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式沙发形态的演变探究

2024-03-18裴引祎吕九芳

艺术科技 2024年4期
关键词:形态演变沙发

裴引祎 吕九芳

摘要:目的:文章旨在全面探究中国沙发的发展历程,从古代家具的榻、罗汉床到近现代海派家具和新中式沙发,通过深入剖析沙发的演变轨迹,进一步探索沙发的文化渊源、设计创新与社会背景之间的复杂互动。方法:文章通过分析中国传统家具中榻类家具、罗汉床、扶手椅、宝座等的形制和式样,揭示中国古代家具在某种程度上具备沙发的功能特点。同时,梳理中国近现代沙发的发展历程。结果:中国传统家具中的榻、罗汉床、扶手椅等在形制和功能上具备沙发的雏形,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中国沙发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包括广式家具的兴盛、海派家具的兴起,以及新中式沙发的现代化发展。不同时期的沙发呈现出多样化的风格和特点,反映了中国社会的演变和家具工业的进步。结论:中式沙发的演变与发展历程生动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多元性和适应性。从传统家具的雏形到近现代沙发的创新,沙发作为一种家居元素,既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展现了对现代生活方式的灵活适应。随着新中式沙发等现代设计的兴起,中国沙发产业正以崭新的面貌融入全球市场,赢得了国际社会的认可。

关键词:沙发;形态;演变;中国传统家具

中图分类号:J52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4)04-00-03

“沙发”一词源于英语单词“sofa”,而“sofa”源于阿拉伯语中的“??????”(suffah),指一种长椅。据《牛津词典》,“sofa”是一种长而柔软的座椅,一般可供两到三人同时坐卧,通常配备靠背和扶手。真正意义上的沙发首次出现于16世纪末,这一时期流行的“Farthingale”被认为是最早采用软包座面的椅子之一,奠定了现代沙发作为软体家具的基础。

虽然古代中国并没有沙发的概念,但榻、罗汉床、凭几等家具在某种程度上也具备沙发的功能。鸦片战争后,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上海出现了被称为“海派家具”的近代家具,其中就包括中国最早采用软包座面和靠背的沙发[1]。本文从形制和式样变化的角度,探讨中式沙发的发展历程。

1 中国传统家具中的“沙发”

在唐代出现“椅子”一词之前,中国古代的坐卧家具通常以“床”来描述[2]。《说文解字》将床定义为“能供人坐卧之具”,这表明床是一种适用于坐卧的多功能家具。在古代住宅空间中,小型坐具如椅子常在床榻周围排列,与现代客厅的沙发排布方式如出一辙[3]。

1.1 榻类家具

《释名》云,“长狭而卑曰榻”,表明榻是一种相对较短的坐卧家具。《三国志·蜀书·简雍传》记载,“诸葛亮已下则独擅一榻,倾枕卧语,无所为屈”,说明长榻作为卧具,功能与今日的沙发和躺椅有相似之处。尤其是《听阮图》所描绘的榻和直搭脑交椅式躺椅的组合使用,使其已具备现代沙发的使用特征。

1.2 罗汉床

罗汉床由汉代的榻演化而来,在体积变大的同时增加了三面的围板。明清时期,床榻的发展日益成熟,出现了睡眠休息专用的架子床、拔步床等家具,而罗汉床则作为一种特殊的家具摆放在厅堂中,兼具坐卧功能,其中央通常配有一张炕几(类似于今天的茶几),可供倚靠和放置物品[4]。

1.3 扶手椅

最早可以考证的扶手椅出现在北魏的石刻和壁画中,这些扶手椅通常是佛教徒使用的“绳床”[5]。太师椅是扶手椅的一种,是中国极少数以官阶命名的家具之一[6]。清代,背屏式扶手椅被统称为太师椅,它们体型宽大、古朴厚重,常成对摆放在中厅,以款待客人,当时用太师椅招待客人被视为最高礼仪之一[6]。

1.4 宝座

宝座是中国传统家具中最特殊的一种,通常只有位高权重的人,如皇帝才能使用,具有神圣的文化内涵[8]。从形制上来看,它既可以被归类为椅子,也可以视为榻的一种[9]。故宫养心殿中有一把结构较为简洁的花梨木宝座,其三面围屏风与罗汉床类似,设有坐垫和靠背,左右各设一个长方形隐匣,形制很像今天的软包沙发,极大地增强了坐卧的舒适性。

2 中国近现代沙发发展历程

我国家具发展历史中经历了两次具有深远影响的革命。首先,从汉末到唐代,随着高型坐具的引进,华夏民族的坐姿习惯不断变化。其次,1840年后,沙发、洋椅的引入,颠覆了传统“坐如钟”的直腰习惯[10]。其中,沙发的引入标志着中国传统家具的一次彻底变革,它集成了明清时期的榻、罗汉床、扶手椅等家具的功能,实现了一场“柔软的颠覆”[11]77。

2.1 清代广式家具沙发

广州是我国最早接触并吸收西方文化的地方之一。清代中期,广州开始出现大量西方建筑和家具。在思想解放和“西洋热”的推动下,广式家具兴起,这些家具以用料厚实、结构稳定、雕刻繁复、纹样多样的特点而闻名[12]。《广东五常酸枝家私》是我国少有的记载中国传统家具式样的图册,收集了近600款广式家具样式,其中记录了一些罕见的扶手式罗汉床。其最大特点是将罗汉床两侧的围屏改成了扶手,使其更像是适合两人坐在一起的扶手长椅,强调了坐的功能,在样式和功能上更接近沙发。

2.2 海派家具沙发

海派家具是中国古典家具的谢幕之作,也是民国家具的代表。其最大特点是以“西”为体,以“中”为用,是中国家具从傳统走向现代的重要里程碑[13]。清朝末年,列强通过尖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国门,上海作为最早开放的口岸之一,成为西方建筑和家具的重要引入地,这客观上为海派家具的诞生创造了条件[14]。从艺术风格的演变来看,海派家具经历了西为中用、中西合璧、独成一派三个时期,最终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从室内布局来看,随着西式建筑的普及,海派家具按照卧室、客厅、书房等不同场景进行分类[11]75-76。其中海派家具中的客厅家具通常以沙发为中心。1871年,上海第一家西方家具企业——泰昌木器公司开始生产沙发。民国时期,海派家具沙发大致分为包布沙发、出木扶手沙发以及曲木扶手牛皮沙发三类。

2.2.1 包布沙发

南京美玲宫多次出现的包布沙发,与欧式包布沙发几乎没有差异,沙发整体由海绵填充,包裹米白色沙发套,仅仅在底部露出向内收缩的木制腿足。扶手和头部披有白色镂空花纹的搭巾。搭巾多放置在易沾染污渍的部位,这样更便于清洁,直到现在很多家庭仍有使用搭巾的习惯。

2.2.2 出木扶手沙发

南京总统府办公室的沙发,其形制借鉴了欧洲新古典主义时期的沙发椅,靠背、扶手和腿足的框架露出木材本色,其余部位均采用织物软包。头部采用起伏状“山”字形搭脑,提高了凭靠时的舒适度。腿部使用极具欧洲家具特色的小球型旋木,兼具中西方古典家具的特色。

2.2.3 曲木扶手沙发

从造型上来看,此款沙发深受西方现代家具的影响,坐垫和靠背由两个方形框架全包而成,配以两个近乎90度的曲线弯折。值得注意的是,沙发扶手的二分之一处大多有一个接缝,表明其仍然采用明式家具圈椅椅圈常用的楔钉榫进行连接。有两种可能的解释,一是民国的工匠仍想在沙发中保留部分中式韵味,二是当时的技术条件不足以支撑实木及胶合板的大面积弯曲操作。

2.3 20世纪下半叶中国家具沙发

2.3.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家具沙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内面临百废待兴的局面。同时,受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中国的家具发展进入了一个特殊时期。这一时期的家具主要延续民国时期的风格并不断简化。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只有少数家庭和政府部门才有机会使用家具。沙发被视为资产阶级享乐生活的象征,因此沙发的设计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全包样式,露出更多的木制框架,整体造型更加简洁[15]。

2.3.2 新时期中国家具沙发

改革开放后,西方现代的技术、审美观念和生活方式等传入中国,西方的板式家具、沙发等随之不断占领国内市场。为改变这一状况,1992年联邦家私公司推出了9218沙发(也称联邦椅),这款沙发以明式家具为基础,拥有简洁的外观、流畅的线条、明快的色彩,符合现代生活习惯,是中国现代中式家具的开创之作。

2.4 现代中式家具沙发

2.4.1 仿古家具:现代罗汉床

现代新做的罗汉床常放置于客厅当作沙发使用,其形制与明清时期的罗汉床没有太大差异,只是根据现代人的使用习惯对尺寸进行了调整。其中最大的变化体现在座深上,明清时期的罗汉床座深达到900毫米,更适合古人盘腿坐在上面。而现代罗汉床的座深通常缩短至680毫米,处于现代沙发常见的座深范围(450~780毫米)[16]。其通常与靠腰一起使用,给腰背提供稳定的支撑,使坐感更加舒适,人坐于其上双腿自然垂地,既健康又舒适。

2.4.2 新古典红木沙发

新古典红木家具是一种将现代生活方式与中国传统家具文化完美融合的家具。其最大的特点是在保留古典家具的基础结构和识别特征的基础上,拓展出新的品类或使用方式,沙发便是其中的重要品类之一。新古典红木沙发通常通过拉伸、变换、重组等方式,将传统的榻、罗汉床、扶手椅和宝座等家具元素融入其中。

2.4.3 新中式沙发

新中式家具旨在传承中国的文化、审美观念、哲学、气质和风格,同时契合现代生活方式和审美趋势[17]。新中式沙发的最大特点是巧妙地运用线条,使用合理间隔的线条构成平面和结构框架,去除多余的装饰,整体呈现出简约和现代的风格。在用材方面,新中式沙发仍然采用名贵的木材,同时开始探索更亲民的材质,如胡桃木和榉木。在搭配上注重多种材质组合,如实木框架与金属包角,以及布艺或皮质的软包覆面。

3 结语

中国沙发的发展历程侧面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从最初单纯地引进沙发到逐渐让沙发彰显中国特色,离不开工匠们的积极探索和创新。沙发刚进入中国时,我国工匠们便积极思考如何将中国传统家具元素融入其中。从广式家具沙发模仿西方装饰和雕刻,到海派家具沙发完美融合中西文化,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沙发逐渐简化造型,减少装饰。1992年,9218沙发的问世,标志着中式现代化家具的进步。

如今,以仿古、新古典和新中式为代表的中式沙发品类已经占据了近三成市场份额。可以预见,在坚持文化强国战略方针的背景下,随着新中式产品的不断创新和现代化发展,中式沙发将迎来更多的发展机遇,受到更多人的喜爱。

这一过程不仅反映了中国家具行业的进步,也表明中华文化在不断与现代生活相结合,不断焕发新的活力。中式沙发的演变和发展,为中国家具工业的崛起提供了有力支持,也彰显了中华文化的魅力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谢玲.论民国海派家具风格的成因[D].杭州:浙江师范大学,2011.

[2] 许辉.唐代家具研究[D].上海:东华大学,2007.

[3] TINA. 浅谈中式实木软体沙发设计[J].家具与室内装饰, 2014(9):42-43.

[4] 刘淑娟. 明式罗汉床造型设计特征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 2021.

[5] 成欣馨. 明式家具形态积累研究[D].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2.

[6] 陈增弼. 太师椅考[J].文物, 1983(8):84-88.

[7] 张鸽.太师椅的工艺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16.

[8] 周京南.宝座与王权:漫谈清宫之宝座与王权[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2(12):18-21.

[9] 王其钧.中国建筑图解词典[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21:247-248.

[10] 贾卫.明式家具与巴洛克式家具造型特征及成因比较研究[D].景德镇:景德镇陶瓷学院,2014.

[11] 姜维群.谈民国家具中的“洋符号”[J].家具,2008(S1):74-78.

[12] 王皓铭.融合与嬗变[D].苏州:苏州大学,2020.

[13] 郑为时.民国广式家具被海派家具取代主流地位的历史渊源[J].艺术与设计(理论版),2015,2(12):139-141.

[14] 许美琪.海派家具的形成与特点(上)[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2(5):20-21.

[15] 陳于书. 20世纪中国家具艺术风格解读[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8.

[16] 黎灿文.东西部沙发的消费偏好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21.

[17] 张国印.基于生态美学思想的新中式家具设计研究[D].唐山:华北理工大学,2020.

作者简介:裴引祎(1998—),男,安徽蚌埠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中国古典家具。

吕九芳(1970—),女,江西九江人,博士,教授,系本文通讯作者,研究方向:传统家具风格与艺术。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2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东风西渐视域下的中国古典家具海外传播与文化认同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1YJC760017

猜你喜欢

形态演变沙发
VIP 2-1HT(Home Theater)沙发
沙发赛
刍议汉字设计的形态语义学
战斗精神的五个要素
建筑设计基础教育中“体”与“空间”形态的自组织
“互联网+”视域下的公益新形态探究
异类女性故事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演变
谈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进程
减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