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烟火气息

2024-05-15林雨

新航空 2024年4期
关键词:烟火饺子气息

嗨,我是林雨。

以前是山东广播电视台的广播节目主持人,主持《林雨一刻钟》20年,因此自诩为“不是最老也是更老的节目主持人”。

我这个主持人不怎么入流,我的节目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写出来的。因此20年就有很多文字堆积。整理了一些,出版了《林雨语林(左右卷)》,我就收官啦。

但闲散了没几天,突然收到《新航空》和中国山东网的召唤,说要把《林雨一刻钟》在网站和杂志上同步开设专栏,有声的节目变成了融合文字与声音的世界,这使我受宠若惊又惴惴不安:高兴的是竟然变成了“不是最老也是更老”的专栏写手,不安的是怕写不好有辱使命。

好了,闲言碎语不要讲。《林雨一刻钟》希望得到大家的会心一笑、会意一瞥。

祝各位旅途愉快!

年轻时并没有想到,退休以后才把日子过出了自己的烟火气息。

早上会在门口小集市买新鲜的时蔬,不时不食,还会按照二十四节气的提示吃节令食品,在家尝试做之前没有做过的食物,不仅是中餐种种,还有烘焙和简单西餐。

老伴真诚地对来家吃饭品酒的朋友说:我们家不叫外卖,也很少出去吃,因为有爱做饭会做饭的厨娘,要亲自做了亲自吃才行。

虽然感觉他说得不太对味,可也没有说错,在做饭和准备做饭的过程中找到过日子的真实感受,之前忙忙碌碌无暇顾及的家务负担,在退休后几乎都变成了有意思的烟火气息。

每天散步时路过现在变成大楼的一个地方,很早前有个国营小卖部,我都是按时或者晚点下班后去买菜,基本也没啥菜了,卖菜大嫂每次都说,又来这么晚,这个卷心菜不要钱了,回家扒扒叶子凑合吃吧。垂头丧气回家,看到食堂也关门了,心里恨恨想:要是不用做三顿饭该多省事和幸福啊!

记得我妈曾来我家住了几天,看出端倪,临回她家给我买了几个洋葱放在纸盒里,另一个纸盒里放了十几个鸡蛋,那时没有冰箱买别的也放不住,妈说,你回家晚了炒个洋葱鸡蛋就是一顿饭。

现在,我从来不买洋葱,吃够了,受不了那个味儿。

几十年过去,我那时不用为一日三餐操劳的想法在别人家早就实现了,无饭家庭现在挺多也挺好的,看着他们似乎都很心安理得地享受。

无饭家庭,不仅是自己家不开火不做饭还没有三餐生出的各种买汰烧和家务,单身的成家的带孩子的都有不同的无饭方式。

不做饭的日子得益于家务劳动社会化。

从开始的方便面到现在的外卖、预制菜和请人来家做饭以及社区食堂,完全不在家开伙一点问题都没有,并且不仅吃得饱也能吃得好。想做个十指不沾阳春水的主妇,很简单也很普遍。

年轻人无饭家庭的靠山首选父母家,看到朋友拍出每天给家里“小姐姐”准备的早饭和午餐便当,简直都想去她家当孩子了。据说她家“小姐姐”每天上班,同事都凑过来问:咱妈今天带什么了?

瞅瞅,这个妈把家里的烟火气都给延展到办公室去,真是五星好厨娘妈妈。

要是这样的妈没在身边,那就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吧。靠工作餐、食堂和外卖+朋友AA制种种方法来达成无饭。

人有多懒就有多聪明。看到那些到社区食堂吃饭的年轻人大秀“八块钱吃饱、十块钱吃好”的图片,简直不能更佩服了。别管哪种方式,左右就是不做饭,也不做与做饭有关的杂事,确实是无饭一身轻。

懒人经济带动了巨大的产业链,促成了太多的新职业和众多就业岗位,也把无饭变成一些人的生活方式。

人间烟火气还在,但许多的烟火已经不在自己家。

追求明厨亮灶的我,自以为厨房被老伴擦拭得干净无瑕疵,问询去多家服务的钟点工,她说:你家还是有油烟,有的人家一点油烟没有,厨房基本不用。

啊,我们没当成厨房洁净模范,是因为现在还做不到无饭。

最常见的无饭是各种样态生活的年轻人,租房买房都不做饭,也能吃饱也能吃好,虽然吃饭的花销有点大,但不吃好饭也没精神赚钱啊。有时看到新开业的时尚餐厅外面摆出的候餐椅排排坐的一水年轻面孔,心里有很多羡慕,他们现在虽然也有很多生存困难,但需要自己操持的家事少了,排座等位比起我们那时下班烟熏火燎做饭真是天壤之别。

生活里的老年人也在渐渐脱离自家烟火气。看到不少养老院的推介中,浓妆华服的老年夫妇对着镜头说“自从我们来了这里,再也不为做饭发愁了,每天一日三餐吃得好,省出的时间精力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儿,好开心”!

没去养老院的老年人无饭家庭也在逐步达成的探索中。这几年不少城市在社区做助老餐为老年人提供餐食,也有专做老年餐的外卖给老年人送餐。

很多一辈子自己做饭的老年人进入晚年会成为无饭家庭或无饭个人了。这真的非常好,尤其是还有能力做饭但不在买菜中消耗宝贵体力精力的老年人,能选择无饭不再累自己真是晚年福分。

在单位家属院生活,发现越来越多老年夫妇依靠食堂。遇见老同事去买饭,说,如果没食堂吃饭就有点小问题,一日三餐自己做力所不及啦。

想想也是,都是80后的人了,辛劳一辈子自己做饭为孩子做饭为孩子的孩子做饭,老了那就歇歇吧,享享无饭家庭的福,有些社区老年餐厅有营养配餐,并且好多人一起吃,也挺热闹的。心情好胃口就也好,无饭的社区大家庭看起来是一个在推荐的居家养老趋势。

无疑,推荐过程中会有不少人接受不主动或者不能完全接受。我个人也是如此。虽然现在接受外卖和高质量的预制菜、接受大厨房的主食,但清粥小菜无盐淡盐的主打饮食,还是自己每天不厌其烦地制作才放心和舒心,也未必是顽强地要保留自家烟火气息,只是享受自食其力一粥一饭的乐在其中。

无饭,或者只是个说法。

民以食为天。我们生产生活的大部分付出,是为了吃饱吃好吃健康吃美味。和农村土地集约化大生产效益更高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更强一样,城市里当社会承担了很多家庭日常的烟火气之后,即使我们家里不开伙和没油烟,也不会影响日常饮食和美味之享,打开各种购买渠道,基本只有想不到没有买不到的食材、半成品、方便食品、预制菜,各种各样都为家庭的无饭半无饭做足了基本准备,接下来要做的只是如何选择和选择怎样的口味。

家里不做饭,确实缺失了烟火气息中的某些亲切而温暖的情景,也会渐渐失去妈妈菜的味道或传承。但无饭不是唯一的选择,还有很多家人喜欢煎炒烹炸的三餐四季都在家做饭吃饭,也有不少有饭和无饭相间,暇时来场家宴,忙时各奔东西找食吃……今天,吃饱和吃好都太多选择了。

但可以预见的是,小家庭的烟火气息在外移。

一方面餐饮的业态多样覆盖,是我们所见的烟火气息,尽管实体店难做,但几乎所有购物中心都整层地被餐饮店所租用,几乎一多半的人流是冲着吃饭去的。看得出,这种集约化的烟火气息还会继续火着。

另一方面,看不见烟火的巨大预制菜产业,从开始比较原始粗糙的样态变得精致与讲究了很多,这是生产企业被我们消费者自家厨房口味逼出来的改变。近来买的几样菜肴都更接近我们家庭厨房或浓油赤酱或清粥小菜的味道,看看配料表尝尝味道,连我这挑剔的资深煮妇都不得不慨叹:嗯,这就差不多了。

前些天,威海朋友快递了一些鲅鱼饺子。看说明可煮可蒸可煎,就试着蒸了一袋,每个饺子蒸熟后鼓鼓的,咬开一个,不咸不腥不腻鲜香多汁,比以前吃的速冻饺子好太多。不禁想,要是速冻饺子都這么好吃,我这家庭包饺子能手岂不是要下岗了?

真是一种奇怪的变化,年轻时梦想做个十指不沾阳春水的主妇,不为一日三餐操劳,现在老了,却很愿意在一日三餐中打发时光和体验四季饮食。看起来,这人间的烟火气息还是很有吸引力的。

不过,每天都在变化的生活时时提醒我,即使很喜欢很享受家里的烟火气息,喜欢亲自做饭喜欢在家吃饭,从自家厨房下岗也是早晚的事儿。

是的,自食其力的买菜做饭是一种老年考量,爱做饭爱吃饭是状态也是心态,但丝毫不影响对无饭生活的接纳和选择。

同理,年轻人也会在休憩的时间里,在家做饭在家宴客,体验烟火气息带来的踏实生活感受。

说到底,人间烟火不仅是做饭吃饭,也是民以食为天的所有过程中的生机勃勃;家里的烟火气息也是,有自己烟火气息,表明生命的流动与生气,还有四季三餐的享受。

祝您旅途愉快,平安健康。

猜你喜欢

烟火饺子气息
幸运饺子
饺子
Fun in Spring Festival
自然的气息
烟火镇的盛典
烟火镇的盛典
“春的气息”
包饺子
春的气息
长明未安,烟火阑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