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文化使命的生成逻辑

2024-06-01

文化软实力研究 2024年1期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时代建设

林 敏

* 林敏, 鲁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haerbinyu@163.com。

中国共产党作为使命型政党, 肩负着多重使命, 而文化使命则是其重要使命之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 “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应该而且一定能够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 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1]35这一重要论断是21 世纪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独特命题, 迫切需要学界对此作出学理性阐释。 “文化使命”在中国共产党首次明确提出自己初心和使命的时刻正式出场, 不仅体现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应有的文化自信, 而且突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时代所肩负的推进文化发展进步的历史责任与艰巨使命。 文化使命的出场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阶段相承接的, 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人们精神家园的现实关切。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世界背景下, 进一步厘清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文化使命生成的内在逻辑, 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文化使命的理论逻辑

“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 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2]12从理论溯源出发, 是我们理解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文化使命问题的关键所在。 中国共产党的文化使命并不是“中国共产党”和“文化使命”语义上的简单叠加, 而是一种相较于其他政党而言的崭新的文化使命, 能够展现中国共产党自身的内在规定性, 具有明确意旨的基本范畴。 中国共产党的文化使命标识了中国共产党人文化谱系的源头, 构建了以文化传承、 文化创新和文化发展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使命担当。

(一)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文化使命的终极追求

马克思恩格斯是从唯物史观的宏大视角来阐释文化的发展进程, 以人的实践本质和自由的对象化活动为基础来把握文化使命的本质。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文化观”, 从根本上实现了对唯心主义“文化史观”的彻底颠覆。 作为一种与资产阶级相区别的文化使命, 无产阶级将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使命任务贯穿整个人类解放的历史进程中, 呈现出无产阶级政党文化使命的崭新图景。 早期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致力于“消灭私有制”以打破旧的社会体制和国家机器, 使“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 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 成为自身的主人——自由的人”[3]817。 这一论断表明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主义的理想图景, 确立了共产主义的文化价值理念。 也就是说, 人类只有在真正摆脱自身及外部自然条件的局限性时, 才有可能实现“人的本质的真正复归”, 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成为了无产阶级政党在文化领域中所要肩负的使命任务。 无产阶级政党的文化使命指向的是基于唯物史观的人类解放的进程当中, 以革命的实践使现存的世界革命化。因此, 共产党人所要担负的使命是聚合全世界无产者的力量投身于人类解放的事业中, 不断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二)“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文化使命的政治立场

“立场”是人们分析处理和解决问题的一个根本立足点, 它反映了人们对待某一问题的根本态度。人民立场不仅是一种价值选择, 更是一种政治选择, 具有合目的性。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文化使命的根本政治立场, 也是中国共产党文化使命的根本价值旨归。 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对人民负责任的政党, 总是把为人民谋幸福的文化初心担在自己的肩上。 这不仅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人把“人民”放在中心位置, 更加凸显了人民在文化发展进程中的主体性地位。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 “把实现好、 维护好、 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4]154。 这是因为人民不仅是创造整个文化世界的主体, 更是人类精神家园的守护者。 一个永葆活力的使命型政党, 总是要与时俱进的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发展要求。 反之, 如果在践行文化使命过程中脱离人民, 那么党就会失去民心,也必然不会完成人民所赋予的使命任务。 立足新时代, 中国共产党作为使命型政党在肩负文化使命的过程中时刻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的需求作为自己使命担当, 坚守为人民服务的根本政治立场,不断激发出人民的创造活力, 使不同社会群体的“精神文化”需要得到合理的表达和满足。 这不仅是“民为邦本”“得民心者得天下”的中华文明中特有的文化基因, 更是中国共产党的文化使命区别于其他政党的独特政治标识。

(三)“初心使命”是中国共产党文化使命的根本遵循

文化使命是将使命的现实场域指向了文化领域, 使命担当的关键在于肩负起对国家文化建设发展的重大任务。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中不仅包含了对人民的责任担当, 同样也承载着对整个民族的深切期盼。 为人民谋幸福、 为国家谋富强、 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与使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政治根脉”, 对于文化使命的担负者中国共产党而言, 所担负的文化使命任务是要以“初心使命”为最根本的遵循, 这是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的根本特质。 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初心使命的奋斗过程就是赓续中华文脉、 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开辟中华文化发展新境界的过程。 这一发展过程也是中国共产党不断践行文化使命并接续肩承起新的文化使命的过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 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5]121。 党的文化使命能够为实现民族复兴提供丰厚的文化滋养, 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文化自觉。 换言之, 文化使命的完成有利于为党践行初心使命提供更加深沉的、 持久的精神力量。 中国共产党人只有矢志不渝的坚守文化初心, 方能实现新时代人民所赋予的文化使命任务。

(四)“走向世界”是中国共产党文化使命的时代彰显

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下, 发展的不稳定性与未来的不确定性交织叠加, 并越来越凸显于人类文明的进路上。 “人类文明向何处去”的现实考量与世界人民的发展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中国共产党人具有“胸怀天下”的政党特质, 所肩负的文化使命不仅仅局限于本民族的文化发展, 还将文化使命指向了世界。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 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6]40-41。 中国共产党人把繁荣中华文化的使命担当放到整个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 放到世界各国各民族发展的大格局中。 中国共产党的文化使命则不同于西方文明发展的模式和道路选择, 以中国式现代化来推动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 意在向世界人民诠释了一种崭新的文化使命。 “走向世界”意在表明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使命, 是在同其他政党的文化使命相互比较、 鉴别和对照中, 创造有利于本民族文化发展、 有助于世界文化繁荣的新文明, 为世界各国更好地践行文化使命提供中国方案。 从人类文明发展的大格局出发, 中国共产党将文化使命之责向世界性层面拓展,以全人类共同价值为导向, 在充分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和独特价值的基础上求同存异, 坚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 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 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的现代价值逻辑, 力求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更多的贡献。

二、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文化使命的历史逻辑

“历史从哪里开始, 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7]14我们需要回到历史发展的具体情境之中,来科学地理解和把握中国共产党文化使命生成的历史必然性。 中国共产党的文化使命根植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演进之中, 接续肩承起文化救国、 文化立国、 文化兴国到新时代文化强国的使命任务。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文化使命

近代以来, 绵延不断的中华文化在内忧外患的历史背景下遭受了前所未有的重创。 文化上的打击可谓是史无前例的, 中华文化该走向何处? 在西方文化的强大冲击下, 又该做出何种选择? 有无数仁人志士, 通过师夷长技的洋务运动、 力求政治制度变革的维新变法到结束封建帝制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但都没有找到救国的良方最终宣告破产。 中国共产党诞生以后, 高高举起了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伟大旗帜, 带领广大人民进行了新民主主义文化道路的探索, 重新唤醒了整个民族在文化上的觉醒, 肩负起“文化救国”的使命任务。 这一时期党的文化使命不仅是对革命历史现实的客观反映, 更是对中华民族信仰危机的理性自觉。 中国共产党人初步描绘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文化使命目标——把旧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8]663。 具体而言, 党的文化使命就是要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 在这一使命任务中, 中国共产党充分发挥了“思想文化”对革命历史发展的巨大影响力, 彰显了新文化之“新”。 一是用新的理论武器——马克思列宁主义, 来武装全党; 二是建立了文化统一战线, 用红色革命文化来鼓舞全军; 三是是建构中华民族文化的真正主体——人民群众, 以优秀传统文化来挺直中华民族的脊梁, 使得人民前所未有地成为了中华民族文化建构的真正主体。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文化使命

新中国成立以后, 逐步实现了对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改造, 随着在文化上也要做出新的调整, 需要进一步推动新民主主义文化向社会主义文化过渡性转变, 这种转向凸显出文化建设的阶段性特征。 对于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建设, 我们党有着比较丰富的理论和实践, 而对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却面临着许多问题。 文化领域的任务由斗争文化转向建设文化, 文化建设从局部区域扩大到全国范围, 文化宣传阵地由农村转向城市, 由革命战争服务转变为推动经济发展。 中国共产党注重发挥文化的凝聚力量, 肩负起“文化立国”的使命任务。 毛泽东指出: “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9]577“高度文化的民族”是相对于过去的旧中国而言的, 中国要从过去被动的接受现代化变为主动的推动现代化。 这一时期, 中国共产党对自身所肩负的文化使命有着明确的认知, 有着坚定的文化自信心: 中国共产党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 坚持经济建设与科学文化同步发展, 确立了适应于新中国的文化发展路径。 可以说, 文化立国是中国共产党的文化使命,亦是政治使命, 在书写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建设史中得到确证。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文化使命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共产党所肩负的文化使命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这一时期党的使命任务要要服务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局, 还要应对由对外开放而带来的外来文化的冲击, 加之市场经济改革衍生出来的负面因素的影响。 中国共产党把文化建设放到了国家建设的总体布局当中,进一步科学定位了“为人民服务, 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使命价值归旨。 中国共产党人文化使命聚焦于“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文化,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时代命题, 这种现实转向彰显了我们党对文化建设的责任与担当。 改革开放新时期, 基于工作重心经济建设的新转向, 我们党的文化使命也发生了深刻转变——将主题定位于“建设”的维度之上, 其目标指向人们的物质文化需求的切实性增长与现实性满足。 可以说, 在这一历史时期, 中国共产党所肩负的使命就“文化兴国”, 内在地包含了实现文化现代化的目标。 中国共产党所肩负的文化使命不是孤立的、 抽象的, 而是在满足时代发展要求的基础上不断迈进新的使命任务。 也就是说, 文化使命践行的每一步都是指向达成使命任务的, 体现的是接续践行的同向发展过程。 邓小平强调, 社会主义建设“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10]170,党的文化使命任务重点突出“精神文明”。 迈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中国共产党人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更为注重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体系的构建与创新。 江泽民同志明确提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 并将其与经济建设、 政治建设置于总体布局的框架之内, 擘画着“三位一体”的生动画卷。 在党的十六大以后, 胡锦涛提出了“建设和谐文化”的战略思想。 在某种程度上来讲, 这种使命担当最大限度地使社会主义文化本质以价值的维度显现, 极大夯实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文化根基。

(四)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文化使命

进入新时代, 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 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中国共产党肩负起“文化强国”的使命任务。 中国是文化古国、 文化大国, 但并非是文化强国, 无论是在世界文化市场的份额问题, 还是“话权语”问题, 抑或是国民的文化素养问题等等, 都表明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建设存在明显的短板, 民族文化的复兴崛起、 国家文化的繁荣兴盛依然任重道远。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中, 把“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确立为国家发展目标, 这是基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趋势的科学研判, 并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高度所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2023 年6 月2 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对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进行了具象化的表达, 即“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三重文化使命。 “新的文化使命”既表现为思想理论形态的任务书和路线图, 又表现为付之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的一系列工程项目, 是我们党能够承担起新的文化使命的优势所在。 在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征程中, 中国共产党能够根据新发展阶段的文化使命任务正确处理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 不断进行文化使命的顶层设计和总体布局, 实现了以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 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实现物质富足与精神富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和谐统一。中国共产党人肩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能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根铸魂、 凝聚磅礴力量。

三、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文化使命的现实逻辑

中国共产党的文化使命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之中, 新时代的现实场域给予了我们党文化使命以新的发展境遇。

(一)矛盾之变: 文化使命要契合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中国共产党的文化使命总是在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背景中形成的, 是这个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上的反映, 与这个社会的政治理论和经济理论一起揭示这个社会的主要矛盾及其发展变化,表征随着社会发展变迁人们主要的精神文化诉求。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6]8, 这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既是我国迈入新时代的标志, 也是中国共产党担负新的文化使命的重要依据。 中国共产党在文化领域中所担负的使命就在于最大限度地满足“需求之变”, 特别是人民的精神文化需要。 一方面, 受经济发展水平、 地方政策和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 当前我国发达城市和偏远地区的文化发展呈现出不平衡的特点, 城乡、 区域文化发展水平差距的存在将会影响到人们对高品质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实现。 化解文化发展不平衡问题成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文化使命的内在驱动。 另一方面,在文化的结构上, 传统文化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大, 而新兴文化产业发展相对后劲不足。 这些问题导致低端文化产品供给过剩、 高端文化产品供给不足, 文化产业的发展存在严重的结构性问题, 影响到人们对多样化文化产品的需求。 因而, 迫切需要中国共产党肩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以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之变, 为实现民族复兴凝聚强大的精神力量。

(二)技术之变: 文化使命要实现数字化场域的跃迁

伴随着第四次工业和技术革命时代的到来, 彻底改变了以往的生产方式, 上层建筑也随之发生改变, 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幅生动的“数字景观”。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文化使命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实现了由“现实场域”到“数字化场域”的跃迁。 文化作为一种生产力而言, 它“不仅是文化与经济高度融合的产物, 更是文化与科技高度融合的产物”[11]63。 当代中国文化生产力的发展深受数字技术的影响, 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文化生产的方式上, 还体现在文化传播的方式上。 我们通常所说的“数字时代”, 主要是指互联网和计算机出现以后的时代的一个统称。 数字时代不论是思维方式、 发展方式还是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深刻改变, 人们的文化习惯和文化需求也随之发生改变。 无论是对文化产品的质量要求还是其种类的诉求都已然提升, 人们渴望跨越时空的精神满足, 文化消费结构不断升级。 毫不夸张地讲, 置身信息化时代的现实场域, 数字化生存已成为人们习以为常的生活习惯,变成“日常文化生活”的重要现实媒介。 应该看到, 单向度传出的传统媒介资源已无法满足新时代场域下人民的多元文化诉求和精神文化需要。 因而, 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文化使命与数字技术结合起来进行综合的考查, 可以通过数字技术手段最大限度地发挥文化的功能和作用, 在技术加持下助力文化生产力的持久发力和向前发展。

(三)格局之变: 文化使命要提升世界性传播的影响

新时代“东升西降”的新格局, 它不仅包括经济格局、 政治格局, 更为重要的是文化格局的变化。世界文化发展格局之“变”的关键在于以西方文化为主导的优势地位已逐渐退场, 而中华文化的世界地位逐步上升。 在东升西降的世界文化格局中, 给中国共产党的文化使命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对推动世界文化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也意味着中国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有着更大的责任与担当。 从世界层面上来说, 中国共产党的文化使命就是要“为世界谋大同”, 这不仅仅是一个对外宣传的口号, 更是中华文化的内在核心取向。 作为使命型政党, 中国共产党以胸怀天下之心、 海纳百川之视野和心系天下之情怀关注着世界动态和人类发展。回顾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发展格局中的历史, 我们不难发现, 在汉唐时代, 中华文化处于世界文化格局的中心地位。 到了近代, 中国文明蒙尘, 遭受到了巨大的打击, 中华文化被边缘化, 处于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外围。 聚焦新时代, 中华文化不断地锐意进取, 以创新促进其发展与繁荣, 也必将成为引领世界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 “东升西降”世界文化发展的新格局加速形成, 这将有利于提升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的影响力。

在新时代的语境中, 推动文化繁荣、 建设文化强国、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三重文化使命之间相互影响、 相互促进。 回顾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征程, 中国共产党的文化使命植根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 接续肩承起“文化救国”“文化立国”“文化兴国”到新时代“文化强国”的使命担当。 中国共产党的文化使命深深地扎根于中国大地, 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 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根铸魂、 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力量。 在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征程中, 中国共产党对国家文化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越来越强烈, 对民族文化发展的使命担当越来越具有时代特色和世界视野。 完成新时代的文化使命, 需要一代又一代信仰坚定、 本领过硬、 勇于担当的时代新人, 为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的文化主动与文化自信奠定坚实基础。

猜你喜欢

中国共产党时代建设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