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产学研用”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2024-06-21齐德新张建卓晁彩霞韩雪峰

高教学刊 2024年17期
关键词:产学研用培养模式校企合作

齐德新 张建卓 晁彩霞 韩雪峰

摘  要: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是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战略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在实施过程中,紧密围绕高校自身资源和条件,结合研究应用型大学培养目标,深度挖掘基于“产学研用”融合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和特色,多元化创新其在人才培养中的内涵和外延,促进高校、企业及科研机构的深度融合,发挥企业、大学科技园及孵化器的功能,促进校企双方的共同成长;依托高校教育基金会,探索成立企业-教育基金会“人才培养基金”,通过规范性的项目管理,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和精准就业能力。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使其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服务辽西北人才战略中,更好发挥应有作用。

关键词:校企合作;深度挖掘;培养模式;多元化创新;“产学研用”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17-0155-04

Abstract: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and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are important contents and means of applic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 training strategy. In the process of implementation, we closely focus on the university's own resources and conditions, combined with the research of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y training objectives, in-depth exploration of the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and characteristics based on the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university,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and diversified innovation in its connotation and extension in personnel training. The purpose of the research is to promote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universities, enterprises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ions, give play to the functions of enterprises, university science parks and incubators, and promote the common growth of both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Relying on the university education foundation, we explore the establishment of enterprise-education foundation "talent training fund". Through normative project management, we enhance students' scientific literacy and accurate employability. Through the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talent training model, it can play a better role in revitalizing the old industrial base in northeast China and serving the talent strategy in northwest Liaoning.

Keywords: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deep excavation; cultivation mode; diversified innovation; "production, university,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是创新的根基,是创新的核心要素。当前,我国已经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的发展阶段。如何根据国家政策导向,使教育办出优势、办出特色、服务社会经济发展是高校教育改革的重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其核心目标就是探索实践高校培养模式的创新。以“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为导向,通过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充分整合利用各方资源,实现人才培养多元化创新要素的培育,使其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理论依据和现实手段。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创建于1949年,目前是辽宁省人民政府与原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签署协议共建学校,2013年获批为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19年入选辽宁省重点建设的10所国内一流大学之列。学校立足辽西,面向东北,辐射全国,拥有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建有国家大学科技园、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等。多年来,学校和省内外多家大型企业建立了“产学研用”合作关系,形成了“多维育人、深度融合” 的教学模式,为地方企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

一  “产学研用”培养模式的涵义和特征

(一)  “产学研用”培养模式的涵义

“产学研用”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综合生产、学习、科学研究、实践运用的系统性工程。站在高校视角,就是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科研单位、大学科技园及孵化器等多种不同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发挥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的教育形式。“产学研”结合和“产学研用”结合,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后者进一步强调了应用和用户,突出了“产学研”结合必须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

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产、学、研、金”多方参与,共同推进。面对世界格局剧变、外部环境恶化、风险挑战加剧的态势,无论是民营科技企业,还是作为“国家队”的国有企业,都把科技创新作为制高点,是“产学研用”合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

(二)  “产学研用”培养模式的特征

1  深度融合性

“产学研用”的深度融合,体现在校企双方培养目标、参与要素、搭建平台的合理配置。双方以筑牢学生基础知识、强化实践能力为培养目标,以校企合作为平台,以高校教师、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本科学生为主要成员,以企业在研在产成果、大学科技园孵化项目等为载体,依托多种育人平台,实现高校和企业之间“产学研用”的零距离对接。

“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校企科技成果与产业发展的无缝对接,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校企合作及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创新,是企业发展和科技成果转化的不竭动力。探索产学研用的深度融合和创新发展,符合人才培养规律和经济高质量发展、转型升级的大趋势。

2  多元化创新

第一,课程培养体系的创新。实践教学一直是高校课程体系建设中的薄弱环节,实践课程大纲柔性不足,不能紧跟社会变化,实习企业与就业行业关联度低,工程训练内容与企业在研在产结合度不高等现实状况,都可以成为课程培养体系创新的着眼点和落脚点。

第二,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基地建设的创新。通过参加国家级、省级课外科技创新竞赛,可以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动手实践能力等。在竞赛选题上,通过校企之间“产学研用”的深度融合,学生可以结合企业的科研项目、在产产品等,有针对性地选择有意义的题目,并根据自己的设计,在合作企业或工程训练中心进行实体加工,做出实物参加比赛。

第三,可以促进“双师制”的进一步完善。在参赛作品的设计加工过程中,受聘的企业指导教师可以发挥自身技术优势,结合学生遇到的实践难题,理论联系实际,把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高校指导教师,可以充分发挥理论优势,通过现场讲解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二  基于“产学研用”融合的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

(一)  探索建立以企业技术需求为纽带的机械类专业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建设离不开毕业要求和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建设始终以毕业要求和培养目标为导向。培养目标体现的是高校内部和外部需求的统一,其合理性直接关乎毕业生能否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关乎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是一个动态的标准;制定合理的毕业要求,是课程体系支撑培养目标的前提条件,三者的关系如图1所示。

毕业要求通过指标点实现对课程体系的影响,指标点要有明确的课程设置相对应,课程体系是毕业要求能够落实、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基础,具体如图2所示。

通过行业调研、岗位分析重构教学内容,探索建立以企业技术需求为导向的机械类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进行实现以企业技术需求为纽带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二)  强化校企多元合作,提升学生应用实践能力

1  直通就业的企业实践

首先,根据企业和学生双向意愿,由企业提前谋划工作岗位的拟需求人数、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等;学生带着就业意愿参加教学实践,对企业的类型、文化、薪资、发展及自己的岗位要求都充分了解;企业从岗位需求、技术需要出发,按照教学计划确定实习期,其间以企业实习生的标准和待遇培养、要求学生。通过校企之间的协议明确,学生满意前提下,实践期结束表现合格,可以直接签订就业协议。

其次,实践教学环节。将机械类专业的学生,按照不确定人数分组,分配到相关合作企业,以机械类专业核心及主干课程为基础,以实践或实验目标为导向,让学生自主选题立项,将引入的系列教学产品加工制作出来;在毕业生培养环节,学生选题和设计紧密围绕企业技术需求、体现机械类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要求,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技术需求及岗位的“零距离”。

最后,培养和挖掘优秀人才,也是检验校企合作成果、提升学生应用实践能力的一项重要内容。近年来,在校企合作背景下,多名本科毕业生获得校级和省级优秀论文,引起合作企业关注和就业邀请。

2  在合作企业建立教师工作室

高校教师有理论优势。在解决企业生产实际和前沿问题方面,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有待加强。为解决这个问题,更好地实践“产学研用”融合的校企合作模式,在合作企业探索建立教师工作室。由企业提供办公场地和实验平台,教师、学生与企业技术人员深度合作、全方位对接。在校企双方教师和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学生获得学习与实践机会,达到学校、企业“双赢”的目的,实现学生、教师、企业“多赢”目标。

目前,多个教师工作室已经正式成立并开展工作,多个校企合作项目已经取得预期效果,有效带动了教师、学生参与到科研实践,巩固、深化、创新了教学成果。

3  在国家大学科技园建立创新工作室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科技园有限公司始建于2001年,2009年被认定为省级大学科技园,2010年被认定为国家大学科技园(辽宁省仅五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全国近3 000家高校和研究机构中只有115家国家级大学科技园);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兴科中小企业服务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以下简称“孵化器”)2012年12月被认定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现已形成“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

2019年,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朝阳分园成立。依托辽西域内的朝阳市高新区开展合作,在分园内成立创新工作室。工作室围绕高新区内现有的高新企业,尤其是机械、电子类的企业,引导师生团队深入企业开展教学实践。

科技园与高新区双方在技术研发方面建立全面战略合作关系,重点推进在高端装备制造、矿产探测与采掘、机器人及智能控制技术等领域开展合作。

综上所述,针对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目前设置的机械类五个专业,基于“产学研用”融合的机械类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可用总体示意图来说明(图3)。

三  探索成立企业-高校 “人才培养基金”

(一)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教育基金会

辽宁省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教育基金会于2009年7月29日注册成立,目前是辽宁省5A级非公募基金会。基金会通过设立基金资助项目资助在校学生,如设立奖学金、助学金、应急救助基金和创业基金等资助学生科技、体育、文艺类社团等工作;资助学科(专业)建设,如资助国家、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急需的学科(专业)建设,包括学术队伍建设,工作条件(实验装备和图书资料)改善,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学术交流(邀请国内外专家讲学,参加、举办国际学术会议);资助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如教学、科研用房及数字化平台建设等;资助校友工作,如设立校友信息服务基金,资助校友会工作等;按照捐赠者意愿设立的资助项目;资助教育相关活动及其他公益事业。

(二)  企业-高校“人才培养基金”实现形式

企业-高校“人才培养基金”是依托高校教育基金会这一社会组织,针对学院培养需求而量身定制的资助项目,其实现形式可以为“学院发展基金”。“学院发展基金”既是教育基金会创新性开展工作的一部分,又是基于“产学研用”融合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以机械类专业为例,通过流程框图(图4),说明这一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及实施的全过程。

教育基金会作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社会组织,作为企业-学院合作的第三方,兼具公益性和中立性。通过在教育基金会设立“人才培养基金”,并转移拨付至“学院发展基金”,可以有效实现校企合作项目从立项、实施到评价全过程的公平、公开和透明,使基于“产学研用”融合的校企合作更深入、更规范,更容易制度化。实践证明,这种模式具有推广价值和指导意义。

四  结束语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机械类专业通过开展“产学研用”融合的培养模式,使大学生能够将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和现场的实践知识结合起来,并能指导现场生产实践,增强了大学生科研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通过“产学研用”融合培养机制的研究和实践,使理论知识更新速度更快,学科专业设置更趋于合理,也能使得高等学校进行人才培养体系和课程体系建设的创新;发挥高校教育基金会公益性社会组织功能,使其与教学实践、校企合作、科研创新等有机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学习创造的积极性,与社会需求更贴近。同时,高等学校师资队伍综合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也得到提升。

基于“产学研用”融合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服务辽西北的人才战略,具有很深的契合度。面对近年来东北人才的不断流失,加强面向域内企业的应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已经迫在眉睫。利用好现有高校、企业及科技平台,开展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实践,挖掘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和外延的创新,提高企业用人与高校培养体系的一致性,避免教育资源的浪费,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任红卫,刘美,陈金鹏,等.提高大学生应用创新能力的校企合作模式研究[J].科技与创新,2020(23):48-50.

[2] 章新,李占龙,宋勇.新工科时代的工程机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9(33):232.

[3] 张丽.校企合作机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J].教育现代化,2019,6(64):12-13.

[4] 孔凡坤.机械制造类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9(10):21-22.

[5] 刘辉,姚继权.校企联盟背景下机械类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2(3):237-242.

[6] 张海军,王爽,张韦.地方高校工科专业产学研合作模式研究[J].价值工程,2019,10(3):245-246.

[7] 刘宝勇.高等学校产学研用合作培养人才运行机制[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0(4):429-433.

[8] 韩建华,陈镜丞,蔡可键,等.地方高校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教学资源共享途径研究[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19,31(2):74-77.

基金项目: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机械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LJ2022JG250);辽宁省教育厅科学计划项目“面向智能制造需求的超级电容器生产系统关键技术研究”(LJ2020FWL002);辽宁工程技术大学鄂尔多斯研究院校地科技合作培育项目“煤矿风门搬运、安装装置”(YJY-XD-2023-017);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本科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基于产学研用融合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lntujg202028)

第一作者简介:齐德新(1970-),男,汉族,辽宁阜新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先进制造系统。

猜你喜欢

产学研用培养模式校企合作
对丹东市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的研究
高职院校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的保障措施研究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产学研用合作模式实践研究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高职院校创客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