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植物学课程中思政元素的发掘

2024-05-29柴纬明朱佩怡蔡红莉

高教学刊 2024年15期
关键词:发掘植物学思政元素

柴纬明 朱佩怡 蔡红莉

摘  要:植物学是高校生物学、农林等专业本科生的基础课,蕴藏丰富且优异的思政元素。深入发掘植物学课程中的“爱国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文化自信”“科学精神”“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维”“生态文明”等思政元素,为其有机融入植物学各章节教学内容并贯穿课程教学实践的整个过程奠定基础,从而更好地实现植物学的立德树人功能。

关键词:植物学;思政元素;发掘;教学实践;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15-0042-04

Abstract: "Botany" is a basic course for undergraduates majoring in biology,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which contains rich and excell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This paper explores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such as "patriotism"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cultural confidence" "scientific spirit" "dialectical materialist philosophical thinking" a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the "Botany" course, and lays the foundation for its organic integration into the teaching content of each chapter of "Botany" and throughout the whole process of teaching practice. Thus, it can better cultivate the moral character of the students.

Keywords: Botan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exploration; teaching practice; strengthen moral education and cultivate people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由此可知,思政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抓手,而课程教学是思政教育的主渠道[1],因此充分发掘专业课程教学中的思政元素,构建知识传授与价值塑造相融合的思政课程,是高校专业课程教学和人才培养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植物学蕴藏着丰富优异的思政元素,是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优质“试验田”。因此,系统深入发掘本课程的思政元素,对培养德才兼备的生物学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一  发掘植物学中思政元素的必要性

(一)  培养德才兼备型专业人才的必然要求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主力军,对其既要进行专业知识技能的教育,更要注重价值引领与塑造。植物学是高校生物学、农林等生命科学相关学科的专业基础课程,发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是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培养学生成为符合社会需求的德才兼备型专业人才的必然需求。

(二)  植物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必然要求

当前高校80%左右的课程都是专业课程,专业课程的学习占据学生绝大部分学习时间,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观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植物学中的思政元素的挖掘,可以丰富课程的内容与内涵、增强思政教育的亲和力,为思政教育与植物学课程教学的有机融合和实践奠定基础,从而实现专业知识传授和价值塑造的双重目标,“润物细无声”地立德树人。因此,进行植物学课程思政元素的发掘是极为必要的。

(三)  提高专业教师思政教育能力的必然要求

课程思政教育成功的关键在教师[2]。植物学思政元素的发掘能够提高专业教师的思政教研能力,强化教师的育人意识,确保课程思政教学的质量。

二  植物学课程思政元素的发掘

植物学课程蕴藏“爱国主义”“科学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文化自信”“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维”“生态文明”等丰富且优异的思政元素(表1)。发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并将其有機融入课程内容,有助于更好地实现专业课程的立德树人功能。

(一)  爱国主义

首先,发掘植物学发展过程中植物学家的家国情怀和生平事迹作为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思政教育素材。如热爱祖国、一心为民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倡导科学救国、学以致用的“植物分类学之父”胡先骕等。其次,整理与植物相关的爱国诗词。如“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表现诗人虽然远离朝堂,却依然牵挂国家命运的爱国热情。再次,通过植物花语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如兰花寓意高洁、爱国,代表着爱国之情;旱金莲花语含义为爱国心,花朵上艳红的颜色象征浓烈的爱国热情。此外,植物学蕴含着天然的家国情怀,一草一木、一花一果均可引导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文化自信

植物系统分类是植物学课程的主要内容,与植物相关的古诗词和散文是优秀的思政素材[4],因此可以在植物系统分类教学中融合优秀传统文化与文化自信教育。例如:在学习梅花的开放时间和温度要求时通过“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让学生领悟百折不挠、坚强不屈的个人品格与民族精神;通过“不经一番彻骨寒,怎得梅花扑鼻香”勉励学生锲而不舍、立志成才;在学习苔藓生长环境时引入“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启发学生理解身处逆境却依然努力向上的苔藓精神,培养学生自强不息、迎难而上的精神;在讲解莲花的生长环境时引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培养学生洁身自好、坚持自我的高尚情操;在讲授菊花的习性时,通过“菊花如端人,独立凌冰霜”培养学生高洁清廉的人生追求。将这些与植物学有关的古诗词和散文有机地融入课堂内容和教学,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润物细无声地滋养学生的品德和情操,增强文化自信。

在学习绪论中的植物学的发展简史时,采用古今典籍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我国植物资源丰富,是最早研究和应用植物的国家之一。中国古代的《诗经》《齐民要术》《本草纲目》《农政全书》《植物名实图考》和《植物名实图考长编》,近代的《高等植物学》《中国树木分类学》和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国植物志》,这些都是我国植物研究的重要文献。通过对植物学典籍的介绍及阅读(要求写读后感),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及现代植物学研究的巨大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三)  科学精神

1  创造和探索的精神

植物学家发现真理的过程充满创造和探索精神,如屠呦呦院士发现青蒿素的过程、袁隆平院士在杂交水稻应用与推广过程中的探索与创新。

2  批判和怀疑精神

植物学课程中有一些还存在争议的内容,如蕨类植物的起源(有人认为起源于藻类,有人认为起源于苔藓),引导学生保持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  实践精神

坚持实践观点,在植物学教学中开展校园认植、植物实习和植物学实验,引导学生做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4  团队精神

植物学课程内容和学习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如根瘤菌、固氮菌与豆科植物的共生;实验和实习小组团队的合作。

5  奉献和人文精神

在绪论的学习中发掘《中国植物志》的编写故事,它是吴征镒院士带领80余家科研教学单位的312位作者和164位绘图人员、历时80年的工作积累和45年的艰辛编撰的成果[5],培养学生的使命担当和奉献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专业观和职业观。

(四)  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在植物学课程教学中,发掘提炼教学内容中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引导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并用于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1  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观点

植物生命的演化规律是变化发展的,经历原核单细胞、真核单细胞和真核多细胞三大阶段,同时也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的过程;人们对植物学知识的认知也是变化发展的,经历描述植物学—实验植物学—分子植物学三个阶段;植物细胞的结构是动态变化的,如细胞质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细胞质的“胞质流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是动态变化的,如植物器官的形态建成、植物细胞的分裂与分化过程等。

2  普遍联系的观点

营养器官间的相互联系及其在植物生长中的相互影响(根深叶茂、顶端优势等);植物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的联系,如植物的居间分生组织与葱、蒜、韭菜等的继续伸长、通气组织与水生植物的水生生长、输导组织与水分/无机盐/有机物的运输;植物花的形态结构与传粉方式的关系;植物物种多样性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内在联系;植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植物体由器官、组织和细胞组成,器官、组织和细胞只有在植物体中才能充分实现其功能。

3  对立统一(矛盾)规律

如紫杉醇的开发利用与濒危植物红豆杉的保护之间的矛盾;野生人参、红景天等植物资源的药用价值和珍稀植物保护之间的矛盾;红木制品的流行与黄花梨、紫檀等植物资源的枯竭的矛盾;菌类的经济价值与其有害方面的矛盾;藻类的生态和经济价值与其过度繁殖影响生态系统平衡之间的矛盾等。

4  归纳和综合

植物系统分类是建立在对共性特征的归纳和对差异性的比较后综合分析得出的结果,通过归纳综合化繁为简。

(五)  生态文明

将生态文明与植物学课程内容融合起来,培养学生生态文明观。如苔藓植物具有很强的吸水和适湿特性,对于防止水土流失具有重要意义,以此树立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观念;菊科植物紫茎泽兰和豚草是典型入侵植物,通过学习相关内容培养学生的生态安全观。此外,组织学生进行野外实习,调查天然林和人工林植物种类以及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的数量,引导学生保护植物多样性,培养学生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理念。将生态文明观念融入植物学课程的教学与实践,有助于丰富教学内容,增强学生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和情怀,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三  结束语

总之,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思政教育的讲话精神和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为指导,发掘植物学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文化自信、科学精神和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维,形成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可达到专业课程知识传授与价值塑造的双重目的,從而培养出“又红又专”人才,最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 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578(1):43-46.

[2] 邱伟光.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7,460(7):10-14.

[3] 闫娜,李玉萍,王春彦,等.植物学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的探索[J].大学教育,2021,10(7):125-127.

[4] 项小燕,吴甘霖,张中信.浅析古诗词在生物学教学中的妙用[J].生物学杂志,2018,35(6):127-129.

[5] 孔姝,付春华,栗茂腾,等.生命科学教学中的“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和实践——以植物学为例[J].现代职业教育,2021,7(3):6-7.

猜你喜欢

发掘植物学思政元素
再论《山海经·五藏山经》的植物学
数据库在植物学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思政元素在大学英语教育中的应用
大学语文课程中的思政元素
《大学语文》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研究
思政元素融入《政治经济学》教学探索
小学美术个性化教学的策略研究
考古发掘之后的文物保护探讨
美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作文立意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