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思政育人理念的环境影响评价课程实践教学探索

2024-05-29肖轲刘安毛艳萍宋广清

高教学刊 2024年15期
关键词:考核评价环境影响评价生态文明建设

肖轲 刘安 毛艳萍 宋广清

摘  要: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时代论断下,在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中引入思政育人理念,不仅有助于传统教学理念的改革,同时也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还能够塑造当代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观和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具备良好的专业技能、拥有人文精神的新型理工科人才。该文以环境影响评价课程为例,对于环境工程专业基础课程如何开展课程思政改革进行实践教学探索。通过分析环境影响评价课程特点,结合课程思政建设目标,梳理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路,总结将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的方法,举例说明如何建立思政育人目标达成的考核评价,初步为环境工程专业课程的思政改革提供实践经验。

关键词:课程思政;环境影响评价;教学改革;考核评价;生态文明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15-0176-05

Abstract: Under the new judgment that "Clear waters and green mountains are as valuable as mountains of gold and silver", the introd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the curriculum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is not only conducive to the reform of traditional teaching concepts, but also can improve teachers' teaching skills, shape college students' outlook on biological civilization, enhance their 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cultivate new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talents with good professional skills and humanistic spirit. Taking the course of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explored how to carry ou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reform in the basic courses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By analyzing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goal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the course, this paper combed the ideas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summarized the methods of integrating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illustrated with examples how to establish the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of achieving the goal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t will be helpful to initially provide practical experience for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reform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courses.

Key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education reform;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習近平总书记提出“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正确认识上,建立在对基本国情的准确把握上”。这明确了立德树人、理想信念教育在大学专业课程教学和研究过程中的根本地位,指明了将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贯穿到大学专业教育的重要意义[1-2]。课程思政通过挖掘专业知识的思想政治理论内涵,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找准切合点,通过润物无声的方式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养[3]。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需要重点开发专业教育课、综合素质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促使环境工程专业的教育教学与思政理论有机整合、同向同行,发挥其在提高当代大学生综合素养方面的积极作用[4]。本文以环境影响评价课程为例,深入探索环境工程专业理论课程思政改革的路径。

一  课程简介

环境影响评价是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基础课程,以培养学生具有分析、预测和评估建设项目对生态环境影响的能力为目标[5]。环境影响评价课程具有显著的时代特点。

(一)  多学科交叉融合

课程涵盖了大气、地表水、地下水、生态、噪声、土壤及环境风险等要素,还涉及气象学、生态学、化学等基础知识和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指南和技术导则等政策文件。

(二)  知识时效性强、内容更新快

课程所依据的相关法律、法规、标准、指南及技术导则等更新较快,且内容变化较大。如2021年修订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对纳入环境影响评价的项目范围作出了调整;2021年首次发布了HJ 1218—2021《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流域综合规划》,将流域水资源、水生态和水环境统筹贯穿于整个环境影响评价过程,有效衔接了“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近年,诸如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技术导则、产业政策等均有修订。

(三)  理论與实践并重

教学内容针对拟实施的规划或建设项目展开,内容涉及工程分析、评价因子识别、评价范围确定、环境现状调查及环境影响预测等方面,均需要较强的实际工程项目经验。因此,环境影响评价在授课过程中,需将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快速掌握并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符合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的环境影响评价人才。

二  课程思政建设目标

(一)  价值引领

该课程从自然环境属性特征和建设项目的生态响应出发,始终以塑造具有正确的科学发展观、家国情怀浓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秀环保人才为教学目标,加强学生对尊重自然、绿色发展观的认同。以我国资源环境现状和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为指导,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变化的正确认知,激发学生家国同构、共同体意识为内涵的家国情怀。结合近年来环境影响评价改革,尤其是当前相关法律、法规、导则和标准等持续修订的时代背景准确把握上,加深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强化学生依法治国的法治意识。

(二)  知识传授

任课教师精心设计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结合当前环境影响评价持续改革、不断推出配套法律法规和标准的时代背景,将环境保护技术、相关法律法规和环境分析、预测和治理实践融为一体,让学生深入理解开展环境影响评价的意义和重要性;掌握我国建设项目、规划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内容和方法,熟悉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流程;最终达到灵活运用所学理论、相关法律法规、导则来分析、预测和评价建设项目对生态环境潜在的影响,并能提出减缓影响的措施和监测计划等。

(三)  能力提升

通过课程教学,学生将熟练掌握环境影响评价法律法规、标准、指南和技术导则等,掌握环境影响评价常用软件以及环境信息化管理过程中的3S技术等专业技能。也要求学生理解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色为导向、以生态优先”等论断的时代背景和意义。通过启发式教学、案例分析、情景讨论、专家讲座和小组辩论等丰富的教学形式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辨析能力、合作能力、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三  课程思政建设思路

(一)  深挖思政元素,实现价值引领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组成部分,蕴含了极为丰富的思政元素,包括生态文明观、绿色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在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所体现出来的以人为本、家国同构意识、法治精神、社会责任意识和创新精神等。因此,需要充分利用课程内容,牢固树立价值引领、知识传授与能力提升“三位一体”的教学理念,以培育和弘扬新时代生态文明观为目标,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为主线,从多方向、多角度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和品位。

(二)  强化课程设计,力求润物无声

课前,认真组织课程的教学大纲设计、教案及教学PPT等教学材料,创新课程授课方式、方法、手段的运用;课中,在授课内容上,既做到以教材为依托,又不断融入当前热点问题,思政教育以“加盐”的方式融入教学环节;课后,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收集学生及同行的反馈,评价教学目标达成度,持续改进课程思政设计。在进行课程思政设计时,需要遵循思政内容有机融入专业知识的基本原则,课程思政教育是专业知识的升华,而不是把专业课变成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力求思政教育润物细无声。

(三)  课程思政点融合

结合环境影响评价课程内容,通过各类污染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危害的教学,加强生态文明价值观、家国同构意识、创新精神、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塑造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明观。该课程的思政教育设计见表1。

四  课程思政教学方法创新

探索课程思政教学方法改革,通过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在课程讲授过程中,将课程思政内涵点更自然地融入到专业知识中,高效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深圳大学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依托“中国大学MOOC”等线上平台,借助PPT、雨课堂等教学手段,采用研究性、案例式、情景渗透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将思政元素润物无声地融入到专业课程中。

(一)  研究性教学法

“研究性教学”即将学生分为个体、小组和班级的形式进行研究性教学[6]。个体研究以个人对感兴趣的某一问题进行研究,并撰写研究性论文;小组研究以小组进行专题研究;班级研究是以课题为载体,全班学生对难点、热点问题的讨论为主。针对不同组织形式,提出不同具体要求,力求实现学生的全方位覆盖。例如,组织学生讨论“环境影响评价”如何守护“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环境影响评价”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如何体现,如何提高新农村的幸福感?“以人为本”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的缺失、改革路径等。课题的设计和学生的积极参与使同学们进一步树立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提高了新时代环保人的使命感。

(二)  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能够将抽象理论与具象的工程案例有机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生对案例中思政内容的认识[7]。主讲教师细致编写教学案例,并在课堂上广泛实施。例如:在讲解大气污染物浓度预测时,要求学生选择不同模型和基础参数进行预测,引导学生认识正确选择模型和参数的重要性,使学生切实感受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在专业工作中的重要性。通过该案例讲解,让同学们认识到环保人的职责与使命:当代环保人需要踏实做好点滴,哪怕一个数字都需要精确计算。只有这样,我们的工作才有意义,才能确保环保工作可靠,才能打赢大气污染治理攻坚战,才能更好地实践“两山”理论。案例教学可以润物无声地将思政元素植入到课程中,使同学们的社会责任感油然而生。

(三)  情景渗透法

主讲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创设专业知识实践场景,巧妙地将思政元素植于场景中,让学生通过角色互换等方式进入具体情景之中进行“无意识教育”,真正实现课程思政教育润物细无声[8]。例如,引入《深圳湾航道疏浚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抄袭事件,让同学们了解该事件的前因后果,引导学生们分别站在环境管理部门、建设单位、环境影响评价单位的角度深入讨论,思考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深入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论断的时代意义和具体内涵。通过讨论,也让同学们认识到环保人在“两山”理论中的角色、贡献和使命,赋予同学们时代紧迫感。

五  思政育人目标达成的考核评价方式

(一)  构建思政育人目标达成的考核评价机制

目前,深圳大学环境工程专业正在开展工程教育认证,思政教育也为认证的核心关键点。因此,该课程思政育人目标达成的考核评价也依托“面向产出的课程目标达成评价机制”开展。按照课程进度,分为5个阶段:开课前、开课2周内、期末考试命题完成、考试结束以及课程结束,评价过程见表2。

(二)  思政育人目标达成的考核评价方式

对思政育人目标的考核评价尝试采用“全员全过程参与”的方式。首先,由课程教师分析填写“思政育人目标达成情况及评价表”。课程教师对试卷及其他考核形式(如作业、随堂测验、课程论文等)得分进行综合分析,计算思政育人目标达成度。其次,向学生发放课程思政目标达成度的问卷调查,结合考核环节成绩及问卷调查结果分析本轮教学的课程思政目标达成情况,总结本轮教学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并提出改进方案。

(三)  持续改进

课程思政是一个延续式、精进式过程,课程团队将加强顶层设计、整体规划,建立有效持续改进机制。同时,课程思政也贯彻“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全面对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通过“网上測评”、问卷调查和学生座谈等方式获悉教师授课质量信息并持续改进。基于此,教学团队将主动与学生沟通交流,教学过程将高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对教学工作做出改进。根据学生的反馈意见完善思政教学、思政内容、融合方式,对思政教学工作做出持续改进。课程团队也将更主动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更好地了解学生的科研、学习和生活情况,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架起更多桥梁,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这将课程思政融入到学生的成长过程中。

六  结束语

环境影响评价是一门与工业生产、环境保护联系紧密的应用型专业课程。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背景下,针对课程特点和高校培养人才的目标,通过把思政教学理念融入到环境影响评价的专业知识中,使课堂教学生动化、多元化,提高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引导学生树立唯物主义世界观、生态文明价值观,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怀,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现全方位全过程育人;此外,将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还将强化主讲教师自身的道德规范意识,提升教师德育意识和德育工作能力。

参考文献:

[1] 朱美燕,王伟忠,朱翔宇.思政课程与生活思政协同育人:价值、现状及路径[J].现代教育科学,2022(5):109-114,122.

[2] 黄宁花,禹旭才.系统思维视域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意蕴、实践反思与优化路径[J].高校教育管理,2022,16(5):106-115.

[3] 侯慧,甘铭,李向舜,等.工科专业课程融入课程思政的思考[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2(17):90-92.

[4] 赵志猛.课程思政背景下的生态学教学改革探索[J].科教文汇, 2022(17):105-109.

[5] 周变红.思政元素融入环境工程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实践探索——以环境影响评价课程为例[J].高教学刊,2021,7(24):177-180.

[6] 杨晓玲.高校研究性教学中融入生态环境发展元素探讨[J].环境工程,2021,39(11):230.

[7] 胡滨,代昆玉,何勇.案例教学法在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实践与探索——以“计算机系统结构”课程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2(20):108-111.

[8] 袁沁玲,张馨月.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实施方法[J].祖国, 2019(19):178,188.

猜你喜欢

考核评价环境影响评价生态文明建设
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存在的问题及刘策
任务驱动法在压缩机职业教育中的应用
互联网+时代以项目引导的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
校企合作背景下的大学生职业素质评价体系构建
用生态文明建设助推佳木斯经济振兴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及工具性价值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以就业为导向,高职教育中《儿童常见病护理》课程教法的实践与研究
山西省低热值燃煤电厂烟尘超低排放工艺技术路线探讨
基于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建设的成本控制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