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列宁文化领导权思想的理论特点

2024-05-11郑舒婷

关键词:文化领导权列宁

收稿日期: 2024-01-20

基金项目: 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L22BSZ013)

作者简介: 郑舒婷,女,辽宁朝阳人,辽宁大学讲师,法学博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经典著作研究。

摘 要: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列宁首次提出“领导权”概念,并深刻阐述了无产阶级政党掌握文化领导权的丰富思想内涵,提出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阵地如果无产阶级不去占领,资产阶级必然去占领的科学论断。列宁文化领导权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对形形色色文化思想的批判和超越,因而体现出强烈的思想特点和理论魅力。列宁文化领导权思想具有鲜明的批判性、强烈的政治性、突出的人民性和显著的建设性特点。总结概括列宁文化领导权的思想特点,对揭示其思想实质、领会其核心要义、贯彻其基本精神,并在当代的实践中弘扬和发展列宁的文化领导权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关键词:列宁;无产阶级政党;文化领导权;理论特点

中图分类号:A8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450(2024)03-0019-07

理论既可以回应时代、指导实践取得实际成果,还可以用它的科学性和价值性赋予其自身恒久的魅力,并在新的历史阶段推动实践发展取得新的成就。列宁文化领导权思想就是这样一种既指导俄国实践发展,又在指导新的革命实践中焕发青春、实现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对取得十月革命胜利、建设社会主义发挥了理论指导和思想引领的作用,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共产党是按照马克思列宁主义原则建立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正在领导中国人民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而奋斗。学习和坚持列宁文化领导权思想,要深刻领会列宁文化领导权思想的精髓,认识列宁文化领导权思想的理论特色,并在意识形态和思想文化工作中牢牢掌握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一、列宁文化领导权思想的批判性特点

马克思主义是在批判旧哲学的进程中创立的,是在批判影响工人运动的形形色色空想社會主义的斗争中发展的,具有鲜明的批判性和战斗性。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是科学批判与价值批判的有机统一。一方面,唯物辩证地认识和对待人类以往创造的文明成果,以科学的扬弃态度,既接受了人类积极的思想成果,站在思想巨人的肩膀上把人们的思想认识和理论成果推向前进;又坚持辩证思维观,客观地、历史地认识和对待以往的思想成果,对传统的思想文化区分出优良传统和文化糟粕,继承和弘扬优秀的思想文化传统,批判和摒弃错误的和陈旧的思想文化。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坚持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观,把实现人类解放作为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对资本主义时代形形色色的文化现象进行价值追问,对于误导工人阶级哪怕是在极小的方面的误导,也要坚持不懈地进行批判和斗争,直到彻底结束其对工人运动的影响。

列宁关于坚持无产阶级文化领导权的思想和实践,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和战斗意志。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俄国,是各种思想流派层出不穷的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传播遇到多种阻力,主要问题是各种小资产阶级思想流派按照自己的理解肆意解释和歪曲马克思主义。列宁文化领导权思想就是在同各种各样“自发性”的思潮斗争中形成的。

列宁在19世纪末坚持和创新马克思主义的实践中,批判俄国民粹主义和“合法马克思主义”否定无产阶级领导权的思想。民粹主义的历史观是英雄史观,把人们在俄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思想和行为归结为独立的个体的思想和行为,反对阶级斗争和为争取工人阶级的解放而开展的有组织的独立斗争。列宁同这种不要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思潮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斗争,在《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党人?》等著作中进行了系统的剖析,指出社会主义在俄国的前途就是必须建立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无产阶级政党,在党的严密组织和统一领导下开展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斗争。列宁指出,“一切非社会民主主义的革命集团,只有在制定一个抛弃旧时俄国独特发展论的偏见的、提出民主主义要求的坚定纲领时,才能在上述旗帜下巩固地统一起来”[1]73,才能把俄国社会革命“改造成整个俄国工人阶级的有组织的斗争”[1]79。俄国的“合法马克思主义”是打着马克思主义旗号为资产阶级辩护的社会思潮,其突出特点是诬蔑马克思主义带有“论战性”,否定无产阶级特别是否定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革命中的领导地位。列宁深刻指出,“合法马克思主义”的实质是“否认社会主义运动的独立自主权”[1]305,必须使“社会党人完全有可能向工人阶级揭示工人阶级利益同资产阶级利益的敌对性”[1]304,揭示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归根到底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形态决定的,是由一定的阶级决定的。因此,在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对待社会主义革命的态度上,必须坚持党性和科学性的统一[2]133。

列宁在领导创建布尔什维克党的实践中,批判经济派的“自发论”和孟什维克的“自治论”否定无产阶级领导权的思想。经济派庸俗地理解物质决定意识的唯物史观,认为新社会制度的出现,“多半是自发地爆发的结果”[1]337。与宣扬“自发论”不同,列宁强调无产阶级自觉地认识到自己的历史使命,才能实现人类解放的目的。工人阶级的自觉不是自发形成的,必须在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下,用科学社会主义武装起来,这就必须坚持无产阶级政党在思想意识和文化发展上的领导权。孟什维克主张,在党内党员个人在决定自己对整体的关系时应有自治权,给党员摆脱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制造舆论。列宁深刻批判这种摆脱党的领导的言论,在《进一步,退两步》等著作中指出,这种观点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个人主义思想的反映,将会造成党的分裂,并严重影响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无产阶级在争取政权的斗争中,除了组织,没有别的武器。”[1]526

列宁在十月革命后领导苏维埃俄国文化建设的实践中,对摆脱党对文化事业领导的思想和言论进行了坚决斗争,对取消党的领导的实质进行了科学的批判。“无产阶级文化派”是俄国工人运动中逐渐形成的一种文化思潮,对马克思主义采取错误的理解,用马赫主义的观点替代马克思主义。作为在工人运动中有重要影响的思潮,列宁曾经对“无产阶级文化派”的作用做过积极评价,但对“无产阶级文化派”的错误思想也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斗争。特别是十月革命胜利后,“无产阶级文化派”反对党和苏维埃政权对发展无产阶级文化的领导,向布尔什维克党对文化的领导权发起攻击,引起列宁的高度警惕,并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列宁在《关于无产阶级文化》中深刻批判了“无产阶级文化派”否定党的文化领导权的观点和做法,表示“坚决地反对一切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实践上是有害的做法,如臆造自己的特殊的文化,把自己关在与世隔绝的组织中,把教育人民委员部和无产阶级文化协会的工作范围截然分开,或者在教育人民委员部机构中实行无产阶级文化协会的‘自治等等”[3]299。列宁坚定地指出,无产阶级的文化事业,必须“通过它的先锋队共产党和所有无产阶级组织”来领导,党的领导不仅要体现在根本原则上,更要体现在文化工作的领导体制和领导机构上,“无产阶级文化协会的一切组织必须无条件地把自己完全看做教育人民委员部机关系统中的辅助机构,并在苏维埃政权(特别是教育人民委员部)和俄国共产党的总的领导下,把自己的任务当做无产阶级专政任务的一部分来完成”[3]299。

“彻底的批判精神是马克思主义本质特征。”[4]列宁文化领导权思想充分地体现和反映了这一马克思主义本质特征。列宁文化领导权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始终贯穿着同各种非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斗争,重点是同形形色色的诋毁、同反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对文化领导权的思想进行斗争,在批判错误思潮中树立起正确的思想观点,领导俄国工人阶级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巩固了苏维埃政权。文化是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根脉,统治阶级在维护自身统治地位的过程中,既要在思想意识领域掌握主导权,也要在社会文化生活中掌握主导权,引领社会文化生活向着统治阶级的目标发展。资产阶级是如此,无产阶级也必须如此。在无产阶级掌握政权以后,社会主义的文化不会自动到来,不会自发地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只有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对否定党的文化领导权的思想和行动保持批判的态势,才能巩固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思想文化基础。

二、列宁文化领导权思想的政治性特点

马克思、恩格斯在深刻阐述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经济斗争和文化斗争时,总是站在政治的高度来观察和思考,并提出政治战略给予科学的指导。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的文化斗争中,要站在无产阶级政治立场上,强调无产阶级文化必须在党的领导下,体现党性和人民性的有机统一,为实现无产阶级的政治解放提供思想文化条件。无产阶级在掌握政权并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也要站在无产阶级政治立场上,坚持文化为人民服务、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服务的立场。那么,如何理解政治?列宁指出:“政治就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政治就是无产阶级为争取解放而与世界资产阶级进行斗争的关系。”[3]308强烈的政治意识、鲜明的政治立场,体现在列宁文化领导权思想的各个方面,是列宁文化领导权思想的鲜明特色,区分了列宁的文化领导权思想与其他文化领导权思想的本质差别。

列宁文化领导权思想的政治性,体现在掌握文化领导权的目的在于为人民的文化利益服务,强调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要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列宁在1905年就指出:“严格的党性是阶级斗争高度发展的伴随现象和产物。反过来说,为了进行公开而广泛的阶级斗争,必须发展严格的党性。”[1]672坚持党性原则,就是坚持党的政治纲领,“随时同非党性作斗争”[1]672。列宁在提出和阐述党性原则问题上,是站在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利益的基点上,站在实现社会主义理想目标的意义上来阐述的。列宁指出,“政治应该是人民的事,应该是无产阶级的事”[3]308。无产阶级政党掌握文化领导权,目的是用科学社会主义武装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在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下开展革命斗争。十月革命胜利后,实行了无产阶级专政,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布尔什维克党掌握文化领导权,不仅要坚持文化的无产阶级性质和社会主义方向,而且要把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和思想觉悟放到突出地位,开展伟大的文化革命。1923年,列宁在《日记摘录》中对人民群众提高文化素质的渴望给予了高度关注和积极回应。列宁指出,“没有哪一个地方的人民群众像我国的人民群众这样关心真正的文化;没有哪一个地方像我国这样把文化问题提得这样深刻,这样彻底”[3]763。之所以如此,就在于国家政权掌握在工人阶级手里[3]763,“教育工作者和共产党这个斗争的先锋队的基本任务,就是帮助培养和教育劳动群众,使他们克服旧制度遗留下来的旧习惯、旧风气”[3]303。布尔什维克党和苏维埃政權掌握文化领导权,能够把文化落后的俄国发展为文化先进的俄国。

列宁文化领导权思想的政治性,体现为要求宣传文化工作应当“在实践中说明应该如何建设社会主义”[3]308。布尔什维克党掌握文化领导权,就在于为党和国家的文化教育、思想教育、文化事业服务,为巩固苏维埃政权、发展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列宁在《关于无产阶级文化》一文中指出:“苏维埃工农共和国的整个教育事业,无论在一般的政治教育方面或者具体的艺术方面,都必须贯彻无产阶级阶级斗争的精神,这一斗争是为了顺利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的目的,即推翻资产阶级、消灭阶级、消灭一切人剥削人的现象。”[3]298-299列宁从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巩固苏维埃政权相互作用的角度,提出只有坚持文化领导权,才能保证宣传文化工作起到“指导国家建设”[3]309的作用,才能在无产阶级掌握政权的基础上不断向共产主义发展。列宁指出,随着革命的胜利和苏维埃政权的巩固,“共产主义现在已经不再只是我们的纲领、理论和课题了,它已经是我们今天的实际建设事业了”[3]309,为了共产主义事业,没有党对文化的坚强领导是不行的。在列宁的思想中,坚持文化领导权,是培养共产主义者的前提条件。怎样才能把文化还很落后的人们组织起来、联系起来,不仅掌握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具有共产主义信念?列宁认为,党的领导是前提。《在全俄省、县国民教育局政治教育委员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他指出,“从原则上说,对于应该有共产党的领导这一点,我们不能有任何怀疑”[3]306。因为,只有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才能通过党的政治文化、政治教育,帮助劳动群众战胜谎言和偏见,“建设一个没有资本家、没有剥削者、没有地主的国家”[3]306。

列宁文化领导权思想的政治性,还体现在为世界无产阶级的共同事业服务。列宁批判“无产阶级文化派”取消党的文化领导权的主张,不仅从巩固苏维埃政权、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角度阐述文化领导权的必要性,而且站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高度认识和对待文化领导权问题。在列宁的思想中,“无产阶级文化派”所主张的自发性和自治化,排斥党对文化的领导,已经超越了苏维埃俄国的界限,对其他国家工人阶级的解放斗争产生了负面影响。针对第二国际修正主义攻击布尔什维克党和苏维埃政权,提出“是党专政还是阶级专政?是领袖专政(领袖的党)还是群众专政(群众的党)”[3]151的观点,列宁对此进行了尖锐的批判,通过深刻阐述领袖、政党、阶级、群众的相互关系,指出“竟把群众专政和领袖专政根本对立起来,实在是荒唐和愚蠢得可笑”[3]153,这澄清了在坚持文化领导权问题上的糊涂认识。针对“无产阶级文化派”取消党的文化领导权的论调,已经给其他国家党和工人运动造成思想混乱,列宁在共产国际成立大会、共产国际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代表大会上,都深刻阐述坚持文化领导权不仅是苏维埃共和国的事业,也是世界无产阶级的事业。列宁指出,共产国际的基本任务之一,就是“要使一切资本主义国家的这绝大多数人摆脱对资产阶级的依赖,使他们根据实际经验相信无产阶级和它的革命先锋队的领导作用”[3]235。为此,必须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克服困难,采取一切可行的方式,“建立具有各种名称(必要时名称可以经常改变)的合法刊物和合法组织”[3]244,“各国共产党应当创办一种在工人中间大量发行的新型的定期刊物”[3]245,以教育、影响和组织群众。这样做的意义在于,“必须认识到,这关系到资本主义国家亿万劳动者的命运”[3]303。

三、列宁文化领导权思想的人民性特点

“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5]424马克思主义在开展经济斗争、政治斗争的同时,同资产阶级开展思想斗争,用科学社会主义武装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归根到底是为了教育、团结、组织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使无产阶级从自发的阶级成长为自为的阶级,开展有组织的自觉的斗争,实现无产阶级自己解放自己的目的。列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的唯物史观,强调坚持无产阶级文化领导权、坚持布尔什维克党在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地位,体现了鲜明的人民性特点。文化领导权的人民性,体现在用科学的理论武装群众,破除资产阶级和各种错误思潮对人民群众的理论误导与思想困扰,提高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思想文化素质,增强在思想理论上辨别是非的能力,在政治方向上辨别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的能力,依靠人民群众自己的力量,取得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胜利。

列宁文化领导权思想的人民性,在同第二国际修正主义斗争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为了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发展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列宁在领导建立布尔什维克党过程中,批判了第二国际各国社会主义者和民主主义者背离马克思主义的“批评自由”的论调,指出所谓的“批评自由”,就是用资产阶级观点来批评马克思主义的一切基本思想[1]295,“腐蚀社会主义的意识,把马克思主义庸俗化,宣传社会矛盾混合论,……这在实践上就是想把刚刚开始的工人运动变成自由派的尾巴”[1]304-305,实质是同马克思主义政党争夺群众。马克思主义者必须同形形色色的错误思潮和资产阶级意识进行坚持不懈的斗争,掌握思想文化的领导权。列宁在《怎么办?》等著作中,深刻论述了马克思主义者坚持文化领导权的人民性要求。列宁指出,坚持文化领导权,必须确立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武装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指导俄国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不是固守经典作家的个别论断,而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俄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用马克思主義的立场观点方法回答和解决实际问题,把马克思主义发展到新的阶段。列宁认为,坚持文化领导权,就是建立和发展以先进理论为指南的党,向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宣传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通过在理论上武装人民进而提高人民的思想觉悟,实现自己解放自己。所以,坚持文化领导权,就是教育群众、武装群众、组织群众。因为,问题的关键在于,“或者是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或者是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这里中间的东西是没有的”[1]326。由于列宁站在了马克思主义的制高点,牢牢掌握了思想文化的领导权,建设了在思想理论上坚定而清醒的布尔什维克党,从而达到了教育和武装群众的目的,形成了同沙皇专制统治和资产阶级坚决斗争的革命力量,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了苏维埃政权。

列宁文化领导权思想的人民性,在十月革命后集中体现为用先进的理论、文化和科技,教育和引导苏维埃俄国的人民群众,倡导社会主义纪律和共产主义道德,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教育水平,为把苏维埃俄国从新经济政策的俄国发展为社会主义的俄国,奠定了坚实的思想文化基础。经过十月革命,无产阶级取得了政治和经济的领导权,但俄国文化落后的状况使无产阶级在文化上还很落后,不得不利用资产阶级的专家,不得不仍然受旧社会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因此,无产阶级取得政权以后,坚持文化领导权尤其重要。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坚持文化领导权的目的是为了人民群众,更要依靠人民群众。十月革命胜利不久,列宁就在《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中,提出无产阶级的领导体现在努力提高广大群众的文化素质上,“因为社会主义要求广大群众自觉地在资本主义已经达到的基础上向高于资本主义的劳动生产率迈进”[6]482。在《论我们报纸的性质》中,列宁明确提出报纸要站在人民的立场上,为巩固苏维埃政权和走向社会主义服务,如果“只是官样文章,走走过场,不像一份革命报刊”[6]572。列宁在《青年团的任务》中更加鲜明地提出,坚持文化领导权的关键在于,“在改造资本主义旧社会的同时,将来要建设共产主义社会的新一代人的训练、培养和教育”[3]281-282。列宁在晚年更加全面深入地思考了通过坚持和加强文化领导权,从根本上改造苏维埃俄国落后的旧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的新文化,从根本上培养和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培育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代新人。列宁深刻认识到文化的落后是苏维埃俄国向社会主义发展的严重阻碍。另外,坚持文化领导权要进行繁重的工作,但核心是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由于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国家政权掌握在工人阶级手里”[3]763,取得了文化领导权,就能够以扎实有效的国民教育工作,发展教育事业,提高教师的待遇,不仅用先进的思想文化教育和武装城市无产阶级,而且把先进的思想文化带到农村去,“利用我们的政权使城市工人真正成为在农村无产阶级中传播共产主义思想的人”[3]765。

四、列寧文化领导权思想的建设性特点

在批判旧世界中建设新世界,是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追求。没有批判,就不能对旧事物的本质有深刻的揭示和认识,就不能探寻到事物发展演进的一般规律,因而就不能对世界的未来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借鉴和指导。但是,批判只是手段和过程,不是目的。批判的目的在于建设一个不断满足人们需要、实现人类彻底解放的新世界。马克思主义者“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也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7]。列宁坚持和倡导文化领导权,其价值指向是建设满足人民群众需要、服务人民大众生活的先进文化,建设不断提高党的思想理论素质和政党文化素养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文化,不断提高无产阶级政党领导文化建设的能力和水平,使社会文化生活始终在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下,在苏维埃政权的组织下健康发展。这构成了列宁文化领导权思想的突出特色。

列宁坚持文化领导权的目标追求,就是建设反映无产阶级本质需要、适应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的先进文化,从根本上改变俄国文化落后的现状,为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俄国是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在社会文化发展方面表现为具有浓厚的封建专制传统,资本主义经济不发达,沙皇专制统治构成落后文化的上层建筑基础,导致封建的小农意识在社会生活中影响广泛,不仅影响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进程,而且严重影响俄国工人运动的发展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在人们的思想文化素质方面,文盲和半文盲占俄国人口的绝大多数,以至于小农意识、拖拉作风、官僚主义蔓延。俄国十月革命后,在经历了战时共产主义和新经济政策的洗礼之后,这种现象仍然存在于党和政府工作人员的身上。历史证明,俄国资产阶级不可能解决俄国文化落后的问题,只能加重由于文化落后所造成的社会发展的迟缓。俄国小资产阶级也不可能解决俄国的文化落后问题,具有深远影响的俄国民粹派改造俄国社会的设想必然以失败告终。发展俄国的文化,赶上和超越西欧资本主义社会,只能由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布尔什维克党来领导。因此,列宁坚持文化领导权,不是从布尔什维克党的自身利益出发的,而是从解决俄国文化落后,使苏维埃俄国摆脱落后文化影响,成长为具有先进文化素养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目的出发而提出和坚持的。列宁在晚年鲜明地提出了“文化革命”的理论和战略,强调把党的工作任务转变到文化建设上来。一方面,切实提高全体人民的文化水平,从根本上消灭文盲和半文盲,不断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培养一代能够担当起建设社会主义历史任务的共产主义新人;另一方面,切实推进苏维埃政权机关改革,开展“文化革命”。列宁的设想是,通过文化建设,把苏维埃机关工作人员的水平和能力提升到与社会主义建设相适应的地位。他指出:“我想,领导国家计划委员会的人应该是这样的人,他是有科学修养的人,也就是在技术或农艺方面有修养的人,在技术或农艺方面有几十年实际工作的丰富经验。我想这种人应当具有的主要不是行政才能,而是吸收人才的广泛经验和能力。”[3]751

列宁坚持文化领导权的重点,在于提升党领导文化建设的能力。列宁文化领导权思想不仅解决了谁来领导文化的问题,而且提出了通过提高党的文化领导能力来坚持和加强文化领导权的战略策略。首先,能否担当起文化领导权的重任,关键在党自身。列宁特别重视在俄国建设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他在领导建立布尔什维克党的过程中,强调要按照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和建党原则,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原则,把党建设成为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组织。提高党的文化领导能力,首要的是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又发展马克思主义。列宁同第二国际修正主义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斗争,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阐释马克思主义,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党员认清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坚持俄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发展方向,清除了各种错误思潮对俄国工人运动的影响,成功领导了十月革命并取得胜利。同时,列宁从帝国主义时代的基本特征和俄国社会发展的状况及其所处的环境出发,不是固守马克思、恩格斯的个别论断,而是在基本原理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研究和论证,回答和解决了帝国主义时代无产阶级革命及其发展的一系列问题,回答和解决了在俄国这样特殊的国家如何领导文化革命、开展文化建设的问题。其次,列宁文化领导权思想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科学地论述并在实践中解决了党和知识分子之间的关系问题,这是检验马克思主义政党文化领导能力的重要方面。文化的发展离不开知识分子。俄国的知识分子是沙俄时代的学校和社会培养出来的,他们的思想深处带有浓郁的落后意识,与布尔什维克党的宗旨和要求有很大差距。列宁认为,摆在布尔什维克党面前的任务是开展教育工作,用马克思主义教育和影响旧时代的知识分子,用共产党人的榜样作用和苏维埃的制度规范要求、约束旧时代的知识分子,使他们转变到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立场上来,用自己掌握的文化知识为苏维埃国家服务,为提高整个社会的文化水平服务。此外,列宁强调坚持文化领导权,提高文化领导能力和水平,必须同党内的官僚主义和拖拉作风进行坚持不懈的斗争。列宁清醒地看到,由于苏维埃共和国建立还不是很久,在党和苏维埃机关中都出现了“可笑的装腔作势或可笑的妄自尊大”[3]791的“苏维埃官僚”和“党官僚”,这种“官僚不仅在苏维埃机关里有,而且在党的机关里也有”[3]791,严重削弱了党的文化领导能力,削弱了党和群众的密切关系,必须坚决克服。只有提高了党的文化领导能力和水平,才能“从指靠破产的农民国家实行节约的马上,跨到无产阶级所寻求的而且不能不寻求的马上,跨到大机器工业、电气化、沃尔霍夫水电站工程等等的马上”[3]797。

Heoretical Characteristics of Lenins Thought of Cultural Leadership

Zheng Shuting

(College of Discipline Inspection and Supervision, Liaoning University, Shenyang Liaoning 110036)

Abstract:In 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Marxism, Lenin first put forward the concept of“leadership”and profoundly elaborated the rich ideological content of the proletarian partys grasp of cultural leadership. He emphasized that if the proletariat does not occupy the ideological and cultural positions, the bourgeoisie will inevitably occupy them. Lenins thought of cultural leadership is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Marxisms cultural theory, and the criticism and transcendence of various cultural thoughts. Therefore, it demonstrates strong id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oretical charm.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enins thought of cultural leadership have distinct criticism, strong politics, prominent peoples character, and significant constructiveness. Summarizing the id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Lenins cultural leadership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reveal its ideological essence, understand its core meaning, implement its basic spirit, and carry forward and develop Lenins thought of cultural leadership in contemporary practice.

Key words:Lenin; proletarian party; cultural leadership; theoretical characteristics

参考文献:

[1] 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中国人民大学马列主义发展史研究所.列宁思想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3] 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 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4-16.

[5]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

[6] 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7] 習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J].求是,2021(14):4-14.

【责任编辑:刘北芦    责任校对:赵 践】

猜你喜欢

文化领导权列宁
列宁的伟大人格及其当代意义
列宁晚年意识形态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理论对于农村建设的启示
葛兰西文化领导权对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启示
浅析葛兰西的市民社会理论的当代价值
葛兰西领导权理论视域下高校意识形态领导论
社会转型时期话语权力的边界研究
儒家“天下之中”观念的文化控制蕴涵
民意调查:列宁和斯大林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列宁的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