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问题教学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2024-06-03杨育玲

高考·中 2024年4期
关键词:问题教学法应用策略高中物理

杨育玲

摘 要:问题教学法应用到高中物理教学中,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元素,提高课堂教学的层次性与系统性;借助问题教学法,物理课堂教学可以实现创新转变,有利于贯彻新课标理念,锤炼学生的综合学科素养。文章阐述了问题教学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意义,探究了问题教学法的应用原则,结合实际生活情境、鼓励学生主动性提问、优化课堂互动方式、选择合适提问时机、设计探究实验等方面,提出了问题教学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问题教学法;高中物理;应用策略

高中物理学科知识点是非常多的,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抽象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才能够充分掌握和灵活应用学科知识。在物理课堂中,教师使用问题教学法可以实现对课堂教学知识的重新分解与组合,增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度,优化学生的物理学习体验,显著降低学生的学习难

度[1]。目前不少物理教师都已经开始使用问题教学法,但是在教学问题设计、课堂提问时机选择等方面还存在一定欠缺,导致最终取得的教学效果非常有限。在这种情况下,就有必要结合高中物理学科特点,谈一谈问题教学法的有效应用策略。

一、问题教学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一)有效衔接课堂知识

物理教师使用问题教学法可以有效衔接课堂知识,实现课堂教学内容的细分。这是因为层次化教学问题可以带领学生一步步接触课堂知识,从易到难展示课堂教学知识。通过这些方式,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知识的相互关联,显著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不仅如此,层次化教学问题还能够从宏观层面总结学科知识,使得课堂教学直指物理学科本质,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科的认知水平,更好参与到后续学科教学中。

(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问题教学法的应用可以显著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这是因为问题教学法可以结合课堂教学知识点,提出一些趣味性问题,优化课堂教学氛围和学生的学习体验。在后续重难点知识教学中,教师也可以通过相应的教学问题,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提高课堂教学深度。这样以后,物理课堂教学效率就会显著提升,使得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掌握更多学科知识。

(三)锤炼综合学科素养

物理教师灵活应用问题教学法,也能够起到锤炼学生综合学科素养的目的。随着新课标的全面实施,高中物理教学也迎来了诸多变化,要求教师在做好学科知识与技能传授的基础上,还要关注他们的综合学科能力。而教师在使用问题教学法以后,学生在课堂环境中的互动水平也得到了显著提升,并且可以通过合作学习等方式,共同探究物理学科的核心知识点,提高学科动手实践能力。通过这些方式,学生就可以在物理教学中得到全方位的锤炼,学科核心素养也能够得到有效提升。

二、问题教学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一)趣味性原则

高中物理教师在使用问题教学法的时候,应该秉承趣味性原则。即教师在设计教学问题的时候,一定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层次,选择最契合学生兴趣和潮流审美的切入点,提高教学问题对学生吸引力,优化物理课堂氛围。事实上,物理作为一门理科学科,很多知识都比较枯燥,导致物理课堂相对沉闷,不少学生在课堂环境中都呈现出显著的被动学习态势[2]。通过问题教学法,教师需要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知识的生动性,增强物理课堂的趣味性,突破传统物理课堂的困境。

(二)全面性原则

高中物理教师在设计教学问题的时候,应该秉承全面性原则,保证教学问题可以涵盖方方面面。这也需要教师深耕教材文本,从宏观层面看待单元知识,并明确课堂教学的重难点内容。结合这些元素,可以提高物理教学问题的关联性和延伸性。比如在提出课堂教学问题时,可以回顾本单元学习过的知识点,或者融入将来要学习的知识点。通过这些方式,使得教学问题更加全面,能够带领学生系统性掌握学科知识,夯实物理学科基础。

(三)层次性原则

高中物理教师在设计教学问题时,应该严格遵循层次性原则。即课堂教学中的教学问题应该层层推进,避免大跨度问题带来不必要的影响。一般来说,课堂刚开始的时候需要引入一些简单问题,保证所有学生都能够参与其中,快速进入学习状态。随着课堂教学的推进,教学问题也要越来越复杂,直指重难点知识,带领学生探索本节课的核心知识点。在课堂教学结束时,可以提出一些开放性问题,引发学生的发散性思考,培育高阶学科思维。

三、问题教学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应用问题教学法能够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取得较好效果,但目前不少教师并没有掌握问题教学法的精髓,导致问题教学法在物理课堂中流于形式,难以发挥预期的效果。这里也结合高中物理教学实践经验,尝试探索问题教学法的有效应用方式。

(一)结合实际生活情境,引入趣味物理问题

相较于初中物理,高中物理学科知识点更多,覆盖面更加广泛,对于高中生的物理学习带来了较多挑战。对于高中生来说,应该积极思考学科知识点,并結合日常生活情境灵活掌握与应用物理知识,才能够突破物理学科的重难点内容。从这个角度来看,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情境,提取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设计教学问题。以此为切入点,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印象,并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在提出物理教学问题的时候,教师一定要关注学生的综合体验情况,保证教学问题的趣味性,同时也要发挥教学问题的实际价值,优化课堂教学氛围[3]。

如,在高中物理“静电的利用与防护”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学生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设计课堂导入预案。比如“冬天脱毛衣的时候总是会发出噼里啪啦的声音,并且会产生电火花”“冬天开门的时候,门把手如果是金属的,经常会有触电感”等。结合这些生活情境,询问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这些现象学生深有体会,并且也很感兴趣。此时教师可以引入静电的概念,并面向学生讲解静电的产生原因,加深学生的印象。在学生对静电有充分认识以后,教师结合静电的特点,让学生想一想生活中静电可以应用到哪些情境。目前我国借助静电工程学的理论知识,已经开展了静电除尘、静电喷涂、静电植绒、静电复印、净化空气等多项应用场景。通过这些生活应用案例,拓展学生的静电知识。在课堂教学即将结束的时候,教师面向学生询问如何在冬季预防和消除静电,并将其作为课后作业,巩固与深化本节课的知识点。

(二)鼓励学生主动提问,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在高中物理课堂中,很多学生表现出了被动参与状态,缺乏主动思考,学习欲望较低。在这种情况下,物理课堂教学效率就很难得到保证,甚至部分学生还对物理学科产生了心理抵触。此时教师可以借助问题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提问,提高学生在物理学习中的参与度。事实上,物理学科本身就是一门探究性较强的学科,教师如果能够结合课堂教学知识点设计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主动探究欲望,那么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具体搭建问题情境的时候,教师应该保证教学问题的开放性,鼓励学生主动思考与提问,激发学生在物理学科中的主观能动性,从以前的被动学习转变为现在的主动学习,综合提高课堂教学成效。

在高中物理“自由落体运动”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之前学习的“匀变速直线运动”来讲解本节课的知识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播放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视频。在播放之前,教师面向学生询问两个铁球是否会同时落地,并让学生相互讨论。此时学生结合本章节学习的知识点进行合理猜想与推理。由于此时学生还没有学习过重力,因此并不知道自由落体运动为匀变速直线运动,最终学生的讨论答案也会呈现多样化态势。在学生充分讨论以后,教师可以播放完整的视频,演示两个铁球落地的结果,看是否为同时落地。在观察到这种现象以后,不少学生都会产生疑惑。此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主动提问,谈一谈心中的疑惑问题。很多学生的疑惑都来源于为什么不是质量更大的铁球先落地,此时教师可以结合“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知识点,指出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是固定的,为9.8m/s,顺带引出后面“重力”章节的知识点。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也会提出并不是所有质量相等的物体都会同时落地,比如黄豆和纸团等。此时教师不要将这种主动提问视为“抬杠”,而应该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些物体不会同时落地。经过学生的讨论以后就可以得出,这些物体质量虽然相同,但是在自由落体过程中所受到的阻力不同,因此无法同时落地。通过这些主动提问和思考,学生对本章节的知识点就会有更好地掌握。

(三)优化课堂互动方式,指引学生自主探究

高中物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要优化师生互动交流方式,营造良好的课堂互动交流氛围。事实上,在高中物理学科教学中,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是非常关键的,不仅关系着物理学习效果,同时还直接决定了学生的未来发展道路。因此教师在课堂中不仅要侧重于学科知识与技能的传输,同时还要通过和谐的互动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科知识,并将其应用到实践场景中。在具体展开课堂教学的时候,教师要着力于营造积极向上的互动环境,并注意优化课堂教学语言,不能打击学生自主探究的主动性。即便学生出现明显错误,教师也要以鼓励为主,避免挫伤学生的自信心。通过这些方式,可以逐步搭建高质量课堂互动模式,对学生产生正向引导。

在高中物理“力的分解”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开始的时候提出合力与分力的概念,即几个力的效果跟一个力相同,那么这几个力就是那个力的分力。反之则称之为合力。在明确这些概念以后,教师在课堂中组织学生自由探索力的分解。比如一个静止在斜面上的物体,它的重力可以分解成沿着斜面向下的力和垂直于斜面向下的力。通过学生的自由探索,指引学生总结力的分解中“平行四边形定则”和“三角形定则”,掌握这些知识点。在自由探索过程中,学生不仅对力的分解有更深地掌握,同时也能够灵活使用学科知识。

(四)选择合适提问时机,提高课堂教学深度

教师在使用问题教学法的时候,一定要选择合适的提问时机。合理的提问时机可以引导学生在关键时刻通过认知冲突,探索学科知识点,并厘清物理学科思维框架,逐步具备独立解决学科问题的能力。目前,部分教师虽然在物理课堂中提出了教学问题,但是并没有选择合理的提问时机,导致学生只能被动跟随教师的思路作答,整个过程的套路化显著。因此后续教师要做好课堂教学变革,选择合适的提问时间,并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思考空间,促使学生理清教学思路,通过自主思考掌握物理知识[4]。

在高中物理“机械功”教学中,教师可以面向学生讲述关于“功”的定义,掌握判定做功的条件。在学生熟练掌握这些内容以后,教师提出“一个人提着一个木桶在平地上走路,木桶一直维持水平状态,在走路过程中人有没有对木桶做功?”很多学生听到这个问题后,第一反应就是人对木桶做功了,否则人不会感觉累。但事实上,人对木桶并没有做功。通过这个问题,可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更好掌握做功的条件。

(五)设计探究实验教学,突出课堂教学重点

在高中物理教學中,实验教学是非常重要的环节,直接决定了学科教学效果。在实验教学中,灵活应用问题教学法可以给学生带来导向作用,明确物理实验的各个环节,并提高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专注力。与此同时,通过物理实验的动手操作,也能够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物理知识,并在实验过程中不断完善,逐步形成高阶物理学科思维。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该避免过多介入,多让学生自己思考与操作,并回答实验之前提出的各个教学问题,逐步形成良好的学科核心素养。在实验结束后,教师也要进行教学反思,明确物理实验的效果以及学生的学习反馈,后续进行实验教学与问题教学法的联动调整。

在高中物理“重力与重心”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中设计一些简易随堂实验,突破课堂教学的重难点知识。在重力相关教学中,教师在引入重力概念以后,询问学生一个物体的重力跟哪些因素有关。此时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很容易得出重力跟质量有关,因为提起重的物体需要更多力。在此基础上,教师在课堂上设计不同质量物体的重力测量实验,并将实验结果展示为散点图。学生通过实验测得数据并绘制散点图以后,很容易发现质量与重力成正比的规律,并且比值为9.8。在重心相关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讲述完重心概念以后,设计一个关于重心的小实验。比如将尺子放在桌子边缘,不断向外移动直到即将掉落的时候,可以得到尺子的重心在尺子与桌子边缘交界的中心位置,并记录尺子的刻度。接着在尺子的一端放上小纸团等质量较轻的物体,继续这项实验,继续记录尺子刻度。通过这项实验,可以加深学生对重心概念的认识与应用。

结束语

综合来看,问题教学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可以取得显著应用效果,后续应该全面推广。对于高中物理教师来说,应该结合高中生的日常兴趣爱好和物理学科知识,设计一些趣味教学问题,可以在课堂教学导入阶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关注点和注意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要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主动性,并优化课堂互动环境,合理选择提问介入时机。通过这些方式,可以显著改善学生的物理学习生态,提高学生的物理学科知识掌握水平与学科实践能力,打造高质量高中物理课堂。

参考文献

[1]王瑞超.基于问题为中心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J].数理天地(高中版),2023(20):45-47.

[2]戴永健.高中物理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策略[J].中学课程辅导,2023(31):27-29.

[3]周平.问题引领式教学理念在高中物理课堂中的应用[J].试题与研究,2023(33):7-9.

[4]张月祥.问题教学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江西教育,2022(40):29-30.

猜你喜欢

问题教学法应用策略高中物理
学好高中物理必须做好的四件事
高中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研究
高中物理实验
激发思维灵感在高中语文问题教学法应用分析
问题教学法在思修教学中的实践
基于卓越电气工程师培养的电力系统分析课程改革
问题教学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小组活动在初中音乐课堂中的应用
试分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概念图的应用策略
技校制冷专业课程一体化教学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