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视域下“幸福农场”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2024-03-25张建霞

新校园 2024年2期
关键词:袁隆平农场劳动

张建霞

随着国家陆续出台相关政策文件,核心素养和劳动教育已然成为当下教育改革发展的热门话题。核心素养视域下实施劳动教育,不仅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当下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客观需求。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要求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劳动教育对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产生着直接影响。我校在“幸福”教育文化的熏陶下,构建劳动教育体系,打造“幸福农场”课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劳动教育:与时俱进的时代课题

2016年,教育部颁发《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指出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这是新时代加强劳动教育的纲领性文件,体现了新时代劳动教育理念,秉承了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观,认为“生产劳动和教育的早期结合是改造现代社会的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新时代历史方位,对劳动和劳动教育做出“让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成为铿锵的时代强音,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蔚然成风”的论述。

在幸福文化的熏陶下,学校开发了以幸福成长为目标,以劳动教育为路径的幸福农场课程。自2015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来,学校通过“幸福农场”劳动教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让学生经由参与、合作、劳作等亲身体验,实现对劳动教育的自主建构,从而唤醒学生的自主劳动渴望、激发学生的劳动探究愿望、点燃学生的劳动自觉意识、涵育学生的劳动精神和素养。

二、劳动课程:学科融合的校本课题

1.基于学科内容,明确幸福农场课程的顶层规划

基于学校“共享生命成长”的办学理念,在文综教研组“在贯通中共享生命,在融合中遇见未来”的教研组文化的熏陶下,以满足学生生命成长和未来发展的需求为目标,依托学校的小农场,我们开始探索政史地等多学科融合的跨学科课程。

劳动教育是最重要的路径之一。由政教处牵头,学校建立了劳动教育项目组,组建了专门负责的团队,以保障课程规范、务实、有效的开发与实施;我们以济南高新区“十三五”规划立项课题“‘五育融合视域下的中小学‘三类五径劳动教育课程开发与实践”为抓手,架构劳动教育校本课程体系;奥体中路学校文综组总体负责“幸福农场”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工作,将课程与政治、地理、历史、美术、综合、传统文化等学科内容相融合,保证了课程的落地和实施。

2.基于顶层规划,明确劳动教育课程的目标

在课程开发之前,学校向师生、家长发放了1000份问卷,召开了多次座谈会,多途径了解孩子的興趣爱好和成长需求,发现学生对农耕种植、蔬果成长过程、美食共享等具有特别浓厚的兴趣。于是,我们决定打破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课堂教学与生产劳动之间的边界,让学生到劳动实践中去学习,培养正确的劳动观念和优良的劳动品质,引导学生感受生命的意义,助推其生命意识的养成;同时,引领学生从爱探索到爱自然、爱生活、再到爱生命,在情感上螺旋式上升,为幸福成长赋能。

3.基于课程目标,开发劳动教育课程的内容

基于课程目标,以国家课程为基础,我们确定构建以幸福成长为目标,以劳动教育为路径的跨学科课程。我们的初稿名称确定为“袁隆平:从你的全世界走过”,我们以“生命的意义在于创造和奉献”为核心概念,从袁隆平的事迹说开去,第一课“农人”分为“看国士少年,风华正茂”、“君似雁随阳,为民谋稻粱”两项任务,引领学生感知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第二课“农事”分为“春种一粒粟”、“且待稻菽千层浪”和“做一粒好种子”三项任务,引领学生体验农耕,以培养精神饱满、自立自强、懂得幸福并具备终身追求幸福的能力的奥中少年(见图1)。

当以选修课的形式实施这一项目时,我们采用随机抽样法进行了访谈调查,很多学生和教师都感觉“袁隆平:从你的全世界走过”这个课程内容丰富有趣,但是题目太过“阳春白雪”,不够接地气。经过济南高新区劳动教育负责人张新颜老师的指导,我们将课程名称确定为“共建幸福农场共享生命成长”,在以选修课的形式推进的时候,大受欢迎。在对课程实施、二次开发的过程中,我们采纳了很多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将他们纳入课程开发的队伍,以期让课程更贴近学生。目前,该课程已六易其稿,在实施中迭代,逐步完善。

4.突出激励导向,优化劳动教育课程评价

课程开发伊始,我们设计了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更加注重过程性评价。我们建立了记录学生真实体验、关注过程性评价的电子档案袋,学生劳动的精彩瞬间、体验日记、调查报告、手抄报、手工作品等的照片都会在电子档案袋中留存,作为过程性评价的一部分。

学校的微信公众号,学校连廊处的宣传橱窗都可以作为学生的活动资料和物化成果的展示窗口。为学生搭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展示自我的舞台,真正发挥评价的激励和导向功能。

三、课程实施:幸福成长的实践课题

依据课程目标和课程具体内容,我们积极探索“跨学科+选修课”实践模式。与道法课融合,赏析电影《袁隆平》,筹备微分享,感受袁隆平及杂交水稻对中国乃至世界的贡献,感知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与历史课融合,走近农业史,开展“妙手现文明”活动。在充分学习了解我国辉煌的农业史后,各小组通过自己的妙手用多样化的形式如绘画、书法、手抄报、折纸、彩泥手工作品、工艺制品、剪纸等,再现农业的“前世今生”。与地理课融合,了解气候、水、土壤等农业生产要素,随即进行实地调查,了解校园的土壤条件,形成调研报告。依据调研报告改善学校农场条件,并完成育苗、播种、移栽与日常管护,感受“共享成长”带来的幸福。与语文、美术等课融合,打造共享花园,赏花、读花、绘花、制作干花滴胶、写花……用自己擅长的多样方式全方位感受花之美。

利用选修课,策划农场丰收节,组织开展采摘比赛、小集市、分享“趴”、小火锅等系列活动,分享丰收的喜悦。同时,学生依托《幸福农场记录手册》,记录节气、气温、浇水状况及植物生长状况,整理成册,形成读本,以借鉴和传承。

四、课程发展:劳动教育下的素养课题

1.我是奥中研究者,以“农”为媒爱探索

我们走近农业的功勋人物,开展“袁隆平的两个梦想、质疑失败如影随形的艰辛求索路、每日名言之袁隆平”等小课题研究,以课题微分享的方式探究袁隆平与杂交水稻对中国乃至世界的贡献,明晰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我们走近农业的“前世今生”,设计实施农业博览会,介绍我国农业的历史及当前的成就,介绍二十四节气和传统农具,让学生体验过去的农业生产场景,感受今天农业翻天覆地的变化,畅想未来的农业生产样态,筹建幸福农博馆。这种从真实生活出发的课程任务,引导学生对书本上的知识进行结构化梳理与实践,吸引学生开展持续性探究。

2.我的趣味小菜园,蔬菜为“伴”爱自然

以幸福为主题,通过专家指导、亲子育苗、实地教研、播种移栽等系列实践活动,打造幸福微农场,以引导学生树立责任意识,激发学生对农业的兴趣;待到各类果蔬一茬茬成熟,适时策划农场丰收节,组织开展采摘比赛、小集市、分享“趴”系列活动,分享丰收的喜悦,体验“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过程,体会劳动的成就感、幸福感,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自然的情感。

3.我是陌上种花者,“恋”上花草爱生活

课前搜集资料,自主学习花草养护的相关知识,并身体力行,打造共享花园,实时做好花草成长记录和日常养护管理记录,培养科学精神和责任意识;待到花开时节,赏花、读花、绘花、制作干花滴胶、写花……用自己擅长的多样方式全方位感受花之美,感受从一粒种子到艺术品,花的生命蜕变和华丽转身。我们将实施过程整理成册,形成读本。阅读花的生命故事,阅读自己的成长故事,养成发现美、欣賞美、创造美的情趣,为幸福生活添彩。

4.我是奥中小果农,“悦”享瓜果爱生命

既然名为“杏”福奥中,学校自然有很多杏树。我们充分利用本土资源,走进杏林,看杏子,闻杏子,组织写生和分享。任务一是树下的畅想:回想当果子刚刚长出来,没有成熟的时候,它是没有香气的,甚至很涩。就像曾经青涩的我们,貌似总是犯错,很不美好。分享一下自己的故事,感受青涩时光里不一样的幸福。任务二是树下的彩绘:岁月是送给每个人最慷慨的礼物。这一刻的你,每一刻的你,都在描绘自己的幸福,都在书写自己生命的意义。根据自己此刻的感受画杏子、画杏叶、画落英。任务三是树下的分享:“杏”福,也是幸福。那么,你画的杏子里有没有幸福?体会并交流什么是幸福。通过畅想、彩绘、分享,促使学生感悟生命,感受生命的价值,引导学生回归生命本真。

在核心素养的视域下实施“幸福农场”课程,既可以借助劳动教育的实施来落实核心素养的理念,还可以在落实核心素养的同时使劳动教育更有价值和意义。我们的幸福农场课程正逐步成为一种跨学科、多维度、多形式的主题性校本课程,努力打破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课堂教学与生产劳动之间的边界,让学生回到真实的情境中去学习,清晰地指明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作者单位:山东省济南高新区海川教育集团奥体中路学校)

猜你喜欢

袁隆平农场劳动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农场假期
喂饱全世界:袁隆平5月22日逝世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袁隆平中队”重名不重样
袁隆平 56年的“师生恋”
农场
热爱劳动
一号农场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