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理解与实践

2024-03-21蔡超君

学苑教育 2024年1期
关键词:学科历史英语

蔡超君

(福建省漳州市第五中学,福建 漳州 363000)

传统的学科教学极少关注其他学科知识的渗透,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广度和视野的宽度,不利于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教师应具备主动创新的意识,摒弃传统的教学理念,打破各学科边界,有机联系不同学科知识,将更全面的知识融入历史课堂教学,创设多元化教学情境,为学生带来更多拓宽眼界的机会,强化学生的学科学习体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学生建构系统性知识体系奠定基础。

一、整合跨学科主题资源,调动生本学习思维

教师宏观把控教材内容,整合跨学科教学资源,将不同学科内容科学渗透到学科教学中,丰富历史学科教学形式,为课堂注入更多活力,借助多媒体做引导,推出观察、思考、讨论、实践学习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科学习思维。

(一)历史与美术融合

冗长的历史长河留下了诸多优秀的美术作品,历史教师在设计教学程序时,不妨请教美术教师相关美术知识,利用多媒体将美术作品的图片进行动态、静态展示,合理衔接美术知识,引导学生从更多角度开展学习活动。相关美术作品的鉴赏、美术专业知识的融入,能够方便学生理解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文化内涵、历史价值等。美术知识与历史课堂教学相融合,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也起到显著的助学作用。

教师围绕历史课堂教学主要内容,精心筛选与主题相关的美术作品融入课堂,为学生直观感受历史场景搭建学习平台。在教学七年级下册《北宋的政治》这课时,教师导入北宋张择端的作品《清明上河图》,并组织鉴赏活动,借助多媒体展示画作的细节,引导学生从构图、技法、人物动作等方面鉴赏画作。作品以散点透视构图法,生动记录了北宋汴京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图中共绘制814 个人物,73 匹牛、骡、马等牲畜,二十多辆车、轿,29 艘大小船只,以及体现宋代建筑特征的各色房屋、桥梁、城楼等,是汴京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状况的写照。学生通过画作鉴赏,了解北宋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政治制度走向完善的一个重要时期,经过北宋一系列政治制度的改革,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武将擅权、军阀割据、地方豪强割据等被革除,并建立起文官制度,促进了社会安定。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够帮助学生更容易理解历史知识,美学与历史学合理对接,其助学效果明显。

(二)历史与地理融合

历史学科与地理学科在人口与城市的发展、历史传统文化与地域特色文化、领土与主权、生产活动与地域特点等方面有较强关联。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适当融入地理知识素材,导入具有生动性、直观性的地图资源,创设灵活、趣味的教学情境,并对地图内容进行充分的解读,使学生对各地文化特点、地域特点、社会现象等有更清晰的认知,让地图发挥其特有的辅助教学作用。

教师融合历史与地理学科教学资源时,要做好有针对性的教学启发,引导学生从历史文化层面探索分析地理素材,延展学生历史学习的思维深度。在教学《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这部分内容时,教师以《唐人街探案》的剧照作为激趣导入,引导学生了解各地华人聚居的地方被称为“唐人街”,鼓励学生探讨“唐人街”的由来。学生结合当前的教材内容,能够快速联想到是唐朝中外交往繁盛,各国把唐朝看成中国的象征,把中国人称为唐人。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正面肯定,展示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武曌、唐玄宗、唐敬宗时期的地图,并对这些地图进行解读。通过地图中明确的地名标注和版图的不断变换,学生能够直观了解唐朝建立、发展、繁盛、衰弱的过程,并通过地图所展现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等,了解不同地理环境产生不同的政治思想、经济发展、思维方式等。人类历史的发展离不开地理环境,教师将地图资源融入历史课堂,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思维空间,能够有效提升教学质量。

二、优化跨学科主题设计,提升生本学习效率

教师调查学生已有文学知识基础,以历史为主线,组织文学与历史整合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透过文学形象认识历史、审视历史,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帮助学生内化历史学科知识、巩固语文学科技能应用水平。

(一)历史与语文对接

为了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教师将语文教学方法运用到历史课堂,教师适当推出“讲历史”“议历史”等活动,能激发学生学科学习兴趣,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借助学生已掌握的诗词、名著等语文知识作为辅助教学手段,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历史学科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在教学《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导入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杜甫借助景物反托情感,营造荒凉凄惨的氛围,真实展现了安史之乱对国家和百姓生活造成的重创。安史之乱的爆发,使唐朝从太平盛世走向衰败分裂,是重要转折点。教师以“安史之乱是否系杨贵妃的责任”为主题,组织辩论活动,要求学生摆事实、讲道理,搜集各种史料佐证自己的论点。学生对此类学习活动比较感兴趣,能够主动分析安史之乱、唐朝兴衰的原因,进而加深对历史知识的深入理解。

(二)历史与音乐对接

诸多文学作品影射着历史中许多重大事件的发生,以及产生的影响。教师在设计历史学科教学方案时,结合学生文学作品的掌握基础,展示历史画面,播放音乐剧目,对学生进行感官触动。学生对一些历史经典音乐作品有一定认知,教师精心选择学生熟悉的音乐剧目,对学生多种感官进行集中冲击,能够及时唤醒学生的学习思维。如果教师能够设定一些课本剧制作演绎任务,势必对学生形成感官触动,其教育作用会更为直接。

七年级学生历史基础知识欠缺,诸多历史知识来源于影视作品,对真实的历史事件缺乏客观、全面的分析。教师开发利用文学作品辅助教学时,要确保作品内容的历史真实性,避免学生历史学习“失真”问题的出现。教师在教学《金与南宋的对峙》时,借助多媒体播放岳飞的“满江红”,并要求学生根据学习经历,自行创编课本剧,围绕“满江红”设定剧情,在班级内自由展示。学生对歌曲比较熟悉,对其感觉也比较丰富,在课本剧制作过程中,教师深入到学生群体之中,给予学生更多技术方面的帮助。经过反复打磨,学生主持演绎的音乐剧轮番上演,将课堂学习推向高潮。学生通过亲身演绎,能够代入故事情节,体会岳飞被十二道金牌召回的不甘,以及他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明白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对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教师利用音乐剧创编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成功激活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促进历史与音乐学科的对接和融合。

三、组织跨学科主题活动,强化生本学习体验

教师关注历史学科教学与政治、英语等其他学科的多点对接,组织跨学科主题活动,依托历史史实、历史故事、热点时事、社会问题等教辅资源,强化学生历史学科的学习体验,启动学生历史课堂深度学习的思维程序。

(一)历史与政治结合

教师针对教材相关知识点,加强对应教辅资源的开发整合,推出个性化探讨问题,布设相应探究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在丰富的感性认知素材的支撑下,更加深入地投入到讨论交流学习活动中,对历史知识形成更多思考。

元朝灭了西夏、金、南宋,是中国古代历史版图最大的朝代,占据不可忽视的地位。教师在教学《元朝的统治》这部分内容时,围绕“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的中央政权”的历史背景,用多媒体课件引入元朝“开路先锋”制度、“行省制”等政治制度,组织学生分析这些政治制度与前朝制度的不同之处,归结它们的优缺点和政治效果。学生结合之前对其他朝代政治特点的学习经验,能够认识到“开路先锋”制度有效安抚了部族领袖,使部族先锋可以获得相对独立的权利,保障了元朝边疆地区的稳定;而“行省制”很好地发挥了中央与地方权力的分权作用,极大地解决和缓解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矛盾,有利于提高地方行政管理的实效性,与元朝版图面积较大的特点相匹配。教师加强历史与政治的跨学科教学,为学生理解、应用历史知识提供了更多视角,凸显了政治制度对历史发展的重要影响意义,使学生历史学科学习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得到了充分延展。

(二)历史与英语结合

教师依据教材内容,创设历史与英语学科结合的教学情境,展示国外的历史发展成就,播放英语歌曲,讲述英语故事。学生有一定英语学习基础,对历史和应用相结合的学习设计比较有兴趣,都能够主动参与其中,编辑英语故事、进行英语解读、设计英语学案。丰富的英语人文素材和文化内涵的融入,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道德品质,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历史学科教学与英语学科的结合有很强的冲击力,教师要做好全面的教学预设和活动组织,引领学生在多种类型的英语活动学习中感知、理解、建构历史新知。教师借助多媒体展示八达岭长城、居庸关的图片和《皇都积胜图》《北京宫城图》等画作史料,播放英语导游的解说,要求学生仔细聆听,并自发讨论,梳理归结其主要内容。教师导入《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感受长城的雄伟、北京城的布局,让学生通过英语导游词的设计,了解我国历史发展的成就。《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牡丹亭》是明朝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文学、戏剧作品,教师以这些作品为社会调查主题,组织社会调查活动,鼓励学生自行编辑英语故事、英语课本剧,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其中,在反复尝试中形成学科认知。教师将历史与英语学科巧妙融合,成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延伸跨学科主题训练,培养生本学习习惯

教师对人文活动形式进行筛选、整合,结合学生实际学习需求,适时渗透人文教育内容、信息技术应用,组织主题辩论、生活调查、信息搜集、故事讲述等活动,引导学生结合生活要素进行探究学习,构建人文学习体系。

(一)历史与科学渗透

历史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人文科学有着紧密联系。教师针对学生的科学认知经历展开教学设计,借助社区和家庭的力量,推出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实践活动任务,为学生创造更多学习契机,让学生深入研究历史与科学的渊源,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融合探索中理清学科关联,以拓宽学生历史学习的视野。

学生对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四大发明有一定了解。在《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时,教师结合学生的认知基础,导入《梦溪笔谈》了解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导入《萍洲可谈》了解指南针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学生对历史科学发展有一定了解,对实践活动有参与兴趣,教师适时布设制作指南针、印刷一篇文章、造一张纸等实践任务,要求学生深入生活,自行搜集制作材料,以小组合作或独自探索的方式完成制作,并参与作品展评活动。教师对应教学内容,布设针对性实践任务,让学生在探索实践中学习古人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理解中国的科技发展与发达的中外交通对世界文明进步作出的重要贡献。学生从科学视角出发,深入研究历史与科学的密切关系,在亲自实践探索中验证历史科学成果,获得不错的教学效果。

(二)历史与信息渗透

初中学生对网络信息技术应用的兴趣颇高,并已具备熟练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教师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学习调动,营造生动、直观的学习氛围,适时推出教学素材搜集任务,要求学生借助网络渠道搜集相关学习素材,展开自主讨论活动,强化学生的实践体验。学生对开放性、互动性任务有参与意愿,教师做好科学教学评估,展开针对性设计,其调度作用更为显著。

教师凸显学生历史学科学习的主体地位,除了整合数字化资源辅助历史课堂教学外,还要组织更多需要学生自主完成的信息化学习活动,强化学生历史学习的感知体验。《明朝的对外关系》这节课讲述的是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居住权的基本史实。为了达到寻找失踪的建文帝、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用货物换取奇珍异宝等目的,明成祖七次派遣郑和下西洋,充分彰显了中国的富强。教师选取郑和下西洋这一知识点作为信息技术切入点,利用媒体展示网络搜集到的历史素材,包括图片、电影视频、故事等内容,并适时布设信息整理任务,要求学生以人物、时间、次数、规模、地点等为查询依据,利用网络搜集更多信息内容,制作15-16 世纪中外航海活动表,对比中西方航海特点,并归纳总结。学生借助网络渠道能够顺利搜集到西方哥伦布和瓦斯科·达·伽马的主要航海活动,总结出郑和下西洋具备时间长、历时长、次数多、规模大、航程远的特点,体现了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睦邻友好的优良传统。教师利用媒体展示历史图表、视频等信息,学生借助网络搜集整合相关内容,实现了历史与信息技术的多点对接和融合。

五、结语

历史学科具备过去性、综合性、教育性的学科属性。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宗旨,结合学生的基础学情,打破各学科之间的界限,突破单一教学情境创设,创新教学方法,拓展多元化实践训练维度,为历史学科教学注入更多活力,切实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问题引导、地图观察、故事讲述、信息搜集、辩论竞赛等活动,能够为学生带来更多学习机会,促进学生学科综合素养的提升。

猜你喜欢

学科历史英语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超学科”来啦
新历史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读英语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酷酷英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