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学科减负提质的时代思考与探索

2024-03-21

学苑教育 2024年1期
关键词:课程标准教研学科

马 平

(河南省南阳市第十一小学校,河南 南阳 473000)

语文学科兼有思想性、工具性、人文性等特点,也具有自己的时代性,具有对应时代特定的语文教育思想、教学目标和育人模式。随着时代的变化,语文教育的目标、手段、形式也都在不断变化。时代和形势改变引起和催生教育要求和教材改变。教师必须以“求新、求变、求活”的手段来适应不断发展的教育形势。出生在不同时代的孩子,注定被打上时代的烙印,具有新的时代特征,接受事物也有自己的方式和特点。所以,要成为一个称职的好老师,就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改进自我、更新自我,与时俱进,在时代中寻找自己存在的最佳方式。语文教师提升自己的教育质量,实现自身的成长,要审视时代,与时俱进,既要保持语文教育的内核和特质,又要不断更新教学思想,变换教育方法和手段。

一、明确着力方向,提高学生素质

(一)以学科核心素养准确定位语文教学

核心素养是素质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在语文教学当中必须着力实现的基本内核,是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是本次课程标准改革强调的一项重要内容,为语文教学指明了最基本的方向和突破口。2022 版的语文课程标准,突出“素养为纲,任务导向”。素养型课程强调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课程目标。从具体的内涵上来说,“文化自信”又包括意识与态度、理解与传承、关注与参与三个方面;“语言运用”又包括积累与语感、整合与语理、交流与语境三个方面;“思维能力”又包括直觉与感性、逻辑与辩证、批判与创新三个方面;“审美创造”又包括感受与理解、欣赏与评价、表现与创造三个方面。其中,核心素养的每一个方面,都是我们必须长期关注和培养的语文教育的着力点。核心素养的提出,找到了学科教学的精髓。核心素养是学科教学经历消化、吸收、新陈代谢后能够真正留在我们精神血液和骨子里的东西。立足核心素养的语文教育教学,抓住了语文的本质,找到了问题的根本。

(二)从多方面发力主动改善语文教学

新时代的语文教师在工作中要认真钻研新课标、明确新要求、认清新形势、达成新共识、构建新课堂,为办好人民满意的高质量教育承担责任,奠定师资方面的坚实基础。要深刻理解国家推行“双减”工作的总体考量和决心魄力,要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上下功夫,要在提高学生作业设计质量上下功夫,要在组织学科课外活动上下功夫,要在落实学科核心素养上下功夫。要脑中有思路,心中有方向,手里有方法,脚下有路子。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能有的放矢、得心应手。

二、精研课程标准,把握教学要求

(一)以课程标准为尺度

在仔细研读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对语文学科的教学特点、任务和阶段性目标有清晰的认识。把握标准要求,对标落实,既要把标准要求落实到位,又不能超出课程标准而提出过高的要求。课程标准就是我们教学的标准,是工作的尺度,教学既要达到这个“度”的要求,又不能过“度”。过犹不及,教学时间总是有限的,国家课程有一定的计划,在“度”以外的方面着力多了,其他一些该达到的标准就必然没有时间、没有精力去落实,就可能做成“夹生饭”。另外,过度教育也容易破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身体健康。

任何工程、任何领域都有标准。达到标准也就是俗称的“达标”;未能达到标准的,属于“偷工减料”,可能导致豆腐渣工程;超出标准过高的超豪华工程,可能造成严重浪费,侵占其他合力资源,甚至导致工程烂尾等,也实属没有必要。因此,我们在开展语文教学时,要切切实实把“标准”作为衡量语文教学的“准星”和“刻度尺”,按照标准编写教材,按照标准设计教学活动,按照标准开展教学评价。

(二)强化标准学习,达成共识

学校非常重视对学科课程标准的研讨和解读。2022 版语文新课标出台后,学校组织语文学科教师观看新版课标解析视频讲座,让大家理解课标修改的原因、目的,让大家学习感悟新变化,认清新方向,看到新旧课标的异同,思考我们的教学和课堂应该发生哪些变化。视频观看结束后,语文学科组还组织了研讨交流,大家畅所欲言,交流自己的看法、思想,提出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最后,每位教师还撰写了学习新课标的心得和感悟。学校还向教师提供课改行公众号和教研网公众号的权威专家课标讲座,供有时间、有意愿的教师学习研讨。

三、重视语文训练,体现学科特点

(一)突出语文学科的工具性

拼音、识字、造句、写话、布局谋篇本身都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内容。所以,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来说,语文教学的基本要素就是字、词、句、段、篇。字词教学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句子含义的理解、文章分析方面,也都要在词句训练的理解上进行。学生的认识、理解、判断、分析、概括和表达能力也都建立在这些基础上。语文学科教学要把握自身的基本元素和学科教学规律,在字、词、句、段、篇的文本上着力,在听、说、读、写的基本环节上使劲,在语法、修辞、逻辑的理解上引导,“依标扣本”,立足于语言文字进行教学,不能空洞说教,不能陷入漫无目的的课文分析陷阱,也不能死记硬背,机械抄写。语文教学兼有工具性、思想性、人文性,文道统一,有思想教育,但最根本的还是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突出语言文字训练,无论哪种教学模式都不能忽视了这一点。

比如,小学四年级下册第18 课《文言文二则》中的《铁杵成针》一课,教学目标是会写两个生字“逢、卒”,会用两个多音字“传、还”,理解两个古汉语“媪、曰”的含义。对于文言文的理解,要在复习理解文言文方法的基础上,让学生利用多朗读、看注释、看插图、扩词语等方法去理解课文,再圈画人物的动作、语言,从而去理解人物的性格品质。这样看来,万丈高楼平地起,字词教学是基础。基础打好了,一切也都水到渠成了。

(二)提升语文课堂境界

文以载道,语文教材承载着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作用,要体现中华民族风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筑牢民族的根本底色。语文教师必须提升站位,站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高度教好书、育好人。这就要求语文教学要用传统的、民族的、精神的内容以文化人,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把读书和育人紧密结合起来。这就是文以载道,是韩愈所说的“传道、授业、解惑”三项功能的完美结合。语文教学自有其美感和诗意,语文教师要对教材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感悟,要形成和体现自己的风格、模式,形成自己的独特理念、文化理解、自身感悟和美的体验,让自己的语文课与众不同,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每个语文教师在教学上也都应该形成自己的教学理念,定位好自己的课堂教学特色,上好有品味、有境界的语文课。

比如教学《草船借箭》一课时,引导学生在结合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的基础上,紧扣文本,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理解:“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课文中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抓住文本体会诸葛亮的人物形象,谈一谈自己从中受到的启发、得到的教育等等。这就让课文获得了穿越历史的时代感,发挥了应有的思想教育等育人功能。我们在开展语文教学时,还可以把自己的语文教学与当地地域特色、传统文化结合起来。比如,学习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南阳卧龙岗研学。作为南阳人,卧龙岗近在咫尺,是诸葛亮躬耕、隐居求志、勤奋成才的地方。带领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走近卧龙岗,更加深刻地理解诸葛亮的崇高精神、丰功伟绩、高尚品格,对学生也是一种思想教育和品格陶冶,是语文教学文以载道的真正落实。

四、凸显主体地位,激发学生活力

(一)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要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注意学习教育心理学知识,熟知各个年龄段孩子的认知和情感特点;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巧妙设计,合理引导,科学指导,激励调动,及时评价和反馈,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和学习状态;还要注意针对学生的差异性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激发小组合作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战斗力等等。一个鸡蛋,从外部打破是食物,从内部打破是生命,“我要做”永远强过“要我做”。兴趣和内驱力对一个人或成就一件事有多么重要。语文教学同样如此,必须充分调动主人翁——作为主体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孔子的教学态度,这是有一定道理的。调动了孩子的内驱力,让学生处于一种“愤”“悱”状态,教师的教学就轻松多了,学习效果也会好很多。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内驱力调动起来,效果远远好于外部的压力和驱动。就如汽车的发动机发动起来,我们无论如何都追不上;如果发动机熄火了,我们累得满身大汗,还是推不动这辆车。内容不同,道理相通,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二)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作为语文学习的主导,教师的作用在于把握课标的要求,用好教材达标,设计学生感兴趣的学习环节和教学活动,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师就像一个有经验的厨师,既要对食材、调味品有深入的了解,又要能够根据顾客——课堂上学生的“口味”,烹饪出能让学生垂涎欲滴的美味佳肴。所以,教师要熟悉课标、熟悉教材、熟悉学生;还要有较高的教学技艺和课堂驾驭能力、创造能力、创新能力;要能够激活课堂、激活学生,让自己的语文课堂风生水起、鲜活生动,从而去达到高效的理想追求。

五、形成最大合力,增强教学成效

通过课堂增效、作业提质,学校、教师做好加法的方法,把学生“减负”落到实处。通过聚焦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聚焦高效课堂打造、聚焦教研活动落实等“三个聚焦”的三项举措,增强教学成效。

(一)聚焦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

首先,依托名师工作室提升教师素质。工作室制定方案和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升教师的基本素养、理论基础、教学能力、科研水平、班主任工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引导教师实现专业化发展,为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基础,为推进教学改革搭桥铺路。其次,开展青年教师成长营活动补齐发展短板,在青年教师培养上采取导师制方式,采取以老带新的结对成长形式,帮助青年教师快速成长,补齐学校可持续发展短板。第三,开展假期共读活动,提升教师学科理论素养,丰厚教师传统文化底蕴,把教师的读书成长留在学校发展史上。第四,抓住一切机会开展学习培训,让教师走近教育名家,知道名家是如何练成的,从而树立远大志向,立志从“教书匠”成长为“教育家”,做不负时代、不负人生的好教师。

(二)聚焦打造教、学、评一致性的高效课堂

备课方面,学校推行“教、学、评”一致性教学设计,教师借助学科组统一大教研模式对课程标准实施课表分解,通过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制定出适合本班学生的可观可测的学习目标,并根据学习目标制定评价人物,然后设计执行教学目标、紧扣教学任务的教学活动。每个教学设计紧紧围绕学习中心,遵循基于标准、目标达成、教学评一致性三个原则进行,切实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迁移运用的能力。目标就是导向,围绕靶向目标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围绕靶向目标实施教学评价,要保证这三个点在一条直线上。要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并能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形成能力迁移,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学校提出“一课制”理念,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都要按照省级优质课标准,精心打磨出一节精品课。这项活动的开展,锻炼、提升了全体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为构建高效课堂、参加全市大比武活动、精品课制作等,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聚焦教研活动开展

首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学校每周开展学科组大教研和每日小教研。我们以半日无课教研活动为重点进行课例研讨,半日无课进行教研,教研内容包括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过程的设计、作业的布置与设计、实践环节等。半日无课教研之外,年级备课组还采取了每天早上课前教研、每天下午课后教研的形式,扎实准备,及时总结反思。事实上,教师的教研不仅在线下的教研组之间,而且可以通过钉钉、微信等形式进行。近两年来,学校还注重利用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组织开展备课授课和学生自主学习活动。平台的研修活动、课后服务、视频教研、学生评价、习题库等方面的内容,都是教师开展教研活动的有效资源,补充解决了“双减”工作开展以来师生手里没有教辅资料的问题。

六、结语

“减负”是手段,“提质”是目标。减负提质是对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层次要求,是国家对教育发展的整体审视和考量。具体到小学语文学科,教师既要统揽国家推进“双减”工作的总体形势,又要兼顾小学语文学科的教学特点和方法手段,找准改革的契合点、切入点、突破点,以“小切口”撬动“大变革”,以语文学科教学教育生态的改变带动和促进整个基础教育教育生态的好转。在这方面,我们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如何作为也是值得全体小学语文人深思的。

在教学中反思,在思考中改进,在改进中提升,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和教育质量一定会越来越好,语文学科“减负提质”的美好愿望也一定会实现。随着语文教学生态的改变,相信也会有更多的师生越来越热爱我们的语文和语文教学。

猜你喜欢

课程标准教研学科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学科新书导览】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超学科”来啦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新型教研——说题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