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西省高校小型足球运动现状调查与研究

2010-09-01刘伟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年7期

刘伟

(忻州师范学院 体育系,山西 忻州 034000)

山西省高校小型足球运动现状调查与研究

刘伟

(忻州师范学院 体育系,山西 忻州 034000)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观察法和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对山西省高校开展小型足球运动的现状进行调查.包括对山西省高校学生参与小型足球运动的情况、场地情况以及山西省高校开展小型足球比赛等情况进行调查研究.目的在于发现我省高校小型足球运动开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从而为我省高校小型足球运动的普及和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山西省;高校;小型足球运动

小型足球运动通常是指每个参赛队人数少于十一人,场地规模小于标准比赛场地,比赛时间相对较短的足球竞赛活动.目前,在国际上普及推广,有统一竞赛规则的小型足球比赛只有室内五人制足球比赛,但广泛开展的还有七人制、五人制、四人制和三人制等几种.小型足球在逐渐得到人们接受和认可的同时,不断地完善和形成了体系.

小型足球运动依其场地小、参与人数少、对抗激烈、观赏性强等特点,逐渐成为高校课余活动的一个亮点.这样也从另一方面宣传了足球运动,让更多的大学生认识和了解了小型足球运动.特别是在场地不足的高校,开展小型足球运动更能体现出它的合理性.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文以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山西师范大学、太原科技大学、山西大同大学、晋中学院、运城学院和忻州师范学院等八所高校小型足球运动的开展情况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大量相关文献资料,并进行汇总筛选为本文的分析、研究提供了详实的理论依据.

1.2.2 问卷调查法

对八所高校小型足球运动的参与者发放问卷800份,实际回收763份,有效问卷718份,有效率94.1%.

1.2.3 观察法

在一周内随机抽取三天分别对八所高校场地和参与小型足球运动的人数进行调查.

1.2.4 数理统计法

对问卷进行统计分析,使用SPSS(Statistics Package for Social Sciences)12.0软件对调查数据统计分析得出结论.

2 现状与分析

2.1 山西省高校学生参与小型足球运动的调查分析

2.1.1 参与小型足球运动的年级、性别和人数

从调查中显示,研究生和博士生参与小型足球运动的人数较少.原因是研究生人数相对少,空闲时间有限.对大学生来说,大一新生参与的人数较少;大二、大三参与的人数较多,占的比例最大分别是30.63%和33.28%.大四由于临近毕业,参与的人数不是很多.在对女大学生参与小型足球的人数调查中,女生只占了0.91%,仅在山西大学发现很少部分女生参与小型足球活动(如表1).

表1 参与小型足球运动的年级分布情况

从对山西省八所高校学生在课外活动时间参与小型足球运动的人数进行统计结果看,有两种不同的情况:一是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等高校,由于对学生进入塑胶场地有时间限制,其它的足球运动场地有限,不能满足太多人同时进行活动和比赛.二是像忻州师范学院、运城学院等高校的学生在课外活动时间踢球的人数较少,只占场地的很小部分.其主要原因跟学校的足球氛围、宣传普及有较大关系.

2.1.2 参与小型足球运动的类型、频率和时间

从问卷调查和现场调研情况看,学生参与小型足球运动没有固定类型的限制,其中4人制和5人制是比赛过程中最常见的运用类型.问卷统计结果显示,选择频率最高的是“不确定”,因为参与小型足球运动的人由于时间上不统一,并且不是正式的比赛,这时的4人制或5人制就可能变成了6人制或7人制.所以说高校学生参与小型足球运动的方式比较自由和多变(见表2).

表2 山西省高校学生参加小型足球运动类型情况

每周进行1-3次小型足球运动的学生比例最高为59.03%,每次参与时间在1-2小时的人数最多占55.51%.每周参与小型足球运动在5次以上的最少为6.61%,持续时间在3小时以上最短为6.17%(见表3).参与者通常自发组织进行小场地、人数较少的小型足球比赛.大部分参与者每周运动的频率集中在1-3次,每次参与的时间为1-2个小时.与其它项目参与者相比,参与小型足球运动的频率较低且持续时间较短.

表3 山西高校学生每周参加小型足球运动的次数和时间

2.1.3 参与小型足球运动的目的

在被调查者中有63.00%的参与者是因为要展现、提高自己的技术.有46.70%的参与者是以满足个人兴趣爱好为主要目的.说明我省高校小型足球运动的开展还未得到广泛的普及和开展.改善的措施:(1)管理者加强对小型足球运动的重视;(2)重视足球选项课的教学和开展;(3)组建足球社团和足球俱乐部引导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小型足球运动中来.

2.2 山西省高校开展小型足球运动的场地调查分析

根据原国家教委教体司[1992]21号《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日录》的通知精神及体育用地与场馆设施配备日录来看,我省50%以上高校体育场地面积远达不到规定的标准,场地数量与学校人数比例严重失调.一些标准的11人制足球场只用于教学使用,在课余时间不向广大学生开放.一些学校的场地不好或场地是土场地,受到天气因素的严重制约,这就极大地限制了小型足球运动在我省高校的开展.另外我省属经济欠发达地区,故使我省高校体育教育工作受到了较大的影响和制约,同时与领导的不重视及体育法规意识淡薄也有一定的关系.

表4 山西省高校足球运动场地情况

2.3 山西省高校开展小型足球比赛情况的调查分析

调查和资料显示,我省高校小型足球运动的开展力度不大,举行的赛事较少.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一方面是高校领导的不重视,经费不足;另一方面是因为教练员和运动员的水平不高,观赏价值低.

调查中发现只有个别的高校有自己专业的足球训练队,其余高校也只是有比赛时才临时组建队伍.另外足球队的教练基本上都是由本校的体育教师担任,由于他们担任大学体育课的教学任务,难以集中精力搞好足球队的训练工作,这就影响了小型足球运动在高校的普及和开展.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山西省高校小型足球运动的参与者主要是男大学生,研究生占的比例较小,女生参与的很少;参与方式主要是自发组织进行小场地、人数较少的小型足球比赛且比赛类型不统一、多变;小型足球运动参与者参与运动的频率较低且持续时间较短;标准场地少,用于进行小型足球运动场地也有限;参与方式主要是自发组织进行小场地、人数较少的小型足球比赛且比赛类型不统一、多变;山西省高校开展小型足球运动比赛较少,专业的足球队也较少.这些都是我省高校小型足球运动发展的阻碍.

3.2 建议

3.2.1 积极发动学生社团组织引导更多的同学参与小型足球运动,学校能够开展一些女子小型足球运动的选修课,让更多的高校女生了解和喜爱这项运动,从而促进高校女子足球运动的发展.

3.2.2 充分利用学校的场地条件,开展各类型的足球运动和比赛.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校还应该有供学生专门进行小型足球比赛的场地,以缓解小型足球运动参与者与其他运动参与者因场地而发生的矛盾.

3.2.3 在课余时间组织开展小型足球比赛,让更多的人投入到这项运动中,达到普及小型足球运动的目的.小型足球比赛是现代足球运动教学和训练的主导模式,是提高足球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方法,应该在教学和训练中应广泛采用.

3.2.4 学校的管理部门应该重视高校小型足球比赛和足球运动队的建立,建立完善的组织管理体系,创造良好的足球氛围,这样才能够宣传足球运动,达到普及和发展的目的.

〔1〕刘夫力.小型足球运动手册[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

〔2〕宋巨华,吴姜月.普通高校大学生足球小群体现象解析[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6,2(3):20-21.

〔3〕吕卫华.对我国高等院校开展五人制足球运动的现状调查与发展对策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2006(4).

〔4〕杨秉龙.山西省高等学校体育经费场地设施现状调查与分析 [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 2004,19(3):28-29.

〔5〕马大慧,邓志昌,赵延涛.昆明市高校小型足球运动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大理学院学报,2007,6 (2):74-76.

〔6〕郭李亮.我国室外五人制足球的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J].体育科技,2002,23(2):57-60.

〔7〕孙华清,孙华敏,田继红.高校开展小型足球比赛的研究[J].辽宁体育科技,2006,28(6):92.

〔8〕陈俊,马勤.论小型足球运动在足球运动普及与发展中的价值[J].科技信息,2007(27):230.

〔9〕张凡,刘荣.开展高校足球运动的新途径——五人制足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2):270-272.

〔10〕张志谦.论足球运动在高校体育教学与训练中的作用 [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4,22(4): 124-126.Vol.26No.7

Jul.2010第26卷第7期

2010年7月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lofChifengUniversity(NaturalScienceEdition)

1 IPV4现状分析

互联网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信息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起着举足轻重作用,同时也成为当今高科技发展的重要支撑环境.现在被全球广泛使用的互联网协议IPV4是“互联网协议第四版”,发展至今已经使用了30多年.IPV4具有相当强盛的生命力,易于实现且互操作性良好,经受住了从早期小规模互联网络扩展到如今全球范围.从技术上看,尽管IPV4过去的应用具有辉煌的业绩,但是现在看到已经露出很多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地址资源的枯竭.近年来,Internet呈指数级的飞速发展,导致IPV4地址空间几近枯竭,IPV4的地址数为32位,也就是说最多有2的32次方的电脑可以联到Internet上,但是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发展,连网设备的急剧增加,IPV4地址总有一天会完全耗尽.

1.2 地址分配不便.IPV4采用手工配置的方法来给用户分配地址,这不仅增加了管理和规划的复杂程度,也不利于为那些需要IP移动性的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

1.3 IP层安全需求的增长.在Internet这样的公共媒体上进行专用数据通信一般都要求加密服务,以此保证数据在传输过程中不会泄露或遭窃取.但IPV4中的IPSec协议只是个可选标准,没有协调统一的实现安全.

1.4 更好的实时QOS支持的需求.IPV4的QOS标准,在实时传输支持上依赖于IPV4的服务类型字段(TOS)和使用UDP和TCP端口进行身份认证.但IPV4的TOS字段功能有限而同时可能造成实时传输超时的因素又太多.此外,如果IPV4数据包加密的话,就无法使用TCP/UDP端口进行身份认证.

1.5 路由表越来越大.由于IPV4采用与网络拓扑结构无关的形式来分配地址,所以随着接入网络数目的增长,路由器数目飞速增加,相应地,决定数据传输路由的路由表也就不断扩大.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综合了多个对IPV4进行升级的提案,Internet工程任务组(IETF)开发了IPV6.IPV6是下一版本的互联网协议.IPV6是“InternetProtocolVersion6”的缩写,为了扩大地址空间,拟通过IPV6重新定义地址空间. IPV6采用128位地址长度,几乎可以不受限制地提供地址.除此之外,IPV6还采用了高效IP报头、分级地址模式、即插即用、服务质量、安全性、移动性、认证和加密等许多技术.

2 IPV6特点及其核心技术

在地址长度上,IPV6与IPV4相比,很明显的一个改善就是IPV6的128位地址长度可以提供充足的地址空间,同时它还为主机接口提供不同类型的地址配置,其中包括:全球地址、全球单播地址、区域地址、链路本地地址、地区本地地址、广播地址、多播群地址、任播地址、移动地址、家乡地址、转交地址等.IPV6的另一个基本特性是它支持无状态和有状态两种地址自动配置的方式.其中无状态地址自动配置方式是:需要配置地址的节点使用一种邻居发现机制获得一个局部连接地址.一旦得到这个地址之后,它使用另一种即插即用的机制,在没有任何人工干预的情况下,获得一个全球唯一的路由地址.另外IPV6还在以下几方面表现出很高的特性.

2.1 简化的报头和灵活的扩展

IPV6对数据报头作了简化,以减少处理器的开销并节省网络带宽.IPV6报头由一个基本报头和多个扩展报头构成,基本报头具有固定的长度(40字节),放置所有路由器都需要处理的信息.由于Internet上的绝大部分包都只是被路由器简单的转发,因此固定的报头长度有助于加快路由速度.与此同时,IPV6还定义了多种扩展报头,这使得IPV6变的极其灵活,能提供对多种应用的强力支持,同时又为以后支持新的应用提供了可能.这些报头被放置在IPV6报头和上层报头之间,每一个可以通过独特的“下一报头”的值来确认.一个完整的IPV6的实现包括下面这些扩展报头的实现:逐个路程段选项报头,目的选项报头,路由报头,分段报头,身份认证报头,有效载荷安全封装报头,最终目的报头. 2.2层次化的地址结构

IPV4与IPV6过渡技术的研究

孙晓玲

(赤峰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内蒙古 赤峰 024000)

摘 要:通过对IPV4现状分析和对IPV4与IPV6的特点进行对比论述,说明IPV6取代IPV4的必然性.尽管IPV6有很多优点,但是IPV6取代IPV4却需要漫长的过程.本文阐述了主要的过渡技术以及过渡期间的各个演进阶段.

关键词:IPV4;IPV6;过渡技术

28

IPV6将现有的IP地址长度扩大4倍,由当前的32位扩充到128位,以支持大规模数量的网络节点.IPV6支持更多级别的地址层次,IPV6的设计者把IPV6的地址空间按照不同的地址前缀来划分,并采用了层次化的地址结构,以利于骨干网络路由器对数据包的快速转发.

IPV6定义了三种不同的地址类型.分别为单点传送地址(UnicastAddress),多点传送地址(MulticastAddress)和任意点传送地址(AnycastAddress).所有类型的IPV6地址都是属于接口(Interface)而不是节点(Node).

2.3 即插即用的连网方式

IPV6把自动将IP地址分配给用户的功能作为标准功能.只要机器一连接上网络便可自动设定地址.它有两个优点.一是最终用户用不着花精力进行地址设定,二是可以大大减轻网络管理者的负担.IPV6有两种自动设定功能.一种是和IPV4自动设定功能一样的名为“全状态自动设定”功能.另一种是“无状态自动设定”功能.

2.4 服务质量方面的满足

IPV6数据包的格式包含一个8位的业务流类别(class)和一个新的20位的流标签(FlowLabel).它的目的是允许发送业务流的源节点和转发业务流的路由器在数据包上加上标记,中间节点在接受到一个数据包后,通过验证它的流标签,就可以判断它属于哪个流,然后就可以知道数据包的QOS需求,并进行快速的转发.

2.5 安全方面

在安全性方面,IPV6与IP安全性(IPSec)机制和服务更加紧密结合.虽然两种IP标准目前都支持IPSec(IP安全协议),但是IPV6是将安全作为自身标准的有机组成部分,安全的部署是在更加协调统一的层次上,而不像IPV4那样通过叠加的解决方案来实现安全.通过IPV6中的IPSec可以对IP层上(运行在IP层上的所有应用)的通信提供加密/授权,可以实现远程企业内部网(如企业VPN网络)的无缝接入,并且可以永远连接.除了这一强制性安全机制外,IPSec还提供两种服务.认证报头(AH)用于保证数据的一致性,而封装的安全负载报头(ESP)用于保证数据的保密性和数据的一致性.在IPV6包中,AH和ESP都是扩展报头,可以同时使用,也可以单独使用其中一个.作为IPSec的一次重要应用,IPV6集成了虚拟专网(VPN)的功能.

2.6 对移动更好的支持

移动性无疑是互联网上最精彩的服务之一.移动IPV6协议为用户提供可移动的IP数据服务,让用户可以在世界各地都使用同样的IPV6地址,非常适合未来的无线上网. IPV6中的移动性支持是在制定IPV6协议的同时作为一个必需的协议内嵌在IP协议中的.不同于IPV4的移动性支持是作为一种协议附加的功能提出的,不是所有的IPV4实现都能够提供对移动性的支持,其效率没有移动IPV6高.更重要的是,IPV4有限的地址空间资源无法提供所有潜在移动终端设备所需的IP地址,难以实现移动IP的大规模应用.和IPV4相比,IPV6的移动性支持取消了异地代理,完全支持路由优化,彻底消除了三角路由问题,并且为移动终端提供了足够的地址资源,使得移动IP的实际应用成为可能.

基于IPV6优于IPV4的这些特性,使IPV6取代IPV4成为了必然.但是IPV6的实现要经历一个渐进的过程.在IPV6成为主流协议之前,首先使用IPV6协议栈的网络希望与当前仍被IPV4支撑着的Internet进行正常通信,因此必须开发出IPV4/IPV6互通技术以保证IPV4能够平稳过渡到IPV6.此外,互通技术应该对信息传递做到高效无缝.

在这方面,IETF的IPV6过渡工作组已经提出了许多建议方案,并定义了多种IPV4/IPV6过渡技术,以实现IPV4向IPV6的过渡,这些技术各有不同的特点和适用场合.

3 IPV4/IPV6过渡技术

IPV4向IPv6的过渡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完成.因此,两种协议不可避免地有个共存期,彼此间必须具有互操作性.

IPV6演进机制的主要目标为:

逐步演进:已有的IPV4网络节点可以随时演进,而不受限于所运行IP协议的版本;

逐步部署:新的IPV6网络节点可以随时增加到网络中;

地址兼容:当IPV4网络节点演进到IPV6时,IPV4的IP地址还可以继续使用;

降低费用:在演进过程中,只需要很低的费用和很少的准备工作.

下面对几个比较典型的IPV4/IPV6过渡技术进行描述. 3.1双协议栈技术

双协议栈技术是使IPV6节点在IPV4节点兼容的最直接方式,应用对象是主机、路由器等通信节点.支持双协议栈的IPV6节点与IPV6节点互通时使用IPV6协议栈,与IPV4节点互通时借助于4over6使用IPV4协议栈.IPV6节点访问IPV4节点时,先向双栈服务器申请一个临时IPV4地址,同时从双栈服务器得到网关路由器的TEP(TunnelEnd Point)IPV6地址.IPV6节点在此基础上形成一个4over6的IP包,4over6包经过IPV6网传送到网关路由器,网关路由器将其IPV6头去掉,将IPV4包通过IPV4网络送往IPV4节点.网关路由器要记住IPV6源地址与IPV4临时地址的对应关系,以便反方向将IPV4节点发来的IP包转发到IPV6节点.

3.2 隧道技术

隧道技术是一种利用现有IPV4网络传送IPV6数据包的方法,通过将IPV6数据包封装在IPV4数据包中,实现在IPV4网络中的数据传送.隧道的起点和终点设备都同时支持IPV4和IPV6协议的节点,隧道起点将要经过隧道传送的IPV6数据包封装在IPV4包中发给隧道终点,隧道终点将IPV4封装去掉,取出IPV6数据包.隧道技术在设置IPV4报头的目的地址是分为手动和自动两种方式,不同的目的29

--地址设置方式也成为几种隧道技术的重要区别.

3.3 SIIT(StatelessIP/ICMPTranslation)

SIIP定义了在IPV4和IPV6的分组报头之间进行翻译的方法,这种机制可以和其他机制(如NAT-PT)结合用于纯IPV6节点同纯IPV4节点间的互通,但在采用网络层加密和数据完整性保护的环境下这种技术失效.

3.4 NAT-PT(NetworkAddressTranslation-ProtocolTranslation)

NAT-PT就是在做IPV4/IPV6地址转换的同时在IPV4分组和IPV6分组之间进行报头和语义的翻译,适用于纯IPV4节点和纯IPV6节点之间的互通.对于一些内嵌地址信息和高层协议(如FTP),NAT-PT需要和应用层的网关协议来完成翻译.在实现方面,如果没有DNS-ALG的支持,只能实现由IPV6发起的与IPV4之间的通信,反之,包就会被丢弃;如果有DNS-ALG的支持,就可以实现双向的通信.

3.5 DSTM

DSTM,双栈转换机制的目标是实现新的IPV6网络与现有的IPV4网络之间的互通.使用DSTM,IPV6网络中的双栈节点与一个IPV4网络中的IPV4主机可以互相通信.对于从对端点发给DSTM主机的IPV4分组,由于在DSTM边缘路由器里已经有IPV4地址的对应信息,因此DSTM边缘路由器接收到以后,将IPV4分组打包到IPV6分组里,发给DSTM主机.可见,使用DSTM之后,对于应用层来说是透明的,应用层仍通过IPV4地址工作;对于网络来说也是透明的,DSTM域的网络上只跑IPV6分组,而IPV4网络上只跑IPV4分组.

3.6 传输层中继(TransportRelay)

传输层中继是在中继器进行传输层的“协议翻译”,可以避免“IP分组分片”和“ICMP报文转换”带来的问题,因为每个连接都是真正的IPV4或IPV6连接.但同样无法解决网络应用程序数据中含有网络地址信息所带来的地址无法转换的问题.

3.7 应用层网关代理(ALG)

ALG是ApplicationLevelGateway的简称,与传输层中继技术一样,都是在IPV4和IPV6间提供一个双栈网关,提供“协议翻译”的功能,只不过ALG是在应用层级进行协议翻译.这样可以有效解决应用程序中带有网络地址的问题,但ALG必须针对每个业务编写单独的ALG代理,同时还需要客户端应用也在不同程序上支持ALG代理,灵活性很差.显然,此技术必须与其它过渡技术综合使用,才有推广意义.

从前面总结的过渡机制可以看出,每种机制都不是普遍适用的,都只适用于某一种或几种特定的网络情况,而且常常需要和其他技术组合使用.在实际使用时要综合考虑各种实际情况制定合适的过渡策略.

在IPV4向IPV6过渡时期,通常应采用如下的组网原则:(a)在能直接建立IPV6链路的情况下使用纯IPV6路由. (b)在不能使用IPV6链路的情况下,IPV6节点之间使用隧道技术.

(c)双协议栈的IPV6/IPV4节点和纯IPV6节点或者纯IPV4节点通信不需要采用协议转换,而直接“自动”选择相应的通信协议(IPV4或者IPV6).

(d)对于纯IPV6节点和纯IPV4节点之间的互通,则应该使用协议转换(NAT-PT)或者应用层网关(ALG)技术,设计的协议转换器或者ALG应该尽量保证在不修改原有应用的情况下就可以使用.

IPV4自身的局限性注定了IPV4支撑的Internet会逐渐、平稳地过渡到以IPV6为核心的新一代Internet,在不同的过渡阶段、不同的网络环境应根据实际情况分别采用不同的过渡技术和机制.

从IPV4向IPV6的过渡是人们未来实现全球Internet不可跨越的步骤,它决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办得到的,从IPV4向IPV6的转换是一个相当长的过渡时期,在此过渡期间需要IPV4与IPV6共存,并解决好互相兼容的问题,逐步实现这一过渡,最终实现IPV6全球Internet.

——————————

参考文献:

〔1〕陆姚远,等.计算机网络技术.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基于IPV4网络的IPV6过渡解决方案.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6(3).

〔3〕谢希仁.计算机网络.第二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1.

30

G 843

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0)07-0118-03

A

1673-260X(2010)07-002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