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国家级精品课程发展看高校一流课程建设

2024-06-27杨百龙徐东辉杨琨钰

高教学刊 2024年18期
关键词:实施方法课程建设

杨百龙 徐东辉 杨琨钰

摘  要:系统回顾我国2003年以来国家精品课程、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国家一流本科课程三轮次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发展历程,梳理各轮次建设的时代背景及目的导向,总结建设任务及实施方法,分析建设成效及特点;从树立精品意识、规划建设体系、设计发展路径和夯实施策机制四方面阐述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实践对当前高校一流课程建设的启示,为新时期高校一流课程建设发展提供思路和借鉴。

关键词:课程建设;国家精品课程;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国家一流本科课程;实施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18-0037-05

Abstract: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reviews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hree rounds of national-level high-quality courses construction in China since 2003, including national high-quality courses, national high-quality open courses and national first-class undergraduate courses, combs the era background and purpose orientation of each round of construction, summarizes the construction tasks and implementation methods, and analyzes the construction results and characteristics; then, it expounds the enlightenment of the construction practice of national-level high-quality course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current first-class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four aspects: establishing the awareness of high-quality courses, planning and constructing the system, designing the development path, and consolidating the implementation mechanism, which provides ideas and references for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first-class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Keywords: courses construction; national-level high-quality courses; national high-quality open courses; national first-class undergraduate courses; implementation method

纵观我国高校精品课程建设发展历程,教育部先后开展了三轮次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分别是2003年启动的国家精品课程建设、2011年启动的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和2019年启动的国家一流本科课程建设。三轮次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跨越“十五”至“十四五”,有力推动了我国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整体质量水平。总结分析国家级精品课程近些年建设发展成效、特点和经验做法,对推动当前高校一流课程建设意义重大。

一  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研究与分析

2003年,《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1号)[1]发布,标志着我国首轮全国性的高校精品课程建设工程正式启动。

(一)  建设背景及目的

进入新世纪,我国本科教育规模迅速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教育部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于2001年8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1〕4号)[2],而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是作为教育领域“十五”期间重大建设任务、落实(教高〔2001〕4号)而提出的核心建设项目。

首轮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目的是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学改革,共享优质教学资源,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高校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能力[1]。

(二)  建设任务及方法

教育部在(教高〔2003〕1号)首次界定精品课程的“五个一流”特征要求,即“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1];明确本轮精品课程建设任务是建立各门类、专业的校、省、国家三级精品课程体系;“计划用5年时间建设1 500门国家级精品课程”[3]。建设核心是课程内容建设,建设任务的关键点和落脚点是课程资源共享与应用。

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采用高校建设、省区市推荐、教育部评审的方式进行[4];评审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即:资格审查、网上教学资源评审、教学效果评价(学校举证、审看录像、网上学生评价)和公示材料(包括申请表格、说明材料、上网资源、学校举证、教学录像和网上学生评价意见)30天,情况特殊的也可委托专家到校现场复审。公示期内如无异议,由教育部授予“国家精品课程”荣誉称号,并向社会公布[4]。

在运行管理上,国家精品课程实行课程上网制度,由建设学校和主讲教师团队保证课程上网的正常运行、维护和升级;实行年度检查制度,教育部每年组织网上检查,对检查不合格的课程取消荣誉称号;实行经费支持制度,教育部对评为国家精品课程的课程团队提供建设补助费和维护升级费[4]。

(三)  建设成效及特点

2003年至2010年,教育部共组织建设了3 910门国家精品课程,其中本科课程2 757门,高职801门,网络教育课程209门,军队院校精品课程143门,全国共有750余所高校教师参与了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在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带动下,全国高校建设的省级、校级精品课程总数超过了2万门。

首轮精品课程建设首次明确了精品课程“五个一流”的内涵要求,颁布了《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5],开创了我国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先河;首轮精品课程建设明确了课程在本科教育中核心基础地位,为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提供了建设抓手;首轮精品课程建设探索了中国特色精品课程建设方法途径,提升了我国课程建设质量水平,有力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从“十五”的扩大规模向“十一五”提高质量的根本转变。

首轮精品课程建设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注重基础,申报课程原则上应是本科、高职高专各专业的基础课和专业(技术)基础课,体现了国家首轮精品课程建设基础优先的建设策略,力求扩大课程建设受益面和影响力;二是注重质量水平,必须是具有一流水平的示范性课程[1],教育部成立国家精品课程质量检查工作组并开展国家精品课程年度检查工作;三是注重信息技术运用,强调以信息化为龙头带动教育现代化;四是注重共享,要求课程内容要按照规定上网[3],并取消所有登录用户名和密码,向全国免费开放,教育部还委托北京大学研究制定《国家精品课程共享与应用机制研究》方案,由清华大学牵头研制了《国家精品课程集成项目》实现对国家精品课程的统筹管理。但首轮精品课程由各课程建设团队负责课程的网络维护,课程分散存储、维护质量良莠不齐、部分课程资源无法有效访问等问题比较突出,反映了部分高校精品课程建设存在重申报、轻建设的现象。

二  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研究与分析

2011年,《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颁布执行[6],启动了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跨入新的历史阶段。

(一)  建设背景及目的

迎接新世纪,我国先后实施了“211工程”“985工程”“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等项目,有力地推进了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进入“十二五”,我国面临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的历史转折,为进一步推进高等教育质量工程建设,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共享,2011年,《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7]下发,全面启动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工作。

开展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目的是面向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社会需求,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高校进一步加强课程建设,打造可供高校师生和社会免费共享使用的优质网络教学资源[6]。

(二)建设内容及方法

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包括精品视频公开课与精品资源共享课,是以普及共享优质课程资源为目的、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教学规律、展示教师先进教学理念和方法、服务学习者自主学习、通过网络传播的开放课程。“十二五”期间,计划建设1 000门精品视频公开课和5 000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6]。

精品视频公开课以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类的网络视频课程或学术讲座为主,以高校学生为服务主体,并面向全社会开放共享;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采取政府主导、高校自主建设、专家和师生评价遴选和社会力量参与推广的模式[6]。2011年,教育部在“985工程”高校开展了视频公开课建设试点,2012年建设学校范围扩大到“211工程”高校及个别学科特色优势鲜明的高校[8]。

精品资源共享课是以高校基础课和专业课为主的网络共享课程,以高校师生为服务主体并向社会开放共享;精品资源共享课也采取政府主导、高校自主建设的模式;2012、2013年主要从原国家精品课程中选拔部分课程转型升级为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从2013年开始,以招标建设或遴选准入两种方式组织遴选建设[9]。

两类课程均采取先立项建设-评选认定-经费补贴的形式进行经费保障,每门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支持建设经费20万元,每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支持建设经费10万元。

2015年,伴随慕课等在线课程的兴起,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10],启动了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认定工作。

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以“高校主体、政府支持、社会参与”为方针,区分普通本科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网络教育和教师教育等类型,并建设统一课程平台负责其运行、服务、宣传推广和网络安全保障,首批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认定工作于2017年正式启动[11]。

(三)建设成效及特点

自2011年开始,教育部先后建设精品视频公开课8批992门;2013年至2016年,教育部分四批批准了本科教育、教师教育、高职教育和网络教育4类,2 911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立项建设,建设课程陆续在“爱课程”网免费向社会开放,最终认定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 886门;2017、2018年分别认定490、801门课程为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019年起国家精品在线开放本科课程纳入国家一流课程建设,教育部在高职专科层次则继续实施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2020年,教育部认定99门高职课程入选2020年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反应了我国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的重大转型。

一是服务面向转变。从注重“教”向注重“学”转变。从为高校服务向为社会服务拓展/面向“教”向面向“学”、从面向高校向面向社会拓展。首轮国家精品课程以高校教师为服务主体,以提高课程建设质量、推进教学方法改革、促进资源共享为目的,重在“教”;国家精品开放课程注重服务学习型社会,其中精品视频公开课以高校学生和社会公众为服务主体,精品资源共享课以高校师生为服务主体,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更加突出“以学生为中心”建设理念,体现了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逐步由服务教师向服务学生、由面向高校逐步拓展到面向社会的发展趋势。

二是建设模式转变。从高校独立建设模式向高校、政府、社会多方共建模式转变。首轮国家精品课程均采取了各高校教学团队组织建设、逐级申报评审认定的建设形式,国家精品开放课程除继续沿用高校建设形式外,还大力推进社会力量参与推广应用,采取遴选准入和招标建设等多种形式,高校负责课程建设和教学实施,教育部组织评选认定、提供经费补助、组织公共平台建设,高等教育出版社、网易等具体负责平台建设、管理及维护等,逐步走向了高政府、高校、社会联合建设新模式。

三是管理/运维模式转变。从分散自主管理模式向集中统一管理模式转变。首轮国家精品课程采取各高校自主建设、自主提供共享平台、自行管理维护的管理模式,导致课程资源参差不齐、差异性大,课程维护不及时和访问不顺畅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应用效果,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则建设统一的开放课程共享系统,所有课程由“爱课程”网(www.icourses.edu.cn)提供统一管理和操作使用平台,保证了课程资源规范性和共享使用便利性,保证了在线开放,实现了国家精品课程由分散存储向统一平台、由自主型维护向专业化管理的转变[12]。

三国家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研究与分析

2019年,教育部印发《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13],标志着我国新时代新一轮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全面启动。

(一)背景及目的

本轮精品课程建设是在我国“双一流”建设大背景下,加快推进一流本科教育的重大举措。2018年6月,在四川成都召开了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会议提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教育目标;2018年8月,教育部会同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了《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2018年9月全国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新时代高教40条”);2019年10月,《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颁布执行,给出了《“双万计划”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推荐认定办法》[13]。

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目的是创新课程建设理念,推进课程改革发展,完善以质量为导向的课程建设激励机制;目标是建成万门左右国家级和万门左右省级一流本科课程(简称一流本科课程“双万计划”)[13]。

(二)  建设内容及方法

一流本科课程包括五种类型:线上一流课程(即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4 000门、以面授为主的线下一流课程4 000门、以学生线上自主学习为主的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6 000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1 500门和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社会实践一流课程1 000门[13]。

根据《“双万计划”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推荐认定办法》和遴选工作方案,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建设的线下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和社会实践课程,采取了中央部门所属高校、地方高校分“赛道”遴选方式,线上一流课程继续按照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实施办法进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按照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建设办法实施,由教育部高教司组织,经过网评、会评、公示等程序,坚持客观、专业、公平和公正,经过严格遴选产生。

(三)  建设成效及特点

一流本科课程“双万计划”启动后,2020年11月教育部推出了首批一流本科课程5 118门(线上一流课程1 875门、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868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728门、线下一流课程1 463门和社会实践一流课程184门),2021年4月全面启动了第二批国家一流本科课程申报认定工作。

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聚焦本科教育,促进“双一流”建设。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要求,一流课程建设聚焦本科教育课程建设,着重解决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和本科教学基础地位还不够牢固,不同类型高校课程体系同质化,课程质量不高,教学方法单一,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课程建设有待加强等问题,是新时期我国高校“双一流”建设重要组成部分。

二是强化分类分级,着力全体系建设。一流课程五种类型既有理论课,也有实验课、社会实践课,实现了本科教学课程全覆盖;首批一流课程来自于639所本科院校,涉及中央高校、部省合建高校、其他地方高校、军队院校以及港澳地区高校,覆盖全国全部省份(含兵团)和所有本科专业类;各地方政府部门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因课制宜建设省级一流本科课程,许多高校相应建设了校级一流课程或精品课程,形成了完备的一流课程体系。

三是实行高校建设、教育部认定,强化持续共享创新机制。与前两轮国家精品课程由教育部立项建设或提供维护补助资金不同,国家一流课程由各高校负责培育建设,教育部组织遴选认定,并对课程实际应用、教学效果和共享等进行跟踪监测。

四  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对高校一流课程建设的启示

国家级精品课程代表了我国高校课程建设最高水准,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对校级、省级精品课程建设具有良好引领示范作用,高校是课程建设主体单位,作为“双一流”建设重要支撑,高校一流课程建设任重道远,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近些年的经验做法,对高校一流课程建设无疑具有重要参考借鉴价值。

一是深化认识,树立精品意识。必须充分认识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质量直接决定教学质量、育人质量[13],前两轮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是我国“十五”“十二五”高等教育质量工程的重大举措,而一流课程“双万计划”更是我国新时代高校“双一流”建设的核心内容。高校必须牢固树立精品意识就是争创一流,是质量意识、效益意识、创新意识、发展意识,把课程建设作为育人质量的核心支撑和作为高校教学改革创新发展核心工程长抓不懈,以精品课程建设带动教学资源条件建设、队伍建设、教学改革全面创新发展,强化精品课程对一流专业、一流院校、一流人才的根本支撑,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有力保证。

猜你喜欢

实施方法课程建设
高职院校音乐教育教学中艺术实践的意义与实施方法
现在时与现在进行时
小学校园足球课程实施路径和方法研究
英语创新教育之微探
趣味教学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高职机械类专业“CAD图形设计”课程建设
《海图学》课程的建设与实践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
资源、生态与环境学科群体系下普通地质学课程建设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