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客体的重塑与建构
——以ChatGPT介入思想政治教育为例

2024-05-30赵霞霞

运城学院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主客体客体现实

赵霞霞,张 波

(1.西安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西安 710049;2.运城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 运城 044000)

ChatGPT是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自然语言处理工具,通过连接大量语料库来训练模型,使得它不仅仅能够根据人类输入语言进行输出,甚至能基于互动内容自觉进行反向输出,做到与真正人类几乎无异的聊天场景交流,是集智能语言输出、虚拟交流互动甚至隔空完成部分任务于一体的史上最强人工智能。这款新一代对话式人工智能成功从科技界破圈,介入众多领域,包括介入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主客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基本构成要素,主客体的存在样态和作用方式直接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达成、内容传播和效果实现。因此,以前瞻性思维探析ChatGPT介入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变革趋向,预测主客体变革可能面临的风险挑战,超前谋划应对风险挑战的有效策略,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和有效性具有重要作用。[1]

一、ChatGPT介入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变革趋向

ChatGPT介入思想政治教育,将重塑现有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的存在样态,使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在人工智能场域下呈现新的变革趋向。

(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向虚拟化、隐性化转变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指站在一定立场带有一定目的,有计划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组织者和教育者。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主体存在方式是现实、真实的人,主体发挥作用方式是直接和显性的,是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顺利开展并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力量。ChatGPT介入思想政治教育,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向虚拟化、隐性化转变。第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存在方式虚拟化。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现实的人被智能机器人取代,以技术集成和数据、数字为主导的算法迭代优化为支撑,呈现出智能语言输出、虚拟交流互动甚至隔空完成部分任务的特点。虚拟化智能机器人通过创设强感知、高交互、泛在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模式,为客体提供“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良好条件。在看到优势的同时,也需要看到可能会导致客体减少对现实、真实的主体依赖,忽视真实主体的客观存在。第二,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作用方式隐性化。智能机器人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输入和对话,推测客体具体需求,根据数据库中吻合元素的聚合输出,给出客体范围更广、层次更多、内容更深的可能答案,极大地增强受教育者的可接受性,使得受教育者在良好、宽松氛围中充分发挥其主体性。虚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通过隐性化作用方式发挥作用,导致现实、真实的教育主体的主体性被遮蔽,进而演变为对现实主体的地位和作用忽视甚至否定。[2]

(二)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向主动化、自愿化转变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客体和哲学意义上的客体在对象指向、范围界定和具体特点是有差别的。哲学意义上客体范围界定强调以物质为依托,主体与客体之间特定关系的哲学范畴,主体是行为活动发出者,客体是行为活动对象,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将二者统一起来,客体具有物质性的特点。思想政治教育客体范围界定则是处在教育者主体和受教育者客体之间人与人的关系范畴,这里客体直接指向受教育者的人,作为客体的人不是仅仅呈现出被动性和可塑性,作为一个有情感、有意志、有思想的人还表现出主体性。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受教育者客体参与方式更多是被动,以身体在场的存在感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高大上”价值灌输使客体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和重视程度较低,功利化倾向明显,实践性转化不足。ChatGPT介入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主体性被全面激活并不断扩展。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参与方式更加主动,表现为身心强在场。虚拟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使得客体发自内心地承认主客体间平等地位。虚拟主体突破了现实主体可能存在的“一言堂”,帮助客体“传道授业解惑”,使客体在拓宽视野中增长见识和才干。客体也因为虚拟主体存在,以身心强在场的方式,身体上主动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心理上可根据自己兴趣和意愿针对教育内容进行自主学习、自行判断、自我调节、自觉践行。主客体间交流真正形成“平起平坐”的互动模式而非“居高临下”的说教模式。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接受程度更加自愿,表现为自教自律。区别于受教育者他教他律的被动存在,自教自律是受教育者主体性发展的必然结果和归宿。虚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使得教育的时间、空间得到明显扩展,隐性化作用方式使得教育的辐射力和浸透力得到极大提升,导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身体被动地参与和心理机械地接受越来越不被客体所接纳,技术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客体获得了自主性。ChatGPT作为颠覆式创新技术,更是使得客体的主体性不断凸显,客体在价值目标上自主认同教育目的,在知识目标上自行选择教育内容,在情感目标上自发接受教育价值,在实践目标上自觉践行教育理念。

(三)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互动方式向人机交互模式转变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现实的人,主客体互动是“人—人”的人际互动。思想政治教育把促使人思想的社会化提升作为其价值旨归,即主要聚焦于人的思想问题,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同时真实在场,借助教育内容、方法、载体等中介,进行以意识形态灌输教化为根本的情感沟通、思想对话、人文关怀,通过主客体“合作共育”过程进而实现彼此思想调整完善,达到思政教育目的。ChatGPT介入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互动由“人—人”的人际互动模式转向“人—机”的人机交互模式。人机交互模式有三个显著特点:第一,虚拟主体信息反馈迅速及时。人机双方可以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输入输出对话,客体能够及时地把信息传递给虚拟主体,虚拟主体基于数据库中吻合元素的聚合输出,从而更加准确地把信息随时反馈给客体。第二,客体的主体性不断凸显。客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人—机”交互过程中既是参与者同时也是主导者,可针对教育内容进行自主学习、自行判断、自我调节、自觉践行。再加之ChatGPT还具备模拟人类情感的能力,人机双方甚至可以进行情感交流互动,这一特点使得它在与思想政治教育客体进行对话时能够更加自然、真实,让对话更加易于产生情感共鸣,使得客体参与性和主动性增强。第三,由“台前交互”向“幕后交互”转换。虚拟主体存在,打破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下面对面互动交流,转换为借助服务平台使得主客体交流不受时间、空间限制,教育的时间、空间得到明显扩展,使得教育的辐射力和浸透力也得到了极大提升。

二、ChatGPT介入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潜在风险

ChatGPT介入思想政治教育,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既有形态不可避免地被重塑与变革,并由此带来很多不确定性因素,容易出现思想政治教育现实主体的主体性被遮蔽引发的主流价值裂化,片面夸大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主体性可能导致的负面效应,人工智能技术的过度依赖走向技术决定论进而走向唯心主义的潜在风险。

(一)思想政治教育现实主体的主体性被遮蔽引发的主流价值裂化

虚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通过隐性化作用方式发挥作用,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参与方式更加主动,接受程度更加自愿,但同时导致现实、真实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主体性被遮蔽。现象终归是要回归到本质上来,ChatGPT作为新技术介入思想政治教育,并没有改变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灌输与教化之本质,思想政治教育现实主体的主体性被遮蔽可能引发主流价值裂化。深入反思,ChatGPT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虚拟主体在价值引领方面仍是空白。

第一,ChatGPT不具备思想性。它只能通过智能算法技术机械性回答提问者所提出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传道受业解惑”功能,即便是取得跨越式进步能和客体之间进行交流互动,那也是数据库中吻合元素的聚合输出,而不会站在客体角度深入思考“为什么会提这个问题”“还会提出哪些问题”进行价值观引导,甚至基于部分大数据信息失真,ChatGPT输出虚假文本,解构客体已经成型的符合主流意识形态的认知结构。相反,思想政治教育现实主体是教育者也是思想者,能够深挖问题背后更深层的问题,将意识形态灌输教化和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相结合,并贯彻于教学活动中,直面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价值立场虚化、价值选择困惑等问题,从而帮助客体形成正确、科学的价值观。第二,ChatGPT缺少原则性。它难以运用好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引导教育客体,作为美国OpenAI研发的聊天机器人程序,其背后的设计、操纵者必然带有西方特点而非中国特色,如果说对于自然科学提问还能做到尊重科学回答,那么面对人文社会科学提问时,往往就会有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客体可能会在与ChatGPT互动中受到隐蔽误导。相反,思想政治教育现实主体则能够坚定马克思主义立场,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不断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念,坚持社会主义教育内容,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第三,ChatGPT没有针对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ChatGPT无法判断教育客体年龄、性别、职业和实际需求,对话就事论事、泛泛而谈,极易缺乏针对性,缺乏针对性的价值引导可能更多地流于形式,起不到实际效果,而“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接续的过程,要针对青少年成长的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开展”[3]。相反,思想政治教育现实主体则能做到因时、因段、因人进行施教,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因时就是要捕捉恰当时机,充分利用社会重大时节和学校重要活动氛围渲染,因势利导地开展教育活动;因段就是要根据学生不同学习阶段,进行有针对性、目标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因人就是要根据不同学生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要做到有的放矢,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必须是现实主体在全面深入了解教育客体所思所想所需所盼的基础上,因人施教、因事施策,切实解决其遇到的思想困惑,实现精准思政。

(二)片面夸大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主体性可能导致的负面效应

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主体性是指客体在价值目标上自主认同教育目的,在知识目标上自行选择教育内容,在情感目标上自发接受教育价值,在实践目标上自觉践行教育理念,是思想政治教育客体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的综合概括。但凡事对其性质界定都有一定适用范围和条件,超过这个范围和条件,事物性质便会发生改变。第一,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理论颠覆。在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中,主客体是相互依存的存在,一方丧失必然会导致另一方覆灭,无主体也就无所谓客体的存在。ChatGPT介入思想政治教育,现实主体被虚拟化主体取代,显性作用方式转向为隐性化作用方式,颠覆式创新技术使得客体的主体性不断凸显。但如果片面夸大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在不断放大客体主体性同时也逐渐忽视甚至否定思想政治教育现实主体作用,进而否定双主体、主体间性等结论,最终可能还会走向对整个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进行否定。[4]第二,威胁思想政治教育良好运行。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主体性受国际国内环境、教育程度、自身素质、自身认知程度等影响而具有一定局限性。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中间会存在着信仰危机、三观异化、意识形态错位失位等现象,如果这些状况缺乏思想政治教育现实主体有效引导,当具有上述状态的教育客体达到一定规模时,受所处环境和盲目从众心理等方面影响,使得原有正确立场观念的教育客体也容易发生动摇,甚至转变,进而影响、威胁思想政治教育良好运行和发展。再加之当今网络信息时代,信息来源广、数量大、获取途径便捷,同时由于网络信息来源复杂、内容良莠不齐、监管体制不健全、管理难度大等方面原因,当教育客体拥有更多负面信息时,在反客为主过程中就必然会产生具有负面性的反作用。第三,闭环式强化错误价值导向。ChatGPT介入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主体性不断凸显,在思政教育对话中客体输入不当问题越多,虚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由于没有辨别意识和坚定立场,只是数据库中吻合元素的聚合输出,ChatGPT输出错误答案非但不能起到引导作用,还有可能导致客体某种误解被放大,使其对主流意识形态的错误认知出现闭环式强化。[5]总之,客体的主体性不断凸显最终结果和归宿是一种自教自律的状态,但自教自律不是自然而然就能达成的状态,不是仅仅依靠技术跨越式发展就能实现,而是社会制度完善、教育程度普及以及受教育者主体性发展到一定程度和阶段的综合产物。

(三)人工智能技术的过度依赖走向技术决定论进而走向唯心主义

思想政治教育现实主体被虚拟智能机器取代,进而消失在后现代拟真世界中,消失在客体中,人工智能技术的过度依赖可能走向技术决定论进而走向唯心主义。ChatGPT是一种颠覆性创新,提升了理解人类思维的准确性,掀起了AI技术里程碑式的革命。面对技术飞跃发展介入教育领域,尤其是介入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必须防止行为上对技术过度依赖导致思想上走向唯心主义。第一,技术决定论本质就是唯心主义。所谓“技术决定论”就是技术独立于整个社会和人类而自主存在,技术决定整个社会发展变迁和社会内部政治、经济、文化等结构运行以及人精神世界发展变化,技术凌驾于社会人类之上,不受社会人类支配控制,反过来主宰决定社会人类命运。技术决定论把技术放在至高无上位置,强调生产力的重要地位,貌似是唯物史观的体现,但是拨开表层假象洞察事物本质就会看到,技术决定论是彻底的唯心主义。一方面,它认为科学技术可以不通过其他社会因素特别是生产关系而直接影响社会发展:另一方面,它又把科学技术看作是推动历史发展唯一的决定因素。[6]第二,企图以唯心史观否认并取代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唯物史观强调科学技术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驱动力。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7]。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提出“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8]。党的二十大报告更是强调“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9]。这既是深入实践“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理论的重要体现,更是对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其结果必将有力地促进我国经济现代化发展和国际竞争力提高。唯物史观指出科学技术并非直接决定整个社会发展变迁,是通过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间接方式推动社会发展,生产力才是推动社会进步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科学技术间接发挥作用也否定了它是社会发展的唯一因素。

三、ChatGPT介入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有效应对

ChatGPT介入思想政治教育,在促使主客体发生深刻变革同时,却也面临着严峻挑战。因此,通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现实主体的主体性建构,突出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主体性实践转向,辨明技术本质回归思想政治教育育人之道,来有效规避技术风险,增强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和有效性,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现实主体的主体性建构

ChatGPT介入思想政治教育、虚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带来变革的同时,不免存在潜在风险,因此需要解蔽现实主体被遮蔽的主体性,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现实主体的主体性建构。现实主体的主体性是在与客体范畴关系和进行相关教育活动中生成、确证和提升的,因此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现实主体的主体性建构必须考察现实主体所处的对象性关系及其进行的对象性活动。第一,科学客观地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一方面就是要尊重客体在个性特征、认识能力、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诸方面的个体差异,避免用模板化方法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从而使得客体在参与性上更积极,接受性上更自觉;另一方面,对客体地位和主体性要充分肯定,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打破主客体间“居高临下”的说教模式,转换为“平起平坐”的互动模式,客体作为现实的人本身就是情感意志思想综合体,表现为一种主体性,要充分肯定客体的主体性,而不是把客体的人仅仅看作是一种被动性和可塑性的体现,实行单向灌输,把客体摆在主体对立面。[10]第二,科学运用教育介体。现实主体的主体性也是在相关教育活动中确证和提升的,进行教育活动就需要有中介联结主客体,这里中介主要体现为教育目的确立、教育内容丰富、教育方法创新以及自我教育形成。因此,现实主体在教育目的确立和内容丰富上,既要做到根据社会发展变化而不断选择、整合、完善,同时也要立足客体思想发展实际和需要,目的和内容本身也是人价值主体性的直接体现;在教育方法上,科技浪潮势不可挡,教育与AI深度融合时代已经到来,ChatGPT作为一种颠覆性技术创新介入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现实主体需要充分发挥技术优势,创新教育方法,而不是回避与恐惧。ChatGPT与以往人工智能技术相比,确实有不同之处,它能充分理解内容的逻辑关系,能够在此基础上自行创作,因此现实主体可利用ChatGPT进行设计课程、协助检索和整理文献资料等,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科技含量,在技术创新中加强人文关怀,提升客体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和重视程度;在自我教育上,现实主体要有紧迫感和危机意识,永远保持积极进取状态,拓展知识领域,优化知识结构,不断学习科学技术知识,掌握新理论、新观点、新技术,并以之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实践。[10]

(二)突出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主体性实践转向

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主体性不断凸显的最终结果和归宿,是一种自教自律的状态。自教自律的理想状态并非客体先天具备或自然生成,或仅仅依靠技术跨越式发展就能实现,而是客体主体性由抽象、观念、片面、狭隘向具体、现实、全面、广阔不断跃迁的产物。客体主体性生成、确证和提升的发展过程,本身也是客体实践不断拓展的具体体现,实践是客体主体性之源。第一,客体须躬身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自觉认同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和内容。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客体只有把自身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才能为主体性的提升扎牢实干之根,自觉形成对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和内容的价值认同。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和内容体现的是一种社会价值,是对社会全局性、整体性的反映,在特定条件下可能和客体具体诉求相冲突,因此就需要看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是否躬身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来自觉认同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和内容。客体在没有自觉理解认同教育目的和内容前,教育目的和内容本身就是一种外在规范,客体对其接受和重视程度较低,功利化倾向明显,实践性转化不足。但是当客体把自身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客体主体性提升扎牢实干之根后,就会认识到教育目的和内容的全局性,同时看到自身利益和社会利益根本上具有一致性,便会自觉转化外在规范为自身内在需要。对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和内容作出自觉理解和自愿接受,就是对客体主体性的确证。第二,客体须克服知行脱节自觉践行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和内容。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和内容作为一种规范,一经产生,便对人们思想和行为进行调节和控制。但是也需要看到“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这无论对外部自然的规律,或对支配人本身的肉体存在和精神存在的规律来说,都是一样的”[11],客体自觉理解和自愿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和内容并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终点,思想政治教育最终目的是客体在理性认知的基础上通过实践,将观念中存在变成现实存在,将自主认同的教育目的、自行选择的教育内容、自发接受的教育价值最终落实到自觉践行。客体的主体性只能在实践中生成、表现和发展。

(三)辨明技术本质回归思想政治教育育人之道

ChatGPT介入思想政治教育,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向虚拟化、隐性化转变,主客体互动方式由人人互动模式向人机交互模式转化。ChatGPT“热”背后也需要冷思考,通过现象看到本质。第一,需要正确把握人工智能与人的意识间关系。人工智能实质上是对人思维功能的模拟,其不需要人脑物质结构作为载体,摒弃人意识的社会性,以技术集成和数据、数字为主导的算法迭代优化为支撑,呈现出智能语言输出、虚拟交流互动甚至隔空完成部分任务的特点。人工智能,不是无所不能,就其本质而言,一方面人工智能并不等于人的意识,人的意识主要是人生理的、心理的过程,而人工智能纯属机械的、物理的过程,更重要的是,人工智能没有社会性。ChatGPT不具备思想性,即便是取得了跨越式进步能和客体进行交流互动,那也是数据库中吻合元素的聚合输出,而不是站在客体角度深入思考“为什么会提这个问题”“还会提出哪些问题”,同时也不具备社会性,在解决问题时不会考虑处于什么样的社会关系,达到什么样的社会目的,取得什么样的社会效果;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并不等于人的智能,缺乏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即便ChatGPT可完成部分指令任务,但它对任务的解决方式总是机械式,也只是接受人脑“指令”,由人预先把思维过程加以形式化和符号化,以一定信息输入后才能输出,二者程序总是人脑思维输入在前,人工智能输出功能在后。[12]毋庸置疑,人工智能已经进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面对它的发展进步,既要充分利用其优势,同时避免对人工智能技术过度依赖走向技术决定论。第二,辨析技术本质回归思想政治教育育人之道。在历史纵深中审视新技术,即使大数据时代在很多方面已然颠覆了人们的认知,但是科技只是人类追求更快速度、更高效率、更优体验的一种手段,它“有所能”但不是“无所不能”,需要辨明技术本质回归思想政治教育育人之道。现实主体因具备思想性、原则性和针对性,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厘清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灌输与教化之本质,通过以意识形态灌输教化为根本的情感沟通、思想对话、人文关怀,主客体“合作共育”进而实现彼此思想调整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则躬身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克服知行脱节,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为主体性提升扎牢实干之根,从而达到自教自律的状态,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主客体客体现实
《甲·宣》——文明记忆的主客体交互表达
我对诗与现实的见解
新中国成立初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客体关系的特点与当代启示
符号学视域下知识产权客体的同一性及其类型化解释
浅析“物我本相因”
一种基于Unity3D+Vuforia的增强现实交互App的开发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管见
旧客体抑制和新客体捕获视角下预览效应的机制*
现实的困惑
关税课税客体归属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