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宣州区撒直播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2024-03-12周梅荣

安徽农学通报 2024年2期
关键词:麦种开沟田间管理

周梅荣

(宣州区五星乡农业综合服务站,安徽宣城 242000)

小麦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高产稳产事关粮食安全,意义重大。安徽宣城宣州区小麦种植面积较大,全区小麦播种面积约20 000 hm2。该区小麦主要种植方式为撒直播栽培,在生产中陆续出现了一些问题:品种抗性降低,小麦赤霉病发生加重;播期较迟,未能育壮苗越冬;整地质量不高,成苗率较低;稻麦轮作,水稻秸秆全量还田有待改进,影响小麦一播全苗;播量过大,不利于群体发育,病害加重;肥料运筹欠得当,春季追肥“一头轰”;忽视后期田间管理等。上述问题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应在撒直播小麦整个生产过程中科学合理运用高产栽培技术,全面提高种植水平。本文总结了撒直播小麦高产栽培的实践经验,从选择良种、合理轮作、提高播种质量、做好田间管理、适时收获以及病虫害防治等方面阐述了撒直播小麦栽培技术要点,为推进撒直播小麦高产栽培提供参考。

1 选择优良品种

选择小麦品种要充分考虑种植地区的具体情况,不仅要考虑当地的气候条件,还要考虑品种的适应性和对病虫害的抵抗力。该地区的气候特点为冬季平均气温相对较高,春季低温阴雨天气较多,空气湿度较大。4月上中旬,即小麦扬花期,连阴雨天气或间断性的雨水天气极易导致赤霉病发生。因此,小麦品种应选择高产、具有较强抵抗病虫害能力的品种,重点选用抗(耐)赤霉病并且抗(耐)穗发芽的春性小麦品种。

2 合理轮作

建立合理的轮作制度,在该地区采取水旱轮作方式,全年安排种植小麦—水稻轮作,通过水旱轮作减轻病虫害的发生。一年种植两季粮食作物,扩大了粮食复种面积,增加粮食产量,确保粮食安全。

3 提高播种质量

通过提高播种质量,播后的基本苗数量足够,质量上能够壮苗早发,为小麦群体发育打下基础。

3.1 种子处理

3.1.1 晒种一般在小麦播种前7 d左右,利用晴好天气将麦种在晒谷场上均匀摊晒2~3 d。通过晒种提高种子温度,增强种皮透气性,促进种子呼吸,进而提高种子的发芽势和发芽率[1]。

3.1.2 选种秋种前要进行选种,剔除混杂于麦种中的虫粒和病粒。可采用水选、风选和筛选等方法将杂质和秕粒清除,淘汰掉瘦小种子,精选大而饱满的种子。

3.1.3 种子消毒为避免麦种带菌对大田生长和产量造成影响,播种前采用药剂浸种或药剂拌种可杀死附着在麦种表面的病菌和混在麦种中的病原物。拌种时控制好药剂用量,防止产生药害。使用戊唑醇种子处理悬浮剂进行拌种可防治小麦纹枯病、白粉病。将药剂按要求稀释后用喷雾器边喷边拌,拌完后将种子堆闷1~2 h,随后摊开晾干,即可播种[2]。

3.2 播量确定

根据地块肥力、品种和种植技术水平来确定播种量,播种量随着土壤肥力的升高而下降。合理的小麦播种量有利于个体生长,提高群体质量,为后期攻大穗打下基础。小麦播种量过大,群体过大则容易造成田间通风透光差,对个体生长不利,产量无法提高,且极易导致病虫害加重。播种量过小,则易导致基本苗不足,有效穗数不够,进而无法发挥高产潜力。该地区茬口安排一般为水稻—小麦,在将上茬作物水稻秸秆全部打捆离田的情况下,播种量为150.0~187.5 kg/hm2;对于上茬作物水稻秸秆粉碎全量还田的情况下,小麦播种量要适当加大,为262.5~337.5 kg/hm2。

3.3 适期播种

春性小麦品种若播种过早,在冬前气温较高的情况下,会较早地通过春化阶段,易在冬前旺长,甚至提前起身拔节,导致其抗寒能力下降,遭受冻害的风险加大,在进入越冬期后容易遭受低温冻害[3];播种过迟则可能会因冬前气温较低而无法长成壮苗。该地区种植小麦的上茬作物为单季晚稻,上茬水稻收割期一般为10月中下旬,因此实际小麦集中播种时间一般为11月上旬。

上茬作物水稻在收获前7 d断水,成熟后及时收割。适时播种对土壤墒情的具体要求为旋耕开沟,覆土细碎、均匀,从而有利于麦种出苗。若土壤水分含量过大,机械旋耕覆土成团,土散不开,会造成麦种裸露在外,对出苗不利;若土壤过干,土壤水分含量过少,机械旋耕作业困难。在下茬小麦确定播量后,可使用无人机或背负式电动播种器均匀撒播麦种。麦种播种后覆土深度不宜过深,一般要求在4 cm 以下,播种过深会影响小麦出苗;播种过浅易使种子落干,影响正常发芽,进而造成缺苗,更易遭受冻害。

对于上茬水稻秸秆全部打捆离田的田块,待田间土壤稍干时即可播种,播种要均匀。麦种播下后可直接采用T-151 型手扶拖拉机进行开沟,按畦宽140 cm,沟宽22 cm、沟深25 cm 的标准开沟。畦的宽度过宽会导致畦面上覆土量少,部分麦种裸露在外,种子易落干,造成缺苗;畦的宽度过窄时,手扶拖拉机开沟会造成畦面覆土太厚,不利于出苗,也不利于提高用地效率。

对于上茬作物水稻秸秆全量还田的田块,需使用半喂入联合收割机完成收割、秸秆粉碎和均匀抛洒等作业,收割时稻桩留茬高度在10 cm左右,秸秆粉碎时要求切碎尺寸为6~7 cm。水稻秸秆全量还田后,应用耙子将田间秸秆耙匀,使秸秆在田间均匀分布,待田间土壤稍干时,即可进行播种。麦种撒播后易落在粉碎的水稻秸秆上,因此要进行大田土壤旋耕作业,使麦种与土壤充分混合。在旋耕方式上,对于地势较高、排灌条件好的田块,提倡使用中型拖拉机旋耕、开沟一次性作业,深旋耕可促进小麦根系生长发育,增强抗倒伏能力。特别在水稻收割后,连续阴雨天气到来前,可采取上述一次性作业方法,以缩短秋种时间,充分发挥其秋播秋种效率高的优点,确保雨前完成秋种任务,避免因等待雨后播种造成播期过迟,影响冬前育壮苗,一般一台904型拖拉机的作用效率为5 hm2/d。对于地势相对较低、排灌条件较差的田块,提倡播种后先旋耕,再单独开沟,采用拖拽式旋耕机进行大田旋耕,种子和土壤充分混合,紧密接触,旋耕作业完成后用T-151型手扶拖拉机开沟、覆土。为了避免小型手扶拖拉机单独开沟时覆土过厚影响出苗,可以将麦田畦宽适当放宽,一般可放宽到180 cm,有利于提高耕地利用率。由于该地区早春雨水偏多,采用小型手扶拖拉机单独开沟的沟体具有比较结实、不易垮塌、排灌通畅且利于排水等优点。

麦田开好“三沟”(畦沟、腰沟和边沟)非常重要,也是较为简便、有效的增产措施,要确保在小麦整个生长季节做到田间沟沟相通、排水通畅和雨止田干。

3.4 防除杂草

播种开沟覆土后,土壤墒情适宜时,应立即喷洒除草剂丁草胺或异丙隆,用50%丁草胺EC 1.5 L/hm2,或50%异丙隆WP 1.5~1.8 kg/hm2对水均匀喷雾。如遇土壤墒情较差时,应在灌“跑马水”后施药,将水灌至厢面平齐,随后将水排掉,再施用除草剂,以优化控草效果。小麦苗期除草宜早不宜迟,拔节后通常不再使用化学药剂除草[4]。

4 田间管理

4.1 肥料运筹

小麦不同生育时期所需肥料的种类和数量不同,应根据不同生育时期的需肥特点科学施肥。根据小麦生育期需肥规律,应重施基肥,适时适量追施分蘖肥、拔节肥和孕穗肥,即在施足底肥的基础上合理追肥。可将农家有机肥、70%磷肥和50%~60%氮肥和钾肥作为基肥一次性施入,余下的30%磷肥、40%~50%氮肥和钾肥作为分蘖肥、拔节肥和孕穗肥施入。有机肥的肥效期长,施足底肥不仅可以源源不断地为小麦整个生育期提供养分,防止后期早衰,还能改良土壤、提高土壤地力。小麦不仅可通过根系吸收养分,还可通过叶片吸收养分,通过向叶面喷施营养液,可直接供给小麦养分,避免了养分被土壤固定。结合病虫防治喷施磷酸二氢钾可起到增加粒重、促进早熟和提高产量的作用[5]。

4.2 苗期管理

苗期田间管理的目标是苗全、苗匀、壮苗早发和促根增蘖,为下一阶段生长奠定基础。

4.2.1 清沟理墒遇到连续降雨天气时,应及时将田间积水排出,防止造成渍涝。要开好“三沟”,及时清沟理墒,保持麦田排水通畅,确保根系活力、促进根系生长。

4.2.2 查苗补缺为了保证基本苗数及麦苗分布均匀,应事先准备好催芽露白的种子,出苗后及时补种。可选择在3 叶期前,气温适宜时进行补种。具体方法是用40 ℃的温水浸泡小麦种子4~5 h,待种子吸足水分后捞出,装进透气的袋子中,等到种子露出白根时即可播种。对于苗龄较大、缺苗较轻的田块也可以进行移密补稀,即在苗龄5~6 叶,平均气温3 ℃以上时,带土移栽[6]。

4.2.3 苗期施肥看苗施肥,苗期施肥以速效氮肥为主。迟播小麦田,早施、适施苗肥可以培育壮苗,增加低位分蘖。小麦高产栽培应重视腊肥的施用,根据苗情适施腊肥,提高麦苗的抗寒抗冻能力,为壮秆大穗打下基础。腊肥应以农家肥为主,适当辅以化肥,对于播种较晚、底肥不足的小苗、弱苗,要早施、足施腊肥,以促进茎秆生长、分蘖增加,实现壮苗越冬。

4.3 拔节至抽穗、开花期管理

拔节至抽穗、开花期是小麦一生中生长发育最旺盛的时期。此时期对水肥的反应敏感,土壤缺水、养分不足会严重影响叶片生长以及穗、花的发育;水肥供应过多则会造成田间郁蔽,茎叶挤占空间,导致麦株间光照不足,严重时会发生倒伏。小麦生育中期是高产栽培田间管理中的关键时期,在田间管理上应做好以下方面。

4.3.1 清沟理墒排水不畅的麦田土壤湿度较大,影响根系呼吸,进而影响小麦生长。要及时疏通田沟,确保田间“三沟”畅通,保持土壤通气不渍水,促进根系良好发育。

4.3.2 施拔节肥、孕穗肥一般情况下,小麦3月上旬开始起身拔节,田间群体茎蘖数适宜的麦苗,在叶色正常褪淡,植株基部第一节间接近定长时追施拔节肥[7],拔节肥以氮肥为主,搭配适量磷、钾肥,具体施用时间和数量根据小麦苗情而定。孕穗肥一般在剑叶露出一半后根据苗情施用,以氮肥为主。

4.4 后期管理

小麦开花到成熟期间田间管理的目标是养根护叶,延长上部叶功能期,防止早衰或贪青,确保籽大粒饱。

4.4.1 清沟沥水小麦生育后期气温较高,降水偏多,如排水不畅,田间渍水,会影响小麦根系活力,使根系活力下降,严重时造成根系窒息死亡而丧失吸水能力,最终导致麦株出现生理干旱,影响籽粒灌浆,使粒重下降。因此要将清沟沥水、防涝防渍贯穿小麦田间管理的始终。

4.4.2 叶面施肥小麦抽穗开花后,对于表现缺肥的麦田,多采用叶面施肥,可被小麦直接吸收利用,以防早衰,是提高小麦产量简便有效的措施[8]。

4.5 防止倒伏

在麦田水肥充足、群体较大的情况下,如果品种抗逆性不强、茎秆过高或根系发育不良,随着穗重增加,重心逐渐上移,导致小麦生长后期遇到大风和持续降雨天气时,容易出现倒伏。在田间管理上要采用综合措施防倒伏:适度控制播量,避免群体生长过大;控制好氮肥用量,重视磷肥和钾肥施用,防止麦株徒长;开好田沟,促进根系生长发育。对于群体过大且有旺长趋势的麦苗,拔节时要及时施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如多效唑、矮壮素等,以抑制株高,缩短麦株节间长度,促进小麦茎秆粗壮,防止倒伏,并提高叶绿素含量,提高光合效率。

5 适时收获

小麦熟期分为乳熟期、蜡熟期和完熟期,蜡熟末期至完熟期是收获适期[9]。适期收获的小麦产量高、质量好,留种发芽率高;收获过早会导致籽粒不够饱满、产量较低且品质较差;收获过迟则籽粒因呼吸作用使有机物减少,出粉率、粒重下降,如遇连续降雨天气易造成麦穗发芽,在田间落籽。蜡熟末期时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提前备好收割机,赶在雨前及时完成收获,一般在5月下旬陆续收割。

6 病虫害防治

小麦主要病虫害有赤霉病、纹枯病、锈病和蚜虫。

6.1 小麦赤霉病

赤霉病是小麦主要病害。春季雨水偏多,是小麦赤霉病子囊孢子释放高峰期,与小麦开花期吻合度较高,对小麦的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较大[10]。当小麦扬花10%时,用25%氰烯菌酯SC 1.5 kg/hm2或25%咪鲜胺EC 0.9 L/hm2对水600 kg,对准穗部均匀喷雾。对于发生重的年份,盛花期须再喷1次。

6.2 小麦纹枯病

小麦纹枯病在小麦返青后期至拔节初期,平均病株率达10%时喷药防治。用12.5%烯唑醇WP 0.60~0.75 kg/hm2或24%噻呋酰胺SC 0.15~0.30 L/hm2对水600 kg,进行叶面喷雾,使药液流到茎秆基部。

6.3 小麦锈病

小麦条锈病、叶锈病发生时,要围歼防治拔节至孕穗期出现的锈病发病中心,严格控制蔓延。当田间病叶率达0.5%时,用15%三唑酮WP 1.5 kg/hm2、25%丙环唑EC 0.6 L/hm2或80%戊唑醇WP 0.150~0.225 kg/hm2对水600 kg,喷雾防治。

6.4 小麦蚜虫

当苗期田间蚜虫量超过500 头/100 株,穗期超过800头/100株时,可选用10%吡虫啉WP 0.6 kg/hm2或25%吡蚜酮WP 0.3 kg/hm2对水600 kg,喷雾防治,可兼治麦田灰飞虱。

7 结语

该地区春季雨水较多。麦田内应做好“三沟”配套、开好田头沟,做到麦田雨止田干。该地区小麦栽培方式绝大多数为撒直播,全年茬口安排为小麦—水稻,撒直播小麦应在栽培上选择良种、合理轮作,提高播种质量,做好田间管理、适时收获和病虫害防治等,为推进撒直播小麦高产栽培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麦种开沟田间管理
无花果田间管理
夏季中药材田间管理做好这五点
初夏马铃薯 田间管理抓哪些
油菜田间管理抓『四防』
免耕播种机种肥开沟器的结构设计及力学分析
落麦种
小型茶树开沟和施肥一体机的设计和仿真
The Personality of Mumbi in A Grain of Whea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stcolonial Feminist Criticism
作物播种开沟器及划行开沟器的构造和使用介绍
不花一分钱,小麦也增产