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背景下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实施和考核评价

2024-05-29孙小飞张娜李海立

高教学刊 2024年15期
关键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考核评价课程思政

孙小飞 张娜 李海立

摘  要: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背景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被提到立德树人的新高度,但由于其见效慢且难以测量,使得该维目标得不到有效落实,影响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实效。该文追本溯源地探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基本内涵、目标分类层级,探析常用考核评价方法特点及建议,并结合具体课程对不同层级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的考核从理论角度给出考核设计分析,从实践角度给出考核题型建议及考核实例。

关键词:课程思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考核评价;教学改革;考核评价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15-0085-04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form of the curriculum, the teaching goal of "emotional attitude and values" has been raised to a new height of establish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people. However, due to its low effectiveness and difficult measurement, this dimension goal cannot be effectively implemented, which affects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form of the curriculum. This paper traces back to the source to explore the basic connotation of "emotional attitude and values", the classification level of objective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suggestions of commonly used assessment methods. The study gives assessment design analysis from a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assessment of different levels of "emotional attitude and values" objectives of specific courses, and gives assessment question type suggestions and assessment examples from a practical perspective.

Key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of curriculum; emotional attitude and values;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teaching reform; evaluation method

當前高等教育课程教学目标基本都是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进行描述和规定。“知识与技能”关乎通过课程学习学生“能做什么”,其素来是课程教学与考核的核心,教师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过程与方法”不直接面向知识点,而是侧重于知识、技能、情感的养成过程及促进这个过程的方式方法。即在设定的学习情景中,学生通过什么方式、采用了什么有效的方法促进学习目标的达成。从这个角度上来讲,该目标更重视学生用来完成“能做什么”的高阶能力。在建设金课、一流课程的大浪潮下,教师们在提高课程高阶性、挑战度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也卓有成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描述兴趣、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变化,关乎课程的德育功能,即课程的思政目标。其更多地与情绪、行为而不是与知识相联系,具有很强的内隐性,且见效慢、难以测量。因此,“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怎么教、怎么考一直都是一线教学中的现实难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为此,课程的德育功能更加得以凸显。固然,教师们深知思政的重要意义,但具体落实起来并非易事。思政改革初期,课堂上不乏把课程和思政二者做简单的加法,甚至是传授学科专业之余加几次思想政治教育的做法。把课程与思政机械生硬地隔离起来,效果可想而知。随着课程思政工作的内涵式推进,大家对思政与课程如盐入水、润物无声的特性有了更加清晰和准确的认识。但面对更高标准和要求的同时,如何组织教学实施、如何考核实施效果成为摆在广大教师面前的新难题,甚至成为教师不会开展课程思政设计、实施、考核的根本桎梏。因此,为更好地落实课程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有必要追本溯源,厘清内涵,准确把握其学习机理,为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提供有力抓手。

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内涵及目标分类

(一)  基本内涵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包含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要素,每个要素都有其丰富的内涵要义。

心理学认为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内心体验,也是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主观需要评价的反映。因此其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动机,更是指学生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态度是主体对客体以一定的方式作出反应时所具有的比较稳定的、持久的心理倾向。社会心理学认为态度包含认知、情感、行为倾向三种成分。认知主要体现为学生对事情的了解、知觉、理解、信念和评价;情感主要体现学生的情感体验及情绪反应;行为倾向则是指由前两者决定的学生的外显行为倾向。可见,三种成分体现出态度的三个层面,且态度包含情感;价值观是主体对事物作用与意义的总的看法和态度,包括基本信念和价值取向。对学生而言,价值观主要表现为对人生和生活的理想、信念、追求,对自然、人类历史发展的认识、态度,对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科学继承与认同,对主动探究、创新等科学精神的追求。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情感是一个相对单纯的心理过程,是基础。情感体验与认知活动、动机等心理活动综合后得到强化、稳定形成态度。态度经过沉淀、凝练、升华后形成价值观。三者之间具有逐层深入的关系,价值观属于最高层级,是对情感、态度的提升和统领,一旦形成又会对前两个层级发挥制约和支配作用,三者形成一个相对独立但又不可分割的价值连续体(图1)。

通过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内涵机理的分析可见,课程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成需要过程,也就是说课程思政目标也不可一蹴而就,需遵循由表及里、逐层内化。因此,厘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层级,依据目标的外显行为科学检测学生的达标情况,可给课程思政设计、考核提供有利支撑。

(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分类

教育目标分类系统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可归类为情感类。教育目标分类系统依据价值内化的程度把情感类目标分为五个层级(图2)。

1  接受

该层级目标是学生愿意注意某特定的现象或刺激,表现为认真听讲、意识到某问题的重要性等,外显为从无意注意到有意注意,属于最低层级的情感目标,几乎接近认知行为。与认知要求不同的是在此不关心学生是否可以回忆知识,而是基于适当的机会,使其意识到某个问题。例如是否考虑参加电子设计课外兴趣小组?

2  反应

该层级目标是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反应,外显为愿意参与学习、表现出较高的兴趣。在此学生受到驱动,积极地注意。例如认真完成作业,并对作业中的错误进行改正,积极参加小组讨论,并贡献个人力量等。

3  评价

该层级目标是能够用一定的价值标准对特定的现象、行为或事物进行评判,包括接受或偏爱某种价值标准,外显为行为表现的一致性和稳定性,与通常所说的“态度”类似。例如通过阅读、鉴赏文学作品撰写读书心得、在专题讨论时发表个人观点等。

4  组织

该层级目标是形成个人的价值观体系。例如先集体后个人的处事原则。同时要认识到该层级实际上是大量运用高阶认知能力的外在显现。比如批判性思维能力、思辨能力、分析與解决问题能力等。可通过组织专题或案例辩论会,指定专题进行调研、分析并组织汇报,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实验报告等方式检测。

5  价值与价值体系的性格化

该层级目标是逐渐形成个人品性。观念、信仰、态度等融为一体,形成一个体系,个人言行受该价值体系的支配,最终表现为个人世界观的形成。学生根据已经内化了的价值来行事,外显行为是一致和可预测的。例如保持谦虚态度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团体中表现出合作精神。可通过分析在综合性、设计性任务中的表现,撰写研究报告、任务完成质量等方面综合测评。比如对电路的调试、性能优化、实验数据的记录与分析,实验总结等都可以显示出学生的个体特征,个人价值观甚至是人生哲学等。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得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一个价值标准不断内化、层层递进的过程,学生须经历接受、反应、评价等连续内化的过程,才能将其转化为自己信奉的内在价值。这启示教师在编写课程思政目标时要符合其习得特点,并以此来观察、测量学生的情感成长过程。

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实施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思政点难找,融入思政生硬、牵强等是一线教师面临的共同问题。如何破解问题,寻找思政的切入点与组织方式成为当下课程思政的核心问题。通过前文分析得知,开展课程思政,核心是落实课程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目标,为此,从教育学视角来看,如何进行思政教学,也就是组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首先要想明白两个问题,一是为什么要培养这个“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即明确基于课程的思政目的和意义。二是达成该目标后,学生应该能做什么。即目标达成后学生外显的行为倾向和行为选择。为促成以上两个问题,通常可采用直接法、榜样作用、角色扮演等方法来设计与组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教学。

一是直接法。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是指通过条件反应来建立指向特定类型的态度。该方法可用于促进对学习活动的积极态度,常用于新的技能或知识之后,及时给予奖励。多用于促进接受、反应等低层级目标的达成。具体实施时可通过眼神赞许、明确表扬、计入平时成绩分等方式进行正向强化。

二是榜样作用。它指从学科资源中挖掘科学家或者前辈们的政治信仰、家国情怀、专业素养和价值追求等榜样案例,树立群体榜样或者学科素养让学生从诸多榜样案例中学习并建立起个人价值观体系。该方法可用于促进学生建立某种价值标准或价值观,常融合于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之中。多用于促进评价、组织、价值与价值体系的性格化等高层级目标的达成。比如在学科知识学习时融入科学家事迹介绍,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体悟科学家的治学严谨、默默奉献、淡泊名利等高贵品格。让科学家成为年轻学生的榜样和偶像,把科学家精神融入思政教育。

三是角色扮演。它指利用渗透承载着价值教育意义的、教科书中没有的历史或现实故事创设教学情境,在教学情境中学生通过模仿角色的行为选择来影响和改变个人的行为选择。该方法可促进学生形成并巩固某种价值观,做到知行合一,可安排在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过程之中或者之后。多用于促进组织、价值与价值体系的性格化等高层级目标的达成。例如由学生扮演某一角色,并处理这一角色的事务,履行其职责,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其工作行为和工作心理,使自己和其他学习同伴从表演中受到启示,加深对角色和知识点的理解,影响个人行为选择。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核

由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更多地与情绪而不是与知识相联系,具有较强的内隐性,且考核方法复杂,使得考核变得很难。同时其又极大地影响和调控着学习过程,不容忽视。为此,做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核分析和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  常用的考核方法

1  直接观察行为

通过前文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内涵的分析不难发现,其功能是影响学生的具体行为,特别强调一定情境下的行为选择。故学习结果可通过个人的行为选择表现出来。理论上来讲,学生学习结果的外显行为可通过一段时间内隐秘的观察而得以最好的测量。但由于实际教学环境及教学时长的限制,外显行为并不一定能够及时地呈现出来,并被获得。因此直接观察行为的方法更适用于长时间的数据跟踪与观察,日常课程教学中实施起来比较困难。

2  自我报告

自我报告是指通过设定具体情境或者案例,供学生做出选择。常采用的形式为问卷调查。此类方法的弊端在于学生容易探知哪些行为或者反应会获得赞许和奖励,因此会使得考核结果与真实情况之间存在偏差。为解决這个弊端,一般可采用匿名问卷,以消除学生的顾虑,从而获取真实准确的信息。另外,考虑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多体现学生对某类问题的认识及行为选择的一致性,所以设计问卷时可从多个角度对要考核的内容进行表述。

3  真实性评价

真实性评价是指通过设置真实性教学情境或者给定真实案例,驱动学生解决真实性问题,激发内部动机,推动高水平的行为表现。为此,真实性评价的设计要真实、自然地融入学习,便于学生接受;二是要体现选择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在评价方式、评价时间、评价形式等方面都要让学生能够表现出行为选择的主观能动性。比如学生需要进行收集资料、设计方案、团队协作、讨论汇报及质疑评判等活动,在评价任务中有很大的自主性,需要付出努力,面对真实挑战。可采用综合性(应用型)案例设计、专题讨论、小论文和辩论赛等形式。

(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考核设计

综合前文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层级及考核方法的分析,以本科层次非电专业工程基础课程电子技术中直流稳压电源设计与制作为例,给出对应五个不同层级的考核题型与考核设计分析,以为各课程组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考核设计参考借鉴(表1)。

以上是工科类课程给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核设计实例,当然因课程性质的不同,考核方式和题型设计会有所差异。理科类课程可结合具体应用例题设计考核。以“组织”层级为例,比如2003年,青藏铁路施工期间遭遇了异常山洪爆发,围困了多名铁路建设者,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附近的驻军指战员迅速赶赴灾区,救出了全部人员,人民子弟兵如何快速到达灾区解救人民?这涉及到选择救援路线问题,假设解放军驻地为A,山洪爆发现场为C,C到公路的垂直距离为32 km。垂足为B,AB=100 km,请设计救灾路线。人文社科类课程可结合具体事件组织考核,以“价值与价值体系的性格化”层级为例,比如谈下个人对“红潮风暴”的认识,形成论文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不同于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其难度更大、周期更长,必然对课程教学设计与考核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无论是落实课程三维教学目标还是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唯有找准目标定位、准确理解内涵及其形成的特点规律,才能科学合理地融入教学各环节,才能保证良好的育人之效。

参考文献:

[1] 李香娥.新课程三维目标内涵解读及设计[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20(3):60-63.

[2] 王荣良,李树培.信息技术课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难为与能为[J].中国电化教育,2009(3):86-89.

[3] 乌美娜.教学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重印):11.

[4] 刘义民,杨艳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设计中的问题与对策[J].教学与管理,2017(1):5-7.

[5] 温秀平,陈巍,黄家才,等.基于项目化教学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与考核评价方法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1(13):137-138,144.

[6] 李大伟.军校任职教育的教学和考核方法探析[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1):109.

猜你喜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考核评价课程思政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高中历史教学中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思考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法制渗透的重要性
任务驱动法在压缩机职业教育中的应用
校企合作背景下的大学生职业素质评价体系构建
以就业为导向,高职教育中《儿童常见病护理》课程教法的实践与研究
基于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建设的成本控制实践探索
高中历史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浅析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