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的融合路径探讨

2024-06-21王娟李振

高教学刊 2024年17期
关键词:道德修养工匠精神课程思政

王娟 李振

摘  要:课程思政的关键是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充分挖掘思政元素,并在教学设计各环节深度融合思政教育。该文基于课程思政理念,剖析专业课程教学在课程思政实践方面存在的问题,深度总结工程测量的课程特色,并结合本课程很强的专业性、实践性及实用性,围绕家国情怀、文化素养、法治意识和道德修养总结提炼课程思政元素。最后,以工程测量课程教学中的“水准测量”单元为典型,探索专业知识与课程思政在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及教学过程等环节深度融合的思路与方法。

关键词: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匠精神;道德修养;思政资源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17-0176-04

Abstract: It is the ke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o fully excavate ideological elements in the professional course teaching, and deeply fuse ideological education in each part of teaching design process. Based 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is research analyzed the problem during its practice in professional course, deeply summarized the features of Engineering Surveying course, combining its features of strong specialty, practicality and practicability, and summarized ideological elements inside this course focusing the feelings of patriotism, cultural quality, legal consciousness and moral accomplishment. Finally, this paper takes the unit of "leveling" in this course as a typical example, explores ideas and methods for deeply fusion of th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teaching goal, teaching method as well as teaching process.

Key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eaching reform; craftsman spirit; moral cultiv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resources

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而课堂教学是高校立德树人的主渠道。课程思政是以构建“三全育人”大思政格局为核心,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性教育教学理念,其强调在高水平人才培养过程中兼顾育人与育才,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培养全过程,做到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统一,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  专业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以往传统的教学观念中,专业课程应该致力于传授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战场是思政课程,思政课教师以及党务工作者和辅导员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角。对于专业课老师来讲,重视课堂任务的完成和专业技能的传授,而忽略了育人工作[2]。因此,课程思政的首要任务就是要转变教学观念,提高专业课教师的教学认知,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实现“三全育人”目标。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以教师输出,学生简单接收的单向式教学为主。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注意力很难长时间集中,无法完全投入到课堂学习,导致教学效果受限。

承担专业课教学的老师,主要以本专业研究为主要学习方向,专业知识储备完善,学术研究能力强,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的理论理解尚不深入,在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时不能恰如其分地将思政内容与专业课程知识有机融合[3]。此外,未从根本上理清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辩证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思政元素融入略显生硬刻意,思政教学目标不明确,对思政元素的融入缺乏恰当的方案,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两张皮”的现象比较明显。此外,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主动性不够强,对于思政教育的吸收,只是单纯接受,停留在浅显的表层,并未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因此,需要在后续的教学中,展现丰富的课程思政资源,聚焦课程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的巧妙融合,注重思政教育目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的浸润,在“润物细无声”的过程中,直击学生内心深处,引发学生的思想共鸣,真正实现立德树人,达到思政育人的目标。

课程思政目标的评价考核尚不完善。以往教学评价以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考核重点,主要以考试成绩+平时成绩为核心的形式进行评价,然而思政教育是一种思想上意识形态的形成过程,很难在一个学期或者一门课程中去判别达成度情况。课程思政是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传授交叉的综合性教育,且影响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因素有很多,如学校、家庭、社会等诸多外界环境会产生叠加效应。因此,传统的课程评价体系,不能很好地评价课程思政成效的隐性价值。现阶段,课程思政主要集中推行理念和初期建设,缺少科学的评价指标与反馈体系,也很难准确地对其建设成效进行跟踪和评估反馈[4]。后续的教学研究应重视课程思政的目标的考核评价,将其效果评价列入整体建设实施方案。基于目前专业课程的过程性评价体系,动态地判断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引领的方向是否正确,学生的价值取向处于正确的轨道,并适当延长评价周期,不局限于该课程开展的学期。

二  工程测量课程特色

工程测量是一门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紧密结合的应用型课程,具有非常强的专业性、实践性和实用性。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工程测量基本理论和知识,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基础;掌握工程测量外业工作基本方法和技能,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夯实专业技能[5]。具体来讲,本门课程的主要内容可分为地形图测绘、施工放样及变形监测三大部分,教学活动主要以理论教学、室外实践教学和连续专门的测量实习为核心进行组织开展。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工程测量的基本原理、内业工作的计算、分析处理;通过室外实践教学,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常规测量仪器的操作与应用;最后通过专门的测量实习培养训练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对实际工程中的测量问题进行初步分析、处理和解决的能力,为胜任一般建设工程中的测量工作奠定扎实基础。

基于目前工科就业形势,市场对高专业技能、强实践能力的人才需求日益增强。工程测量技术主要面向测绘地理信息、市政、交通、建筑、矿山、水利、电力、国土和房产等多种行业企业,所以应培养掌握必要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能够从事工程勘测与地形地籍测绘等工作的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人才[6]。随着大数据时代的飞速发展,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城市与日俱增,而智慧城市的建设急需大量基础测绘数据作为保证,因此,具备工程测量技能的人才缺口巨大。工程测量作为很多行业的先行者,是一项严谨的工作,需要从业者在工作中做到兼顾整体,细致局部,并保证测量数据真实可靠,为后续相关工程及项目的论证和开展提供基础资料。高校是培养具备工程测量专业技能人才的主阵地,大量毕业生涌入社会后,在实践工作中,一分一毫的测量误差都将会给社会及公众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因此,高校教师如何“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在工程测量专业课教育中重视对思想道德素质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将思政教育有机融入专业课程学习是工程测量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7]。岗位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及工作态度与之技能同等重要,重视工程测量课程思政教学对于进一步提高专业人才职业素养,培养优质的工科专业人才具有重要意义[8]。

此外,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快速发展,我们可以从多渠道获取各种信息,有助于我们便捷接收各类知识。然而,对于刚从紧张的高中学习过渡到高校自由开放式管理之下的高校学生来讲,此时,正是培养其树立正确思想观念、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的好时机,海量的网络信息难免会使学生产生一些负面的或者不成熟的思想意识[2],从而对高校倡导学生的核心价值观产生强烈冲击。工程测量作为一门学科基础课,广泛开设于水利类专业一年级。刚入校的本科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专业课程教育处于起步阶段,此时也是培养学生良好专业学习习惯的机会。因此,深入开展工程测量课程思政实践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促进高校育人成效。

三  工程测量课程思政元素分析

在育人过程中,围绕课程思政目标,通过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课程教学和教育活动中,应结合专业特色,围绕家国情怀、文化素养、法治意识和道德修养,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人民为主线,挖掘思政元素,多元融入教学,筑好课堂第一阵地,做好知识传授与德育育人。系统化研讨本课程本身的技术特征和所蕴含的思政元素,主要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  师德风范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一方面高校教师要持续接受教育,不断提升专业知识,加强自我修养,不断更新自己的“一桶水”,言传身教,助力学生践行新时代工匠精神。另一方面,还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师德师风教育,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再次,教师要始终牢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重视专业课程的隐性思政教育功能,做到“授业”和“传道”两手抓,实现人才培养过程中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同频共振、协同发展。

(二)  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工程测量工作不仅专业性强,且工作条件艰苦。结合测量学发展史,适时地将中华传统美德,如工匠精神、艰苦奋斗、敬岗爱业和吃苦耐劳等[9]精神品德融入课堂教学之中,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在专注提升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增强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及综合品质,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  激发爱国主义精神及民族自豪感

门捷列夫曾说过:“没有测量就没有科学”,测量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手段。测绘是一门古老的学科,伴随着人类活动产生和发展并日渐丰富。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在古代测绘技术就已形成并应用,相传公元前两千多年夏代的《九鼎》就是原始地图[10]。唐代贾耽根据《制图六体》的理论曾编《海内华夷图》历时17年,成图幅面10平方丈,这一地图作品,在中国和世界制图学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其缩印本在南宋刻石为《华夷图》。世界上最早发现磁偏角现象的是我国宋代沈括,并记载于《梦溪笔谈》,他在地形测量工程测量方面也有较大贡献,主持绘制了《天下州县图》,使用水平尺、罗盘进行地形测量,制作地形立体模型,“木图”的出现更是早于欧洲最早的地形模型。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介绍从古至今我国测绘历史的发展,让学生在了解工程测量工作内容的同时,惊叹于古人的聪明才智,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培养其民族自豪感与爱国主义情怀。此外,测量不仅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工具,为日常生活所需的定位、导航、授时等服务提供技术支持,而且与国家安全密切相关。在课程教学中,要重视渗透工程测量与国家战略、大国重器的紧密关系。引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加强学生的国家版图意识,强调国家版图的完整性,增强保密观念和信息安全意识,提升学生学好专业、报效祖国的热情。

(四)  塑造工匠精神和科学精神

在2016年的全国两会上,李克强同志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匠精神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气质,是我国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所必需的一种精神。中国历史上“庖丁解牛”是对工匠精神的绝佳诠释,故事背后透露着对于技术精益求精的追求,是中国历史上绵延不绝的精神财富。工程测量的产品就是数据,数据成果要求精准无误,需要有肩负重任的责任心、熟练高超的测量技能以及科学严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测量仪器的操作以及测量过程的实施,都需要测量成员齐心协力,团结协作,测量成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这就需要培养学生顾全大局和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珠峰测量中登山向导、冲锋队员、天气预报队员和国测队员等多方合作完成任务。在测量室外实验教学环节中,要合理设置实验任务,训练小组成员共同钻研测量方案,克服困难,齐心协力完成任务,从而锻炼学生吃苦耐劳、团队协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细心严谨的科学精神。

四  典型课程单元教学设计

水准测量作为工程测量中最常见且最重要的一项基本工作,在课程内容体系中一般位于绪论后的第一章,对培养学生测量学思维起到了启蒙作用[11]。本章主要讲授工程建设中与高程相关知识,包括水准测量原理、相关测量仪器及其使用、水准测量方法及其实施、测量数据内业处理与误差分析。

(一)  教学目标

从知识层面,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通过本章学习,理解水准测量的原理,熟悉水准仪的构造并熟练掌握其使用方法;理解水准路线的布设形式,熟练掌握普通水准测量的观测、校核及内业计算;熟悉水准仪的检验方法并了解校正方法,明晰水准测量的误差来源及消减误差的措施。能力层面,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以及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根据不同实际情况,能合理地设计水准测量方案并实施测量过程,最后校核成果精度并进行最终高程的计算;面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能积极分析具体原因,并通过小组合作,探索得出合理的解决方案。素质及德育层面,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和对新技术、新知识的探索欲;培养学生科学严谨、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的专业精神。

(二)  教学方法

主要依靠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式,结合工程测量课程特点,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线上教学针对水准测量中的基础知识,聚焦教学资源的呈现,以学生浏览自学为主。通过设置课程前测,了解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并针对学习的薄弱环节在线下课堂进行深入讲授,答疑解惑,击破重、难点;在线发起讨论话题,基于课程的内容目标、能力目标及思政教育目标,进行必要的引导。基于目前大多数实践类课程教学均存在的课时不足问题,还可以在线开展单元测试,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形成教学反思,有效提升教学效果。线下课堂则与线上教学形成互补,对重、难点问题进行讲解,针对讨论话题中的焦点深入探讨,并进行点评与总结。课程教学中的实操部分则更适合线下教学,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现场操作示范,清晰直观地了解水准仪的构造并掌握其使用方法。

(三)  教学过程及思政融合

设置在线话题讨论,如我国水准原点的发展历程,激发学生的专业思维,根据数据变化体会测量方法的变化,并从中体会测量学科中蕴含的严谨性、科学性。再如,对比1975年及2020年我国在开展珠穆朗玛峰高程测量时的不同,根据所使用的仪器的变化[12],引导学生感受我国测量事业在理论研究方面及仪器研制更新等方面的蓬勃发展。增强学生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对测绘事业的热爱。线上教学资源可外延珠峰高程测量过程中,登山向导、冲锋修路队员、天气预报队员和国测队员等多方合作完成任务。国测队从西藏日喀则地区的国家一等水准点起测,测量队员利用精密水准仪,将黄海高程基准值精确传递到珠峰脚下,一共完成了780多公里的水准测量,这都需要测量队员依靠徒步测量的方式完成[11]。珠峰高程测量数据处理历时两个多月,强调水准测量数据处理的方法步骤及精度要求,突出认真、细心、严谨的工作态度。在实践教学中,根据实验内容要求,设计基本的操作练习和测量方法训练,还可以增加仪器操作技能比赛等教学环节,在提升实验课趣味性的同时强化能力层面教学目标的实现。此外,实践环节的教学目标可聚焦对团队协作、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围绕德育层面的教学目标设置教学内容,于无形中融入思政元素,在学生完成实习任务的过程中渗透课程思政教育。

五  结束语

切实开展高校专业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通过课程思政理念的渗透和建设实施,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着重要影响。工程测量作为许多高校工科类专业开设的学科基础课,在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剖析了专业课程教学在课程思政实践方面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工程测量的课程特色,总结梳理了本课程思政元素,最后,以工程测量课程教学中的“水准测量”单元为典型,探索了专业知识与课程思政在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及教学过程等环节深度融合的思路与方法。作为专任教师,在提升专业知识的同时,更要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此外,厘清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辩证关系,深入积累并挖掘专业课程相关的思政元素,在教学过程中设计好课程思政方案,包括课程思政定位、课程思政目标、课程思政实施方法,关注学科前沿发展,积极与专业知识相联系,重视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的多元融合,在专业知识教学中合理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做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同频共振、协同发展。最后,在未来的教学研究中,要加强对课程思政效果的可量化评价指标制定,客观、全面、科学地把握课程思政建设和实施效果,助力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成效。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 黄婧.工程测量教学融入思政元素的策略[J].安徽建筑,2021,28(11):90-92.

[3] 黄锁明,李丽娟.新工科课程思政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42(36):39-42.

[4] 寇龙,陈江燕.课程思政成效评价体系的构建路径[J/OL].中国教育技术装备:1-3[2023-01-28].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1.4754.T.20221018.1624.004.html.

[5] 吴吉贤,郝圣旺,曹海莹,等.“土木工程测量”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探索与实践——以地形图测绘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2(46):81-84.

[6] 杨磊.基于课程思政的高职“工程测量学”教学改革探索[J].成才之路,2022(17):25-27.

[7] 张洋,王玉娥.课程思政在《工程测量》课程中的实践与应用[J].知识文库,2020(15):97,99.

[8] 蔡斌.课程思政理念下高职院校“工程测量实训”教学的改革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20(33):377-378.

[9] 李伟.思想政治教育在工程测量专业课程中作用探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11):178-179.

[10] 简述测绘的发展:古老的学科在古今中外的演变与应用[EB/OL].https://www.chinaunsv.com/html/2014/proTech_0828/844.html.

[11] 高培培.“水准测量”课程思政教学设计[J].现代农村科技,2021(12):85-86.

[12] 姚朝龙,周艳华,章家恩,等.高校测量学课程思政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大学教育,2022(5):42-44.

基金项目:扬州大学2021年“课程思政”教学示范课程建设项目“《工程测量》”(14142001);扬州大学2021年混合课程建设项目“《农田水利学》”(YZUHH2021-13);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地面激光雷达现场自检校模型与方法研究”(BK20160469)

第一作者简介:王娟(1988-),女,汉族,甘肃张掖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水土资源高效利用与保护。

猜你喜欢

道德修养工匠精神课程思政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价值与教学改革探索
关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改革的思考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岭南文化在“思想道德修养”课中的应用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
加强医院政工干部道德修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