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探究

2024-06-03陈小萍

高考·中 2024年4期
关键词:问题式教学高中地理教学策略

陈小萍

摘 要:在当前的高中地理教学中,问题式教学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如何将问题式教学与高中地理课程有机结合是教师需要着重思考的问题。为此,笔者立足于高中地理教学实践进行了观察,并整理了问题式教学的相关资料。在教学观察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基础上,本文分析了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的意义,思考了组织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的原则以及具体的策略。

关键词: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教学策略

现阶段的高中地理课程更加重视学生地理素养以及思维能力的发展,引导学生对地理现象加以解释,促进学生地理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基于这一育人要求,问题式教学的重要性逐渐突显出来。顾名思义,问题式教学是指在一定目标的引领下,以恰当的问题为载体,使学生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逐步进行知识建构,从而帮助学生实现思维能力发展的教学模式。由此可见,问题式教学策略与当前高中地理课程的育人方向比较相符。因此,高中地理教师应不断探索问题式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法,以此来推动高品质地理课堂的构建,从而为学生地理素养的发展提供助力。

一、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的意义

从实际情况来看,将问题式教学法应用于高中地理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有利于促进课程标准要求的落实。《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明确强调要“重视问题式教学”。不难发现,问题式教学是课程标准提倡的教学策略。同时,课程标准指出要“科学设计地理教学过程,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开展丰富多样的地理实践活动”。由此可见,在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地理教学中,问题式教学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模式和理念,对于课程标准育人要求的落实具有促进作用。

第二,有利于帮助学生提高地理学习能力。借助问题式教学策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经历发现和解决地理问题的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仅会关注学生问题解决结果的准确性,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样十分重视。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参与学习活动,并以问题为载体组织学生进行思考与探究。相对于以往“接受式”学习过程,问题式教学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地理思维,促进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的发展。

第三,有利于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在问题式教学中,学生需要对各类地理问题进行分析与解决。从学科特征来看,地理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很多地理问题是多种因素造成的,所以解决地理问题的思路是多样化的。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可以結合自己的想法对地理问题进行大胆的思考与想象,尝试从比较新颖的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对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会产生积极影响。

第四,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问题式教学策略对高中地理课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教师需要转变教学观念,并立足于整体视角对教学过程进行更加科学的设计,使教学过程更加契合问题式教学理念提出的育人要求。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可以得到有效锻炼。

二、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实践原则

为了真正体现出问题式教学策略的意义,教师在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中应遵循一些相应的原

则,以保障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1]。

第一,生本性。在问题式教学视域下,学生既是教学对象,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基于此,教师利用问题式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要将学生作为教学中心,设计真正符合学生学习需要的探究问题。此外,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在深入探究的过程中发挥自身的能动性,从而帮助学生积累比较丰富的学习体验。

第二,适度性。在问题式教学中,“问题”是学生思考与探究的载体。由于学生是问题的使用者,所以只有当问题与学生的认知特点相匹配时,学生才能顺利参与学习活动。为此,教师在问题式教学中要遵循适度性原则,使地理问题的难度、数量等方面保持在相对适度的范围内。只有这样,才能使问题式教学过程契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从而帮助学生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

第三,启发性。在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中,启发性原则强调地理问题要具有启发的意义,能够帮助学生深入参与学习活动。为此,教师要避免设计过多低水平的判断性问题。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利用问题式教学策略调动学生的思维,并帮助学生在深入探究的过程中挖掘地理学科的价值。

第四,渐进性。从发展规律来看,学生的学习能力普遍需要经历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基于这一特征,教师在问题式教学中要遵循渐进性原则,根据学生的发展变化逐步提高问题的要求。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适应学生学习需要的变化。

三、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实践策略

(一)精准定位目标,明确问题方向

问题式教学十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适当减少教师的干预,为学生提供比较自由的学习空间[2]。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帮助学生保持学习有序性,避免学习活动偏离重点。为此,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设置恰当的学习目标,使学生明确问题探究的方向,从而帮助学生有序进行思考与探究。

比如,教学《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时,为了在后续教学中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问题思考与探究,笔者从以下几个角度设置了本课的学习目标:第一,认知目标:对太阳辐射的概念形成初步的认识;了解不同类型的太阳活动及其对地球产生的影响。第二,方法目标:借助地理图表以及生活中的真实情境进行思考与探究,对具体的案例进行分析,逐步形成良好的地理学习习惯。第三,情感目标:借助具体的案例了解太阳活动对地球所产生的影响;感受地理知识的乐趣;了解地理知识和现实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对地理学习形成更加科学的认识。上述目标从不同维度突出了本课学习的重点,所以教师在设计地理问题时会着眼于以上几个角度,使学生明确问题探究中需要达成的目标。

(二)进行情境创设,调动学习热情

从实际情况来看,教师如果直接在课堂中提出地理问题,通常难以使学生感受到地理学习的乐趣,甚至引发学生的抵触情绪[3]。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问题式教学中可以结合课程内容创设问题情境,以更具趣味性的方式引出地理问题。这样能够增强问题对学生的吸引力,使学生自觉参与后续学习活动。

比如,教学《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时,根据本课的重点内容,笔者利用多媒体视频创设了课堂情境。具体来讲,笔者从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火烧上方谷》这一集中选择了一些视频片段。视频中展示的故事是司马懿父子被诸葛亮困在上方谷内,并且被截断了出口。诸葛亮用火点燃了上方谷中的杂草。就在司马懿认为在劫难逃的时候,原本晴朗的天空突然下起了大雨,将谷内大火浇灭,司马懿父子得以死里逃生。由于影视作品是学生比较喜欢的内容,所以利用电视剧片段,学生的注意力更容易被吸引。在此基础上,笔者鼓励学生思考为什么这时候天空会突然降下大雨。由于尚未系统学习相关知识,所以学生无法用地理语言进行准确的解释。之后,笔者告诉学生可以用今天要学习的内容解释视频中的现象。利用这种方式,学生对新课内容产生了好奇心。由此可见,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更有利于促进问题式教学的开展。

(三)借助驱动问题,启发自主探究

在问题式教学中,利用问题启发学生进行思考与探究是关键环节,也是充分发挥学生能动性的重要措施[4]。为此,教师应结合课程内容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探究问题,以此来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载体。根据问题进行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对相关的课程内容初步产生比较准确的理解。

同样在《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的教学中,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基础上,为了使学生有序进行探究活动,笔者结合本课内容设计了一些启发性问题,如:(1)什么原因引起了空气垂直运动?在受热不同时,空气运动的情况是怎样的?

(2)空气垂直运动的过程中,会使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发生怎样的变化?(3)当同一水平面产生气压差时,空气会怎样进行运动?(4)山谷风、海陆风、城市风是怎样形成的?这组问题是层层递进的,学生可以在问题的引领下进行由浅入深的思考与探究。在此基础上,学生之间可以适当进行交流讨论。利用这种方法,学生可以在独立思考与相互启发的过程中获得问题解决思路,从而实现地理知识的建构。总之,在问题式教学中,利用问题启发学生进行思考是必要的。

(四)组织动手操作,拓展探究深度

由于地理学科具有实践性和综合性特征,所以在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中,仅仅引导学生进行书面问题思考是远远不够的。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结合高中地理课程内容设计一些操作性的任务。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体会地理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从而促进学生对地理问题的理解。

比如,教学《海水的运动》时,本课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引导学生了解表层洋流对地理环境以及人类的影响。基于这一目标,除了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探究,笔者还组织学生进行了拓展性实验。在本次实验中,学生需要探究寒流与暖流交汇会怎样影响海洋生物饵料的分布。在探究过程中,笔者为学生提供了夹子、矿泉水瓶固定支架、矿泉水瓶、无盖泡沫箱、水管、鱼饵等实验中所需的材料,并简单介绍了本次探究活动的基本目标和原理。为了充分發挥出学生的能动性,笔者没有过多干预实验猜想、实验方案设计与实施等环节,而是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了思考与操作。利用这种方法,学生不但加深了对课内地理问题的理解,而且一定程度上开阔了地理学习视野,从而实现了学习质量的提高。

(五)分层设计问题,促进共同进步

在新课程的“学生观”中,强调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所以学生在学习中会逐渐产生比较明显的差异[5]。基于此,教师利用问题式教学策略组织高中地理教学时,除了对学生进行统一化的指导,还应尊重学生的差异,并对教学过程进行适当的分层,以此来满足学生的差异化学习需要。只有这样,才能一定程度上保障每个学生都可以在各自水平的基础上取得进步。

为了在问题式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指导,教师首先需要了解学生存在的差异。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能仅仅关注学生的地理学习成绩,还应明确学生在学习动机、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知识积累等多个方面存在的实际差异,从而了解学生的优点以及不足之处。其次,教师要分层设计问题。为此,教师应根据学生差异化的学习需要提出不同类型、不同难度、不同要求的地理问题,以此来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探究角度,以供学生自主选择问题。最后,学生处于动态发展的过程中,所以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也会不断发生改变。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及时对问题设计加以改进,以便适应学生学习水平的变化。总之,只有真正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才能使问题式教学达到理想的效果。

(六)运用实践问题,推动知识应用

“生活化”是地理学科的特征之一,这一特征表明地理知识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而生活背景也是地理知识的重要来源[6]。为此,教师在问题式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些实践问题,以此来拓展地理学习空间,从而使学生在课外实践中逐步实现学习能力的发展。

比如,教学《水循环》时,利用问题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水循环的相关知识后,笔者鼓励学生进行了课外实践活动。在本次实践中,学生需要对周围生活进行观察,分析生活中的水循环现象,并思考人类活动会对水循环造成哪些影响。同时,学生要在实践中进一步了解水资源的重要性,从而逐步形成更加科学的人地协调观。利用这种方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课内所学水循环知识分析生活中的地理问题,这对于学生的知识内化以及学习能力的发展无疑具有积极影响。

(七)进行多元评价,总结教学活动

评价环节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恰当的评价对教学效果会产生重要影响。由于问题式教学对高中地理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教师也应对评价环节加以完善。为此,教师可以进行多元评价,从而充分发挥出评价环节的功能。

在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的评价环节中,教师首先确立多元的评价主体,让学生参与到评价环节中。为此,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分析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尚存的问题,并让学生进行相互点评。通过学生自评与互评的方式,可以为教师评价提供参考。其次,教师要将评价环节融入问题式教学全过程中,这样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及时了解其学习情况,从而对学生做出更加详细且全面的评价。最后,教师完成评价后,要及时将收集到的反馈信息进行总结,并据此对后续教学方案加以改进。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地理教学中,问题式教学是一种至关重要的教学方法。为此,教师应不断探索问题式教学策略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方式。同时,随着教学活动的推动,教师应及时改善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发挥出问题式教学的价值,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李洁.新时期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考试周刊,2022(45):140-144.

[2]南学亮.核心素养导向下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的实践路径探究[J].学周刊,2022(30):82-84.

[3]刘郦萱.指向问题解决的高中地理教学模式构建[J].新课程研究,2022(24):69-71.

[4]黄静波.新时期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模式探究[J].读与写,2022(14):190-192.

[5]张嘉文.高中地理教学中问题式教学探讨[J].课堂内外(高中教研),2022(11):93-95.

[6]张淑辉.问题式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生活教育,2022(29):8-9.

猜你喜欢

问题式教学高中地理教学策略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试论语文课堂上的问题教学法
浅谈初中科学问题化教育模式的开展
回归生活实际的高中地理教学研究
关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提升的具体分析
问题式教学, 串起化学课堂的精彩
实例研究高中地理微课制作的相关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