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生儿败血症60例临床分析

2011-02-11谢新喜

中外医疗 2011年35期
关键词:发组败血症革兰

谢新喜

(湖南省冷水江市人民医院 湖南娄底 417500)

新生儿败血症是最严重的细菌感染性疾病,也是临床上常见的新生儿急危重症之一,据国内文献报道,新生儿败血症约为1.5%的临床发病率,早产儿发病率可达10%[1~2]。虽然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带到了医学科技的提高,新生儿败血症在诊疗水平上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随着细菌耐药性和病原学的改变,加之该病一般情况下在早期无典型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临床症状和体征,在诊治过程中存在一定困难,为提高对本病临床治疗的认识,本次研究选择我院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新生儿败血症患者60例,就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60例,均符合新生儿败血症诊断标准[3],男37例,女33例,9例为早产儿,47例为足月儿,4例为过期产儿;14例出生体重<2500g,43例为2500~3999g,3例≤4000g;35例自然分娩,3例自然分娩,22例剖宫产。28例0~7d发病(早发组),32例8~28d发病(晚发组)。

1.2 方法

对60例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指标包括临床表现、易感因素、病原学检查、药敏试验、实验室检查、治疗措施及预后等。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行χ2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易感因素

25例产前、产时异常:围生期窒息15例,胎膜早破(>12h)9例,4例重度窒息插管。产后易感因素10例,与呼吸道患者接触史2例,挤压乳头史1例,脐部污染史6例,有挑马牙史1例。

2.2 临床表现

患者均有少动、少吃、少哭、体重平增、面色欠佳等表现。发热34例,黄疸47例,体温不升12例,呕吐23例,肝、脾肿大35例,惊厥5例,腹泻、腹胀6例,淤点、淤斑4例。合并症与原发感染有:硬肿症13例,肺炎22例,缺血缺氧性脑病7例,脐炎13例,化脓性脑膜炎1例,坏死性小肠结肠炎1例,颅内出血1例,皮肤脓疱2例。

2.3 实验室检查

9例WBC<5×109/L,3例日龄≤3dWBC>25×109/L,4例日龄>3dWBC>20×109/L,14例PLT<100×109/L。

2.4 病原学检查

本组60例患者血培养主要以革兰阳性菌为主,共40例,占66.7%,其中22例为葡萄球菌,占55%。早发组革兰阳性菌15例,占53.6%,革兰阴性菌13例,占46.4%。晚发组革兰阳性菌25例,占78.1%,革兰阴性菌7例,占21.9%。早发组高于晚发组革兰阴性感染率(P<0.01)。

2.5 药敏试验

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对青霉素为100%的耐药性,对红酶素、苯唑西林、氨苄青霉素的耐药性均在70%以上。对环丙沙星、头孢呋辛、丁胺卡那霉素的敏感性均在80%以上,对万古霉素敏感性达100%。大肠杆菌对环丙沙星、头孢塞肟、丁胺卡那霉素、头孢哌酮达90%的敏感性,而对氨苄西林、青霉素、苯唑西林、头孢唑林耐药均达80%发上,有普遍耐药性。克雷伯菌对环丙沙星、丁胺卡那霉素、万古霉素达95%的敏感性,而对头孢菌素、青霉素等抗生素敏感性较低。

2.6 治疗

对患儿行以抗生素为主的治疗,行血培养后,依据患者的临床特点、病史、发病时间和并发症情况,对病原菌进行确定,并选择与之敏感的抗生素。后依据药敏试验、血培养结查和患者在治疗后的不同反应对药物进行调整。同时做对症支持治疗,包括纠正酸中毒、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维持水电解平衡、少量多次输血浆或输血等。

本组60例患者中,治愈50例,4例自动出院,占6.7%;死亡6例,占10%;死亡病例中5例为早产儿,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败血症各1例,克雷伯菌败血症2例,链球菌败血症1例。1例死于呼吸衰竭。早发组死亡5例,占83.3%,晚发组死亡1例,占16.7%。早发组显著高于晚发组病死率(P<0.05)。

3 讨论

新生儿败血症对新生儿的生命造成了极大威胁,指在生后28h内发生的危重性败血症,分为早发性和晚发生,若不及时恰当治疗后使预后不佳甚至引发患儿死亡[4]。因其在早期无典型的临床表现,故临床对早期诊断有更高的要求。本次研究中患儿均有细菌感染的病发因素存在,如胎膜早破、出生环境不洁、皮肤和脐部感染、围生期窒息等,细菌可在围产期对新生儿造成感染。致病菌因新儿生免疫功能低下且感染的局限性而易感,扩散导致败血症的发生。

本次研究显示,新生儿败血症中呕吐、黄疸、发热、拒乳和反应差均有较高出现率,为主要就诊的因素。故在临床诊治过程中,患儿为阳性病史表现时,应实施相关实验室检查,考虑细菌感染,进行血细菌培养,对白细胞计数在早期进行检查,对诊断新生儿败血症有比较积极的临床意义。新生儿败血症病原菌主要以革兰阳性球菌为主,据报道占97%。近年来,CNS为主要新生儿败血症病原菌。同时对新生儿败血症治疗时也要重视葡萄球菌的治疗,进行药敏试验,选择敏感药物进行对症治疗[5]。

综上所述,早期新生儿败血症多因产时感染或宫内感染所致,临床表现在早期无特异性,且病情相对较重,早期明确诊断,及时选用合适抗生素进行治疗可提高患儿的治愈率,本组早发组死亡率高于晚发组,有统计学差异。故需对产前、产时的感染加强预防,早视早期治疗,对降低新生儿败血症的病死病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1]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42~349.

[2]郭人艳.新生儿败血症病原菌构成及耐药状况的变迁[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06,21(2):94~96.

[3]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中华医学会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新生儿败血症诊疗方案[J].中华儿科杂志,2003,41(12):897~899.

[4]Bonsu BK,Harper MB.Leukocyte counts in urine reflect the risk of concomitant sepsis in bacteriuric infants:a retrospective cobort study[J].BMC pediatr,2007,13:7~24.

[5]张铮,潘小梅,徐位仁,等.新生儿败血症血培养菌株近十年的变迁及面药性分析[J].临床儿科杂志,2002,20(5):269.

猜你喜欢

发组败血症革兰
生物标志物对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诊断的研究进展
以败血症为主症禽病的鉴别诊断
肿瘤医院感染患者革兰阳性菌分布与耐药性及经验性抗MRSA的研究
早发型与晚发型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的临床、实验室特点
急性烂鳃、套肠、败血症…一旦治疗不及时,死亡率或高达90%,叉尾鮰真的值得养吗?
天津市早发型Ⅱ型糖尿病患者并发症负担及相关因素的横断面研究*
重度子痫前期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孕妇甲状腺功能及妊娠结局比较
基层医院ICU与非ICU主要革兰阴性杆菌分布与耐药性差异
2011—2013年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耐药监测结果分析
早发型与晚发型新生儿败血症临床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