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问源 敦行

2024-03-25梁向丽

新校园 2024年2期
关键词:学科素养学校

梁向丽

2017年建校的威海市福泰小学,以“问源”教育为办学理念,追求建设本“源”的课堂和多“源”的课程体系,培养一批探“源”的教师,引领一批批问“源”的学子,实现“让幸福人生从这里起源”的美好愿景。几年来,学校坚持“以课程建设引领学校内涵发展”,全面推进课程建设与课堂研究,问源敦行,让师生的生命绽放精彩。

一、完善优化特色课程体系,让“问源”落地

学校立足问源教育特色文化和育人目标,进一步优化完善“源、润、汇”三大类课程体系,实现国家课程校本化、拓展课程多元化、整体课程高质化发展,使课程真正成为学生的“学问结合场、思维碰撞场、情感生发场”。

1. 源课程——回归本源,以问促学

问源课程体系下的学科课程,对学科核心素养进行校本化表达,课堂实施中对接生本理念和情境教育理念,体现“三特性”(自主性、统领性、发展性),建构实施“三问四导学”策略,重在以问题情境创设为手段,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而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在单元整合研究的浪潮下,学校通过“挖掘资源—整合资源—应用资源”的方式,在学科整合、教材整合、项目整合等方面积极探索:

一是每个学科都开发了能够体现学科核心知识综合应用的学科拓展课程。如“字学字乐”语文拓展课程以汉字丰富的文化内涵为根基,在情境教育和主题识字理念指导下,讲述汉字的起源流变,揭示汉字的文化含义,在趣味化的学习中探寻汉字根脉,增强文化自信,实现以字启智,以文化人。“科学小实验”是科学课堂的拓展和实践,选择学生好奇、感兴趣的问题,利用日常生活中简单的材料,做有创意的实验,有效提高学生的资料搜集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

二是以语文、数学、美术等学科为引领,开发大单元主题情境课程,将“主题”作为课程主旨,以“单元”为方向,将课程建设、课堂教学、学生发展需求深度融合。例如,在对语文二年级下册识字单元《传统节日》课和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内容进行整合梳理后,开展了以“问源端午”为主题的大单元情境教学,分为三个版块。一是问源篇:粽叶飘香问端午,查找节日来源,追问习俗特点;二是践行篇:制作粽子、香包,编织五彩绳等;三是弘扬篇:传播优秀传统文化,争做传讲人。这一课程综合了语文学习的各种方法,夯实了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2. 润课程——润泽童心,以知导行

学校以“责任担当”为总目标不断完善“问源立品”课程,绘制“福娃必备三级品格素养图谱”,落实低、中、高三个学段的“品格素养提升点”,从家、校、社三个层面,架构“日行一善”“周习一礼”“月养一习”“季呈一品”四个阶梯,螺旋式上升。每个阶梯各设5种子课程,全方位育人立品。如在“季呈一品”课程中,本学年以“榜样·品格”为主题,从“身边榜样”“名人榜样”“我是榜样”三个维度进行设计。通过国旗下讲话、校园广播、微信公众号等宣讲好品格故事、身边的好人好事,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毕业学期针对小初衔接开设的“修远”课程,强化学校、家庭和社区的协同参与,通过心理调适、课程教学、教师研训、特色评价的有机融合,切实帮助教师明理启智,智慧引导学生“得法塑品”。

3. 汇课程——融会贯通,多元发展

学校按照“学科内渗透式整合,跨学科融合式整合、超学科消弭式整合”三条路径,采取“长课+短课、必修+选修、跨界+融合、短周期+长周期”相结合的多种学习方式,在不断“点击”书本知识与真实世界的“链接”中解决实际问题,延展学习时空,促进学生生命成长。

学科内渗透式整合:如美术学科开发了“大美威海”主题创作课程,立足美术学科,依据主题将学科内的相关知识、能力等组成一个有联系、有逻辑、有层次的系统。

跨学科融合式整合:在“梦想教室设计师”基础上推进的“图书馆设计师”主题课程中,学生根据图书馆的布局构造,融合语文、数学、美术、劳动等学科知识,为图书馆命名、自主绘制墙面图案、制作设计模型作品,在多学科共生融合的学习中,实现了知识的内化和迁移,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核心素养在学习过程中落地生根。

超学科消弭式整合:学校借助戏剧这一多学科整合的有效载体,每个学期选擇一个主题编排。本学期围绕“经典诗词”编排的情景剧《诗情丝意》,学生参与从选题、剧本创作到制作道具、排练节目全过程。各学科教师围绕戏剧需要,共同为学生提供相关指导。在此过程中,身心健康、天下情怀、审美雅趣等素养培养蕴含其中。

二、躬耕笃行优质特色课堂,让“问源”生根

1.优化高效课堂教学范式

问源课程体系下的学科课程在课堂实施中对接生本理念,实施“三问四导学”策略,发展学生的“五力”(问题的发现力、建构力、解决力、反思力、设计力)。

实施中分三阶段推进:第一阶段,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并提出问题,让学习“主动发生”;第二阶段,培养学生自建问题意识,让学习“深度发生”;第三阶段,培养学生学会追问,让学习“持续发生”。推进中,将“问题和情境”与大单元教学、作业设计、评价驱动等深度对接,创设融情入境、问源启智的课堂,帮助学生实现深度学习,提升核心素养。

2.全面创设研训氛围

(1)学科主题大教研提效。围绕问源课堂增质提效的四个发力点(“问”的策略研究、“学”的策略研究、“问学”融合研究、“大单元教学”研究),搭建年段教研、学科教研、课题组、名师工作室等多元平台,形成“聚焦问题—生成策略—课堂运用”的研究路径。特别注意做好听评课之前的问题研究和观察量表设计、课中的信息采集、课后观察结果的分析与改进措施的提出三大环节的工作。

(2)年级集备提效。构建单元统整意识下“1+N”组团式的集备模式。这两年来,我校一直在不断修改完善“一核三阶八环”的方式,即从“核心问题”出发,经历“课前智慧碰撞、课中课堂观课、课后研讨提升”三个阶段,有效落实八个重要环节,形成“教材分析—课堂实践—专业理论”三者同步交替提升,实现教师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双赢。

(3)“苔花争艳”校本培训提效。初心领航的“头雁圈”:双向助力,学校“给机会,压担子”、名师“齐参与,想点子”,让骨干教师从“舒适圈”走向发展的“强水区”。青蓝互助的“导读圈”:通过“N带1”式培养、双周一次“听辩课”活动、青年教师课堂大赛、视导展示课等途径精进青年教师的基本功,树立教学自信。幸福宣讲的“叙事圈”:开辟“问源讲坛”,征集“问源故事”,引领教师“梯度反思”,让“思考成就教师幸福”成为一种常态。学识共进的“课题圈”:学校以课题研究为抓手,进行指向思维生长的任务驱动型“问源”课堂建设,让教师品尝到研究的乐趣和幸福。

3.倾心培育“问”中求知学子

学校积极探索“问题情境”之策,让学生想问敢问、善问好问、会问慧问,实现问源启智。

(1)构建提问动力体系,突破“不敢问”。创设提问文化氛围,制订提问驱动策略,让学生从“不敢问”、“要我问”到“大胆问”、“主动问”。

(2)探寻提问方法路径,突破“不会问”。从想问到会问,从会问到善问,我们为学生搭建了策略支架,指导学生掌握提问的一般方法。

一阶“六何分析”(即5W和1H分析):初始训练阶段,借助这六问,强化学生掌握基本的提问句式,顺利提出自己的问题。二阶“多向思考”:在“六何分析”的基础上继续推进,让学生学会从不同方向角度寻找新问题。三阶“问题思维导图”:在高年级尝试进行整单元提问,帮助学生把问题结构化,形成更完整的问题网络。

(3)拓展提问载体,倡导“随时问”。注重拓展提问的载体,通过问题的不断触发、学习的延展建立课堂与课堂、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有效连接的新空间。

(4)多元评价赋能,激励“乐于问”。建立有效的提问评价体系,通过问题评价表格,设置“作业提问星”“课堂提问榜”“问题展示墙”,征集“问源小故事”,开设“问源小讲堂”等,培养各层学生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三、创新实施个性多维评价,让“问源”开枝散叶

学校实施“多元、多维、多样”的“1+3”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1”即围绕一个育人总目标;“3”即学生常态学习、知识检测和实践探究三方面综合评价项目。评价流程为:日常争星夺章—“虚拟货币”累计积分—“问源超市”兑换奖励—“展示荣誉”榜样引领等,对学生实行定量与定性、自评与互评相结合,静态与动态相统一,过程性与终结性相辅相成的综合评价。

本年度学校还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推出了以“奖”为主线,以“励”为价值取向的“物质+实践”的意趣奖励方式,同时,多彩有趣的活动让教育生活也随之变得浪漫轻盈起来。在学校的倡导引领下,各班级各学科教师推出了自主创新的花样评价,温暖了学生的心,激发了其向上的内驱力,彰显着教师的爱心和智慧。创新项目的实施与学校“问源”特色的深入融合成为学校的“教育增长点”,形成“发展向心力”,有效推动了学校的发展,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教师和学生均得以全面成长。

问源学子精彩绽放:在课程探索实践中,学生积极参与、实践、体验其中,学科素养和综合实践能力不断提升。

问源教师拔节成长:教师通过课程研发和实践,科研水平得到了整体提升,形成了一个价值认同、经验分享、成就激励、勇于实践的教师共同体,从课程的执行者逐步转变为课程领导者。

辦学活力不断彰显:课程的实施为学校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助推了学校的内涵发展和特色打造。

教育是一场修行,需要宽广的情怀、担当的肩膀和坚守的恒心。今后,我们将问源敦行,在课程体系建设的道路上深度思考、实干创新,推进学校特色建设不断迈向新的高度。

(作者单位:山东省威海市福泰小学)

猜你喜欢

学科素养学校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超学科”来啦
学校推介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