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出口依存度与经济风险承受能力的非匹配性

2010-09-06朱红恒

经济经纬 2010年4期

朱红恒

摘要:近两年,受国际经济形势的影响,我国GDP增长速度、价格水平持续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同时失业率大幅度上升,这与我国长期以来的“低消费、高投资、高出口”的增长模式有关。2007年以前,出口高速增长虽然对我国的经济增长做出了一定贡献,但过高的出口依存度也给我国经济带来巨大的贸易摩擦风险、产业风险、就业与收入风险、经济安全风险。这些风险无论是从供求总量角度,或是从物价水平角度,还是从就业角度来看,都超出了我国经济的承受能力。我国出口依存度与经济风险承受能力的非匹配性是我国近两年经济下滑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出口依存度;经济风险;非匹配性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10)04-0030-05

收稿日期:2010-04-06

一、引言

2007年以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产生了巨大影响。我国GDP增长速度和CPI在2008年和2009年出现较大幅度下降,同时失业率迅速上升。这些变化与我国长期以来所坚持的“低消费、高投资、高出口”的增长模式有密切关系。当高投资所形成的产出在国内市场无法吸纳时,只有通过高出口来缓解;而要维持高出口,就需要通过控制人民币汇率和压低工资来维持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对劳动工资水平和收入水平的压低又抑制了国内消费需求的增长,从而进一步加强了对依靠投资和出口的增长模式的“路径依赖”,使我国经济陷入一个严重的恶性循环之中。高出口虽然对维持我国经济的高增长做出了一定贡献,但由此所导致的经济增长对出口的高度依赖,形成的高出口依存度,也给我国经济带来巨大的风险。从2008年和2009年的经济状况来看,这些风险已大大超过我国经济的承受能力。

出口依存度即货物及服务出口占本国GDP的比重,它是衡量一国经济增长对国外市场需求依赖程度的重要指标。高出口依存度意味着大比例的对本国商品和服务的需求依赖于国外市场,同时也意味着大比例的国内要素需求也依赖于国外市场的派生需求。从2001年开始,我国出口依存度呈现“井喷”式上升。对此,一些学者认为我国经济增长对国外市场需求的依赖程度加深,经济安全风险加大(傅钧文,2004;魏浩等,2004;彭金荣等,2005;蔡悦,2005、2006;易行健,2006;张鹏,2008)。也有少数学者认为由于我国目前采用的出口依存度的计算方法存在种种缺陷,它忽略了我国在工业化进程中加工贸易的急剧扩大、GDP的结构差异、汇率和通货膨胀率等因素对我国出口依存度的影响,使得我国出口依存度被高估,所以,目前的出口依存度并不能准确反映我国经济对国际市场需求的依赖程度,并试图通过各种方法对目前出口依存度的计算方法进行修正(许统生,2003;沈利生,2003、2005;赵瑾,2005;张素芳等,2006;李传志,2008)。但从总体上来讲,这些修正都是在传统出口依存度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考虑了不同因素的影响,但这些因素只是对出口依存度的绝对数值构成影响,而对其变化趋势并没有太大影响,因而大多数学者认为出口依存度的传统计算方式仍然可用(刘尚希,2005)。正是基于这两方面的原因,本文仍根据传统的出口依存度的计算方法,并根据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标(WDI)在线数据库所公布的数据,对我国的出口依存度进行纵向和横向的比较,以揭示我国高出口依存度与经济风险承受能力的非匹配性。

二、我国出口依存度的国际比较

根据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标(WDI)在线数据库所公布的最新数据,我国的出口依存度及其与世界其他国家的比较如表1所示。

由表1可以看出,由世界主要发达国家所组成的OECD国家在2000年~2005年间的出口依存度非常稳定,在20%~23%之间,而出口依存度的世界平均水平在这6年当中都略高于OCED国家,在24%~27%之间。我国的出口依存度虽然在2000年为23%,略高于OECD国家,略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从2002年以后,我国的出口依存度呈现“井喷式”增长,到2007年达到43%,分别高于2005年世界平均水平和OECD国家16个和20个百分点。

库兹涅茨(1986)从统计学的角度,通过对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70年代初期一些国家出口依存度的比较,得出一国出口依存度的高低与其国民经济规模的大小负相关的结论。其理由是国民经济规模较小的国家由于国内市场需求较小,为促进经济的增长,他们往往大力发展对外贸易,通过扩大出口克服国内市场需求的制约,出口也就成为这些国家经济增长的引擎;而大国由于人口众多,国内市场需求较大,通过发展内需就能推动本国经济的快速增长。这一结论与钱纳里等(1988)所指出的人口较多的国家出口比率普遍较低的结论是一致的。另外,布鲁门塔(1972)和Grassman(1980)认为一国的出口依存度与其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正相关。因为,由于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高,其出口产品的生产成本与价格较低,因而出口竞争力较强,出口依存度就较高。

综合这些学者的观点,一个国家出口依存度的高低应与该国的经济规模、人口规模成反比,与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成正比。但从我国的现实来看,我国的出口依存度与这些学者指出的一般规律并不相符。

首先,从经济规模上看,我国出口依存度在全球七大经济体中仅次于德国(如表1所示),远远高于美国、日本、英国、法国、意大利等五大经济体。全球最大的两大经济体美国与日本的出口依存度在2005年只有11%和14%,而英国、法国、意大利的出口依存度在2007年也只有26%、27%和29%,并且这些国家的出口依存度多年来非常稳定,甚至略有下降。所以,从出口依存度上来看,2003年~2005年美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及日本经济的恢复性增长都主要是依靠强劲的内需增长而实现的。英国、法国和意大利的经济增长也表现出同样的状况。在七大经济体中,只有德国与中国的状况相近,具有非常高的出口依存度,经济增长对出口表现出很高的依赖。

其次,从人口规模上看,中国与印度和巴西同属于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并且在近几年经济增长速度都非常高。但是,虽然印度与巴西的出口依存度近几年随着经济的增长也在逐步提高,但提高的幅度较小,到2007年,印度与巴西的出口依存度分别只有21%和14%,而中国的出口依存度却在2007年达到43%。所以,从与同处于发展中的其他人口大国比较,我国出口依存度也是非常高的。

最后,从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的角度来看,我国的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甚至低于“金砖四国”中的俄罗斯、印度、巴西及其他发展中国家。生产效率的低下本意味低的出口产品竞争力,出口依存度应较低才对,但我国的出口依存度不仅远远高于发达国家,也大大高于发展程度相当的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并且,俄罗斯的出口依存度从2000年的44%下降到2007年的30%,而我国却

从2000年的23%上升到2007年的43%。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经济规模、人口规模,还是从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及发展程度来看,我国的出口依存度均不符合一般规律。2007年过高的出口依存度使我国经济成为世界上唯一具有小国出口依存度特征的大国经济。

三、我国出口依存度与经济风险承受能力的非匹配性

出口依存度反映了一国GDP对出口需求的依赖程度,但孤立地通过出口依存度的纵向与横向对比很难得出出口依存度高低的结论。因为,出口依存度是一把“双刃剑”。随着一国出口规模的扩大,出口的增加在给出口国带来经济增长、收入提高和就业增加的同时,也带来很多不确定性。这些不确定性会引发各种经济风险,如外贸摩擦风险、产业风险、就业与收入风险、经济安全风险等。在国际贸易中,本国出口的增长又会对他国造成不利影响,导致与他国的利益冲突。这种冲突又会给本国带来新的、更大的风险。因此。一国应追求的是“适度的出口依存度”,这一依存度应与本国的风险承受能力相匹配,即在可承受的风险范围内追求出口利益的最大化。从这一角度讲,出口依存度的高低实际上是与其所引发的经济风险的大小以及本国对这些风险承受能力的大小相比较而言的。如果本国的出口并未引发过高的经济风险,或经济风险尚在本国承受能力范围之内,那么这一出口依存度是可接受的;相反,如果本国的出口引发了过高的经济风险,或经济风险超出了本国的承受能力,那么这一出口依存度就过高。

(一)我国高出口依存度所引发的经济风险

1.贸易摩擦风险

我国出口的“井喷式”增长引起进口国对我国产品的“反感”,导致贸易摩擦加剧,贸易环境恶化,使我国已连续14年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连续7年成为遭受反补贴调查最多的国家。涉案产品几乎涉及轻工、纺织、机电等我国所有出口竞争力强的产品,其中纺织品尤为突出。在2008年,中国有71%的企业和39%的产品不同程度地受到贸易摩擦的影响,损失惨重。在2009年,由于欧美等国家经济下滑、需求降低,我国面临的贸易摩擦形势更加严峻。2009年我国受到了超过100项的贸易壁垒,超过同期世界各国、各地区采取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的1/3;涉案金额约120亿美元,与2007年同期相比,两者皆翻了一番,高居全球首位。从近几年的情况看,我国所面临的国际贸易摩擦已从微观化、企业化向宏观化、制度化层面发展;贸易摩擦方式除反倾销、反补贴和贸易救济调查外,绿色壁垒、技术壁垒、社会和劳工标准等问题也都已成为许多国家对付我国产品的方式。我国进入高国际贸易摩擦阶段,不仅案件数量逐年上升,并且涉案金额大幅增加,调查要求日趋严厉,裁定的反倾销和反补贴税越来越高。

2.产业风险

从贸易方式来看。我国出口主要采取的是加工贸易。而我国的加工贸易,即使属于高新技术产业中的加工贸易,也主要是从事劳动密集型的加工组装环节。纺织品、服装、鞋类、玩具等产品一直是我国的大宗出口商品。由于加工贸易基本上是“两头在外”,它给我国带来的产业风险非常明显:一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加工与国内经济的联系不紧密,出口结构升级对国内产业带动作用小,对国内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有限;二是在加工贸易中,我国企业在技术上对跨国公司长期依赖,核心技术自主研发能力不足,产品档次较低,资源和能源浪费现象严重;三是由于我国大部分加工贸易停留在跨国公司全球化生产经营链条的劳动密集型环节,处于国际分T的相对低端,所以只能赚取少量的加工费,这导致我国贸易的福利水平非常低,绝大部分贸易利益为对方国获得。这种低附加值行业的不断扩容,不利于国内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因此,随着我国出口规模的迅速扩大、出口依存度的不断攀升,我国产业结构的不合理进一步凸显,我国陷入“比较优势陷阱”。这种劳动密集型产品比较优势的发挥反而导致我国出口结构和产业结构的长期固化,阻碍了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

3.就业与收入风险

由于我国主要是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所以,过高的出口依存度导致国内就业水平和居民收入水平极易受到国际市场变化的影响。当国际市场对我国产品需求下降时,国内的就业水平和居民收入水平会大幅下降。另外,由于我国大部分出口企业仅依靠单一的价格手段在国际市场中与同类产品竞争,出口企业为了获得最大的竞争优势,通过压低工资以降低劳动力成本,从而导致我国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并引起其他一系列社会问题。

4.金融风险

出口的“井喷式”增长使我国贸易顺差急剧扩大,从而导致外汇储备的迅速膨胀。我国外汇储备从2000年的1655.74亿美元上升到2009年的23991.52亿美元,9年中增长了13.5倍。我国外汇储备的迅速膨胀给人民币汇率带来巨大的升值压力,加大了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操作难度,使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大大下降。因此,过高的出口依存度威胁到我国的金融稳定,给我国带来巨大的金融风险。同时,在美国因缓解金融危机而大量增发美元的情况下,美元贬值速度加快,而我国外汇储备中美元资产占70%以上,这种不合理的币种结构使得外汇储备的保值增值面临巨大的汇率风险。

5.经济安全风险

国家经济安全是指一国最为根本的经济利益不受到伤害。由于我国外贸依存度迅速提高,外部需求的波动越来越成为国内经济运行不得不面对的风险。世界经济的波动将会给对国外需求依赖程度不断增强的我国经济产生难以预测的冲击。并且我国产品出口主要集中在美国、欧盟和东亚这三个国家和地区,对三地的出口占我国全部出口总额的75%。这种高度集中的出口地区结构使我国经济极易受到这些国家和地区经济、政治、社会波动的冲击,使我国经济安全系数大大下降。一旦这些国家和地区出现经济失衡或经济增长率下降、金融危机或社会、政治问题,很快就会波及到我国。据统计,近6年中,美国经济增长每下降1个百分点,我国出口就下降5个百分点,从而对我国经济增长产生严重影响。另外,由于近几年人民币升值速度加快,加之2007年以来金融危机导致贸易伙伴国经济下滑,我国产品出口增长速度大幅下降。2006年我国货物出口增长速度为27.2%,2007年为25.7%,2008年为17.2%,2009年为-16.0%。我国产品出口增长速度的大幅下降,给我国微观出口企业和宏观经济造成巨大影响。大批出口企业由于定单减少而纷纷停工或倒闭,GDP季度增长率从2007年第四季度的11.9%下降到2009年一季度的6.2%。

(二)我国对经济风险的承受能力与出口依存度的非匹配性

一国所面临的经济风险程度的高低是与该国对经济风险的承受能力相比较而言的,而一国对经济风险的承受能力受国内经济状况的影响。对于我国而言,无论是从宏观供求总量角度,还是从价格角度,或是从就业角度,2007年以前我国的出口依存度都是过高的,是与我国对经济风险的承受

能力不相匹配的。

第一,从我国宏观供求总量来看。据商务部公布的商品供求信息,600种主要消费品中,在2005年上半年,供过于求的有439种,占73.2%;供求基本平衡的有161种,占26.8%;没有供不应求的消费品。这种买方市场状态虽然到2008年上半年有所缓解,但供过于求和供求基本平衡的消费品仍有592种,占98.7%;而供不应求的消费品只有8种.占1.3%(见表2)。分类别看,饮料、服装、纺织品、家电、家居用品等消费品几乎都处于供过于求状态。

300种主要生产资料中,在2005年上半年,供过于求的有66种,占22%;供求基本平衡的有165种,占55%;供不应求的商品有69种,占23%。到2008年上半年,供过于求和供求基本平衡的生产资料共有287种,占95.7%;而供不应求的生产资料只有13种,占4.3%(见表3)。分类别看,建筑材料、机电产品、汽车、黑色金属、轻工纺织原料、农业生产资料、化工产品市场供给过多,绝大多数商品仍处于供过于求或供求平衡状态;供不应求商品主要是能源、有色金属和木材。

从上述资料可以看出,除了能源、有色金属和木材以外,绝大多数消费品、工业品和农产品都处于供过于求的总量失衡状态。而这些在国内市场供过于求的商品又大多是我国的主要出口商品。因此,虽然我国在2007年以前出口迅速上升,但国内市场仍处于持续的供过于求的总量失衡状态。所以,一旦我国出口由于各种因素而下滑,转而供给国内市场,则必然大大加剧我国目前的总量失衡状态。因此,从我国目前国内供求总量关系来看,我国的出口依存度已超过我国经济的承受能力。

第二,从我国的物价水平来看。一国经济在一定时期存在一个相对稳定的“通胀率平台”,这是一国经济正常的或适度的通胀率水平,它对应着一国的实际GDP,基本上等于潜在GDP水平,或小幅波动于潜在GDP附近。我国目前的这一水平应为6%~7%(吕江林,2001)。但我国的实际情况是,自1997年以来,不管是商品零售价格指数还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都远远低于这一水平(如表4所示)。另外,由于居民消费价格包括了燃油、电力、学杂托幼、交通等公共服务的价格,这些价格主要由管理部门进行行政性调整,与市场供求变化关联不大,因此,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相比,具有更浓厚的市场化色彩,更能准确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更能准确反映我国通货膨胀的程度(袁钢明,2005)。我国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基本上每年都低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因此,如果用商品零售价格指数衡量我国的通货膨胀率,1997年~2009年的13年中都低于正常的通货膨胀水平。尤其是1998年~2003年间,商品零售价格指数都小于100,处于通货紧缩状态。即使在2004年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都有所回升,但2005年和2006年又降到通货紧缩的边缘。虽然2007年以来价格水平有所上升,2008年全年商品零售价格和居民消费价格涨幅都达到5.9%,但到2009年商品零售价格和居民消费价格分别大幅下降到98.8和99.3,又陷入通货紧缩之中。虽然从月度数据来看,居民消费价格从2009年9月份、商品零售价格从2009年11月份摆脱了负增长,但增幅很弱。由此可见,国内价格水平对出口所产生的风险的承受能力也极其有限。一旦我国出口受阻。国内通货紧缩的程度必然加深。

第三,从我国的就业状况来看。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就业问题就已成为我国宏观经济中最严重、矛盾冲突最激烈的问题,失业率是宏观经济运行不可突破的底线。即使从根本无法真实反映我国失业严重程度的城镇登记失业人口和城镇登记失业率来看,依靠投资和出口的经济增长模式所带来的高增长并没有缓解我国的就业压力。2003年~2007年,虽然我国GDP连续5年保持了10%以上的增长率,但城镇登记失业率仅从2003年的4.3%下降到2007年的4.0%,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却从2003年的800万增加到2007年的830万。2007年以来受全球经济的影响,我国GDP增长率大幅下降。城镇登记失业率从2007年的4.0%上升到2009年的4.3%,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从2007年的830万增加到2009年的921万。由于我国的出口是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一旦出口受阻,它所产生的失业大军、尤其是未能就业的大学生和农民工会使我国本来就已处于非常脆弱状态的就业神经面临绷断的危险,进而导致不可估量的经济与社会问题。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经济不管是从宏观供求总量角度,或是从物价角度,还是从就业角度来看。都是一个非常脆弱的经济,对经济风险的承受能力非常有限,不可能承受过高的出口依存度所引发的各种经济风险。因此,不管是从国际比较上来看,还是从我国经济对风险的承受能力来看,我国的出口依存度都是过高的,它与我国对经济风险的承受能力不相匹配。所以,今后要想实现我国经济的安全、均衡增长,就必须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将以往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转变为依靠内需、尤其是依靠消费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