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肢体训练联合电针疗法对脑梗死急性期偏瘫患者的效果观察

2024-03-15李超李全琴张瑜范晓艳赵富强

贵州医药 2024年1期
关键词:电针疗法急性期偏瘫

李超 李全琴 张瑜 范晓艳 赵富强△

(1.陕西省康复医院,陕西 西安 710065;2.西安中医脑病医院,陕西 西安 710032)

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表现为肌群协调性障碍、运动刻板、步行能力、平衡能力和肢体运动失调,失语、吞咽困难、肢体重度偏瘫、大小便失禁等[1]。研究[2]显示,脑梗死后偏瘫的发生率约70%~80%,越早进行功能锻炼患者恢复越好。早期的肢体康复训练可有效改善该类患者肢体运动能力,生存质量一定程度得到提高[3]。但该方案需进行较长时间,患者治疗依从性会出现下降。电针疗法可刺激皮质运动中枢,改善缺血部位血液供应,保护脑组织。本文主要探讨肢体训练联合电针疗法对脑梗死急性期偏瘫患者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陕西省康复医院收治的脑梗死急性期偏瘫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中,男27例,女23例,年龄(63.81±5.35)岁,脑梗死面积(22.12±9.12)cm2,合并糖尿病11例,合并高血压25例,合并高脂血症14例;对照组中,男26例,女24例,年龄(64.11±5.46)岁,脑梗死面积(21.88±9.33)cm2,合并糖尿病12例,合并高血压23例,合并高脂血症15例。纳入患者均为首次发病,病情稳定,2 d内无明显进展,意识清楚;符合脑梗死诊断标准,经影像学确诊。已排除短暂性脑缺血患者;外伤性脑损伤引起的偏瘫患者;存在沟通障碍或认知障碍的患者;有精神疾病患者;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患有严重心、肝、肺、肾的损害的患者。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对照组给予肢体训练。包括:被动活动关节、良肢位摆放、抑制痉挛训练、主动活动关节和平衡训练等。引导患者在坐位时拉伸、旋转、弯曲患侧肢体,治疗师通过摆动患者骨盆来打破患者平衡性,从而刺激下肢、躯干、头等部位处于中线并恢复平衡能力。引导患者通过伸展反馈、独自转身、用手抓物、坐站转移和伸展反馈等方式,实现自动状态平衡训练。引导患者接受上下楼梯和平地行走的训练。每次40 min,1次/天。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给予电针疗法。患者取仰卧位,以上肢发生抽搐为度,选极泉穴,上肢选曲池、手三里、合谷穴,下肢选阳陵泉、足三里穴,得气后接入电针,选择频率为1 Hz的连续波,以患者耐受为度,每隔1天治疗1次,每次30 min。

1.3 观察指标对疗效进行判定,分为治愈、显效、有效、无效。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IHSS)对神经功能缺损进行评分,分为重度、中度、轻度。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BI)对生活能力进行评分,分值与生活能力成正比。采用Fugl-Meyer量表(FMA)对肢体功能进行评分,分值与肢体功能成正比。

2 结 果

2.1 临床总有效率两组治愈、显效、有效、无效的情况分别为,观察组18例、19例、12例、1例;对照组14例、16例、12例、8例。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8.00%,高于对照组的84.00%(χ2=5.983,P<0.05)。

2.2 NIHSS、BI评分治疗前,两组NIHSS、BI评分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上述评分均有所改善,且观察组NIHSS评分更低(t=6.755,P<0.05),BI评分更高(t=10.924,P<0.05)。见表1。

表1 两组NIHSS、BI评分的比较分,n=50]

2.3 FMA评分治疗前,两组FMA评分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FMA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更高(t=13.354、9.073,P均<0.05)。见表2。

表2 两组FMA评分的比较分,n=50]

3 讨 论

研究[4]显示,脑梗死后偏瘫患者的身体重心显著偏移正常部位,负重能力非偏瘫侧肢体达到体重61%~80%左右,运动能力明显降低。脑梗死偏瘫患者平衡能力和运动平衡、下肢肌力、步态相关,肢体康复训练是改善平衡、纠正步态、促进肌力恢复的关键。但由于患者理解能力、认知能力的差异导致治疗依从性不一,个体治疗效果差异较大。研究[5]显示,脑梗死偏瘫患者的相关皮层结构或者感觉神经通路受到破坏,感觉输入明显减少,并可以通过本体感觉刺激和足部触觉等方式激活有关神经通路。脑窍闭塞、血瘀内阻、血溢络外是脑梗死偏瘫的发病机制,对上下肢穴位电针疗法可疏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减轻偏瘫症状[6]。此外,电针疗法可以有效地扩张血管,保护血-脑脊液屏障,增加缺血部位的血液供应,降低脑细胞凋亡;改善缺血再灌注损伤和神经功能缺损,缓解脑水肿,对皮质运动中枢有刺激作用,有保护脑组织和增强临床疗效的作用[7]。

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肢体训练联合电针疗法治疗脑梗死急性期偏瘫效果优于单纯肢体康复训练。这由于合谷、曲池、足三里和阳陵泉穴位周围分别有正中神经指掌侧固有神经、桡神经、前臂背侧皮神经、腓肠外侧皮神经、腓总神经等分布,针刺上述穴位可改善运动神经兴奋性和肢体肌力,促进大脑皮层细胞活性,达到改善患者运动功能的目的[8]。本文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NIHSS、BI评分均有所改善,且观察组NIHSS评分更低,BI评分更高(P<0.05)。治疗后,两组FMA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更高(P<0.05)。提示肢体训练联合电针疗法可促进脑梗死急性期偏瘫患者脑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能力和肢体功能。这与电针刺激增加神经可塑性,重建运动平衡和改善肌力有关[9]。

综上所述,对脑梗死急性期偏瘫患者采用肢体训练联合电针疗法能促进脑功能更快恢复,对提高患者生活能力和肢体功能有明显效果。

利益冲突说明/Conflict of Intetests

所有作者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伦理批准及知情同意/Ethics Approval and Patient Consent

本文不涉及伦理批准,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

猜你喜欢

电针疗法急性期偏瘫
循经往返灸治疗脑卒中痉挛性偏瘫的临床观察
KD患儿急性期h-FABP、PAC-1表达与冠状动脉受损的关系
吴茱萸热敷联合电针对腹部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疗效观察
针刀治疗肱骨外上髁炎38例疗效观察
脑卒中偏瘫早期运动康复
神经松动术对脑卒中偏瘫肩痛的疗效观察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抑郁障碍的性别差异
针灸加电针疗法促进骨折愈合的临床观察
DWI结合ADC图在超急性期脑梗死诊断中的临床应用评价
针刺合电针疗法加TDP照射治疗周围性面瘫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