如何确立感恩教育在和谐校园建设的价值和作用?这些比较专业的德育课题,当前还没有系统涉及。

(8)感恩教育的内化手段研究还是个难点。

(9)学科教育与感恩教育的整合研究基本上是空白。

经系统地查阅、检索和复习国内外大量的文献,从21世纪初我国开始出现以开展感恩教育为专题的教育教学研究,以感恩教育为主题的德育研究正如火如荼、方兴未艾,在全国范围内较早开展感恩教育的学校主要集中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如上海、浙江、江苏、福建等。但主要集中在幼儿园、小学、中学和大学,在中等职业教育的德育领域中施行感恩教育现处于起始阶段,从省内外研究感恩教育的情况来看,研究的报道极少;但以中等职业学生“9+3”学生为研究对象,开展感恩教育,在“9+3”学生中尚未见有关感恩教育研究的公开报道。所以本课题的研究将弥补这一缺憾。

4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知恩教育研究。引导“9+3”学生充分认识并感激党和政府、社会的关心和关爱,感激教师的教诲、父母养育、自然的赐予、同学间的互助等。进而把“感恩”的情感延伸到爱党爱国的崇高境界上,从为社会多献一份爱心,为祖国多一份贡献,延伸到爱班爱校上,爱教师与广大人民上。

(2)感恩、施予意识培养和途径研究。引导“9+3”学生做一个知道别人的恩爱并知道感恩的人,进一步懂得如何去热爱党、祖国和人民,如何去承担民族未来的责任,如何去回馈社会、报答父母、敬重教师、敬畏自然。有了感恩之心,学生自身也会因为这种感恩心理的形成而感到更加愉快、更加健康,进而激发学生的责任意识,自立、自尊意识,形成健全的主体人格。应积极探索、总结感恩、施予途径。

(3)感恩教育形式的研究和感恩活动的开展。通过感恩故事(叙事)、班级感恩活动开展情况(案例、报告)、学校感恩活动开展情况(案例、报告)、“我所知道的感恩故事”(叙事)、我是怎样看待感恩的(论文)等具体活动的开展,总结出适合“9+3”学生感恩的方式、方法,寻找进行感恩教育的创新方法与途径。

(4)感恩行为的规范和感恩文化的培植研究。积极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态度和良好的行为对待党和政府、对待社会、对待学习和工作、对待师长、对待父母及亲人、对待自我等。通过以“孝”为先的人伦文化、以“仁爱”为核心的儒学思想、自觉自律意识与奉献精神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宇宙思想研究,培植感恩文化。

5 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1)开发适合“9+3”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资源,构建具有“9+3”学生感恩教育的目标。

(2)初步建立起“9+3”学生感恩教育理论,形成以感恩教育为主题的德育内容体系。

(3)研究具有操作性、科学性、实践性的“9+3”感恩教育操作方法。

(4)通过开展具体感恩教育的实践活动,逐步培养“9+3”学生的感恩思想与意识;促成学生感恩行为和习惯较快的形成。

(5)探索对“9+3”学生感恩教育的形式和途径,最终让学生懂得感恩、学会感恩。

(6)成功的案例,形成的经验、教育形式、实际的操作方法和途径具有重要的、广泛的推广价值。

6 课题研究采用的方法

本研究以活动为核心,主要采取行动研究法,并辅之文献法、调查法、个案法、经验总结法等。

7 课题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2009年10月~2010年3月):组织课题论证、申报准备阶段。

成立课题组,进行课题申报;邀请专家、组织课题组成员对课题实施方案进行可行性论证并向上级科研主管部门申报。

第二阶段(2010年4月~2012年1月):课题研究、实践阶段。

确定具体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向,按照研究计划积极组织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课内外社会实践活动,聘请省、市的科研专家定期对课题运作进行指导,总结相应研究成果:感恩叙事、典型案例、感恩教育活动课设计方案、开展的相关活动文字、图片与录像等实录、论文等。

第三阶段(2012年2月~2012年6月):课题结题阶段。

在第二阶段实验、总结的基础上,进一步充实课题研究成果、总结经验,完成课题研究报告,举办论文集、故事集、案例集、教学设计汇编、感恩活动开展情况实录等研究成果展示,邀请上级主管部门进行结题验收,总结推广。

8 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

(1)学校领导高度重视课题研究工作,对课题研究在人力、财力、物力上都给予了大力支持。

(2)本课题由赵斌副校长负责领导,教育研究室负责业务指导,由学生科、“9+3”管理办公室负责具体实施。赵斌同志曾从事多年学生管理、教学管理,现任我校副校长,具体分管学生科、团委工作,能很好的抓住学生的心理,在开展感恩教育等德育工作中具有丰富的经验。

(3)本课题研究人员的研究能力强、水平高,特别是前3位主研人员都曾参加过多个课题的研究,具有丰富的研究经验和实际研究能力。邹世凌同志曾主持研究并完成的《中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七年制中西医结合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实践研究》分别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和四川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赵斌同志、贺生同志曾主研完成《目标管理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研究》课题,该课题获四川省第二届教学成果三等奖,同时还参与学校其他6个课题的研究。

(4)本课题由专职教育研究人员、行政管理人员、学生科“9+3”管理办公和班主任4部分人员组成,使本课题的研究具有严密的组织结构、坚强的领导核心、丰富的理论作为支撑。本课题负责人和主要研究成员具有较丰富的理论知识及学校管理、班级管理、教育教学等方面的实践经验,有助于本课题的具体实施。

(5)本课题的研究有四川省卫生学校学生科“9+3”管理办公室这一平台,每年均招收100多名“9+3”的学生,利于开展各种感恩教育实践活动。

(6)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对构建和谐社会、加强感恩教育都非常重视,全国上下的普遍关注和认同为本课题研究的开展提供了极好的外部环境。

9 课题研究的人员分工

(1)负责人:赵斌、邹世凌。负责领导、指导、协调整个课题的各项工作,研究全过程的质量控制等工作。

(2)主要研究成员。

①贺生:负责课题研究设计,撰写各种研究报告等工作。协助问卷设计和调查、具体实践活动方案的设计和开展。

②刘薇:负责设计所有调查问卷、预调查和调查,收集相关资料,撰写调查报告;协助团队、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等工作。

③黄萍:负责设计课外、团队实践活动方案并具体实施相应的活动,收集相应资料、撰写相应的实践活动报告,协助调查等工作。

④王建鹏:负责购买、查阅、收集相关资料,设计课内实践活动方案并具体实施相应的活动,收集相应资料、撰写相应的实践活动报告,协助团队、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及调查等工作。

(3)其他研究人员:王莉、刘峰、任振薿、刘琴蓉及“9+3”学生所在班级的班主任,协助本课题具体实践活动的开展及调查等工作。

10 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及提供的形式

(1)研究报告:包括调查报告、实践报告、个案研究报告等。(2)实践方案:包括学校实施感恩教育的各种方案等。

(3)反应实施感恩教育的光盘、软件、课件以及录音、录像、教具、学具等。

(4)专著和论文集。

G630

A

1671-1246(2011)06-0047-03

本文系四川省卫生学校校级重点研究课题

猜你喜欢

课题德育活动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第一次写课题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