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引导·渗透·融合
——核心素养视域下体育品德培养策略研究

2024-06-12浙江杭州市滨和小学310052刘晓辉谢云冰

小学教学参考 2024年12期
关键词:文明礼貌体育精神裁判

浙江杭州市滨和小学(310052) 刘晓辉 谢云冰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体育新课标”)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围绕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体现课程性质,反映课程理念,确立课程课时目标。体育与健康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包括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等方面。其中,体育品德包括体育精神、体育道德与体育品格三个维度。体育新课标要求,体育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运动技能,还要以体益智、以体育德。体育学科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课堂教学为根基,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学科。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体育品德,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是一个值得广大体育教师认真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渗透体育精神

1.精选内容,树立榜样

课始,教师可结合奥林匹克精神以及体育精神的典型人物事迹进行课堂导入,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及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比如,在进行中长跑教学时,由于长时间运动,学生除了产生生理疲劳,还产生心理疲劳,导致“第一极点”(运动开始阶段,内脏器官的活动不能满足运动器官的需要)过早到来。第一极点出现时,学生会产生一些非常难受的生理反应,如胸闷、腹痛、头晕、肌肉酸软无力、动作迟缓不协调等,进而产生停止运动的念头。为了克服极点现象,教师可以将马拉松长跑的由来讲给学生听:“斐迪庇第斯为了尽快将雅典获胜的喜讯告诉雅典人民,长途跋涉,不停奔跑。当他跑到雅典时,已经上气不接下气,但还是激动地喊道:‘欢呼吧,雅典人民,我们获胜了!’随后,他因过度劳累去世。雅典人民为了纪念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顽强的意志品质,增设了马拉松运动项目。”

我国的运动健儿也是学生学习的楷模。如“中国奥运第一人”刘长春、硕果累累的中国女排、顽强拼搏的中国女足、独领风骚的乒乓健儿等,他们为国家和人民的荣誉而努力,为体育强国的目标而奋斗,为在国际赛场上升国旗、奏国歌的目标而顽强拼搏,他们用生动真实的事例诠释了奋发图强、吃苦耐劳、永不言败的体育精神。

2.把握时机,强调合作

常言道“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如先人开山、帝王建朝、企业开发、家园成立,乃至一顿饭菜的制作,无不是众人团结合作、勤劳不懈的成果。唯有合作,才能共赢。体育课堂的分组练习是合作的最佳时机。现在的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缺乏分享精神与合作意识,在集体活动时易产生矛盾。教师要适当引导,开展相应的指引教育,并给予正面激励,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团队协作。

比如,在跳长绳教学中,学生10人一组,2人甩绳,其余人依次按“8”字路线连续跳。有的学生不擅长跳绳,但甩绳很厉害,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发挥特长,各司其职。如在5 人制足球比赛中,跑得快、灵敏的学生适合当前锋,跑得慢但体型壮的学生适合当后卫,反应快、不怕撞击的学生适合当守门员。教师引导学生对“选择合作,同心协力”与“不合作,分崩离析”进行对比,使学生感知团队合作的力量,从而凸显集体优势,展现合作共赢的智慧,学会扬长避短、科学分工,尽可能发挥个人优势,增强团队协作意识与团队责任感。在体育课堂“学、练、赛、评”环节中,“练、赛”环节是最能体现合作精神的环节。教师在教学时要把握时机,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鼓励学生关心和热爱集体,将个人融入集体,使个人与集体共同发展、健康成长。

3.结合教材,营造氛围

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小学关于跑的内容主要有让距跑、追逐跑、合作跑(两人三足)、迎面接力跑、接力转身跑、障碍接力跑等;关于跳跃的内容主要有双人跳、多人跳长绳、多人单足跳、多人双足跳等,都是要求团体协作的项目。在教学时,学生可能会因年龄小,缺乏协作精神而互相指责,产生矛盾。教师要适时进行正向引导,开展相应的教育,通过正面激励,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团队协作的模式,尊重和理解同伴,与同伴友好相处,培养团队协作意识。比如,“两人三足跑”充分体现集体的凝聚力和团结协作的重要性。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相互交流、探讨,明白想要跑得稳、跑得快必须两人步调一致,从而合理安排分组,顺利完成运动项目。

二、课堂常规:引导体育道德

体育道德主要体现在遵守规则、尊重裁判、尊重对手、诚信自律、公平竞争等方面。教师可以从体育课堂常规、课中纪律、课堂安全三个维度进行体育道德的引导,严格制订出勤、请假制度,强化学生的时间意识、规则意识。

1.课前准备“约定制”

在课前准备中,教师要与学生进行约定,并共同遵守,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比如,课前先去洗手间,课中不可去洗手间(特殊情况除外);教师提前两分钟进教室,组织学生统一将红领巾平铺在桌子上,教师下指令,学生执行;下楼时不要打闹,尽量做到无声,遇到老师要面带微笑,行挥手礼;如需转弯,统一直角转弯,进入场地后按要求站在指定的位置上……

2.课中纪律“考核制”

无规矩不成方圆。体育课程是户外的、开放的,通过各种身体练习和活动进行教学。小学生天性活泼,有较强的向师性。对体育课堂纪律,教师可以采用考核制,通过正面强化的方法,及时、恰当、诚恳地对遵守纪律的学生给予表扬,使学生树立规则意识。比如,在一年级的队列、队形练习中,对站姿标准的学生进行表扬时,教师可以将该学生请到队伍的前面,对他竖起大拇指,说“你真棒!”,让其他学生边鼓掌边说“你是我的好榜样!”,并当场给他发放小红花贴纸,学期末对获得小红花贴纸最多的学生颁发“体育课堂纪律小达人奖状”。这样对学生的体育课堂表现进行考核,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3.课堂安全“共享制”

很多安全事故是由于学生麻痹大意、注意力不集中造成的。利用生活化、情境化、合理化的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安全意识渗透,能够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安全教育需要智选时机,及时强化。比如,在投掷垒球教学中,学生认为垒球很轻,不会砸伤人,甚至有学生拿垒球玩游戏,近距离互相击打,这是相当危险的。教师要把握时机,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控制好安全距离,确定适当的捡球时机。斯金纳的强化理论指出,“经过强化的行为趋向于重复发生”。当按照教师的要求认真练习的学生受到称赞时,就增加了这种行为重复发生的可能性。久而久之,教师和学生就体育课堂的安全问题达成共识,共享和谐安全的体育课堂环境。

三、教学方法:融合体育品格

1.文明礼貌贯穿始终

文明礼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一。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即使居住在同一楼层,邻里基本不沟通与走动。文明礼貌式微,因文明礼貌缺失而造成人际关系紧张的情况屡见不鲜。

文明礼貌是一个广义的概念,体育运动中的文明礼貌的范围相对较窄,除了做人最基本的礼仪,在参与体育运动时要做到遵守规则、尊重对手、尊重裁判。比如,在篮球、足球、手球等球类运动开始前,运动员除了要向观众致意,还要向对方运动员相互致意、握手,并说“向你们学习”。在比赛进行过程中,运动员要尊重裁判的判决,不做违背体育道德的行为。在比赛结束时,双方运动员先在场地中央一字排开,向观众致谢;再呈纵队向对方场地走,击右掌,相互鼓励;然后,走到对方替补席,围成半圆站好,向对方教练致谢;最后,继续围成半圆站好,向裁判员致谢。

体育运动不仅是锻炼身体的途径,还是进行品格教育的有效途径,培养学生文明礼貌地应对运动中遇到的问题和冲突。在对抗性运动中,运动员之间难免会发生肢体接触甚至冲撞,温和、礼貌地处理此类问题,能够营造和谐的氛围,缓解比赛的紧张,彰显个体的修养。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让文明礼貌贯穿运动始终,使学生形成文明礼貌的运动习惯,自觉制止粗鲁、野蛮的行为。

2.相互尊重,诚信自律

在体育教学中,相互尊重涉及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自尊,要相信自己能行。保尔·柯察金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说:“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愧……”参与体育运动时,学生不要因为自己的运动技术水平低就看低自己。体育运动的目的是强身健体、锤炼意志、团结协作,学生只需朝着这个方向践行,慢慢提高。体育新课标强调“坚持健康第一”的原则。体育运动不是竞技运动比赛,主要目的不是为了争第一,积极参与、勇敢顽强、不怕困难、胜不骄败不馁、身心健康发展才是最终目的。二是要尊重队友和对手。不管是个人项目、集体项目,还是对抗性和非对抗性项目,都有队友或对手这样的角色存在。体育运动的一大特点就是竞技性,凡是有比赛就存在胜负,但无论胜负,都应尊重队友和对手。队友之间要相互鼓励,如中国女排打出一个精彩的配合后,队友之间会双手击掌打气,这个行为是队友之间的相互肯定与尊重。和对手即使存在竞争关系,但在公平竞争的基础上,对彼此表达尊重是必要的,不要因为自己的水平高而蔑视对手,更不要在比赛中由于技术不足而出现恶意犯规危害对手身体健康的行为。三是要尊重裁判。裁判是负责维持赛场秩序、执行比赛规则的人。意大利“光头裁判”科里纳被誉为“鹰眼大法官”,是能用眼神震慑所有球员的裁判,曾连续六年当选“世界最佳裁判”。在26岁那年,他得了一场怪病,高烧半个月之久,虽然捡回来一条命,但也彻底失去了头发和眉毛。这对他来说无疑是个不小的打击,但这并没有让他感到沮丧。1992 年,科里纳开始裁判意大利甲级联赛的生涯,他异于常人的外表和对足球运动节奏的有效把控,使他成为赛场上的一股清流。科里纳用极高的裁判专业素养赢得球员、教练的认可,也给观众带来了一场场视觉盛宴。这是裁判展现出来的个人魅力,也是赛场秩序得以有效维持而产生的功效。在运动场上,不管裁判的判定是否完全正确,即使有错判、漏判,运动员也绝不能辱骂或是攻击裁判。“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的成长需要一个过程,裁判员如此,运动员亦然,彼此尊重,才能互相成就。

3.树立正确的胜负观念

2012 年伦敦奥运会的口号是“影响一代人”,集中体现了奥运会“更高、更快、更强”的宗旨,其关键不在于赢,而在于比赛的过程为自己和他人带来了什么。因此,在体育课中,教师要教会学生按照规则赢取比赛的胜利,或者体面而有尊严地输,正确看待输赢。赢得比赛的胜利是每个参与运动的个体的基本权利,但这并不意味着比赛就只有胜利。小学生正处在争强好胜的年龄段,特别在意输赢,在他们眼里只能赢,不能输;只想得到表扬,不愿受到批评。比如,教师夸奖一名学生50 米短跑拿了第一名,有的学生不服气,小声嘀咕:“我做得也很好啊!为什么老师不夸我?”针对这样的现象,教师要适时引导,培养学生正确的胜负观:赢了确实值得高兴,输了也不是什么大问题,应再接再厉,不能输了比赛,还输了气性。前央视主持人王小骞老师认为,人有三种快乐,最低等的快乐叫竞争性快乐,是和别人比出来的快乐;第二种快乐叫非竞争性快乐,是和自己比出来的快乐;第三种快乐是无条件快乐。在比赛中,没有人会永远赢,也没有人会永远输。体育品格教育追求第二种快乐。比如,这次50 米跑比上次进步了0.2 秒,这次仰卧起坐比上次多做了2 个,等等。这一次比上一次进步,就表示这一次赢了。这是和自己比出来的快乐和进步。

“双减”背景下,小学体育品德教育要紧紧围绕体育精神、体育道德和体育品格三个维度展开。而要达到培养学生体育品德的目的,需要每节课聚焦于体育品德教学,不断累积。学生的德育,绝非一日之功,不是靠几节课就能实现。教师应当营造积极的体育教育氛围,坚持体育品德的引导、渗透,秉承综合性、全方位的素质教育理念,加强课程内容的整体设计,规划好学生的每一堂体育课,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文明运动、相互尊重,树立正确的胜负观。

猜你喜欢

文明礼貌体育精神裁判
加油,冲吧,体育精神!
The true sportsmanship 真正的体育精神
法官如此裁判
法官如此裁判
3月历史大事记
法律裁判中的比较推理
清代刑事裁判中的“从重”
只为娱乐,无关输赢——古人的体育精神
幼儿文明礼貌行为习惯的培养
体育精神的发展和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